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生命的礼物》是一本与孤独有关的散文集子,这其中汇聚了周国平等人对生命、对孤独的看法和体悟。在文章里他们没有直接提及孤独,但是在字里行间以及精神情感的塑造上,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在孤独里绽放的生命之美。
这本书里面,谈到了亲情、友情、故乡还有爱情。这些最真挚的人类情感,通过周国平、余秋雨、陈忠实等人独特的视角,在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字里展现出一幅幅别样的生命图景。
孤独是我们生命中不可逾越的高墙,面对这道高墙,有的人束手无策,面墙哭泣;有的人可能会想尽办法试图越过高墙;而有的人则会与这高墙为伴,直面人生的局限与枷锁。这本书就是在试图告诉人们,其实孤独并不可怕,它能让人坚强,让人自立,能够成就人生。
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经过中国散文学会的精心挑选,可以毫不讳言的说,这本书代表了华语文坛的最高水平。这些文章,不仅思想卓越、文笔非凡,同时也饱含了生命的真情。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收录了周国平、余秋雨、陈忠实等人近期创作的散文作品。他们在书里谈论亲情、谈论友谊、谈论失去的青春、久别的故乡,还有珍贵的爱情。这些作家里有的还青春年少、有的已是耄耋之年。然而在他们娓娓道来的文字里,无一例外地都流露出或深或浅的孤独感。不论爱情如何美妙、世界如何精彩,孤独都是人类必须去面对和承担的永恒宿命,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够将它改变。其实孤独并不可怕,它能让人坚强,让人自立,让人构建起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些真正独立的精神世界,正是现实世界如此多元而丰富的原因。对美好事物的喜欢和执着,让很多人尝尽了孤独,也包括写下这些文字的作家们。然而这些生命底下的孤独,却终将会还给每个人更纯粹的美好与真实。
租客
/纳兰妙殊
我是“租二代”,做租房客的生涯从降生便开始了。身为城市贫民,爸妈一直租房住,搬来搬去。官不修衙,客不修栈。这句话我小时一直听父亲和母亲互相告诫,在他和她忍不住想做点什么改变的时候。直到我上高中时,他们才攒够钱在近郊买了房,之前一共搬了七次。可惜我读的高中是寄宿制,因此始终无法与那间房子建立起太深厚的感情。
截至目前,我的租房生涯也断断续续持续了七年,尚未体验过“独租”。其实,只要碰到合适的室友,只要不把“隐私”太当回事,合租并不痛苦。稍感些微不适,只要想到“每次忍耐都是在挣钱”,也就怡怡然,坦坦然,不以为意。那些微不适,来自于早晨抢厕所期间,坐上还带着别人体温的马桶坐垫,来自洗澡时看到地上两滴血迹的恶心;来自做饭时忽然发现有人用过菜刀和砧板,而且还没洗干净……
我前三回租房是在上学的时候。租房广告在学校里到处都是,有的手写,有的打印,联系电话都竖着写在下面,剪成一排流苏状,如揽客的纤细手指,迎风招展。第一次,我搬进一间已经住了三个男孩的单元房。一位美术系姑娘与我合租。如果一部机器需要五个齿轮一起转动,那真需要极精准的调试,才能让它们不互相妨碍。第一个星期,我小心翼翼观察屋里人们的作息时间:几点起床,如厕漱口的时间长度;是否午休,如果不午休,中午从事什么活动,是召朋友来玩《实况足球》的游戏还是跟爸妈讲长电话;下午是否出门,晚上是否出门,几点洗澡几点睡觉……
同住的女生对我基本表示满意,不过一周后她也提了几点要求,头等大事是希望我每次回屋后都把插销插上。
为什么?
她睁大眼睛,对我的疑惑表示l京诧:不插门很危险!这房子里有三个男人呢!哦,不对,大于或等于三个,因为有时他们同学也过来洗澡、玩游戏。万一他们忽然闯进来,怎么办?
他们为什么会闯进来?
强奸……轮奸。新闻上报道过很多啊。
我的天哪,不会的!你觉得他们是那种人吗?
知人知面不知心。斯文败类还少吗?再说,就算他们是绅士,万一喝醉了,酒后控制不住自己呢?
