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为人之医/大家小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秉辉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家小书”是医学大家敞开心扉的灵魂之作,展示真性情之中的精彩人生。这精彩之中有情感、有思想、有智慧、有信仰、有理想,那正是今天我们这个社会所西药的。

编者们希望,无论医者抑或求医者,都可以从本套书中认识医学、认识医疗、认识医生。杨秉辉著的《为人之医》就是其中一本,作者结合自己,介绍了他是如何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肺结核治疗好,并因此而踏上医学之路的故事。

内容推荐

《为人之医》作者杨秉辉是上海中山医院原院长杨秉辉先生,书中的钢笔画亦出自杨先生亲笔。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健康教育专家,年少时因为患上了中耳炎,继而在检查的过程红发现患有肺结核,在医生的治疗下,很快恢复了健康,因此便于医学结了缘,并最终走上了医学的道路,当了44年的临床医生,成为我国著名的肝病专家。后来,他还将工作的中心转移到对社会大众的健康教育方面。本书就是讲述作者这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

目录

一次偶然的事件与医学结缘

 医学常是家传之业

 生于长江之滨

 小学毕业考了第一名

 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医学

 我的性格总体上偏于内向

 对阅读的兴趣

 自幼喜欢绘画

 与父亲的一次讨论

如愿以偿进大学学医,做了医生

 如愿以偿进了上医

 “第一医学院的杨医生”

 遂了以“治病救人”为业的愿望

 “治病救人”原来不那么简单

 3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病例

 面对生命,医生的责任重于泰山

 我的老师们

 林兆耆教授开肝癌协作研究之先河

肝癌临床研究,我一生卞要的专业工作

 周恩来总理号召“攻克肿瘤”

 对于肝癌,其时医学很无奈

 到江苏启东调查肝癌

 检查甲胎蛋白可以诊断肝癌

 用甲胎蛋白发现早期肝癌

 我负责作肝癌“普查”

 检查甲胎蛋白,“为贫下中农服务”

 关于肝癌早期发现的研究

医学知识廊该向

 民众普及

 什么叫作“干酪样病灶”

 刚刚毕业的“老医生”

 医学知识的普及关系着治疗的效果

 成了电台节目主持人

 我是一个十分敬业的节目主持人

 主持《名医坐堂》要求更高了

 质朴的来信,深深的启发

 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怨无悔

 我写了不少科普文章、科普书

 从医学科普到健康教育

 广受欢迎的健康教育讲座

 吃得成为什么容易得高血压

管好一家医院也是对社会的一份贡献

 让我担任医院行政管理工作

 管好医院对社会也是一份贡献

 中山医院的文化传承

 新官上任“两把”火

 “双肩挑”挑了20年

 20年为医院做了3件事而已

 荣耀归于中山医院

医生学点艺术也挺好

 做医生必须终身学习,这很辛苦

 内心的压抑才是医生真正的苦楚

 画风景画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北地风光多阳刚之气,适合钢笔写生画

 乐此不疲,工夫用在值得的地方

 “功夫”是练出来的

 还得学点绘画理论

 医生需要艺术慰藉心灵、舒缓心理压力

 艺术提升审美能力,有益于医生的职业行为

全科医学的精髓

 是“以人为本”

 医学需要艺术帮助以发掘人性之美

 医学起源于对人的照顾

 通科医生的出现早于专科医生

 专科医学随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生物学医学的弊端逐渐显露

 还原论的思维模式重视了疾病、忽视了病人

 通科医学以新的面貌回归

 全科医学进入中国事属必然

 英国人这样看专家门诊

 我本是一个“很专科”的医生

 开始认真关注全科医学

 “守护神”和“守门人”

 “以权谋公”建立了一个全科医学科

 “以人为本”是全科医学的精髓

 如今需要照顾型的医学

人文精神是医学的

 灵魂

 “唯科学主义”让医生“忘记”了病人

 问题在于医学教育的缺陷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纳入人文的轨道

 医学本应是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

 临床诊疗工作中的人文精神

 关于动机与效果的讨论

 临床医疗涉及许多决策问题

 站在病人的立场上帮助病人决策

 我国目前的医患关系欠和谐

 关键在人、在医生、在医生的人文修养

 新人文主义及其在医学中的体现

医学人支精神对医生的要求·寄语青年医生

 在文化素养方面的要求

 在道德方面的要求

 在人格方面的要求

 在审美方面的要求

 医生应有良好的行为举止

 医生应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试读章节

遂了以“治病救人”为业的愿望

1962年我以全系第七名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在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内科工作,遂了终生以“治病救人”为业的愿望。上医附属中山医院由颜福庆先生等人创办于1937年,是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时任院长的林兆耆教授是我国著名内科学家,内科主任陶寿淇教授、副主任朱无难教授、孙曾一教授等也都是著名内科学家。中山医院当时有病床近800张,内科病床就占近300张,内科各分科齐全,且都由著名专家主持。我初出茅庐,便有机会在这所医院里工作,对于一个立志学习医学以治病救人的青年来说,真是如鱼得水。

