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绿衣亨利(上下田德望译文集)(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瑞士)戈特弗里德·凯勒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戈特弗里德·凯勒编著的《绿衣亨利》是一部带有浓郁反思色彩的成长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亨利·雷的第一人称回忆,针脚绵密地叙写了过早失去父亲的孤儿“我”的学习成长岁月、事业奋斗历程和几段曲折的爱情经历,最后成长为一个通过脚踏实地的劳作为社会服务的公民。

内容推荐

戈特弗里德·凯勒被称为瑞士的歌德,在德语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绿衣亨利》为其长篇代表作。该书主人公亨利是瑞士古老乡村中一个石匠的儿子,父亲早亡,母亲抚养其成人。由于他常穿一件用父亲的旧衣服改成的绿外衣,因此被叫做“绿衣亨利”。作品着眼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亨利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将主人公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如诗如画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是欧洲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教育成长小说。

目录

卷一

 第一回 歌颂家世

 第二回 父亲和母亲

 第三回 童年时代·最初的神学·课室内的长凳

 第四回 赞美上帝和母亲·关于祈祷

 第五回 小梅蕾

 第六回 再谈亲爱的上帝·玛格莱特夫人和她家的人

 第七回 续述玛格莱特夫人的故事

 第八回 童年的罪行

 第九回 求学的黎明期

 第十回 游戏的儿童

 第十一回 剧场的故事·甘泪卿和长尾猴

 第十二回 读书人家·撒谎时期

 第十三回 尚武的春天·少年时代的过错

 第十四回 牛皮大王·债务·儿童中的市侩

 第十五回 沉默中的和平·最初的仇敌和他的灭亡

 第十六回 笨教师·坏学生

 第十七回 逃避到大自然母亲的怀抱

 第十八回 亲族

 第十九回 新生

 第二十回 职业的预感

 第二十一回 星期日的牧歌·小学教师和他的女儿

卷二

 第一回 选择职业·母亲和给她出主意的人们

 第二回 尤蒂特和安娜

 第三回 豆荚罗曼史

 第四回 死神的舞蹈

 第五回 工作的开始·哈伯萨特和他的画室

 第六回 毒麦

 第七回 毒麦(续)

 第八回 又是一年春天

 第九回 哲学家们的论战和姑娘们的论战

 第十回 凉亭中的审讯

 第十一回 对于信仰的努力

 第十二回 坚信礼的仪式

 第十三回 狂欢节演剧

 第十四回 退尔

 第十五回 席间的谈话

 第十六回 傍晚的景色白尔达·封·布伦涅克

 第十七回 仁爱会修士们

 第十八回 尤蒂特

卷三

 第一回 劳动和冥想

 第二回 一个奇迹和一位真正的艺术大师

 第三回 安娜

 第四回 尤蒂特

 第五回 师傅的愚行和徒弟的愚行

 第六回 烦恼和生活

 第七回 安娜之死和葬礼

 第八回 尤蒂特也走了

 第九回 小羊皮纸文书

 第十回 骷髅

 第十一回 画家们

 第十二回 别人的恋爱事件

 第十三回 又是一度狂欢节

 第十四回 痴人的决斗

 第十五回 郁闷

卷四

 第一回 波尔葛塞战士

 第二回 关于自由意志

 第三回 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第四回 笛子的奇迹

 第五回 劳动的秘密

 第六回 故乡之梦

 第七回 续梦

 第八回 漫游的骷髅

 第九回 伯爵府

 第十回 时来运转

 第十一回 窦琴·舍恩封德

 第十二回 上冻的基督教徒

 第十三回 铁的形象

 第十四回 还乡,一片皇帝万岁声

 第十五回 人情世态

 第十六回 上帝的圣坛

试读章节

我父亲是一个古老乡村里的农民家的儿子。当初有个阿勒曼尼日耳曼部落联盟之一,“民族大迁移”时期(公元4—5世纪)侵入瑞士北部(当时属于罗马帝国)。人,在分土地的时候,指日耳曼人侵入罗马帝国后分配被征服的土地。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这一分配是按照氏族制度进行的。在每个氏族内,用抽签方法把耕地和草地平均分给各户。不久,单块的份地变为可以转让的私有财产即自主地。在这个地方把枪插在地里,建了一个庄院,这个乡村就由他而得名。过了几个世纪以后,作为村名来源的家族,已经在村民的传说中消失了,又有一个封建领主采用村名作为自己的称号,还修了一座府邸,这座府邸坐落在什么地方,如今已经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知道,这个家族的最后一位“贵人”是什么时候死去的。但是这个乡村还依然存在,而且人口众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热闹,原有的二三十个姓氏,却毫无变动地传下来,为数众多、支庶旺盛的家族,一直还姓这二三十个姓。年代虽然久远,但向来粉刷得雪白的教堂,周围有一块小小的墓地,这块墓地从来没有扩充过,其中的土壤,可以说的确是由祖祖辈辈的人们的已经腐烂的遗体构成的。即使掘地十尺之深,也没有任何一个小小的颗粒,不是曾经在人类的肌体内走过,并且和其余的土壤一起被翻掘过的。可是我这话说得过火了,我忘记了那四块枞木板,它们来源于周围青山上的那些同样古老的巨大家族,每次都随着遗体一同入土。我还忘记了做寿衣的亚麻布,这种亚麻布是用这些地里生长的亚麻纺成纱,经过漂白织成的,因而和那四块枞木板一样,也是家族的一部分,它并不妨碍我们墓地上的土壤和任何别的地方的土壤一样清凉,颜色一样黑。墓地上还长着绿油油的野草,玫瑰和素馨花错落丛生,枝叶繁茂,乱杂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所以谈不到在新坟上栽植一丛一丛的花木,而需要在这一片花林中破土挖坟;只有掘墓人才心中有数,在这乱杂的丛莽中,要重新翻掘的那片地方的界限在哪里。

