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国宝大师郭文彬(从失学少年到大师的成长印迹)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秀丽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廖九记饭店在当时的大上海来说应该算是一个规模不大的饭店,有十多个工人。郭文彬在饭店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跑腿、打杂、送外卖。

廖九记饭店离郭文彬的家很远,郭文彬自然舍不得花钱坐车,从家到饭店步行的话要走一个半小时,来回跑路太耽误时间了,所以郭文彬只能住在饭店里。住哪儿呢?宿舍是没有的,床就更甭想了。那么睡在椅子上吗?也不行,因为老板说人睡过以后椅子上容易长臭虫,客人来了坐在上面要是咬了屁股怎么办?你小小的郭文彬能承担得了责任吗?17岁的郭文彬承担不了,所以他只能睡在地上!

身体上的磨难其实还算不得什么,要命的是廖九记饭店的老板竟然是郭文彬初中同学的爸爸,换句话说就是郭文彬与这家饭店老板的二公子是中学同学!年轻人都是好面子的,郭文彬自然也不例外。但迫于生活的无奈,自怨自艾对于郭文彬来说显得太奢侈了,他没有时间和条件去为自己哀伤,他能做的就是好好干,争取留下来,不仅能吃饱饭,而且还能补贴一下老母亲和最小的弟弟。

郭文彬最初的时候每天的日子是这样度过的:早晨起床后烧开水、洗毛巾、搞卫生,卫生搞完差不多就到了开门营业的时间了,他要负责把厚重的大门板子卸下来从前面扛到后院。白天营业的时候,除了要随时支应老板、大厨及各位前辈的各种使唤外,郭文彬的主要工作是要出去送外卖,为了提高效率,他学会了骑自行车,一手拎着四五十斤重的食盒,另一只手扶着车把,每天郭文彬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晚上饭店打烊了,他要再上门板、搞卫生,一天结束。好在郭文彬本身就不怕吃苦,最原始的动力是我要让别人夸、不让别人指责。他心里想的是我宁可不睡觉也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忙完分内的事后只要有活他都会抢着去干。有一阵饭店里老是飘来一阵阵臭味,大家怎么找都没找到臭味的来源,后来还是郭文彬发现店里通向楼上的楼梯特别窄,顶上有个狭小的夹层,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一只猫死在了夹层里,天长日久死猫就腐烂发臭了。夹层很小,死猫不好往外掏,郭文彬仗着年龄小,身子也轻,自告奋勇爬上去用手一点点将死猫掏干净。

时间长了,郭文彬慢慢摸索出干活的规律了,怎么安排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他心里有数了,这样也就能节省出一些时间了,空下来的时间干什么呢?用郭文彬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也不能闲着呀,所以就去厨房帮忙,无论哪位师傅、哪个工位,只要郭文彬有空,保证随叫随到!勤快、眼里有活的小伙计很快就赢得了后厨师傅的欣赏。尤其是厨师长陈荣,郭文彬的心灵手巧让他很是喜欢。陈荣出面找老板帮郭文彬解决了晚上睡在地上的问题,而且有时间还会教上几手,甚至他忙的时候就会让郭文彬炒上俩菜,所以别看郭文彬后来是以面点扬名天下,但和其他面点师傅不同的是,郭文彬无论是热炒、冷拼还是宴会设计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通过自己的表现郭文彬遇到了他后来感念一生的两位最初的启蒙师傅——龚福和廖忠礼。

龚福和廖忠礼二位老先生在当年的上海也算是行里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曾在越南西贡(今天的越南胡志明市)、新加坡等国家主厨,制作的面点有很多精妙之处,经验丰富、技艺高超。他们二位师傅也很喜欢郭文彬,有什么事情都愿意叫上郭文彬一块干,到关键之处有时候也会指点一二,很多技术在干的过程中郭文彬也就逐渐地掌握了。几年后,郭文彬正式拜龚福和廖忠礼为师,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在廖九记学徒的一年多时间里,郭文彬每月可以挣到15块钱,当时的一般工人工资大概在四五十块钱左右。在郭文彬的记忆里,在糖果厂和廖九记饭店学徒的两年多算是他这辈子最苦最累的时候。这段时间里的劳累、孤独和寂寞是今天的年轻人无法忍受的,但郭文彬却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能够支撑下来的最大的信念就是“我要做好!”当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糖果厂的工作分淡旺季,一到了夏天,糖果卖不出去了,厂里就得停工,自然也就没工钱可发,而在饭店,虽然苦、累,但每天都有活干。在郭文彬的心里,有活儿干就意味着有饭吃,就意味着有希望,所以咬牙也得坚持啊!

