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刘文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老祖宗的智慧如此久远,是否还适合现在的社会呢?

如我们现代人一样,古圣先贤思考的是人类的终极话题——关于人生,关于幸福,关于智慧,关于永恒。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每13的求学问道、交友、处世以及修身养性中。

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当繁华褪去,最幸福的也莫过于做好这四件事。

刘文编写的《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撷取老祖宗一代代人从亲身体验中总结出的实用智慧,加以深入解读,为当代人提供立身做人的正能量。

内容推荐

遍看《论语》、《道德经》、《菜根谭》、《资治通鉴》、《增广贤文》、《弟子规》等古籍,其中不乏关于为人、交友、读书、治家等人生重要问题的精彩智慧点拨,虽远隔千年,但置于当下,随时读来,仍如醍醐灌顶。弱水三千,取其一瓢,刘文编写的《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撷取老祖宗一代代人从亲身体验中总结出的实用智慧,加以深入解读,为当代人提供立身做人的正能量。

目录

第一章 修身养性

 厚德载物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聪明”勿过

 不以身外之物丢弃自我

 保持“初心”,淡定处世

 见利不忘义

 摆脱“机心”,行事戒贪

 取财有道,不义莫贪

 为善不求回报

 俭而不吝,谦而不卑

 虚名会使人失去自我

 “有心”之德,成“无心”之事

 善始善终,切忌虎头蛇尾

 以善化恶,以德报怨

 天道忌盈,人事惧满

 存好心,做好事

 远离诱惑,不失本性

 为善举不为恶行

 做人先立德

第二章 自省自察

 一日三省是洞明人生的方法

 以出世的心耕耘人世的事业

 观照内心,勿忘本真

 除妄念,忌浮躁

 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

 谨于至微之事

 适时反省,及时自检

 少事平心,脚踏实地

 自省自察,完善自我

 于有限的生命悟“无生”的道理

 做事先做人,正人先正己

 君子温和有度,小人独断专行

 勉人为善,导人向善

 做好事不宣扬,做坏事不遮掩

 克制情绪,平复躁气

 谦虚低调而不锋芒毕露

 富贵不足炫耀,才智不可仗恃

 闲时吃紧,忙处悠闲

 灵活变通,给心灵注入一泉活水

 身居闹市,宠辱不惊

 身忙心不忙

 以包容之心存异求同

 吾日三省

 顺境坦然,逆境淡然

 先省晤,后反省

 学而不仿

 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第三章 大智若愚

 难得糊涂是低调做人的哲学

 与人无争,宽心释怀

 戒欲念,多忍让

 松弛有度,过犹不及

 处世外圆内方,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退一步,让三分

 庸人自扰,智者自明

 放低姿态,收敛锋芒

 为官不可清高,为人还须近人

 润滑不圆滑,中庸不平庸

 以诚意牢记善举,以宽容忘却仇恨

 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不争功劳,不矜成就

 宽容大度,忌锱铢必较

 锋芒太露,伤人伤己

 雄辩不绝者银,韬光养晦者金

第四章 居安思危

 以退为进是迂回成功的策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欲壑难填,知足常乐

 得意失意皆不忘形

 以未雨绸缪之思,行有备无患之事

 不为金钱所奴,不为生命所役

 把握当下,学会知足

 感恩逆境,反躬自省

 从小事做起

 不畏艰险,点滴积累

 以退为进,蓄势待发

 克制而不放纵

 欲腾飞,先沉潜

 毋纳不义之财,毋走不正之道

 抓住症结,对症下药

第五章 宠辱不惊

 放下执念是淡然处世的态度

 积极人世,恬淡出世

 卸下面具,以诚待人

 放下执念,伺机而退

 不贪权位,毅然舍利

 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贪念莫生,自制奉行

 怀盈满之戒,求圆满之心

 事能知足心常泰

 抱朴含真而非追名逐利

 亲近自然,享受绿色的安慰

 静下“躁”心

第六章 虚怀若谷

 质朴真诚是规矩做人的本义

 收拾精神,并归一路

 避免让机心污染知识

 读有字之书,悟无字之意

 化实为虚,活学活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勤能补拙,贵在坚持

 领“弦外之音”,悟言外之意

 欲速不达须心平气静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把握当下,着眼未来

 少无礼之举,多浑厚之气

 善养恒心,执着投入

 遇苦难不畏惧

 大智若愚,大道至简

第七章 达观自然

 放低姿态是乐天知命的大慧

 容人之过,得人之心

 坦诚相见,温和以待

 舍近求远,得不偿失

 节约自持,养心种德

 摒弃杂念,心无旁骛

 成家立业皆须勤俭有度

 不暴怒,不轻弃

 顺其自然,不汲汲而求

 以舍为得,关爱他人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乐享天伦,誓报亲恩

第八章 谨慎择友

 识人于微是为人处世的法宝

 侠心交友,素心做人

 明察秋毫,识人于微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救人危难,贵于千金