中山医院在上海的市民中,乃至在江浙一带、华东地区都有良好的声誉,因此来求诊的病人众多,外地病人多,危重病人也多。当时医院实行驻院医生24小时驻院制,我们一帮“小医生”吃、喝、拉、撒、睡都在医院里,日夜在门诊、急诊、病房“摸爬滚打”。那时的驻院医生在病房工作,除了写病历、做基本医疗工作外,还必须自己为病人做血、尿、粪便的常规化验,轮值夜班的第二天清晨还得协助护士为病人采血、送化验检查。工作当然甚是辛苦,但是却为这一生的“治病救人”事业打下了基础。

我大概可以算是有点自知之明的人,自知天资并不聪慧,但我相信勤能补拙的道理。“人一能之,己十之”是我一生的座右铭。所以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如海绵吸水般地努力学习。在青年医生中,至少给他人的印象,也可算得上是

“表现良好”的一员。

其时的制度是,在工作进入第五年的驻院医师中,各科各选两名任“总驻院”医师。总驻院医师是驻院医师的头头,协助科主任管理各级驻院医师,既充当驻院医师与科主任之间的桥梁,也代表科室参与协调院内各科医务关系。总驻院医师很有点“大管家”的意思。这样可以让科主任专心做学问,而遇到棘手之事,也有个回旋的余地,总驻院医师处理不了,或处理得不好,可以再请科主任出面处理。当然在医疗业务上总驻院医师必须“拿得出手”,能处理一应常见病症。故此制度应该说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医生的制度。工作4年后,我被内科教研室委以驻院医师“总值班”之责,负责各科一般会诊、一线抢救之类事宜。可以说是一个“预备役”的总驻院医师吧。可惜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医院的医疗秩序被搞乱,我终究没当上总驻院医师,也没机会读研究生,就更不用说出国学习了。“文化大革命”期间除了下乡巡回医疗,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之外,便是日夜在第一线诊疗病人,理论虽无法提高,实践经验却也积累不少。

“治病救人”原来不那么简单

学医之前,我虽说知道做医生就是为了“治病救人”,但认为医生只需给病人开个药方,做个手术,就能治好病人的病了。医生既不费力,病人又得其惠,就像我的肺结核被刁博士的一张处方治愈了一样。那时我《三国演义》读得熟,后来又读了苏轼的词《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觉得做医生就像周瑜,“谈笑间”樯橹(疾病)就“灰飞烟灭”了。做了几年内科医生,我对医学慢慢地也算是有了一点感悟,原来医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当医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门诊接诊的病人一般病情较轻,或多为常见病、多发病,几年医生做下来,处理起来尚能得心应手;病情较重或有疑难的,就收入病房诊治。在病房诊治的病人就麻烦多了,他们的病情比较严重,往往有多种症状,而且这些症状此起彼伏、瞬息万变。这类病人住院治疗,对于医生,真可谓“以性命相托”。对经治医生而言,对病人的责任,常常是一种沉重的压力。医生绝不是在“谈笑间”就能让疾病“灰飞烟灭”的。为医生者须得深入探究病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关注病情的点滴变化,及时处理,防微杜渐……我国医学界的前辈、内科学泰斗张孝骞教授所描述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实在是至理名言。

有的病人病情奇特,既非常见的,又不同于偶见的,书中没有、杂志中未见,你开什么处方?敢做什么手术?这时……

P23-25

序言

100年前,伟大的医学教育家威廉·奥斯勒(S.r William Osler)指出,医学实践的三大弊端在于: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以及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这3道难题至今依然困惑着现代医学及医疗的发展与改革。

但是,当我们阅读“大家小书医学家卷”的这3位医学家的故事之后,为之怦然心动、为之慨然振奋——奥斯勒的难题是可以解开的,医学的困惑是可以释然的!

首先,我们发现,他们都具有共同的人格特点:敏学好求、知趣兼备、孜孜不倦。所以,他们虽然从事的医学专业不同,却都是本领域的佼佼者。

其次,他们都具有令人钦慕的心灵基础:对人,特别是对病人的善良、同情和关爱,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望及对真理的追求和理解,对国家、对民族、对事业的强烈责任感,思想、思索和思维的睿智。所以,他们的成绩卓尔不凡,他们的为人广受爱戴。

其灼热的行为闪光是:洞悉科学、潜心医疗、演绎哲理和深谙人文。我们又会从他们有趣的、耐人寻思的成长历程中,领悟其精神和意志、热情和勤奋。因此,他们不仅是光彩照人的医学家,也是硕果累累的科普作家,甚至是闻名遐迩的社会公益活动家,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知道,“一个好医生应该是这样的”!

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医学求善,而医学正是把真、善、美结合起来的崇高而庄严的事业。几位大家做到了。我们都应该为之努力。在其中。我们满怀对生命、对病人、对医学、对自然的敬畏,这是一种令人诚惶诚恐的尊崇,一种对尊崇者神圣的惊叹。这也正是大家们最可贵的,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努力培养的气质。

我与这几位是同龄人,从医50余载,感同身受。读起他们的美文,备感亲切温暖,如醇酒浓香,回味无穷。我还以为,不论是资深医生抑或年轻医生,无论是医者抑或求医者,甚至各行各业的公众,都可以从中认识医学、认识医疗、认识医生;或者在我们梦想的世界里,既像他们一样恪守良知、担当责任,又像苏格拉底一样无忧无虑、和谐愉快。

郎景和

2013年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8: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