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尔兰之旅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海因里希·伯尔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爱尔兰之旅》是海因里希·伯尔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包含十八篇文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伯尔多次游历爱尔兰,本书是此间心灵闪光时刻的精妙记录,描写了动人的爱尔兰风情,神秘的凯尔特文化,以及爱尔兰大地上的众生相,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富同情心的散文杰作”。

内容推荐

鸟儿们栖息在屋内的房间里,海豹有时在小港口的码头上休憩,叫声刺耳的海鸥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叫喊,仿佛是受到诅咒的灵魂。那是鸟的乐园,那些有时会划船载一名研究鸟类的英国教授过去的人这么说。

《爱尔兰之旅》是海因里希·伯尔于1957年创作的游记,记录了他多次游历爱尔兰的点滴感触。该作品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富同情心的散文杰作”,堪称世界散文宝库中一颗明亮的珍珠。

目录

一 抵达I

二 抵达Ⅱ

三 为迈克尔·欧尼尔的灵魂祷告

四 梅奥郡——上帝帮帮我们

五 被弃置村落的骸骨

六 流动的牙医

七 一座爱尔兰城市的肖像

八 当上帝创造时间时

九 爱尔兰的雨

十 世界上最美的脚

十一 杜克街上死去的印第安人

十二 壁炉里的火

十三 谢默斯想喝一杯的时候……

十四 D女士的第九个孩子

十五 对欧洲神话的小小贡献

十六 看不到天鹅

十七 惯用语

十八 离别

十三年后

试读章节

被弃置村落的骸骨

等我们来到山顶时,便看见隔壁山坡上那座被弃置村落的骸骨。没有人对我们提过,没有人警告过我们,爱尔兰有太多这类被弃置的村落。他们只对我们提到教堂,提到了往海滩的捷径,还有卖着茶、面包、奶油和香烟的小店,以及报社、邮局和小港口,在那里,被鱼叉叉住的鲨鱼搁浅在泥泞中,退潮时仿佛翻覆的船只,鱼腹被切开,肝脏被取走,要不是最后的浪头翻过鱼身,让白色鱼腹朝上的话,只会见到暗黑色的背——这些似乎都值得一提,但不包括被弃置的村落。首先看到的是形状相同的灰色石头山墙,像鬼片中不太专业的背景。我们屏住呼吸,试着去数这些屋墙,但数到四十便放弃了,数目绝对上百。下个弯道,我们来到墙的侧面,可从另一个角度来打量这些似乎还等着木匠来装修的建筑,灰色的石墙、黑色的窗孔,没有任何木头,没有一丝布料,没有一点色彩,宛如没有头发的身体,没有眼睛,没有血没有肉。一座村落的骸骨,那种构造更是历历在目,有一条大马路,转角旁的圆形小广场所在之处往前一定有间酒馆,然后是一条又一条的小巷子。除了石头以外的东西,在风吹雨打日晒下——以及时间耐心的摧残下,全都腐蚀殆尽,每天,这里的一切听天由命地被酸液一般的二十四小时光阴不动声色地侵蚀着……

如果有人试图画出这座一百多年前曾住过五百人的人类聚落骸骨的话,画面中应该会有灰绿色山坡上那灰沉的三角形和四角形的庭院;如果再加上穿着红色毛衣、背着满满一篓泥炭穿过大马路的女孩,添上一抹红表示她的毛衣,一抹深褐色点出泥炭,一抹浅褐色衬出女孩的脸,再点缀上像虱子一样窝在废墟间的白绵羊,那这位画家应该会被看成一名彻底的疯子,然而实际情形便是如此抽象。石头以外的东西,在风吹雨打日晒及时间的摧残下,全被吞没了,一座村落的骸骨静静地散落在阴沉的山坡上,仿佛在上解剖课一样,那里是大马路,“看看那儿,跟脊椎一模一样”,略显弯曲,仿佛一名苦力工人的脊椎一般,不缺任何骨节;小巷子便是手臂与腿脚,略滚到一旁的头颅是教堂,一个稍微大一点的灰色三角形。左腿是往东沿坡而上的马路,右腿是另一条通往山谷的路,稍微短了一点。这是一个轻微跛行的家伙的骸骨。要是这个男人的骸骨三百年后被挖掘出来的话,看来就像从我们身旁经过,被自己的四头瘦牛赶到草地上的那个男人,不再抱持自己在放牛的错觉;他的右腿因为一次意外而被截短,背部由于辛苦挖掘泥炭而弯曲,人们为他下葬时,他疲惫的头颅也无奈地掉到一旁。在我们喘口气想回答他,或问他这个村子的事时,他已超过我们,喃喃说着“日安”。

