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旧书新史(书籍与印刷文化研究定向)/阅读史译丛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英)莱斯莉·豪萨姆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从跨学科观点对书籍史进行讨论,植根于历史、文学研究和文献目录三个主要学科中,回顾了书籍史的经典研究著作和有关学者的观点,试图解释相关研究的主题来源、核心观点及其被吸收采用的情况,指出文本和书籍随时都在改变,读者最终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创造书籍。作者用一系列书籍和文章为该领域学科边界和跨学科张力提供方向,将对书籍和印刷文化的研究映射到北美和欧洲学术界的学科结构中,为书籍史和印刷文化的研究提供发展方向和跨学科思考。 目录 编者序 前言 第一章 学科边界和跨学科机遇 第二章 描绘跨学科图景 第三章 历史中书籍位置的几种模式 第四章 历史中书籍在哪里? 第五章 跨学科观察:文本、印刷和阅读的易变性 参考资料 序言 前 言 《旧书新史》旨在形成一个方向,一种现场指导, 来确认并理解书籍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中的三种主要学术 方法。这些方法是通过文学研究、目录学以及历史学来 完成的;这些学科有着非常不同且有时相冲突的问题, 但都聚焦于一种同时表现为书面文本、物质对象以及文 化交易的现象——书籍。这本书主要写给两类读者,他 们肯定会采取相当不同的方式来读它。我希望,过去二 三十年来一直在该领域耕耘的人能从中受到启发,反思 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沿着互相竞争和重叠的学科分界线 来组织和描绘旧有的或者创新的理论方法,以及该领域 迅速增多的作品,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许多学生正通 过一个又一个自觉地采用“学科间”或“跨学科”视角 的讨论会被介绍到该领域中来。本书试图为他们提供一 些基础,向他们展示这个主题的由来,并解释他们的老 师或指定阅读材料的作者可能无意间采纳了哪些观点。 我为所有读者提供了一系列书籍和文章,都围绕着我对 学科的重要性的看法展开,但每本书、每篇文章都值得 依其自身而被探究。 本书篇幅不长,也无意于博大。每一位读过的人都 建议增加一些内容,通常是从他们自身的学科视角提出 的。囿于我自己的经验和学养,此处被考察历史的书籍 都属西洋书籍,而且除了偶有的例外,都是当代印刷书 籍。同时,即便本书的学科视角是文学或目录学的,其 立场仍然是历史学的。我希望有人能从其他社会科学视 角来研究当代书籍文化,拙著斗胆为从历史学视角考察 书籍史作殷切的辩护。 每本书都有各自的历史,而这本书开始于二十多年 前,当时我同时取得了两个发现。第一个是欣喜地认识 到,书籍史作为一种通往过去的方法,尤其适合像我这 样的人,当时我已经重返历史学科,从奔忙于书籍和期 刊编辑的工作进入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第二个则 要痛苦得多,因为纠结随之而来:就在我得知为这门跨 学科之学科撰稿的都是历史学家(比如纳塔莉·泽蒙· 戴维斯[Natalie Zemon Davis]、罗伯特·达恩顿、 伊丽莎 白·艾森斯坦[Elizabeth Eisenstein]),而 且还都非常杰出时,我发现,即便是一些主要大学的历 史系,也不认为书籍史是一个必须涵盖的亚学科。我的 同事和朋友组成了多伦多目录学小组(Toronto Bibliography Group),也是我非正式的书籍史研讨 会;我们共同阅读的第一本书是D. F. 麦肯齐(D. F. McKenzie)的《目录学和文本社会学》 (Bibliography and the Sociology of Texts)。 待我1990年代初进入学术界,我已经学会称自己为“文 化史学者”,因为书籍史仍然显得过于生硬、过于物质 取向,或者文学色彩过于浓厚,以至许多院系都难以涵 容。但自1993年以来,我在温莎大学的同事和朋友使我 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成为历史学家中的一员,并以全新的 热情投入书籍史的研究与教学中去。 但学科界限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1995年,我给加 拿大目录学会会议提交了一篇论文,过了五年,作者、 阅读和出版史学会为纪念古腾堡诞辰(推测)周年而在 美因茨举行会议,我在会上提交了另外一篇论文。爱丁 堡大学图书中心的比尔·贝尔(Bill Bell)组织了一 个小组,我以历史学家身份滥厕四位不同学科背景的学 者之间,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是“书籍史在哪里?”我 们原本计划将彼此不同学科视角的论文裒辑成书,但因 其他任务的压力使得这个构想未能如愿。而今,那本想 写的书(设想要写的书远比写成的多)中我那部分的稿 子经过修订和增补,成为这本《旧书新史》。 在简要介绍了书籍文化研究这个领域及其三个核心 学科后,第一章《学科边界和跨学科机遇》,绘制了一 个三角形,每个角代表一个学术领域。第二章《描绘跨 学科图景》,在三角形中填入了文献例证。第三章《历 史中书籍位置的几种模式》引用、讨论和批评了由罗伯 特·达恩顿、托马斯·R. 亚当斯(Thomas R. Adams )和尼古拉斯·巴克(Nicolas Barker),以及彼得 ·麦克唐纳(PeterMacDonald)提出的图式和其他理 论,并从詹姆斯·A. 西科德(James A. Secord)的 书籍史和科学史的综合研究引出了一种新方法。 第四章《历史中书籍在哪里?》从学科三角转向历 史学科本身,提出并回答了动因和过去文化中的交流的 史学问题,关注书籍沿时空维度发挥作用并随着时间变 化的历史。最后,第五章《跨学科观察:文本、印刷和 阅读的易变性》得出结论,从所有三个学科的角度来看 ,书籍和印刷品文化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文本会变, 书籍易变,而读者制造了他们所需要的书籍。 关于注释我要提一句,我始终注意保持文本的平衡 ,避免因出现大段引用作品的内容,或者过多纠缠于专 家感兴趣的问题,致使某一小节被压垮。此类材料已被 整合在注释中,这构成了麦肯齐曾说的“名副其实的子 文本”。 杰奎琳·默里(Jacqueline Murray)和詹姆斯· 雷文(James Raven)令我在学术上受益匪浅,他们以 不同的方式教我认识到成为一名历史学家是什 导语 不知从何时起,跨学科研究便是一副“新潮与混乱齐备”的形象,而阅读史的构成又极为复杂,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研究似都可放进这个筐里:出版史、书业史、接受理论、读者身份研究……而本书就是一份足够好用的学科导览,作者并未纠缠于单个历史事件的细节或理论家们的往来辩论,而是将一系列前人研究填入学科结构,让学科边界和跨学科张力自动浮现出来,使读者在自由探索这个有趣、缜密且充满活力的领域时不致迷失了方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