我皱眉想了一阵,说,好吧,假设真有那种情况,你觉得一根手指头长的铁插销拦得住一群醉酒的精壮男人……
如果他们要撞门,门锁至少可以给我缓冲的时间,抓起武器来。
武器?屋里哪有武器?
她掀开被褥给我展示:在放枕头那个地方,贴着床头板,竟然放了一把铁榔头、一把水果刀。看见没?别怕,万一有人进来,你负责抱住腿,我用榔头爆头!
看她得意的表情,几乎是在盼望一个相信“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的冒失鬼闯进来,给榔头喂血,让刀锋开荤,为她的抗暴女英雄生涯祭旗。那种虚拟情景被她说得越来越逼真,我叹着气,在面前舞动双手,想把那个情景挥散。嗳,当初我们既然决定了跟男人合租,就算是默认敢冒这个险……好吧,我每次会记得锁门。
五只齿轮便如此转下去。日子过得还算顺利。偶有男生们在屋中衣不蔽体的问题,委婉地提出,他们都羞赧地表示会改。在我住过的房间里,第一间是最干净的。因为学生毕竟还脸皮薄,不好意思糟践得过分。那时我心眼单纯,不去想“凭什么别人不做我要做”这种问题,经常挽着裤脚,用墩布把客厅厨房卫生间统统拖一遍,把水泥地擦得青灰透亮,甚至蹲着用铁丝球一点一点刮掉厕所墙上的黄灰色的污垢。
可在后来租住的房子里,我再也没那么卖力地做过公共卫生。就像第一次失恋之后,就不会把男人看得那么宝贵了。我也懂得了谨慎地节约力气,不以房间之洁净为己任。降低要求多容易啊,得过且过,还不就那么回事。
P2-4
代序:阅读与人生
阅读怎么改变人生
为什么要读书,我觉得这个问题和一个人为什么要活着是分不开的。如果说一个人对于人生怎么有意义地度过是无所渭的,那么这样的人当然可以不读书。可是,如果你对人生的意义是在乎的,要把人生的价值体现出来,不愿意虚度这一生,郡么,读书对于你就非常重要。
其实我们平时可能都在读书,但是有不同的目的,我分析了一下,大约有三种目的。第一种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譬如说你的专业,你的职业需要你读一些书,或者你读一些炒股的书、养生的书,如果你光有这样的读书,我不认为你是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第二种目的是消遣,工作累了,业余的时间翻翻报纸,上上网,看看八卦新闻,或者拿一本书在手里,纯粹是为了放松一下,这也不属于我说的阅读。那么在我看来,第三种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就是作为精神生活的阅读,通过阅读,你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得到精神上的提升,从书籍中汲取精神营养,让自己在精神上成长,内心变得丰富、充实,只有这样才是我们所提倡的阅读。
当然这三者未必是对立的,我就说我比较幸运,我的专业是哲学,是人文学科,我又喜欢看这类书,对我来说本身就是最好的消遣,同时还有精神上的收获,这三者在我身上是统一的。大多数人的职业和人文学科没有关系,但是起码可以做到两者统一,就是通过阅读既得到精神上的提高,同时又得到很好的放松,当然你必须达到一定的品位才能这样。我强调作为精神生活的阅读,其实阅读的意义就在这里。人总是要过精神生活的,一个人如果说没有精神生活,仅仅是肉体生活和物质生活,那他还不是真正作为一个人在生活,和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一个人怎么样才能过精神生活呢?他不可能脱离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孤立地自己在那里过精神生活,这是不可能的。人类的精神生活是有一个传统的,你必须加入到这个传统里面去,从这个传统里面汲取资源,汲取养料,才能真正过精神生活。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是以什么方式存在的呢?最主要的载体就是书籍,所以通过读书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里面去,去获取人类所创造所积累的精神财富,让自己在精神上成长起来丰满起来,这是你过精神生活的必由之路。
