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僭越的感觉欲望之书(精)/轻与重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白兰达·卡诺纳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姜丹丹、何乏笔主编的《僭越的感觉欲望之书》由白兰达·卡诺纳的《僭越的感觉》和《欲望之书》组成,体现了两个不可分离的主题:人在生命中无法规避欲望冲击,也无法不追寻自身来源,对欲望的叙述和对身份的再现催生出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者切入生命,时而真切,时而荒谬,在不确定中构建出通向文学、艺术和存在本身的荒僻而曲折的道路。作者在抒发阅读感受的同时也试图深入人性。

内容推荐

由姜丹丹、何乏笔主编的《僭越的感觉欲望之书》由白兰达·卡诺纳的两部随笔集《僭越的感觉》和《欲望之书》组成,体现了两个不可分离的主题:人在生命中无法不追寻自身来源,也很难规避欲望冲击,对身份的再现和对欲望的叙述催生出大量文学艺术作品。

第一部随笔探讨的是“僭越”问题,与文学有关,但不完全是文学的;与心理有关,但同样不完全是心理的。那是我们突然之间会对自己产生的疑问:我们是在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上吗?白兰达告诉我们,僭越感是我们不可避免的生存符码,因为我们从来都不能彻底证明自己存在的合法性。而欲望则解释了我们面对僭越,依然能够怀揣激情,努力生存下去的原因。

在第二部随笔中,白兰达向我们呈现了书写的欲望,那种“推动着你一坐就是一整天,与词语进行无声的肉搏战”的动力。而这份庄严的欲望,这份生命力量的冲动,尤其集中于感官的欲望和爱情之中。白兰达想要做的,就是描述小说所表现的,了解的欲望,滋养了阅读的欲望。正是这构成了文学和我们生存的,奇怪而曲折的轨迹。

目录

译序

僭越的感觉

 噩梦

 插入提示

 孩子

 一个秘密

 词源

 城堡女主人

 一个男人,一个真正的男人

 假设:双重形象

 穷人

 诗人

 但是梵高的侄子们呢?

 自我——悲剧!

 墨守成规的人

 卡夫卡

 好处

 白皮肤的黑人

 职业僭越者

 “成为……”的激情

 但是这究竟来自于哪里?

 理想自我

 羞愧

 英雄主义

 一个现代的形象?

 [女僭越者]

 欺骗-僭越

 “格子”的模糊性

 冠军!

 爱情的僭越

 不受待见的人

 阿道尔夫

 失望的人

 因僭越而死

 出生之刑

 找到听众

 重生

 在欲望中生

欲望之书

 银色冲浪手

 重建花束的企图

 爱的夜晚

 π

 急迫的感觉

 记忆

 共同的秘密

 问题

 爱的话语

 舞蹈

 存在的,世界

 文学的指针

 创造存在着的世界

 风景

 世界的维度

 幸福

 在词语的下面和上面

 做自我的过客

 后记

试读章节

孩子

小的时候,你住在比萨涅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地方政府的公务员,母亲是小学教师。每天你去上学,班上有三十来个大大小小的孩子,你真心地和他们一起玩游戏,但是你感觉有点特别,你是一个太好的学生,和其他孩子的语汇不尽相同,而且老师太喜欢你,这让你多少有些尴尬。后来,大家又建议你上预备班,准备进入相应的“大学校”(应该从事哪个行业,你家里人并不清楚,应该是老师告诉你的)。你非常努力,非常聪明,你成了行业里的佼佼者。然而有很长时间,你都没有办法摆脱那种僭越的感觉,你的内心一直暗暗地为这种感觉所折磨。你,一个来自比萨涅小镇的外省人,在这样的“大学校”里,在这群自信的年轻人中究竟能做什么?哦,当然,你非常努力,你的职业档案里有着骄人的成绩,你的同事也是真心欣赏你,遇到问题,通常都需要你来现场加以解决。有多少次,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之后,你与同事们一起喝上一杯,以示庆贺?你和那些对自己和别人都甚为满意的成功者一样,带着那样平静的表情。

