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不高兴”
最近香港和内地之间有这样那样一些“不高兴”,身边的一些朋友建议我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说实话,但凡和香港与内地关系有关的话题写起来都会“吃力不讨好”。想拍马屁、做“和事佬”自然没问题,但若想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可能哪边都不爱听。再者,那些“不高兴”很大程度上都源于许多政府官员们口中的“深层次问题”,既然是“深层次问题”,又岂止一篇文章可以讲得清楚?
何况最近这一时间,我们可能已经接触到太多言论、观点和判断来评价香港和内地之间的种种“不高兴”,但再看看网上的评论,许多时候几乎清一色是“你说你的,我骂我的”,于是相互间越骂则误解越深,令我不禁感叹究竟当下还有多少理性的思考。
本以为,香港和内地之间的一些“不高兴”纯粹是区域性问题,后来,我的一个在瑞士日内瓦一家国际机构工作的博士朋友也竟然给我发来短信,问起近期关于香港和内地之间的种种“不高兴”,说连当地媒体也有报道,有西方读者甚至担心,如今种种“不高兴”是否意味着当年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正面临系统性挑战?
我的这位博士朋友坦言,他对香港和内地的关系越来越担心,从“双非孕妇”到“地铁进食”,再到“骂狗”乃至最近涉嫌歧视内地人士的“蝗虫论”,他说他看到越来越多的“危险信号”。如果香港和内地的关系搞砸了,那么许多中国的“大问题”也势必会受影响,比如人民币国际化,又比如台湾问题。简而言之,我和他的观点相近:和为贵,否则两败俱伤。
当下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令两边关系“和”起来呢?
为此,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公开撰文指出,内地与香港因为许多历史原因产生文化差异,也因此使得香港和内地之间有时“互相看不顺眼”。但曾德成也谈到,香港一直以来最引以为豪的正是港人“贵在包容”的心态。要知道香港有约半成人口是其他族裔的,香港在为包括少数族裔的本地居民创造平等机会方面,赢得周边地区乃至国际上很好的声誉。
诚然,“文化差异”绝不应该成为如今造成香港和内地之间“不高兴”的简单借口。任何地方,只要有差异,那么差异必然是双方的,所以双方都务必思考,究竟大家都“差”在哪里?
香港人的素质就一定很高?内地人就一定比香港人不讲文明吗?这些问题都是我在网上最常见的争论。事实上,这些争论又都是以偏概全的“伪命题”。就好像我问你“地球人”都是好人吗?当然不是,地球上有男人、有女人,有坏人,也有好人。坏人可以变成好人,反之亦然。
当我们跳出这个大而全的所谓“香港人”、“内地人”的框框,以一种更理性的观察角度来看待、分析具体的个案,也许你会找出一定的代表性,但那也可能仅是一定程度上的代表性。问题本身不应该是“谁代表了谁”,而是如何以一种“正能量”去影响“不好的”或者说“不文明”的那些代表性,从而逐渐提高“好的代表性”的比例。
P2-4
陈澍,生于上海,亦是香港财经媒体圈内一大才子,如今他收藏香港种种迷人有趣之处,从“八号风球的爱恋”走入“香港有条荷李活道”,读者亦能在书中“遇见中环女”,这些经历自然也能让你找到爱上香港的理由。
——香港资深媒体人纪硕鸣
陈澍的新书让我们看到香港许多温情的脉络,在愈多纷争和喧嚣的今天,这样的温情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告诉我们居于其间的许许多多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的喜乐和奋斗。
——《我要的香港》作者严飞博士
好多年前,在广播大厦初遇陈澍,当时他还在电台实习。好多年过去,一篇又一篇关于上海和香港的专栏文章把我变成陈澍的忠实读者。见证朋友的成长实属不易,见证一个好学、谦虚、稳重的智者一步步走向成功,那是我一生的荣幸。
——上海知名电台电视节目主持人阿彦
读书思考、研究历史,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发现细节。香港于1997年回归中国,上海亦加快开放步伐,无数专家学者正竞相撰写21世纪的《双城记》,陈澍新作《其实谁都不容易》恰恰是这两个世界级大都会中人文观异同的见证与缩影。
——路透社上海分社资深作者陆建鑫
上海、香港,如镜像中之双城,一个多世纪以来此起彼伏。老友陈澍以“沪港小生”为名开专栏,眼光独到,于微细处观察,黯昧中启发,开卷有益,掩卷有思。
——前美国《新闻周刊》中文版执行主编、《赞赏》创始人陈序
在一个特别的时代中,沪港小生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能够完美跨越不同文化,文章有层次感,也很有可读性。
——FT中文网投资与财富管理编辑冯涛
徘徊在沪港的小生
跟陈澍的结缘很偶然,我们是在微博上认识的。
那时候还不知道他叫陈澍,只是一天,有一个微博名为“沪港小生”的人,评论了我的微博,因为“沪港”二字跟我的经历呼应,便格外留意了一下,发现他的经历——不是学历——和许多对于上海和香港两地之间的看法,都跟我接近,尤其是对两地感情也略似。
如果说分别,大概可以简而言之地说从“阿灿年代”到“港灿年代”,两个年代,反映了时移势易,反映了井水河水优势的逆转。我经历了“阿灿年代”,陈澍来了,刚好赶上“港灿年代”,于是就有了亲切感,先在网上认识,继而成了朋友。
上海是我的出生地,香港是我的成长地,上海对我有不可磨灭的印象,而我在香港成家立业,对于这颗东方之珠有无可言喻的感恩之情。在我的文章中,我也常常表达这些意思,而我在陈澍的文章中,也看到了这种意思,虽然大家笔下涉及的事情不一样,比如说我较注重生活层面,而他多涉政经,但写到香港和上海这两个地方,笔下所流露出来的感情,则都有共同之处。这也是毋须掩盖的事情,这就叫根源。
所以,有时候当我们在两地中指责一方,就会有另一方的跑出来质疑我们是不是忘了本,这种人,其实是连他们自己生活的地方都不了解的。
我跟陈澍都在报馆工作过,都做过记者,职业的本能令我们的社会触觉比常人敏感。在某些事情上也比常人“八卦”,这也是作为一个写作人的先决条件。
陈澍新书叫《其实谁都不容易》,很实在的名字,涉及的则是关于香港、上海以及其他地方的生活和政经现状,有实况,有感情,以往零星看过,如今结集,一书在手,一气呵成,我似乎在其中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是共鸣,这也是一种缘份。
李纯恩
香港知名作家
2014年8月于上海
香港与上海展现其外的是高效进取的金融中心,身处其内感受到的是浓得化不开的厚重历史。“上海和香港都是我的家。”多年来以“沪港小生”为名撰写专栏文章的资深传媒人士陈澍,穿梭于各大新闻事件现场,乐于分享圈中见闻,大至银行家故事,小到办公室电邮纷争,乃至沪港双城民生百态……都是其笔下素材。
生于斯、长于此,双城故事,双城思考。《其实谁都不容易》分享了沪港两地其人、其事、其情,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其医疗、教育以及居住环境究竟如何;新上海崛起的同时,老上海的传统是否已然沉寂;每个城市都印着自己鲜明的标识,其实准都不容易。问你家在哪里?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其实谁都不容易》收录作者陈澍在沪港两地生活工作的随笔。本书描述了沪港两地的城市发展,以及生活其中的酸甜苦辣:有老街改建的忧伤、职场战斗的麻辣、收获爱情的甜蜜、安家置业的困惑……生活在大城市里,本就不易,在你想要闯一闯的时候,也请停下想一想,坚持的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