人们常常会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在郭文彬的一生中得到过无数次的验证。在廖九记饭店干了一年多以后,一个新的机遇摆在了郭文彬的面前。

P32-35

后记

采访郭文彬大师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说是一个既轻松又艰难的过程。说轻松是因为郭大师的随和和不设防,他虽誉满业内,但没有丝毫自傲可言,他透明到可以毫无保留地把研究心得和配方与同行分享,任何人求到他的门下,认识的、不认识的他都肯倾囊相授;对于我这样的外行,无论我提在内行看来多么幼稚的问题,他都会耐心细致地给我解释作答,只要涉及他的面点专业,他的话就会明显地多起来。但同时,完成对他的采访又是艰难的,尤其是要完成一部传记的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因为对待过往的种种努力、辛苦付出以及取得的成绩,他只能做到轻描淡写。他甚至记不清楚自己曾经获得过哪些荣誉、有过多少项发明创造,更搞不清哪些重大的历史时刻中曾经有过他忙碌和奉献的身影。我常常和郭大师开玩笑说,换了别人这些经历中值得炒作的东西太多了,而他只会说“就是工作嘛”,却无法提供我所需要的写作素材和细节。常常是我通过别的渠道搜索到某个信息后回过头来和郭大师求证,他才恍然大悟般地想起自己竟然还有过这样的经历。对待曾经的荣誉与辉煌,他是那么的淡然与平静。我往往需要多方“启发”,但更多的时候是我费尽心机也无法得到我们通常宣传所需要的豪言壮语。常常是被我逼问急了,他会带着一丝天真的表情一拍脑门说:“唉,我笨嘛。”这时候的郭文彬哪有大师的影子?只是一位可爱的老头、可亲的邻家爷爷。可就是这样的一个“笨人”,他在工作中搞过无数项技术革新,拥有三项国家发明专利。面点界素有“南罗北郭”之说,他是毫无争议的业内泰斗级人物。他的聪明才智都奉献给了他的事业,他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而通常人们所追逐的名利在他的眼里却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战乱年代中幼年丧父、少年失学,“初中二年级”是郭文彬大师能够写在简历中的最高学历。郭文彬从一个小学徒能够成长为业内翘楚,靠的是什么呢?每每念及此处,在我的脑海中便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株被乱石压住的小草,为了生长,它不管上面的石块怎么重,石块跟石块问的缝隙怎么窄,总要曲曲折折地、顽强不屈地挺出地面来。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向地面透,而阻止它的石块最终被抛在一旁。这是怎样的神秘力量呢?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这就是精神的力量!我想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大到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需要精神的力量,小到一个人,但凡有所成就,同样需要精神和信念的支撑。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自己,需要精神的力量;面对困难,需要挺起脊梁;取得成就,更需要头脑清醒,要知道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从某种意义上讲,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  迫于家计,郭文彬在本该求学的年纪离开学校步人社会,成为糖果厂的一名廉价小工,但他没有自怨自艾,即便是从打扫卫生干起,也要扫出自己最好的状态。做小工,他是最让老板省心和放心的那一个;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他得以被两位恩师看重从而进入面点世界;在面点行当里,他不因循守旧,他勇于创新,发明无数。工作中,无论分内分外,他都毫无怨言;做徒弟,他敬老爱老,67岁早已成名的郭文彬拜周子杰老师傅为师,就因为当年周师傅曾经教过他拉面的技法,饮水思源,他说做人要懂得感恩;当师傅,他让千百年来勤行里盛行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在他这儿成为终结。郭大师的徒弟曾亲口给我讲过一个小故事,有的师傅带徒弟,关键时刻就会把徒弟支走,徒弟偷艺,偷偷去数师傅抛在垃圾桶里的鸡蛋壳个数,被师傅发现后,从此师傅再丢鸡蛋壳就揉碎了再丢。而在郭文彬这里,每年他会召集所有徒弟聚在一起办学习班,有了创作心得他会毫无保留地详细写出来分发给各个徒弟,他彻底改变了老一代师傅们凭感觉传授技艺的方式,每种作品从配料到配方,他毫不保留地与人分享。徒弟们要去参加比赛,他比人家本人还上心,把徒弟叫到家里,从创意到制作,指导示范,亲力亲为。郭文彬不怕被徒弟们掏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不怕,用完了我还有”。他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他不狭隘,他的不因循守旧来源于自信,当然,自信来源于实力。这样一位国宝级的大师,在很多人忙着收徒收钱的时候,他却走进社区为进京保姆传授技艺。我采访过的所有人,提到郭文彬,首先要说的就是他人好,厨德好。从匠人到大师,也许在有的人眼中只是一步之遥,但中间那一步,能跨越者却少之又少。我以为,郭文彬用他的勤劳、睿智、务实和豁达成就大师之路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关于成功的思考。

