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我们知道是皈依三宝——皈投、依靠三宝。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个仪式呢?皈投、依靠三宝,就意味着我们的生命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形态,转变到“以三宝为中心”的形态。
我们长期以来的生活、思考,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中也好,在社会上也好,人与人之间有关系,人与人之间有互动,这种关系、这种互动就是人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与别人相处,以自我为中心与别人进行互动。以自我为中心,就产生了种种问题。
为什么人会以自我为中心呢?人有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中,末那识是我们整个自我中心的关键,它是意根——意识的根源。只要人一思考、一分别,就跟“我”有关系,这个“我”的根就是末那识,也名为染污识。末那识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种烦恼恒常地相应,我痴就是无明,我见就是有自己的见解,我慢就是有慢心,我爱就是有贪心。无明、邪见、慢心、贪心,这几种烦恼与生俱来。人如果以自我为中心,这四种烦恼就会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一直发生作用。自己的无明发生作用,自己的邪见发生作用,自己的慢心发生作用,自己的贪心发生作用,就造成自己的身业、语业、意业都是染污的,都是不清净的,都是恶业,就造成迷茫、困惑、无奈。这就是凡夫的生活,迷的世界。我们皈依三宝,就是要从迷的世界到达觉悟的世界。
佛,无上正等正觉,他有这种力量觉察到我们潜意识里的我执、执着。潜意识里的我们,整个一生,乃至多生多劫以来,考虑问题都是从自我出发,这就会造成很多很多的问题和障碍。
我们只有认识到“以自我为中心”这个问题需要去解决,生命才会有一个方向性的、根本性的转变,那就是皈依三宝。皈依三宝,就是让我们在整个的生命里,以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为自己的中心,而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很大的不同,很大的转变。
那么我们是不是这么决定的,心里有没有这样一个决定,是很重要的。你只有真正做了决定,说“那么好,我要以三宝为中心”,你才有皈依;如果没有做决定,你就只是把这个仪式进行了一遍,把皈依念了一遍,效果是不大的。
我们说“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每天都要念皈依,就怕自己忘掉,所以每天都要串习。佛有一切智智,法是一切智智的体现,它变成很多的语言文字,这样我们才有办法学习,才有办法理解,才有办法去用功。那僧呢?僧就是照着佛法去修行,去落实,去实践的一个社会团体,僧团就是一个团体。我们所有皈依的弟子,都追随着这个僧团,只有僧团是以追求成佛为目的的。他们追求远离痛苦烦恼、消除业障、积聚福德资粮,以此作为僧团存在于世间的价值和理由。这就是寺庙里的出家人与世俗社会上的那些团体不一样的地方。
一旦我们皈依了,就意味着,我们愿意亲近三宝,愿意照着这条引导的路子往下走,这是非常重要的。你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深刻的认识、心理上的充分的准备以及坚定的决心,是很难得到皈依的。如果没有真正得到皈依,那么你内心的力量就非常微弱,似明似暗,忽有忽无。活在世间常常会有很多的缺憾,因为内心有缺陷,内心有烦恼,内心有问题,你就会时时刻刻感到不满足。而皈依三宝以后,你内心有了佛法,有了智慧,那些缺陷自然就没有了,你思考问题的角度、认识问题的方法以及整个思维的形态和状态,就会跟过去完全不一样——就像一个觉悟的人,他和一个迷茫的人是不一样的。一个觉悟的人,比如开车,自己要去什么地方,去干什么,内心是非常清楚的。我可以说我要去什么地方参加活动或参加会议,比如去庙里参加放生啊,念经啊,研讨啊——目标非常明确。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迷茫。
佛法是我们精神上的食粮。我们的身体要吃饭、要喝水,这是物质层面的;我们的精神层面也需要食粮,这食粮就是法,就是佛法。佛法是世间所有精神食粮中品质最优秀、最高级的精神食粮。佛法流传2500多年,到今天依然这样兴盛。精神方面的食粮和物质方面的粮食一样,人如果不吃饭,一餐两餐不吃估计可以,一天两天不吃,三天五天不吃,生命就会有危险,超过一个星期,人就不行了,就活不下去了。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