 尊重贤人,包容犯错的人

 嫉妒别人不如提升自己

 伸出援手而非落井下石

 不要以言取人,不要以貌取人

 亲近君子,远离小人

 祸从口出,言多必失

 不要迷失在谄媚和诽谤的言语之中

 揭人之短的行为最不可取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辨人心,交益友

第九章 避实就虚

 以静制动是顺乎自然的道理

 谁不知足,谁就不会幸福

 祛除妄念,提放自如

 持重守静,顺乎天意

 勿在心中建牢

 守住平常心,做好平凡事

 以柔克刚,弱者制胜

 不为虚名迷失自我

 物欲太盛,得不偿失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空心空身,保持一颗清静心

 看淡得失,不困于心

 遇事不惊,泰然处之

 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

 放下欲念,化繁为简

 拂去心尘,认清自己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古往今来,多少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互相倾轧,或可逞快意于一时,可是人之于宇宙,不过是一个过客而已。宋人曾有诗云:“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虽然稍显消极,但是有一定道理。所以在对生活的态度上,可贵的是有一颗平常心。

田子方陪伴魏文侯时,总是情不自禁地称赞溪工。文侯十分好奇,便问:“溪工为何总能得到你的赞赏?他是给过你帮助的导师吗?”田子方说:“他只不过是我的邻居罢了,但他的言论和谈吐值得我称赞他。”文侯又问;“那你的老师是谁?”田子方说:“东郭顺子。”

“那你为什么不曾称赞过他呢?”文侯十分惊讶地问。

田子方回答:“他相貌普通,但内心合于自然,能顺应外在事物而且能保持固有的真性情,心境清虚宁寂能包容外物。另外,如果遇到外界事物不能符合‘道’的,他便严肃指出使之醒悟,从而使别人的邪恶之念自然消除。对于这样一个真朴自然的导师,我一个做学生的能够用什么言辞概括他的品德呢?”

田子方的一番话让我们明白,任何华丽的修饰词都没有资格装饰一个人平和自然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功成名就的企业家,还是德高望重的大师学者,他们都是在平凡中实践人生理想的。

身为普通人更是如此,只有在平凡之中才能保留人的纯真本性,心态平和地对待人生,才能在平平淡淡中品味人生百味,解生活烦腻,进而在平凡中显出英雄本色。如诸葛亮《诫子书》中所言,一个人要清心寡欲才能“明志”,要平心静气才能“致远”。

这种洒脱的人生,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弃。洒脱是一种思想上的轻装,洒脱是一种目光的朝前。洒脱的人才不会终日郁郁寡欢,洒脱的人才不觉得人生很累。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不至于对生活求全责备,才不会在各种困难的打击之下彷徨失意。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挺起刚劲的脊梁,披着温柔的阳光,找到充满希望的起点。因此,我们应时时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洒脱的胸襟,让自己活得轻松快乐并充满希望。

朱子说:“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天理之所宜”是说:对于讲道义的人,不管自己喜欢与否,只要是符合道义的事情,就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不符合道义的事,就算自己再怎么喜欢也不能做。能见利而先思义,在利益面前不为之所动,是君子;见利忘义,抛弃仁义道德,便是为人所不齿的小人。

避免利欲的骚扰,才能使自己的品德得到提高。如果过分贪图利益,勤者成为财富的奴隶,而俭者则成为吝啬鬼。所以,真正的君子,无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平民百姓,强调的都是德行,而不是私利。

有一位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平易近人,深受人们敬重。渐渐地,老锁匠年纪大了,为了不让自己的技艺失传,他决定为自己物色一个接班人。最后老锁匠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一身技艺传给他们。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东西。但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验。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柜子,分别放在两个房间里,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者。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打开了柜子,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

老锁匠问大徒弟:“柜子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出了光亮:“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老锁匠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只打开了锁。”P3-5

序言

老祖宗的智慧如此久远,是否还适合现在的社会呢?