对于郭文彬大师的采访,是从2012年的3月份开始的,此前我与郭大师并无渊源。开始出于尊敬和礼貌我称他为郭大师,随着与他的接触逐渐增多,我称他为郭老师。虽然“老师”这个称谓在今天被使用的范围之广、频率之大已远远超过了它原本的含义,但于我而言,我还是愿意使用它最本真的意思,即《辞海》中所说的“老师,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郭老师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赘述我对郭大师的称谓之变是想说明我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一段对于一位老人的认识过程,更是对于成长和所谓成功的再认识过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司马迁用这八个字赞美孔子的品德高尚和行为堪称典范,又自言“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郭老师当然不敢与孔圣人比肩,但我对他也是“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一个个在郭文彬大师眼中平凡又普通的日日夜夜悄然从手边溜走,他的从业生涯已走过了66个春秋。自强、自立、执着、创新让他事业有成,不计较个人得失、常怀感恩之心、宽容和淳朴让他收获了普遍的尊敬。而这些,不正是我们今天的社会所急需的吗?梳理郭大师的一生,我略显笨拙的笔触也许无法完全展示一位国宝级烹饪艺术大师的人生历程,但我诚心地希望那些感动过我的事情也能感染看到这本书的每一个人。如果你是一位即将步人职场的年轻人,我由衷地希望郭文彬由一位地地道道的草根到大师的成长历程能对你有所启示。

对郭文彬大师的采访历时近一年,书中所涉及的史料和图片除注明出处的之外,均为郭文彬大师口述和他本人提供。本书是应郭文彬大师之邀并在北京市外事学校的无私帮助下才得以结集出版的,北京市外事学校从人力、物力到采访场地等都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客观地说,没有田雅莉校长的大力支持,就不会有此书的面世。此外,任保东、万辉、李潇、邓昕雯、熊斌、林静等人也提供了很多帮助。特别鸣谢原北京市政府食品工业办公室主任、原北京食品协会会长李士靖,作为当年的老领导,李老为本书提供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史料。同时,还要感谢中国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恩援先生,冯会长在百忙当中为本书倾情作序,字里行间,饱含深情,令人动容。此外,王曦、张蕊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目录

第一章 家国巨变 颠沛流离失学少年

 生逢战乱,流离失所

 移居上海,早年丧父

 寄人篱下,少年失学

第二章 投身食界 吃苦耐劳锻炼成长

 糖果厂的全能小工

 廖九记饭店中得遇被提携之恩

 维多利亚酒家内小有所成

 离沪赴京,北京饭店内成名

第三章 博采众长 技术创新海外扬名

 承继传统,融南北,中西

 勇于创新,搞发明,获专利

 收徒授业,进学佼,海外生

 国际交流,杨国粹,成大师

第四章 京华名厨 跻身国宝大师行列

 入选京华名厨联谊会

 名列果宝大师行列

 获选中国餐饮业功勋人物

第五章 桃李天下 教会徒弟幸福师傅

 倾情授徒,不怕被“饿死”的师傅

 成立工作室,走进校园和社区的大师

附一

附二

附三

后记

序言

应原北京市食品办公室主任李世靖老前辈之嘱,为“国宝级”烹饪大师郭文彬先生专著写序,说郭老是“国宝级烹饪大师”这句话的是十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在全国两千万餐饮从业者当中,有此殊荣的可谓凤毛麟角。