可是,为什么你总有这样的一种想法,觉得自己占据了一个本不是为你而准备的“格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僭越的感觉渐渐消失。原因有三。首先,时间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让你接受了大家都十分欣赏你的事实,再说你也清楚自己工作得很好。其次,你发现——在这点上你的耳朵非常敏感,堪称专家——别人也是一样,尽管他们也许并不知道,但是,那些顺利走上成功之途(你称之为“康庄大道”)的人,那些注定满怀激情成为该工程行业佼佼者的人,他们同样也有这种僭越的感觉。于是你开始说服自己,这种僭越的感觉与事实毫不相关,也不建立在任何客观的因素之上,它只是一种表象,你们这些“僭越”的兄弟姐妹,你们为自己造了这“格子”,然后你们进入到“格子”里面。你们所经受的训练,还有所谓一个成功人士的本质要求铸就了这“格子”。但是,要求真的如此明确吗?谁又能完美地适应这“格子”呢?尤其是,在你内心所设定的,模糊的“表象”与为了合法地占据一个格子所必须成为的存在(你模模糊糊地想象着)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于是你想,这种如此强烈,如此摧毁性的感觉,尽管有时你会因此觉得自己与难兄难弟们一道,如此悲惨,但或许,这感觉就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谵妄,非常纯粹的幻觉。

最后,“僭越的感觉”得以消失的第三点原因,就在于你成了诗人。也许,是童年那种“异数”的感觉,那种无法遏止的想要表达的愿望让你成为一个诗人,既然你已经习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世界,你想,你终于发现了应该说出来,与大家分享的东西。在你的工作之余,你写作,在一些小出版社出版了你的诗集。为了让你的作品能够拥有一席之地,你必须斗争。先生,您不会给我们带来一丁点利润的,你的出版商暗示你,你写的东西有点儿奇怪。但是你最终总是能够找到一个喜欢你诗歌的人,于是你继续下去。无论如何你也证明不了自己的诗歌是否有价值。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或许会警告你,你这样做纯粹是浪费时间,你对此也深信不疑。可是,倘若反过来说,你也同样深信不疑。总之,你不知道。但是,你很确定你应该继续下去,你知道那里是你的位置,你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顽强坚守位置,虽然你很清楚,日后,你的作品也许并不会流传下去,也许你的作品一点儿也不精彩,但是你必须试一试,你也许是一个可怕的诗人,但你不是一个“僭越者”。通过这一点,你明白过来,僭越的感觉与价值也毫无关系。这的确只是一种表象,是关于“格子”和自我的一种表象。

你习惯于谈论“僭越者”,你所谓的“僭越者”并非指向职业骗子(那些专门占据自己无权占据的位子,撒谎,行骗,让入“上当”的人),而是和你一样,为你发明的这种精神状态——“僭越的感觉”——所折磨的人。

P6-8

序言

或许白兰达·卡诺纳是我在二十年的翻译生涯里,遇到的,与我最“近”的人。不完全在于经历——她是小说家、大学老师,教授比较文学,写随笔,文学评论——,而是在于她看待语言和写作的方式,以及她对待写作的态度:即便从理性的角度而言知道这是一件充满了危险的事情,可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进去,用她的话来说,是“欲望”使然,而欲望,是我们用来抵抗存在的“僭越感”的方式。

按照白兰达的顺序,先说说“僭越”吧。

“僭越”,在汉语中,这是我们不太熟悉,也不太常用的一个词,然而解释的却是我们生存的一种常见状态。它成了白兰达第一部随笔的主题:与文学有关,但不完全是文学的;与心理有关,但同样不完全是心理的。那是我们经常遭遇的场景——在生活中,在阅读中,或者在梦中。突然之间,我们就会对自己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是在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上吗?我们——合格吗?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太久。然而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几乎一直以为,这只是我个人的问题,是我不够自信,是我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我们比较容易想到童年阴影这样的事情,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不够漂亮,不够聪明,等等——,对我自己所具备的能力(任何方面)和目前所在的这个位置(同样也是任何方面)是否有匹配度产生了怀疑。甚至,所谓的“位置”并不完全指社会赋予我们的位置,而是在所有的生存配置中,自己所“占据”的位置。我们配得上这个称谓吗?老师?教授?爱人?朋友?当然,也有所谓的某某主任,某某院长,某某理事……每一次在填表的时候,我都对即将得到——当然也有可能得不到——的新称谓充满了惶恐。

就像白兰达所描绘的那样,我也经常,在小心翼翼地掩藏好自己的惶恐之后,看着别人自信满满的样子,猜度他们的真实想法。我会非常,非常羡慕他们。

但是白兰达从一开始就精准地描述了一个梦境:受邀来到城堡,不知道手脚该往哪里放,在一个自己似乎无可争议属于其中的“圈子”里,怀疑自己的存在是否合理。或许不是城堡,是别的什么地方,但是那种尴尬的场面,那种无处证实自己在场合理性的尴尬,又难道仅仅是梦吗?

