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冒险、敢追求的美国人,有多热爱自由、民主与平等?美国土地上会不会诞生第一位女总统?美国FBI有哪些特别的招数?在美国,哪个职业最令人尊敬?中国人爱吃的皮蛋,为什么会在美国引发轩然大波?
一位移居美国20年的华人,徜徉在太平洋彼岸,亲历美国硅谷的风云变幻,也感受地球村的强劲脉搏。《这些年你没看见的美国》作者阙维杭深入美国生活的细微角落,笔下既有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大格局,视野中又有美国人情世俗的微风景。让我们一起打开本书,发现一个你没有看见的美国,领略一个无比真实的美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这些年你没看见的美国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作者 | 阙维杭 |
出版社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爱冒险、敢追求的美国人,有多热爱自由、民主与平等?美国土地上会不会诞生第一位女总统?美国FBI有哪些特别的招数?在美国,哪个职业最令人尊敬?中国人爱吃的皮蛋,为什么会在美国引发轩然大波? 一位移居美国20年的华人,徜徉在太平洋彼岸,亲历美国硅谷的风云变幻,也感受地球村的强劲脉搏。《这些年你没看见的美国》作者阙维杭深入美国生活的细微角落,笔下既有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大格局,视野中又有美国人情世俗的微风景。让我们一起打开本书,发现一个你没有看见的美国,领略一个无比真实的美国! 内容推荐 美国,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国家。 阙维杭编著的《这些年你没看见的美国》分为八辑,从不同角度聚焦美国社会、文化、风俗、民生、政治、经济等不同层面,作者在文字中观察美国社会,于生活中体验美国文化,且以移民“边缘人”的切身感受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一抒胸臆,所思所感形诸文字,自有独特的视野与魅力。 阅读本书,像是听一位从美国归来的朋友讲故事。岁月积累,娓娓道来,既有鞭辟入里的宏观思考,又有絮絮叨叨的家长里短,似看电影那样一页一页翻过去。到过美国的人,可以从中透过许多现象看到它的背景和本质;没去过美国的人,是一次纸上“旅行”,这个大洋彼岸的“花旗国”,“万花筒”般地展现在你眼前。 本书作者眼睛须臾不辍地盯着美国社会的大动向大变化小细节,思维冷峻地梳理着昨天的积淀、今天的现状、明天的走向,笔下流动的是美国与今日“地球村”特别是中国的比较、关联与彼消此长的态势。 目录 辑一 微观国情 创新让城市生命之树常青 美国要掀中产阶层经济新篇章 多元理性消费下的经济利好势头 “金主政治”的幽灵将游荡美国政坛上空 加州天灾的警示 旱情告急的加州 新天方夜谭:六分之一美国人陷于贫困 加州一拆为六的猜想 比尔·盖茨的感叹 职场随想录 幸福在哪里? 最低时薪:美国经济政治的平衡命题 薪水彰显国情:清洁工PK飞行员 美国最受尊敬的职业:消防员 游走于民意和法度之间 当仇恨携手枪支 枪械管制面面观 世界不安宁 美国麻烦多 辑二 世相纷纭 跳出“愈反愈恐”的怪圈 全球反恐态势依然严峻 微妙的美国种族关系 弗格森骚乱折射种族歧视严峻态势 歧视性把戏未有穷期 “逆向歧视”传递的信息 “狗屎门”事件凸显政要辞职潜规则 华裔市长关丽珍闯红灯之后 “吉米鸡毛秀”事件:一面洞察人心的镜子 又闻胡德堡的枪声 皮蛋风波 FBI备忘录 FBI近年调查华裔政要的个案分析 CIA又成众矢之的 辑三 白宫拾遗 读书的总统 总统和平民的新年祝愿 白宫“第一父女”的相处之道 新第一千金 白宫菜园的昭示 白宫是超越个人的 奥巴马的信仰及其他 美国卸任总统的特殊功能 美国前后期卸任总统境遇大相径庭 前“第一千金”的薪水风波 