郭文彬烹饪大师是我国著名的面点烹调高级技师。郭老是广东人,年轻时出道在上海,长期从业于北京,餐饮业有这样的人生成长经历的人并不多,郭老的成功或许和这种跨越式的生活脉络有关系吧。

要说中国当代的面点烹饪大师不乏其人,但能与郭老的“超人之处”相比的就不多了。主要是郭老的创新精神,这个创新可不是我们对业内专业厨师常讲的菜品创新范畴。郭老开始创新发展时,社会上还没有流行这个词呢。20世纪70年代,郭老就职于北京饭店,饭店要扩建东楼,上级领导要求“要一流水平”,郭老自己动手创新设计了我国首个完整的全套不锈钢厨房设备,现在说来或许比较轻松,要知道,四五十年前我们的厨房还处在“砖头垒灶、青灰涮膛”的时代,连上海也没有生产不锈钢厨具的厂家,照我说,郭老承担的任务就像如今的登月工程一样,是一般人难以胜任的。餐饮业是传统服务业,我们看待创新,特别是看待前辈创新的成果,包括像郭老在1986年布拉格世界烹饪大赛时创造的食品雕刻“九龙庆丰收”,以及20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研究出的“酒花发面”等成果,都需要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的原状,才能体会到什么是创新。

我以为创新的核心就是攻克您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特别是破解那些普遍认为不可能改变的问题。创造属于史无前例,而创新是在传统背景下对事物进行与时俱进的改良,这种创新精神也成为我们现实中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动力。创新精神是建立在工作责任心的基础上,践行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创新过程是职业生涯历练的过程,创新的成果是社会共享的美好境界。我们向郭老学习不仅是老人家精湛的面点加工技艺,这方面书中多有叙述,我就不多谈了,而是要学习其一生奉献的创新精神和对职业的敬畏。

中国美食博大精深,常使国人以此为荣。日前,我有机会率团前往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展“中国美食走进联合国”的推广活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在活动开幕式发言中讲到:中国美食品种之多难以计数,同一食品在不同地区、不同厨师理解下,通过细致的调和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令人惊叹不已。这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影响力、中国软实力给予的充分肯定。美食给人带来的不仅是食物本身美味的直接感受,美食还可以产生心灵的沟通,“才上舌尖又上心头”就是经典描述。美食无国界,可以跨越种族、信仰、文化、自然环境的差别而产生共识,中国美食璀璨的今天,是郭老这样的老前辈们以及他们的弟子,在不断传承、发展、创新中付出大量心血,在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辉煌篇章。中国烹饪协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常委,80高龄的陈广元大阿訇说:我们提念逝去的先人,是为了学习他们为社会发展而积累的宝贵人生经验,提念前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我们餐饮行业的“中国梦”是希望中国美食全球共享,希望中国的饮食文化得到世界广泛认同。通过不懈努力,我们继承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随笔

有感一代宗师——郭文彬

生于岭南沪入行,成于京师铸九章。

龙承丰年七级塔,妙手诚心业经常。

传艺成文皆新貌,图新又见弟子彰。

斯人已去思其想,国宝大师史留芳。

中国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2013年12月10日

内容推荐

杨秀丽编著的这本《国宝大师郭文彬(从失学少年到大师的成长印迹)》描写了国家级烹饪大师郭文彬从失学少年到行业泰斗的传奇人生,对大师的崇高风范进行了总结和肯定,对读者了解郭文彬的光辉事迹,了解中国餐饮界的状况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对青少年励志成长、做人做事有积极的指导和示范意义。

编辑推荐

面点大师郭文彬先生堪称业内泰斗,业界素有“南罗北郭”之说,他是国内餐饮业首位国际“烹饪艺术大师”、餐饮业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十六位“国宝级烹饪大师”之一,他曾服务过的国家领导人和各国政要无数。杨秀丽编著的这本《国宝大师郭文彬(从失学少年到大师的成长印迹)》在郭文彬老先生口述的基础上,梳理了他从一个年幼失学的少年成长为业内翘楚的成长历程,期望提炼出他的成功要素,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行业从业人员来说都具有励志和可供参考的价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