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你以为自己只是花了半个小时在网络上搜索信息,但是后来却发现其实已经过去了三个多小时;你吃过早餐后打开一本书,不一会儿却发现天都黑了……
回忆一下,在你的人生中肯定有过这样一个时刻:你全身心投注在手头的事物上,感觉整个世界都消失了。你不会开小差,你的整个思绪都投注在正在进行的活动中,甚至都忘记了自身的存在,而且,此时,时间仿佛也消失了。蓦然回首时,你才凉奇地发现竟然过去了这么长时间(一般来说,时间都比你预期的长,但偶尔时间也会比你想象的短)!
大部分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这样的状态,事实上,差不多九成的人都曾在一项或多项活动中有过类似的体验。运动员一般将其称为“进入状态”,其他人则将其称为“高度集中的意识状态”。而对于这种全身投入的经历体验,心理学家则将其命名为“沉浸状态”。 “沉浸”这一理念由世界顶级的心理学家(同时也是就我所知姓氏最难读的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发现并命名。其《当下的幸福》一书无疑是自助类书籍中将非量化科学l生思考和深入思考结合得最巧妙的典范,这本书常年盘踞畅销榜前列,被评为最好的自助经典书籍。
倘若没有《当下的幸福》一书的畅销,或是塞利格曼没有在夏威夷偶遇契克森米哈伊并与之成为莫逆之交,也许就没有当下积极心理学运动的风行。
《富》如何进入沉浸状态
沉浸状态只在个别情况下出现:我们要遇到一个能挑战自身能力的难题,同时我们自身的能力或技巧又要恰巧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问题的难度和我们自身的能力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使我们几乎达到自身的极限。
如果问题的难度超出某人的能力范围,他会感到焦虑;如果个人的能力远超出问题的难度,他会感到无聊(就像学校里的聪明孩子)。以上两种状态均无法令人进入沉浸状态。
契克森米哈伊对沉浸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他采访了成干上万名来自各行各业不同领域的人——棋手、登山运动员、网球选手、芭蕾舞演员、外科医生等。结果显示,所有人都曾有过沉浸体验,沉浸的主要特点有:
目标明确且行动中反应迅速。例如,在竞争中,你知道自己争取的是什么,并且你清楚知道自己做得究竟怎样(如你胜利还是失败了)。
全神贯注于当下从事的事业,摒除杂念,不去想其他任何东西。行为与意识融合。吉他手与他的乐器融为一体,成为自身所弹奏的音乐,这一行为看上去是自发的、无须任何努力的,但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
自我意识消失。这一现象也经常出现,不过有趣的是,每次经历沉浸体验之后,自我意识都能得到增强,人会感觉比从前更有存在感。掌控手头正在从事的事情,不担心失败。
时间感扭曲。一般来说,进入沉浸状态的人都会感觉时间过得更快,但有时也会发生相反的情况。
行动意义的内在化。这就是说,行动的目的在于其本身(你做这件事是因为你想要去做),其他的目的都是借口。
有趣的是,沉浸体验往往会令人在这一真实的体验中情绪消失。人们仿佛感觉不到自己的情绪——这很可能是因为其自我意识的消失。但需要注意的是,沉浸体验发生后,积极情绪会有所增强。
波波维奇曾如此描述自己的沉浸体验:
伟大的谈话往往能令人产生沉浸感。我意识不到自身的存在,意识不到周围的世界以及时间的流逝,我完全沉浸在谈话中。一切都进展得很顺利,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却一点都不困难。但是,就像其他一些同样令人满意的经历一样,你只有在事后(而非当时)才能发现自己进入了沉浸的状态。
在我看来,在全神贯注的情况下,我们与自己当下从事的事物合二为一,这使我们可以花费更少的力气完成相应的活动,因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们之前无疑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但是一旦进入了沉浸状态,我们做起事来可就完全不费吹灰之力了。因此,我们可以将沉浸理解为:解决高能问题的低能方式。
我们认为,能够带来沉浸体验的活动是有“自我目的”的,因为这些活动本身就很有趣、很有意义,从事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活动本身,而非其他。
许多活动都能引发人的沉浸体验,其中包括运动、舞蹈、创造性活动、兴趣爱好、性生活、社交活动、学习、读书,以及工作。事实上,只要情况足够复杂,能够达到高挑战、高技巧的层面,大部分的日常活动都能够引发最优体验——沉浸体验的别称,而极少发生沉浸体验的活动包括做家务、无所事事、休息。此外,在大部分国家里,人们也不会把看电视和最优体验联系到一起去。P32-34
伊奥娜·博尼韦尔博士被公认为欧洲积极心理学界顶级研究员、伟大的创新者和思想家,所有想要探索幸福生活秘诀的人都能从《笑得甜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坏》一书中获益良多。这本精彩纷呈的小书提供了许多科学证据。告诉人们幸福生活的秘方。读读这本书,学学如何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吧!——塞西莉亚·德费利斯博士,心理学顾问、杂志作者与专栏作家
《笑得甜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坏》堪称书之瑰宝,行文优美迷人,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作者作为备受信赖的心理学教师对于积极心理学当代理论、学科知识、拓展研究等各方面的全面掌握。本书绝对是积极心理学“必读”书目,必将受到所有立志投身于该项事业的人的欢迎。——理查德·惠特菲尔德,人类发展专家、教育家、诗人、“面对面”信托理事会主席