切尔西婚礼的民意信息 克里的“外交官基因” 辑四 文化视角 美国人的“三无” 怀念罗宾的音容笑貌 “终结者”的离去与归来 派克与美式文化的精粹 无奈的雄狮 永恒的米高梅 《时代》“年度人物”传递的信息 当代思想家:从理想趋于实用 《花花公子》“变脸”的警示 万圣节:秋天的礼赞 爱因斯坦的小屋 与斯坦贝克有约 马尔克斯与福克纳的渊源 辑五 硅谷脉动 穿帽衫的CEO引领潮流 说不尽的乔布斯 从印度裔移民出任微软CEO谈起 亲历谷歌“父母上班日” 感受“硅谷之都”的变迁 硅谷民谣 辑六 移民情怀 美国亚裔崛起的真相与愿景 购物季:亚裔成消费生力军 不仅仅是“文化差异” 透视美国贫富格局中的华裔状态 岁月回眸:华裔在自信而谦卑中前行 崔琦回家乡及其他 绝望的自杀者与社会的责任 中国元素激活拉斯维加斯 这个“铁饭碗”冷暖自知 辑七 留学之窗 美国大学排名榜面面观 另类大学排行榜的启迪 留学生安全敲警钟 海外游学安全第一 留学潮涌避暗流 危机下的美国教育改革契机 辑八 迈向白宫之路 进军白宫:希拉里展开圆梦之旅 美国会诞生女总统吗? 希拉里进军白宫的优势与软肋 《艰难抉择》:希拉里的心声 祖母级总统候选人期盼圆梦 谁来打破最高最硬的玻璃天花板? 假如这个布什再竞选总统 杰布欲领跑共和党人进军白宫 富豪的游戏:美国大选比烧钱 跋 试读章节 美国最受尊敬的职业:消防员 数千同僚从全国各地赶来献上致敬,成千上万的民众云集庄重肃穆的礼堂倾洒深情热泪,巨大的国旗被云梯张挂在城市的天空,城市中心主要街道交通管制……如果这是一两个人的葬礼,谁有资格享受这几乎等同于伟人名人葬礼甚至国葬礼的殊荣? 答案只是普通的消防员,只因为与火灾搏斗而献身,成为万民尊崇景仰的英雄。 时光回溯到2011年5月10日,美国西部重镇旧金山市就弥漫了如此令人动容的人间温情。数千来自全美各地的消防员代表和本地同僚、市民代表聚集在圣玛丽大教堂,为一星期前在市区一场火灾中相继殉职的两名消防员(48岁的佩雷斯和53岁的瓦莱里奥)举行隆重葬礼。教堂外的场面也颇为壮观,在大教堂所在大道上,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被两辆消防车的云梯架起,蔚为壮观;数千消防员与警察列队,与在街道上观礼的人群静静恭候运载两位殉职消防员的消防车缓缓行进而来,棺木上端放着消防头盔和逝者的徽章;……加州副州长纽森、旧金山市长李孟贤、消防局局长怀特等政要出席葬礼,与民众一起聆听牧师感人肺腑的悼词:“(怀念)消防员所做的一切,他们生活在一起,一起笑,将生命和死亡连在一起。有时候我们一同死去,有时候我们一同被埋葬,而今天,我们一同悲伤……” 这样的场景其实不时在全美各地出现。其主角必定是遗爱人间为民现身的消防员、军人或者警察。 美国历年来都不乏“最受尊敬的职业”民意调查,近些年位居盖洛普、CNN和《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杂志民调排行榜榜首的几乎都是消防员。某机构一次民调结果显示,在最受人尊重的职业中,消防员名列榜首,而总统则排在第26位。 在美国各地,消防员不仅要救火救灾,即使是发生交通事故,或者是有人心脏病突发急电911呼救,无论是市镇街巷还是高速公路,也不管是在家里还是乡野,接到民众报警后,消防车、救护车都会和警车一样风驰电掣般赶赴现场救援。消防机构甚至还承担类似民间保姆的职责,譬如可以在72小时内依法接收并短暂护理单亲妈妈(少女妈妈)遗弃的婴儿。消防员被民众信赖的程度始终高于其他公职人员。 统计资料也披露,在美国各类频发灾害事故中,因火灾死亡的人数位居第三(第一是车祸,第二是各类犯罪活动),每年由火灾造成人员、财产的损失巨大,其中不乏在救火现场牺牲的消防员,被大火烫伤、炙伤的比例更高。经历了“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人民更是称呼随时随地都可能英勇献身的消防员为“平民英雄”。《云梯49》等有关消防员题材的好莱坞电影问世,各地殉职的消防员、警员都被人们和当局铭记,在重大纪念日里追思怀念。