经常有人说一句话,也是大家重复特别多的一句话,叫作阅读改变人生。阅读究竟改变人生的什么?在我看来,主要不是改变人生的外在境况。比如说你是经商的,通过阅读你就能赚更多的钱吗?也未必。阅读给予你人生的不一定是这种外在的成功,而且我认为,以外在的成功为目的去阅读的人,他首先动机就不纯,他是读不好的,读不懂的,最后他会失望的,会放弃的。那么改变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改变的是人生的境界人生的格调,哪怕你在外在世界中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你仍然在做着原来做的事情,但是意义不一样了,因为你的素质不一样了。我真的觉得,一个人如果他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变化,哪怕他在外部世界里仍在做着相同的事情,但是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那么实际上他就是做着不同的事情。
比如说作家,以写作为生的人,如果仅仅把写作当作谋生的手段,仅仅是为了赚钱,这可能是一种做法。但是还有另一种做法,我有我的内心追求,写作也是我的精神生活,我一定要写真正让我自己满意的东西,能够体现我的灵魂追求的东西,我就不会只为了高版税、为了市场上的畅销去写东西。所以,即使是相同的职业,如果内心世界不一样,实际上所做的事情也是不一样的。人和人的最主要区别真的不在于职业,而是在于内心的境界,在于你的价值观,你是为什么活着的,你把什么看得最重要。职业的区别不重要,同样职业的人可能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因为他们的心灵不一样。有的人说隔行如隔山,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我跟很多不同行业的朋友非常谈得来,包括官员、企业家、艺术家,我觉得真正能谈得来的人就是因为有共通的心灵。人应该有丰富的心灵生活,不要局限在某一个专业上面。作为一个人,老天让你到这个世界上来,不是要你专门来做某一件工作的,是要你来过人的生活的,是要你活出人的光彩的。
中国有句古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一个养成了读书习惯的人,和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他们其实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一个养成了读书习惯的人,他的世界是更广阔更丰富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就讲过这个问题,他说人人都在生活,好像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只能按照他的内心世界的限度来看世界。你心中完全没有的东西,在外部世界里无论多么丰富,你都一定熟视无睹。你是一个心灵丰富的人,那你看到的世界也会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你是一个内心贫乏的人,那你看到的世界也一定是贫乏的。有的人心中只有功利,那么他是看不到功利之外的东西的。那些暴富而没有心灵追求的人,他们到了国外,无非就是购物,国外那些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他们是看不见的。
我自己感觉,读书不但能让人内心丰富,而且能让人心静。读书是特别大的享受,甚至比写作还享受,我说过写作是一种支出,把自己的储藏往外掏,而阅读是纯粹的收入,是在增加自己的储藏,让人感到很充实。你内心充实,这颗心自然会安静。名利当然也是好东西,不是坏东西,但只是次好的东西。如果你已经得到了最好的东西,同时你的物质生活还过得去的话,你对那个次好的东西当然就不会太在乎了。
我还感到,阅读不但能够让我有一个好的心境,能够养心,而且能够养生。一个人生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心态不好,忧虑,苦闷,焦躁,纠结,这是最容易让人生病的。包括癌症,癌症病人患病之前往往有一段心情忧虑的时期。所以,心态好是最重要的养生。多读点书,从读书中获得快乐,调整心态,或许可以使你长寿。你看大学者中寿星相当多,就是这个道理。我就说我的主要的养生之道就是写作和读书,这让我经常有一个喻快的心态,如果没有读书和写作的生活,可能我早就是一个你们看不得的老头了。
阅读能养心,能养生,我还要加上能养颜。一个人读不读书,你从他的面容就能看出。一个人美不美不只是外在的东西,他有个气质,读不读书气质就是不一样,从表睛、神态、风度都会显示出来的。许多老学者老得非常美,让你晾叹人老了还可以这样光彩照人。