未被炸毁的城市,未被大炮轰过的村庄,便是这副模样;炸弹与榴弹不过只是那些用来打碎人和物的石斧、大刀、战锤而已,但这里并未见到任何暴力的痕迹。时间与大自然以无比的耐心侵蚀了石头以外的一切东西,地上长出了这具宛若圣人遗骸的骸骨休憩的坐垫:苔藓与绿草。

没有人会在这里试图把墙推倒,或从废弃的屋中取走(我们称作开膛剖肚,这里没有人会这样做)木材(在这里相当珍贵);就连晚上把牲畜从弃置村落上方的草地赶回家的孩子,也不会这样做,孩子们不会试图推倒墙或屋门;当我们一下子置身于村中时r我们的孩子便立刻试着把这里夷为平地。这里没有人会把任何东西夷为平地,而是任由风雨、太阳与时间吞食废屋中柔软的部分,过了六十、七十或百年后,只剩下建筑的本体,再也不会有任何木匠来为其上梁,一座死亡后被弃置不顾的人类村落,便是如此模样。

我们走在大马路光秃秃的墙面间,仍然感到不安,转进小巷后,忐忑的感觉才慢慢消失。路上杂草丛生,苔藓爬满墙面与马铃薯田,高踞在屋舍上;灰泥剥落殆尽的山墙,露出的石块既非碎石,亦非砖,而是自山上溪水冲刷下来到山谷中的大小卵石;石板构成门窗上的支架,原本壁炉所在、凸出墙面的那两块石板,宽如肩胛骨,过去那里曾挂着悬吊铁锅的铁链——淡色的马铃薯在棕色的水中煮着。

P34-37

后记

约翰·舒伯特编著

荷内·伯尔编

“……不正是个很棒的小家伙吗?”

——海因里希·伯尔的《爱尔兰之旅》

那些想要改变一般看法的人,要求教于旅者。

——尼采

开始只不过是一趟旅行,一趟休息放松的旅行,到了最后,却成了关于奇妙魅力的报告。从一开始,是由光线变化下不断呈现的新貌,以及人所见到的风景所组成。一九五四年十月七日,海因里希·伯尔便这样写信回家——那是他第一封从爱尔兰寄出的信:“我的亲亲宝贝,这里真美,你们不在这里,我真觉得难过。湖、山、云和那我从未见过,难以描述,且不断变化着的光线。”之后报告记录、增补、说明了爱尔兰的生活方式以及那里的人们,汇集成十八篇,最后集结为《爱尔兰之旅》。

一、旅行与“爱尔兰印象”1954—1956

都柏林,1954年9月23日至10月21日

“明天就动身了,你们会从爱尔兰听到我的消息……这趟旅行,简直像是逃亡。小说这星期会出版。”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二日,海因里希·伯尔写信给朋友昆兹,信中指的是他的小说《无主之家》出版一事。几年后,伯尔仍以同样的说法回答自己爱尔兰之旅的动机,但却把这个动机摆在另一个脉络中;在一九五四年八月,也就是去爱尔兰前不久,因在科隆的蒙格斯多夫完成的新屋,导致他体力与财务上的耗损:“五。年代,我逃到爱尔兰。没错,那像是逃亡,当时我在科隆,因为建屋一事债台高筑,需要离开家人,安静一下。”

不管怎么说,伯尔在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开始了他三趟爱尔兰之旅的第一趟,那三次旅行记录先是发表在日报上,一九五七年成为以书籍形式出版的《爱尔兰印象》的背景“材料”。他从科隆经由奥斯坦德、多佛、伦敦、霍利赫德和邓莱里港,在隔天一大早抵达目的地都柏林,接下来的几周,他都住在城市东南处的彭布罗克路五十三号。屋主是乔治·弗莱戌曼,原籍奥地利,妻子是爱尔兰记者莫拉·弗莱戌曼一摩尔,她在科隆遇见伯尔时,便建议他若她不在时,可以住到她先生家。弗莱戌曼毕业于柏林电影学院,一九三。年代起,在“环球电影公司”工作,此外,他也是制作一九三六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录片的导演兰妮·雷芬斯坦的拍摄小组成员。二战期间,他迫降在爱尔兰基尔代尔附近,遭到拘留,战后则留在爱尔兰。伯尔的第一次爱尔兰之行,是和他一起前往奇勒尼和利默里克(《一座爱尔兰城市的肖像》)及黑尔岛(《对欧洲神话的小小贡献》),弗莱戌曼则前往拍片。伯尔单独造访位于史莱哥德拉姆克利夫的叶芝之墓,此外,也多次见到他妻子的朋友玛丽·戴里;有事会先与她约访——“我今天下午见到了玛丽,她带我去三一学院,到处逛逛,我们后来来到她一位住在学院里的友人处喝茶。”——也有偶遇——“星期天下午,我意外在都柏林南边的布雷海水浴场见到戴里一家,星期天我都在那里的海边散步。”一九三六年,安娜玛丽·伯尔在利物浦附近的亚波顿修院学院担任代课老师时,认识了玛丽·戴里。

