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企业家讲企业的创富心得不同,俞敏洪在演讲时喜欢和青年分享自己的心得。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为那些迷茫的孩子们解惑,用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为大家照亮前进的方向。
在严章编著的《从自卑青年到心灵导师(俞敏洪北大演讲)》这本书中,我们从俞敏洪在北大的演讲主题出发,一路分析和总结了他的奋斗历程——从一位自卑的青年到一位心灵的导师,这就是俞敏洪的华丽逆袭。
从自身到年轻人,从成长到理想,从人生到事业,再从快乐到情感,本书涵盖了俞敏洪在北大演讲中所涉及的内容并有所延展,相信未能亲临现场的读者朋友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能从中大获裨益。他的激情彭拜,他的现身说法,一定能够帮助我们寻找到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一个是心灵导师,一个是百年讲堂,二者聚在一起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2008年,俞敏洪首度走入母校,与北大学子回顾了自己的创业历程;2014年,俞敏洪再度走进北京大学,与莘莘学子分享如何求学、如何做事与如何做人。
纵观全球,企业家在校园的演讲都饱含深情与寄寓,最重要的是,他们会分享自己的历程、剖析自己的得失,给聆听者以启示。也许我们没有机会坐在现场,亲眼看到他们激情澎湃的模样、亲耳听到他们慷慨激昂的陈词,但是我们有机会通过严章编著的《从自卑青年到心灵导师(俞敏洪北大演讲)》这本书的时间,感悟他们的过人之处。
站在成功者一边,让自己与成功更近。
第一章 我从不是传奇人物——俞敏洪说自己
我并不聪明,只是很努力
我曾是个蹩脚的诗人
我是北大的二流毕业生
我的交友原则
我从不是传奇人物
我被北大踹了一脚
我比一般人更有韧性
第二章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天下——俞敏洪说年轻
我不为80后、90后担忧
大学只是开了一个头
如果我是大学生将如何找工作
离开校园后要随身携带五种能力
年轻人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气质
真诚的微笑是你无形的资产
用“善”的精神对待这个世界
不要看轻自己,也不要看轻他人
第三章 不要做被喂饱的熊——俞敏洪说成长
每天生活在让自己进步的环境中
成长起来,不要徏然变老
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有征服的勇气和愉悦的心情
你现在的选择决定了你的未来
学习之外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只追求成功不追求成长,是件令人悲哀的事
缺点其实是一种恩惠
只有过了临界点才能登上新台阶
第四章 你不知道这辈子你能走多远——俞敏洪说理想
一切理想都有一个卑微的开始
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活到点子上
人心想到哪儿,人就能做到哪儿
青春跟三个“想”有关——理想、梦想和思想
成就源自无数微小的目标
捡足够的砖头,造好心中的房子
为挣脱束缚而努力
理想是需要行动做支撑的
第五章 比钱更重要的人生资本——俞敏洪说人生
苦难——年轻时吃点苦没有坏处
耐力——蜗牛一样能爬到金字塔的顶端
分享——年轻人要有分享精神
果断——做选择的时候不要犹豫
专注——人生的每个阶段只做好一件事
拼搏——改变命运,走出困境
忍耐——臭袜子体现人的忍耐极限
痛苦——在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
第六章 步入社会后应该如何做事——俞敏洪说事业
新东方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我的事业是老婆唠叨出来的
有些事,年轻时不做会后悔
感谢那些逼过我们的人
30岁前不犹豫,30岁后不后悔
我是一直鼓励年轻人创业的
将有限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理想的工作是自己创造的
第七章 适当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俞敏洪说快乐
你准备好品味时间了吗
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是不能等待的
生命因感动而精彩
人生的经历、体验和升华
空虚也是有好处的
有些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
允许自己停下来,才能重新上路
人是应该懂得知足的
生活在自在和豁达的心境中
第八章 这个世界上总需要你的人——俞敏洪说情感
父母是我生命的根基
要做跟在牛人后面的骆驼
沧桑是男人的信用卡
我怎样才能对得起我的女儿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朋友
真正的企业合伙人关系比电影复杂
我们能够感受温暖,是因为有人愿意付出
附录 俞敏洪北大演讲实录
附录1:俞敏洪2008年北大演讲实录
附录2:俞敏洪2011年北大演讲实录
我的交友原则
我们极其痛苦,一痛苦就反击,结果我们宿舍四年就一直在互相批评中度过。其实,身边有值得交往的朋友可以开阔你的心胸,让你更有见识,思想更有深度。
——俞敏洪
新东方的批判文化和嘲讽文化是比较出名的。他们所召开的会议记录中可以看出来,从来都是不带任何表扬的,而是将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揪出来狠狠批判一顿。但这样的做法,却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人们喜欢把丑话说在前面,杜绝了背后的风言风语,相对来说更加有利于大家之间的团结。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选择交朋友的时候,一定都会选择良师益友,因为这样的朋友总是能够给自己带来帮助或者鼓励。俞敏洪说:“交一个总是打击你的朋友是很重要的。”这句话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会感到很疑惑,那么这句话又该何解呢?