我还要加上一条:阅读可以惠及子女。作为一名家长,如果你通过阅读拥有活泼的智力生活和丰富的心灵生活,一定会给子女非常好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最主要的环境,父母的素质形成了家庭里的一种精神氛围。父母爱读书,孩子会受到直接的熏陶。父母不读书,要让孩子爱读书,实在太难。现在让人很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只知道给孩子提供物质生活,忽略了这个更加重要的精神环境。
……
我的书写得再好,也和大师的水平相差很远。我认为当代无大师,过去的时代出大师,今天的时代出偶像。我不喜欢粉丝这个词,经常有人称是我的粉丝,我说不要当我的粉丝,粉丝是和偶像对应的,不要当任何偶像的粉丝,我们一同做大师的学生好不好。也有人会称我是大师,我非常真诚地说,我不是大师,我仅仅是大师的学生。你们看我的书就知道,我写的许多文章无非是看了大师作品的体会,所以我一直认为,我的作用就是做一座桥梁,把人们带到大师的面前,你们看了我的文章,看了其中提到的大师作品,然后你们就可以直接去读他们的书了。周国平的书暂时用一下就行了,你不要拿在手里不放,你只读周国平的书就没出息了。
阅读的拐杖
我主张不但要读经典,而且要直接读原著,不读或者少读那些二手三手的读物。比如说你要了解孔子,你就应该去读《论语》,你不能光读《论语》感悟。心得之类的书,那样你知道的不是孔子,而是于丹。你要了解尼采,你也不能光读我写的关于尼采的书,你要去读尼采的原著。你看那本《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那是我第一本关于尼采的书,你在那里面会看到很多周国平的想法,当然也能看到一些尼采的思想,我那本书真的是借尼采之口说了很多自己想说的话。当时是1985年,改革开放时间还不长,心中很多愤懑想倾吐,完全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不容许的,所以我常常故意含糊其辞,让人看不清是尼采说的还是周国平说的,所以有读者说,看了这本书不知道是不是理解了尼采,但是我理解了周国平,他说得对。你只是理解了我,如果你要理解尼采,还是必须去看尼采的原著。
当然,一开始的时候,你可能需要一个拐棍,一些辅助的手段。比方说你想读一些西方哲学原著,可能不知道应该先读哪个哲学家的书,那么你可以找一本写得好的哲学史看看,例如罗素写的《西方哲学史》,或者美国学者梯利写的《西方哲学史》,看了那个以后,你觉得对哪个哲学家感兴趣,你再去找那个哲学家的原著看。总之你不能停留在看辅助读物上面,要尽快地进入到原著。
许多人对经典原著有畏惧的心理,其实原著并不难读,你真正读进去就会发现非常有意思。我就是这样的,基本上是把经典著作当闲书来读,不把它当学问做。我真的觉得读原著太有味道了,就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尼采。教科书里介绍的哲学家都是千巴巴的,教科书告诉我们的尼采,被定性为反动的唯意志论的唯心主义,他的观点被归纳为权力意志、超人等那么几条。知道这些以后,你对尼采了解了吗?一点儿都没有。但是你去看尼采的原著,他的思想真是魅力无穷,文章也写得好,你不看原著是不会知道的。我自己通过翻译尼采的作品,从德文翻译成汉文,无论是思想还是文字真的太精彩了,真是莫大的享受。我为什么要翻译他呀,不是出于什么事业心,我就是喜欢啊,翻译的过程就是享受啊。大师一定会寻找最准确的语言把他的思想传达出来,文风往往质朴而有力。当然我不是要你们都去读德语原文,可以找比较好的译著来读,我的翻译还是不错的(笑声),因为我喜欢嘛。喜欢很重要,你看我们老一代的翻译家,他一辈子就喜欢那么一个作家,就花时间在上面磨啊磨,一直到把文字磨得非常好,觉得对应了,用钱钟书的话说,就是好像那个外国作家投胎为中国人了,开始说中国话了,要到那个水平,这是翻译的高标准。我是说一定要找好的译本,不能去看出版社为了抢占市场找一帮译手翻译的东西,那种东西往往是粗制滥造的。
关于怎么读经典原著,我提两个方法。第一是不求甚解,我首先要把你们的顾虑给解除了,无所谓读得懂读不懂,你觉得好像读懂了就行,你不是在做学问,不要在难点上死磕。实际上你在这样读的过程中,你是在受熏陶,你读懂经典的资源在积累,有一天你会觉得读起来很舒服了。不要急,总有这么一个过程的。第二是为我所用,你是为了你自己精神上的成长去读经典的,管它理解得对不对,只要你读得高兴,你觉得你精神上在提高就可以了,原因是什么不用去管。“熏陶”这个词很准确,受好书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知不觉的,一定要弄清是哪本书哪句话影响了你,不可能,也没这个必要。
周国平
原载《黄河文学》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