如我们现代人一样,古圣先贤思考的是人类的终极话题——关于人生,关于幸福,关于智慧,关于永恒。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每13的求学问道、交友、处世以及修身养性中。

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当繁华褪去,最幸福的也莫过于做好这四件事。

求学问道是人生初始之事,也是贯穿我们一生的状态。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凡成大事、大学问者要经历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少年时代的我们看前路茫茫,冠冕堂皇地说着从书中看来的大道理,试图掩盖自己的幼稚。这有什么呢,谁的青春不迷茫?求学问道之路也是如此。哪条路上的风景我们都想看一看,闯一闯,不要责备我们走得不长、不坚定。其实只有看过了许多的风景,我们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求学问道之路。

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当走过了许多的道路,经历了坎坷或者平坦,我们静下心,细数握在手中的经验和教训,此刻剩下的是对远方的期许,于是刻苦地钻研,执着地追求“道”,认准目标,头也不回地走下去。

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经过无数的磨炼,积攒了一身的实力,举手投足间功力尽显。这不只是一种厚积薄发,更是一种豁然开朗。求学问道到最后才发现,“大道至简”,事物的本质就是藏在“灯火阑珊处”那些最简单的道理。

人生最幸福的事是能交几个知心的挚友,而“素交”是结交朋友最高的境界。

“素交”是钱锺书先生提出的,说的是那些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的友情,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彼此间的利益越淡,感I青越浓。

素交之友在一起,感受到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愉快。如若没有这种快乐,即使对方具备“友直、友谅、友多闻”这些所有适合做朋友的条件,你们之间也不会产生友谊。

哲人的一句话用来形容素交之友再合适不过:它“在不知不觉中,爬进了你的生活中”。所以,这样的友情不可强求,我们自己不要抱着工具的心态来交友,才有可能遇上真正的素交之友。

佛家讲“心生万物”,你看到的世界即是你心中的世界。人生如参禅,心的改变牵动着世界的变化。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未深,我们对世间万物充满期许,并且执着地相信所看到、所听到的就是真实。山即是山,水即是水,对此,我们深信不疑。我们像宗教教徒一样相信世界是按照某种我们认为正确的规则运行的。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然而,在社会上走得久了,发现现实好像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在表象下面还有真相,而我们所见又并非真正的真相。原本被奉为真理的规则坍塌了。沮丧和怀疑随之而来。山不再是那个山,水不再是那个水,一切好像都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事物,似乎有些别的什么意味。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是就此抱怨社会、怀疑人生还是做出改变?世界是我们没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放下原本固执的想法,用心思考你看到的世界,理性地、多角度地观察和接纳现实。经历了万千世事后,原本模糊的世界又清晰起来,我们对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自己的追求和生活的意义也了然于胸。我们猛然发现,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已与出发时的不同。

求学问道、交友以及处世,都要以自身的修炼为前提。曾国藩效仿古人修身的四点,即“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思诚则神钦”。

一是“慎独”。在众人面前做一个君子不难,难的是独处时仍然能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每个与自己独自相处的时刻,多多反思和反省,忏悔也能带来生命的正能量。曾国藩一生都把反思作为重要的功课,告诫自己要tt知命、惜福”,每天都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是“主敬”。人要有敬畏之心,现在的很多人没了信仰,没了畏惧,邪念渐生。“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内心有邪念不怕,重要的是你怎样对待它。

三是“诚”。没有什么事情担心被人发现,活得坦荡荡。

四是“求仁”。遇事总是按仁义的方法处理,别人就喜欢你。

现代人常常把“有用”作为判断一件事是否值得做的标准,因此把修身养性这种无法短期见效的行为视作“无用”。然而,曾国藩就是因为一生都没有放弃修身才最终取得了惊世的成就。

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和老祖宗对话求学问道、交友处世、修身养性的智慧,以求达到心灵的淡定和从容,这正是我们编著这本书的缘起和期待。 《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等你读厚,再读薄。

编著者

2014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作家杨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