随笔开头的这个梦境让我安下心来,接着,我认识了“僭越”领域里的兄弟姐妹。他们身上并没有额外的标签,他们和我一样,平常、普通,甚至可能是他人眼里的“成功人士”(我能够厚颜无耻地说这点也和我一样吗?),可是,他们也和我一样,处在永远的不安中,“在我们秘密的幻觉里,我们并不相信自己是正当的,我们觉得别人一定是弄错了,我们因为害怕被发现而颤抖”。

自然,作为“僭越”的极端案例,有特殊的、戏剧性的人物在:例如我也还算熟悉的,今年一百周年的罗曼·加里。我不是一直都很想写写这个人的吗?一直很想揣度一下,从一个外来的移民,到一个获了龚古尔文学奖的知名作家,是不是突然的不适应——用白兰达的词,就是“僭越感”——让他换了一个名字继续写作,直到新名字之下的作品又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将自己从一个“僭越者”变成了真正的“骗子”?然后,自杀——因为秘密败露,再也没有隐藏僭越的惶恐的可能了。

当然,大多数人都因为苟且偷生,一边努力克服这种僭越感,一边艰难地生活下去,直至自己麻木为止。在认识了那么多僭越的兄弟姐妹之后——年龄不是问题,职业不是问题,性别也不是问题(而我原来确实认为,性别可能是让我产生僭越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终于意识到,僭越感原来不是只与个体相关的性格特征,而是我们普遍的生存境遇,是,用昆德拉的语汇来说,我们的生存符码之一。实际上,“僭越”这个词并不具备广泛性和常用性的这个事实,倒是让我相信,或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不太愿意面对这个让自己感到如此尴尬的生存符码,因为它与羞耻感、罪恶感等不够“健康”的情感息息相关。

我对白兰达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她用如此美好、温和与理性的方式平复了很久以来,我一直隐隐感觉到、却也一直不能够面对的感情。我们的内心有多少这样不能与外人道的东西?否则为什么,有些时候,一切都好好的,我们的情绪却会在刹那之间急转直下?哪怕是在最美好,似乎最没有问题的爱情中,我们犹豫、逃跑、莫名的恐惧,而且我们也在面对别人的犹豫、逃跑和莫名的恐惧?

然而白兰达给我的惊喜还不只是面对僭越的理性和勇气。紧接着,她告诉我们,如果说,僭越感是我们不可避免的生存符码——因为我们从来都不能彻底证明自己存在的合法性——,那么,欲望,这个在基督教中备受批评、需要努力压抑的东西则解释了我们面对僭越,依然能够怀揣激情,努力生存下去的原因。原来,不是因为我们苟且偷生,而是因为我们有欲望。

在第二部随笔中,白兰达向我们呈现了书写的欲望。如果说僭越与身份、价值等一切“不确切”的东西有所关联,那么,在这份不确切中,我们生存的动力又在哪里呢?用写作这回事情来说,具体的问题是这样的:如果你并不能保证自己写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甚至正好相反,你非常忧虑自己将完成一部一无所是的作品,那么,哪里来的动力可以推动着你一坐就是一天,与词语进行无声的肉搏战呢?

在我一次关于翻译的讲座中,我就是用白兰达的一段文字来解释写作的欲望的:

我可以从描述一朵花开始,然后是另一朵,围着花束打转,有时也能够说出它总体的形状或是色彩的和谐;有的时候,也能够说出它突然出现在周遭这死沉沉的世界的方式;也许,尽管不尽如人意,我应该形容出花蕊的质感,叶片的形状……我也许还能通过联想的方式,说出这些花在我心中所诱发出的情感——我远离花束站着。说实话,我没有词。但是这一切又如此简单。于是我打着转,打着转,我尝试着,在这里轻轻地碰一下,在那里轻轻地碰一下,我想要接近花束,我希望我的读者能够用他所体会到的情感来延伸我的词语,就这样,把词语才得到开启的意义赋予它们。花束的存在就位于我的目光和它的中间,就位于这份连接中,位于这“相遇”中,这也是世界的事实,所有等待我们去触及的存在的事实。