对于自己的交友原则,俞敏洪的表述是,尽管自己的本领并不大,但是他所交的朋友都是水平很高的人,而且在这些朋友的身上,自己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新东方的另三位创始人中,王强是俞敏洪所在班级的班长和团支书,徐小平是他当时西方音乐史的老师,包凡一则是睡在他上铺的兄弟。对于和这三位成为好朋友,俞敏洪有着自己的见解。
我为什么与他们交朋友?首先,这三位人品都很好,这是前提。其次,他们三位在某一领域都比我强。比如王强在很多方面天分都很高,模仿能力强,说中英文的水平极高,在北大广播站当了四年站长。这些我都学不来。但我学到了他的读书劲头。
他(王强)在北大时把自己的生活费一分为二,一半用来买饭菜票,一半买书。就算他把饭菜票全都用光了,他也不会动用买书的钱。如果实在没有饭菜票,他就借。我觉得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我当时拿国家的助学金,每个月22元。我也把钱分为两半,11元用来吃饭,11元用来买书。我不大懂得买书,所以当时就跟着王强,他买什么书我就跟着买,从此养成了买书读书的习惯。
包凡一跟我一个宿舍,我从他身上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完全是塑造我人格的东西。包凡一是极具自我批判精神的人。他的父亲是浙江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授,所以他的古文是非常好的。据他自己说,5岁就能把《离骚》背下来,8岁就能通读《金瓶梅》。一个8岁通读《金瓶梅》的人到了18岁一定就把人生看穿了,能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对于俞敏洪来说,包凡一就是一个时刻打击他的朋友。包凡一是一个能够将自己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所有缺陷都暴露在朋友眼前的人,这对于我们来说,可能需要一定的勇气。但是对于暴露缺点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放松。一个具有自我批判的人,他的思想和心智的成熟期要比其他人早很多,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就会稍显老练,所以很多人的行为在他的眼中就会显得稍微幼稚了一些。
这样的人会把对方的缺点和缺陷揪出来,让他们无处可藏,就这么赤裸裸地暴露在别人的眼皮子底下。这对于当时的俞敏洪是很难接受的,任何人都喜欢听别人对自己的夸赞,当他听到包凡一对自己的批判的时候,就会觉得面子上很下不来,于是双方就会互相反驳,紧接着就是互相批评。俞敏洪说自己在宿舍的四年一直都是在互相批斗中度过的。
交一个经常打击你的朋友,并不会让自己感觉到反感。相反,自己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变得更有见识以及拥有更加宽阔的心胸和更具有深度的思想。
新东方有一乱,当然这一乱是除了俞敏洪的工作状态之外存在的另外一种“乱”。这些“乱”主要是来自于那些充满了理想主义、浪漫激情的“才子”们。曾在一段时间里,所有新东方的问题都属于俞敏洪,至少表面上人们都习惯于推到他身上,然后就静观其变。大家曾给俞敏洪的家起名叫做“思过斋”,因为那里一直是他面壁之地。“我大多数时候都会听着,然后告诉他们当中什么意见对我是合理的。”
有人问俞敏洪是否有后悔过在开始的时候靠友情做新东方,导致后来遇到了很多感情和工作上的纠纷。他反问说:“没有什么后悔的,如果没有这些朋友,新东方到现在可能还是一个夫妻店!吵吵闹闹的后果是散架,但是散架后我们每个人都做一摊,但如果结果是不散架的话,合起来就会做一大张饼,这样不是很好吗?”