在旧金山2008年4月9日举行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的火炬手中,一位亲身经历过“9·11”事件的退休消防员里克·多兰奋力跑上343步,为的是代表并纪念在“9·11”事件中牺牲的343名消防员。 与消防员相比,工作性质同样充满危险,又是时刻忙碌在保护民众生命财产第一线的警察,却带给美国民众较多的负面印象。这多半来自被认为是“过度执法”“歧视性执法”甚至“暴力执法”的微妙状态。自从2014年因为白人警察枪杀黑人青年弗格森引发动乱后,蔓延全美各地的抗议警察执法不公示威活动此起彼伏,甚至导致不同程度的暴力破坏活动,警民关系再度降到冰点。但在2014年12月20日两名纽约警察(包括一名32岁华裔警察刘文健)值勤时遭一名非裔男子“行刑式”开枪伏击而身亡后,形势逆转,同情和理解警察执法的呼声升高。一周后,更有数以千计来自全国各地的警察赶到纽约参加两名殉职警察的葬礼,悼念的人潮绵延数里路。在给予殉职警察最高礼遇的同时,全美国朝野都在反思,执法的公正与人和人之间的平等。这一刻,警察的形象也回归到大多数人通常所认可的职业定位,他们身为人民和城乡治安的卫士,面临诸多无法估计和防不胜防的袭击,他们理应获得更多人的尊重。 消防员的薪资福利待遇相当不错,不仅超越蓝领阶层,比之一般的白领甚至科技界打工族,也算优越。因此在政府埋单的公务员薪酬支出中,消防员、警察通常都占较大份额,倘若是财务状况欠佳的小城市,那就难免会遭遇麻烦。譬如北加州只有12万人口的小城市瓦烈霍市(Vallejo),从2008年起到2011年,一直挣扎在破产的悬崖边(该市在2008年5月根据美国破产法规定申请破产保护),其中很大因素是该市的消防员和警察的开支消耗掉全市五分之四的财政预算。为了应对财政赤字,瓦烈霍市不得不关闭三个消防站,并且裁掉40%的警察。据悉,该市98名消防员的年薪(含福利)超过10万美元,另有10名超过20万美元(包括超时工作薪水),比旧金山市的消防员平均收入还高。而美国地方公立大学一位普通教授的年薪,不过四五万美元而已。P45-48 序言 三十年陈 我说的三十年陈,是友谊。 1985年,我在《杭州日报》副刊部当编辑,陆续办些知识读书类的版面。一个编辑很大程度上是靠作者吃饭的。能约到好作者拥有好作者,那你就有好日子过。 维杭那时已是一家教育报的副主编了好像,他和另外一个研究弘一法师和丰子恺的学者都由此成为我的好作者,被约在读书版面上开个随笔专栏。都是江湖上有才的好哥们儿啊。 大概就这么熟悉起来了。这之前,他比我早“进”报社七八年,在那个报上登个文章不得了的年代,已是一个“老”作者了。 多年后的今天,家人问起阙维杭长什么样? 嗯——我说,外表嘛,淡淡的,不声不响的,喜怒不形于色的。 说话嘛,细声慢语,不张扬的。好像从来没见过他大笑,大声,大怒……跟那些“大”似乎都不沾边。 做派嘛,老哥样的。一群叽叽呱呱的记者在外面一起采访、活动、吃饭,你可能不会注意到他。各种沉稳冷静,也许就这样。 后来他去美国,每年圣诞一定会发个邮件过来,问好。我这人懒,忙于应付那些近在咫尺的人事,邮箱十天半个月也不看,看到后往往圣诞都过了。维杭从没一句责备的话,依然年年都有祝福从太平洋的彼岸传来。 偶然回国,他仿佛有责任似的,总要上门来看看,再忙也会打个电话来。 有一种朋友,就是这样,你可能常常会想不起他,可他一直不会忘记你。君子之交,三十年。水滴石穿,日积月累,你以为他不在,他却用目光,用影子,用问候,用各种不起眼的方式,在你心的碑石上留下温暖的印痕。 三十年陈,酿一坛美酒。 1990年,维杭去美。那年代,赴美不易,上海签证之难,就像今天的段子,红黄蓝绿各种版本都有,领事馆前的队伍,排出了人们的心理极限,能签出的,寥寥无几。 他们一家去了,赤手空拳,凭知识能力,夫人和儿子已成为IT精英。他一直在新闻界冲锋陷阵,新闻、消息、通讯、社论、评论、副刊、随笔……无一不能。始终是一支主笔,锋利尖锐,所向披靡;始终是一枚主编,纵横方阵,老辣弥坚。 他去美国多年后,我约他在我们《杭州日报》开了一个专栏,他开始写他看见的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移民,教育……他的视角是全方位的。 