伯尔喜欢都柏林,而且从他一直以来关注的角度看,他也特别重视这座城市:

“我现在十分熟悉都柏林,能很快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因为绿色的大型公交车不断到处飞驰。这些日子,我常常去电影院,因为那是我学习英文的最佳方法。……都柏林真是一座迷人的城市,我在这儿接连过了一整个星期后,现在非常喜欢这里。我常去贫民区,那里多是相当漂亮的乔治王时代风格(1714—1830)的房子,但都无比肮脏,半倒塌的样子。……糟糕的是,大而漂亮的老教堂(圣帕特里克大教堂和基督教堂)是新教的,干净,空旷,整个空空荡荡,而天主教教堂都是新而庸俗,从未干净过,而且多半拥挤。令人吃惊的是,随时都有不少人在这儿祈祷。”

一九五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伯尔离开都柏林,之后在伦敦停留一个星期,一九五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和从科隆过来的妻子在伦敦碰面。一九五四年十月二十七日,两人回科隆。

……

出书的工作在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展开。伯尔首先审阅停留期间所写下的笔记,大略看过一些合适的主题后,重新拼合。此外,列出一份已完成,但看来应该都是样稿的文章清单,好加以重新选编。最后,反而不管完成的时间及出版的顺序了。大概在一九五七年一月列好清单,当时完成了十五篇文章,包括一九五七年一月十八日完成的利默里克肖像的第二部分。《西方人月刊》中的《爱尔兰图像》是唯一未被纳入的文章,而《巅峰》杂志有小标题“韦斯特波特”的《欧洲边陲》一文,原本被收入,但后来考虑之后,又被抽出。本书包含十八篇文章,其中空出三篇给尚未动笔的章节,并未包括以下文章:《抵达I》《世界上最美的脚》《看不到天鹅》及三月在《法兰克福广讯报》连载的最后一篇文章《离别》。也就是还有四篇文章,清单记载着应该要完成,以补全确认有十八篇《爱尔兰之旅》的篇幅。虽然应有十八篇文章,但从书中章节数目来说,看不出为何在完成更多尚未简单订出标题的章节前,本书会是如此的面貌。从后来的结果来看,数量为十八的文章可以视为一种创作的征兆,将这些个别、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出现的爱尔兰印象整合成一个在美学上令人满意的整体。这个征兆和一部作品有关。一九五四年十月,伯尔前往爱尔兰时,开始阅读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而且是一九三。年莱茵出版社的哥耶特译本。乔伊斯把小说分成十八个章节,描写一天发生的事件。然而,《爱尔兰之旅》和《尤利西斯》叙事结构的关联,可能只不过是伯尔阅读之际一时兴起而联想到一种可依循的叙事架构,让他刚好可以解决把不同文章结合成一个整体的问题。超出这个问题之外的一切,或许都过于刻意要求要有关系,但或许也根本未有任何的启示。然而,伯尔这个时候根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尤利西斯》和荷马《奥德赛》的叙事结构有关,一如李纳提和吉伯特指出的那样,所以联想到乔伊斯小说并非完全不可能。从他的作品可以得知,《尤利西斯》描述的是一天的事件、,第一篇与第四篇始于早上八点,而结束于隔天主角布鲁姆回家后的第一个钟头。至于《爱尔兰之旅》,第一篇与第四篇显然依循类似的模式;两篇的时间是在凌晨时分展开,而前面三篇描写停留都柏林的事,第四篇即展开旅程,而在第十八篇《离别》结束,很清楚表明又再回到都柏林。本书的顺序,点出了创作的意图,个别的篇章不该受制于抵达与离开的旅行中,作者所经历到的事的舞台想象,而是该把这一切也当成一种视觉网络整体的隐喻来理解,且由一位投入感情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统合这些不同的角度。简而言之,这是对两个感知认识的结合。《爱尔兰之旅》最后一句提到:“……一名年轻女子把一个橘色的牛奶瓶搁到窗台外”,在第一篇横渡后描述抵达都柏林的《抵达II》一文,提到这件事时,正好相反:“……一名年轻女子刚从一间黑屋子的窗台上把一个橘色的牛奶罐拿进房间”。在拿进(第二篇)与搁出去(第十八篇)所标示的对比中,借由出租车司机说出来的桥段,让《爱尔兰之旅》倒数第二句听来颇有隐喻的味道:“‘就是这一天啊,’他说,‘不正是个很棒的小家伙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