“交一个总是打击你的朋友”,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很新颖的想法。这样的朋友在相处的时候会感觉更像是自家人,因为只有家人才会时刻提点着自己的优缺点,督促着自己不断的改进。
俞敏洪将这种“打击”运用到自己的管理中就成为一种“批判文化”,这就像是夫妻间的吵架一样,他们彼此之间不可能一直都处在吵架的状态,相反在吵完架以后会更加和睦,更趋向于朝着互相鼓励的方向发展,到了最后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着如何获得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交一个总是打击自己的朋友是很有必要的。
……
P9-11
2013年,一部名为《中国合伙人》的青春励志电影走进院线,仅仅10天票房就突破了3亿元,这样的成绩无疑吸引了众多人的注意,也引爆了新闻热点。一时间,看过电影的没看过电影的,话题都聚焦在“以新东方创始人的共同奋斗、以兄弟情谊为蓝本”上。
此时的俞敏洪意气风发,是他将新东方打上“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教育机构”的铭牌,一跃成为“中国最有钱的老师”。而彼时的俞敏洪,不聪明、不出众、不顺利——出身农村的他历经三次高考才考上了北京大学;求学五年竟没谈过一场恋爱;在北大任教七年却因兼职培训被公开处罚。但他有梦想,所以才有了圆了无数人出国留学梦的新东方,才成了鼓舞众多青年的心灵导师。
和其他企业家讲企业的创富心得不同,俞敏洪在演讲时喜欢和青年分享自己的心得。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为那些迷茫的孩子们解惑,用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为大家照亮前进的方向。
很多人都说,新东方是个传奇经典,俞敏洪则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创奇人物。听到这些话后,俞敏洪却笑着说:“我不是传奇人物,和大家一样,每天吃三顿饭,晚上也睡觉。不同的是可能很多人干一件事久了就烦了,我不烦,我干一件事干得越久越来劲,所以到今天,我还在不亦乐乎地重复昨天的故事!”其实,人们所说的传奇人物只不过是比普通人多了一丝韧劲,多了一点耐心罢了!
一支扁担、一件打满补丁的裤子,足以涵盖了俞敏洪进入北大前的窘况,但是这些并不影响他作为年轻人的精神气质。大学不过是给我们开了一个头,真正的未来是由我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之后才能决定的。年轻就是奋斗的资本,年轻就是人生的动力,年轻人要对自己充满自信,不要以自己的现状来判断未知的将来。正如俞敏洪,谁又会想到当初的“北大二流”毕业生青年如今能够带领着一群精英斗士在奋斗呢?
能够获得成长的日子是值得纪念的,也是值得珍惜的。当然,在这种能够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更加重视的是心灵的成长。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让自己进步的环境当中,成长就成为最自然的事情。俞敏洪曾经说过,只追求成功不追求成长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人生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在经历中不断总结自己的成长。
理想和事业是人生的骨架,快乐和情感则是人生的血肉。在这本书中,我们从俞敏洪在北大的演讲主题出发,一路分析和总结了他的奋斗历程——从一位自卑的青年到一位心灵的导师,这就是俞敏洪的华丽逆袭。
从自身到年轻人,从成长到理想,从人生到事业,再从快乐到情感,本书涵盖了俞敏洪在北大演讲中所涉及的内容并有所延展,相信未能亲临现场的读者朋友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能从中大获裨益。他的激情彭拜,他的现身说法,一定能够帮助我们寻找到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