我们现在做媒体的人都会分工,跑时政,跑社会新闻,跑医疗卫生。就像医院,每个科室每个医生无论如何都有擅长的一面。记者没有医生这么高深,但也是一个领域,一个专业。跑长之后,记者可以成为半个专家。可维杭让人很惊叹——他几乎全能,每一个领域他都涉及,每个方面的题目他都能谈。 他懂得每一条新闻背后蕴藏的故事,他仿佛浑身都是触角,我这样的编辑用不着和他这样的作者谈下一篇专栏文章写什么,他自然会有最新的新闻事件作引子,我真的找不出来有关美国他还有什么没讲过的。 去了美国,虽然还在媒体当记者,工作形态和节奏大不一样,个中的转型过程,我从未听他说起过。但在专栏中,他眼中的美国社会生活事件,给我们的读者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视野。 维杭的文章不轻易下结论,他从一个事件开头,到一个故事结尾,很少发议论,从不强加他的观点于读者,所有的观点都在他的事实之中。这应该说是美国人的新闻报道方式。 他更像是用随笔的方式来叙述,他的见解深刻而准确,角度把握恰到好处,这都是用两个完全不同代码和不一样的话语体系的记者阵地上摸爬滚打练出来的。 这二十多年来,维杭的写作一刻都没有停过。他才思敏捷,你出命题,他飞快应答;你不命题,他更迅捷。 至今,他在海内外各地的十几家中文报刊上开专栏、发作品,已结集出版的作品有《美利坚传真》《美国写真》《美国神话:自由的代价》《世纪之吻》《美国到底有多美》《在自由的旗号下》《今日美国:痛与变革》…… 三十年陈,还说的是他的文笔。 维杭是枚文艺青年。文艺青年是一种范儿,和年龄无关。 他的文艺范儿已练就四十年。上个世纪70年代,他可以称之为诗人。也写过杂文。那种对文艺的热爱,一直燃烧至今。他对文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一生和他的未来。 维杭“文革”结束后考上浙江师范大学,毕业时被省教育厅看中调到《浙江教育》杂志社当编辑,后来参与创办《浙江教育报》,从记者一直做到副主编;几年后又去《江南游报》当编辑部主任。他古文功底好到可以编撰校注《历代竹枝词》,是个杂文、游记、诗歌、随笔无所不能的家伙。 一个评论家对他的作品说过一句话:不是每个记者都能写一手好散文。好吧,请允许我在她的名言后面添一句,不是每一个散文家、诗人都有这样睿智的思想,深厚的情怀,锐利的视角,独到的目光的好不好。 昨天,我从清晨七点开始读他的文章一直到晚上十二点,期间不断地被琐事撕开:在路上,来人,商量事情,开会,吃饭……我和那些文章一会儿分开,又黏合;打散,又聚拢;断裂,再重合。 我承认,我对太“奥巴马”的东西不怎么感兴趣,其他的,几乎每篇都很好看。 我迫不及待地滑动着iPad,我甚至没觉得它们是某种写作的文章,因为里面都是案例、故事和事件。 很抱歉我不打算像一个评论员一样,把维杭的文章归纳提炼然后拎出来逐个点评。我只说我对这只鸡的大概印象。因为鸡蛋现在离你仅一页之遥,用不着我再挑几个一一敲开来说:啊,看这蛋黄和蛋白色泽多好…… 我相信你的眼光。 也请你相信我。 相信他。 徐晓杭 2015年2月11日 后记 编在这个集子里的各篇文章,大多是从自己近两三年涉猎较广却也散漫不成系统的文字里筛选出来,又经责任编辑建议再删去一部分而成。这样说来,也算是自己这些年来出版随笔集时文章选辑时相对更花心思取舍的一本书。 这个过程也让自己有机会重新审视近年的写作。有些是工作需要所写的急就章,有些是兴趣关注而稍加着力为文。前者多是些时评性的文字,点到为止;后者涉猎到文化、社会、移民、教育等不同层面或事件,有些不一样的角度、细节可发掘。总体上都可归类于随笔,待到要合在一个集子里时,就会发觉题材相当芜杂,行文叙述风格上也存有细微差异。自忖这些还算不上谬误,毕竟随笔体本来就无一定之规,重要的是需要作者写得随意自如,读者也能够读出点不一样的意思。 笔者浪迹新大陆一晃已二十余年,谈不上实现什么美国梦,如果以安居乐业过日子这个起码的“标准”来对照,似乎绝大多数移居海外的地球村村民,也都难说圆梦,异地而居又能够过上相对安逸稳定的生活,就是一种常态了。聊以自慰的是,这么多年来没有与社会和变革疏离脱节,短暂的“文化休克”期后也就很乐于随乡入俗了。