我很喜欢她用的词,“相遇”和“连接”。我们言说,我们写作,我们阅读,我们创造,包括我们爱,都是作为“相遇”和“连接”的动作。与这个世界里除我之外的部分相遇,以这次相遇作为契机,和我之外的世界缔结某种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相遇的方式,连接的方式,想要走出自我,与这世界相遇和连接的愿望远远要比究竟遇见了谁,连接的结果如何重要得多。

欲望,是我们战胜无价值、无意义乃至死亡的唯一通道。因为我们,尽管历经困苦——写作难道不是世间最为困苦的事情之一吗——,我们仍然因为欲望(对于未知世界的欲望),永远准备出发。

白兰达说,“我觉得,对于写作行为如何根植于欲望之中,我们谈论得还远远不够,而写作行为却是欲望最为主要的一种呈现。每天早上把我从床上拽起来的冲动同样会让我坐在电脑前,打开一本书。”

或许作为读者,是最能够理解这种“每天早上把我从床上拽起来的冲动”的吧,“坐在电脑前”,凑巧打开了一本关于写作和欲望的书。我们重温在生活中的不安、惶恐和绝望,我们与如此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切之后,仍然不顾一切,因为欲望而投入写作之中的白兰达相遇,我们——或者赞同或者不赞同,这都不重要——来到了内心里那一小块隐秘的,未曾探索过的地方,然后我们对自己说,即便我们写的东西微不足道,它至少带我们去到了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

真是美好。

最后,作为译者,正因为如此感激白兰达,如此感激这次相遇,我禁不住在此表达我的歉意。因为种种原因,这两部小小的,却是美妙的随笔花了两年时间才最终得以在中文中“重生”。其中有两点原因需要向中国的读者交代。第一个原因是,固然欲望是我翻译它的启动因素,它却不能够保证我用一以贯之的激情,在最大化的效率中完成翻译。第二个原因则是版本的改变。作者白兰达在听说由我翻译这两部随笔之后,特为寄来了新版本的电子稿,在翻译完成之后,我有相当一段时间投入在对两个版本的比较与校正之中。然而新旧版本的对比并非完全无用功,正如作者自己在新版本的后记中所解释的那样,她的改动主要是“语言的”,她说,“突然间,重新阅读我过去的文字,我发现我依然很熟悉自己所写的主题,只是不再适应这部随笔的语言。谁能够相信,就在十年里,我的语言已经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语言变化了。我发现原来的语言有些生硬、粗糙,有些地方毫无章法……我必须从头到尾审读一遍。于是我重新审读了这部随笔,观点没有任何改变,甚至前后段落也没有任何调整——改动仅限于语言。”逢到这样一个对语言锱铢必较的作者,我也丝毫不敢怠慢。而尤为有趣的是,我竟然发现,作者的某些改动,我已经提前在翻译中替她完成了……是巧合,但也是翻译的神奇之处。

为了这份神奇,我同样充满感激。

袁筱一

2014年7月

后记

重写……

我知道,在每部书的边缘,都能够找到这样的一个梦,模糊的语言,这语言在我的耳边响起,如此新奇,如此富有音乐感,日后我根本不会认出它来,它只会令我感到惊讶。但是我想,它也永远不会在我的内心产生出一种我所期待的陌生感,因为只要是我的语言,它在某种程度上终将是我所熟悉的。我只能够尝试,在写作每一部书的时候,尽量让这样一种语言翩翩起舞。

在Folio系列里重出这本随笔,我对自己说,必须重新审读一下关于当代文学的两章,十二年过去了,这两章的内容已经不再“当代”了。抱着这样的想法,我重新坐在电脑前。我是对自己开放了一种修改这部随笔的可能性吗?突然间,重新阅读我过去的文字,我发现我依然很熟悉自己所写的主题,只是不再适应这部随笔的语言。谁能够相信,就在十年里,我的语言已经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语言变化了。我发现原来的语言有些生硬、粗糙,有些地方毫无章法……我必须从头到尾深读一遍。于是我重新审读了这部随笔,观点没有任何改变,甚至前后段落也没有任何调整——改动仅限于语言。我只能重新试着将我的语句带至节奏平衡的这一点,直至增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无需再作任何改变,直至语句获得相应的稳定性,符合我内心的呢喃。它们应该是已经到了这个层面。至少目前如此。

2011年12月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9: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