这个村里人口还不满两千,其中总是二三百人同姓一个姓,但这些同姓人当中,最多也只有二三十人经常互称叔伯弟兄,因为对于血统关系,很少有人回溯到曾祖父一代。从时间的莫测的深渊里爬上来,出生在世上以后,这些人就尽可能把日子过得好些,忙忙碌碌,并且努力维护自己的生命,一旦大限到来,幸福也罢,不幸也罢,就又消逝在黑暗之中。回忆自身的家世时,他们心里都确信,他们的家族一脉相传,连续不断,到如今一定有三十二代祖先了;但他们并不去考证祖先的血统,而情愿努力不让世系在自己这一代断绝。所以,他们讲起当地的各种传说和奇异的故事时,都是原原本本,丝毫不差,而并不知道,曾祖父当初怎么和曾祖母结了婚。他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具有一切美德,至少具有他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认为是真正美德的那些。至于恶行,农民也和绅士老爷们一样有理由,愿意让自己的祖先所干的那些,完全被人忘掉,因为农民固然高傲,但有时也难免显露出人之常情。

P3-4

序言

戈特弗里德·凯勒(Gottfried Keller,1819—1890)是十九世纪中叶瑞士德语文学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凯勒于一八一九年生在瑞士的苏黎世,是一个镟工的儿子,自幼丧父,由母亲扶养成长。六岁开始在贫寒子弟学校读书,后升入州立工业学校。在工业学校,他因参加反对一个不受欢迎的教员而被开除,后自学绘画。一八四○年他去德国的慕尼黑深造,但因经济拮据无法系统学习绘画,不得已在一八四二年返回家乡。刚回苏黎世时,由于习画失败,他情绪很低落,但四十年代革命浪潮的冲击,振奋了他的精神。这时,他开始写诗,并亲身参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政治活动,一八四六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同年开始写长篇小说《绿衣亨利》。

凯勒对民主制度的热爱和信心在他的创作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八四八年,凯勒得到苏黎世州政府的资助,前往德国海德堡大学读书。在那里,他听了费尔巴哈讲的《宗教的本质》。这门课对他的世界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成为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一八五年,他从海德堡转居柏林,一八五一年出版《新诗集》,热情赞颂一八四八年的革命斗争。一八五五年《绿衣亨利》第一版问世。

一八五五年凯勒离开柏林,返回苏黎世。从一八六一年起,他担任州政府秘书长,在职长达十五年。这些年他几乎完全放弃了文学创作。七十年代,他恢复写作,从一八七三年起,先后出版了小说集《塞尔德维拉的人们》、《苏黎世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箴言》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马丁·萨兰德》。一八九年,凯勒在苏黎世逝世。