沐浴加州阳光的同时也感受到新大陆东西岸乃至地球村的脉搏,徜徉在太平洋此岸也眺望彼岸的风云。当一介书生陷于高科技日新月异变幻无穷的硅谷圈内,领略到的风景也可能是IT精英熟视无睹的。这就产生了新视角新视点,同样的事物风光,折射在不同的瞳孔里并不完全会一样的。如果再多用心点儿,多转动自己的视线,透过“广角镜”般的观察与审视,捕捉到的风景就更丰富了。 当下的世界,说每时每刻信息爆炸一点儿也不夸张,传统媒体依然生命顽强,新媒体层出不穷,网络世界无远弗届,更有徼博微信之类无处不在的“自媒体”,你想躲避各种信息几乎不可能。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无穷化,也颠覆了很多人的阅读方式与习惯,你有什么理由或者招数,让那些还愿意读纸质书的读者去读一本不可能成为热门的杂书呢? 信息不是唯一,甚至“内容为王”法则也被淘汰,因为很多现实、事件、新闻或者轶事,瞬间已成历史。这本集子里的每篇文章,其实一开始写作也就成了过去时,它不会如小说那般向读者展开未知的情节与世界,也不会如戏剧影视那般以种种离奇或者合情合理的冲突、包袱吊住观众的“胃口”,它就是刚刚过去甚至过去一段岁月曾经发生的事件,而且还极少有波澜壮阔的故事感天动地,那它凭什么吸引读者?随笔的写作者们其实期待读者具有更多的包容,一起发掘不同层次的历史感;当然,还需要有些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视野。好在哲人早就论断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观照流淌变化的现实,回溯凝固了的过往的现实,似乎都可以从中咀嚼出历史的味道和启迪。 这就联系到本书的书名《这些年你没看见的美国》,这是周华诚先生替我拟定的,我觉得很微妙,也坦承自己想不出这样的书名。每每编集子定书名最难,对这个集子自己最先拟的书名也一直没有把握。所谓“你没看见的美国”,或许是你真正没有见过还不知晓的美国那些事儿,也可能是你或许略知一二却也不甚了了的美国那些事儿。都是过去式的事件了,现在翻出来重新梳理一番,以不同的视角超然的心态去省察那些发生不久的历史,仿佛沉浸于当下的现实之中,烛照出人类世界地球村的一个角落,别样风采,多元生态。 当我这些敝帚自珍的文章删削编纂成这部书稿时,我很感谢自己多年前有幸结识的青年作家、文化策划人周华诚,是他不辞累赘麻烦,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图书出版市场替我这犹如待嫁女儿般的书稿觅到并落实了尊贵的“婆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这似乎也很有缘分。我早期在国内从事文字编辑的工作机构就与教育相关,黑龙江那块土地于我也是既神秘遥远又亲切实在,因为我有几位亲人早年岁月都曾经是北大荒人,黑龙江在我家庭家族的生命中早就刻下了浓重的轨迹。我因此也特别感谢未曾谋面的编辑,给予我这部书稿安然问世的机缘;而编辑与装帧设计师的高效率,也使我提前看到了书稿版式与封面的效果,仿佛看到呱呱坠地的新生儿,那喜悦是不言而喻的。编辑先生提议并慨允我选了几十幅照片,替我这个“女儿”淡抹梳妆了一番,也算是不一样的“陪嫁”了。 我也要感谢家乡《杭州日报》社的徐晓杭女士,三十年没有中断联系的文友,用三十年积存的回忆与思绪替我这本书稿写序,那是隆重而又淡泊的人生挚情。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愿意读读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当下烦乱躁动的时代,还能够静下心来读这些历史般的文字,该拥有多么广阔的情怀和淡定的心态!谢谢你们能够和我一起了解这些发生在新大陆的琐事,一起怀着历史和现实交融一体的观念,去审视那些刚刚发生在我们周围甚至遥远异国他乡的事件与故事。 阙维杭 2015年4月16日于硅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