这本书是你能读到的最好的介绍积极心理学的书籍,是每一个教育以及医疗行业从业者都“必读”的书目。——安东尼·塞尔登博士,英国伯克郡威灵顿大学研究生
《笑得甜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坏》对积极心理学做了全面、亲民、体贴的介绍与评论。简单说来,在市面上所有介绍积极心理学的书籍中,这本书是最好的,能够帮你轻松玩转积极心理学。没有心理学背景的人会觉得这本书很棒,介绍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专业人士会觉得这本书对积极心理学做出了可靠的概述与评论。——卡罗尔·考夫曼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积极心理学促进会联合创始人、培训主管
《笑得甜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坏》是目前为止最好的介绍积极心理学的书籍,不论你是门外汉还是专业人士,都会喜欢这本书。——卡罗尔·克雷格博士,英国格拉斯哥市自信与康乐中心行政总裁
这本书主要是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介绍积极心理学——在此方面,这本书做得实在是棒极了。如果你想要了解蓬勃发展的积极心理学,就阅读这本书吧……它适用于所有的人:不论你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是任何一个想要了解这一领域的人。——本·C.弗莱切教授,英国赫特福德郡大学
简而言之,这本介绍积极心理学的书籍充满智慧,结构平衡,令人无法抗拒,阅读本书时我简直都不忍将其放下。——肖恩·卡梅伦博士,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心理学联职主任、医学博士
伊奥娜·博尼韦尔博士的《笑得甜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坏》一书行文优美,对于积极心理学这一快速发展的新兴心理学学派给出了清晰、翔实的解释,本书是我向学生、应用心理学家、研究人员以及所有有意研究这一领域者的推荐首选!——伊尔文.S.格施教授,英国东伦敦大学教育心理学项目主管
本书首版问世已有六载,再版问世也过了四年,积极心理学如今正变得更加强大。到2012年,美国、欧洲的大学中有成百上千个积极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班级;在哈佛,积极心理学是最热门的课程,每学期吸引千余位学生参与学习。如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英国东伦敦大学开设应用积极心理学研究生课程,吸引众多有志于进一步了解、研究、实践积极心理学的学生继续深造,而在世界其他国家,许多学校也在积极筹备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生课程。并且,现在积极心理学也不再仅仅以其发源地美国费城为据点,而是通过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将世界各地一大批心理学家以及积极心理学从业者团结了起来。
令我惊讶以及开心的是,读者们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前两个版本,本书常年盘踞英国亚马逊网站积极心理学类书籍的榜首。许多教师也在他们的课程中使用本书作为教材,因此我收到了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生与专家对本书的好评。我去参加会议或活动时,经常会有陌生人走过来告诉我他们有多么喜欢这本书(英国议会做出的一份报告中竟然也提到过这本书)。
现在,又值再版重印,我在本书第三版中添加了第二版中缺少的诸多部分。比如,现在谈论积极心理学时,我们必定会涉及对于精神状态与适应力的研究;此外,我们现在对于金钱与幸福的关系、自我实现的幸福、平衡的时间观等诸多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再次,随着积极心理学领域出版物和网络资源的爆炸式发展,拓展材料推荐这一版块也得到了极大的充实。
《笑得甜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坏》是作者伊奥娜·博尼韦尔和诸多的心理学家共同研究成果的结晶。通过种种实验和数据,伊奥娜·博尼韦尔向我们阐释了伟大的“快乐”原理,作者告诉我们只有我们坚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就会产生“正能量”从而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也更有安全感,更容易取得成功。
《笑得甜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坏》的作者伊奥娜·博尼韦尔,通过十余年的研究透彻地说明什么是幸福?哪些因素导致我们不能感受到快乐?如何抑制我们内心的负面情绪?如何激活内在的正能量?做到真正的爱自己?如何穿越黑暗、活出最幸福的自己?他将告诉你通往幸福人生的关键秘密。生活的主动权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只要我们打定主意去幸福,幸福就一定会实现。这是一本让你的家庭、工作、人际关系变得美好而圆满的心灵成长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