七十年代,凯勒对已出版的《绿衣亨利》作了重大的修改,一八七九—一八八年出版了第二版《绿衣亨利》。我们这个中译本便是根据第二版《绿衣亨利》翻译的。

本书的主人公亨利·雷生在城市,是瑞士古老乡村中一个石匠的儿子,父亲早死,母亲扶养他成人。他总穿一件由父亲的旧衣服改成的绿外衣,因此大家叫他绿衣亨利。亨利从小喜欢绘画,迷恋绿水青山的大自然。在学校读书时,他无意中卷入学潮,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被开除学籍。此后,母亲让他到乡村去看望舅父和祖母,在乡村,他真正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并接触了劳动人民。他在这里跟两位画家学画,立志做一名乡村画师。这时,他爱上了一位小学教师的女儿安娜,同时又钟情于年轻的寡妇尤蒂特。不久,安娜病逝,为了忠于纯真的爱情,亨利离开了尤蒂特。而尤蒂特则跟随移民队伍去了美洲。起初,亨利在画家哈伯萨特门下学画,还做些写生,后来却放弃了写生,凭主观幻想去画一些脱离现实的题材。他读了歌德的作品后,才懂得艺术家需要热爱现实生活,从此他努力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二十岁时,亨利得到一小笔遗赠,他用这笔钱到德国的艺术中心慕尼黑去学习绘画。但由于那儿的费用很高,他未能进美术学院深造,尽管有母亲的接济,生活仍然困苦不堪。他离家三年,在绘画方面长进甚微,而经济上却越来越窘迫,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餐。最后,他不得不把自己的书画卖给旧货商,靠做涂色零工挣钱糊口。这时,一个同乡来到慕尼黑,给亨利带来了母亲的消息。得知母亲生活窘迫,孤独憔悴,日夜渴念儿子回到身边,他便放弃绘画,徒步奔回故乡。一天黄昏,亨利在伯爵府的墓地遇到了伯爵的养女窦绿苔。亨利被窦绿苔领进伯爵府,受到友好的接待。伯爵是费尔巴哈的信徒,窦绿苔是无神论者。亨利接受他们的诱导,否定了神的存在,树立了唯物主义世界观。亨利认识到,自然和现世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只有投身到社会中去,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归途中,他亲眼看到新的统一的联邦国家瑞士处处洋溢着民主进步的气氛,十分欢欣鼓舞。在伯爵府逗留的日子里,由于和天真活泼的窦绿苔朝夕相处,无所不谈,亨利对窦绿苔产生了爱情,但对此他始终隐藏在心底,没有表露。当他离开伯爵府赶回故乡时,母亲已重病在床,竟至凝望着儿子,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母亲的去世使亨利悲痛欲绝。后来窦绿苔跟别人结了婚,亨利也就断了爱她的念头。大约一年以后,亨利在一个小行政区的公所里工作,开始地位不高,后来升任行政长官。他发现社会和政府中有诸多弊端,并为之极度苦恼,正当他精神几近崩溃之际,离开了十年、音信全无的尤蒂特专程从美洲返回。她的归来使亨利重振精神,继续尽职尽责地工作。尤蒂特始终爱着亨利,亨利也表示愿意同她一起生活,但尤蒂特却怕连累他,只答应与他永远保持初恋的关系。一次,危险的小儿病症流行,尤蒂特前往救助,不幸染病而死去。

《绿衣亨利》是写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写一个人在怎样的社会环境里成长,一个人怎样利用各种条件教育自己和发展自己,这便是教育小说(即“发展小说”)的特点。亨利·雷生活在充满自由民主气氛的瑞士,这环境影响着亨利·雷的一生。在他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他母亲的培养与关怀、支持与帮助具有重大作用。除母亲外,有三个女性对他品德的形成和事业心的建立发生深刻的影响。为了抚育和培养儿子,母亲含辛茹苦,费尽心机:他小时候,母亲不顾家境清贫送他进学校学习;他失学后,母亲安慰他,送他到乡村去看望舅父和祖母,使他领略大自然的绮丽风光,使他亲近朴实的劳动人民;他在慕尼黑学画,穷困潦倒,生活难以为继,母亲竭尽所有接济他,鼓励他在艰苦的生活道路上奋进。从这里可见天下千万父母心的一斑。他的第一个恋人安娜美丽温柔,娴静优雅,是亨利生活美的理想。安娜培育了他美好的品德。他的第二个恋人又美又热情,而且乐于助人;在事业上,她成了亨利的精神支柱之一。他的第三个恋人窦绿苔才貌双全,在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上,是亨利的重要的引路人。爱是个人认识世界的窗口,事业是社会承认个人的标志。在社会上遭受的挫折和失败磨练了亨利的意志,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更热爱故乡和祖国,爱情生活的波折使他变得更充实更完善,伯爵和窦绿苔的影响使他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为社会服务的理想。于是,亨利·雷成了一个优秀的国家公民,他全身心投入了为社会服务的事业中。就这样,亨利·雷看到了生活的意义,找到了个人在生活中的位置。一个人的被教育和自我教育完成了。

作为教育小说,《绿衣亨利》是继歌德的《维廉·麦斯特》之后德语文学中最成功的作品。凯勒也因此获得“瑞士的歌德”之盛誉。凯勒继承和发扬德国古典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经过几十年的苦心思索和勤奋写作,成为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歌德的《维廉·麦斯特》从动笔到完成整整延续了五十二年之久,凯勒的《绿衣亨利》从开始写作到第二版完成用了三十四年时光。由此可见,每一部伟大作品的出现都是作家多年呕心沥血的成果。《绿衣亨利》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全篇故事娓娓讲来,虽显平淡,没有起伏跌宕,也没有英雄业绩,却字字句句紧扣读者的心弦,使读者随同主人公多蹇的命运或喜怒或哀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笔下的尤蒂特这个形象,因为尤蒂特的美丽热情和奉献精神显示了道德崇高的理想典型。《绿衣亨利》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而开出诗意的花朵,这是凯勒现实主义的突出特点。无论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的刻画,还是大自然的描绘、心理的描写,无不充分体现这一特色。《绿衣亨利》的思想内容和创作方法都值得后世文学创作者探讨研究。《绿衣亨利》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关惠文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1:5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