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逐梦之旅--中国防空雷达从地面向空中的飞跃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凡君//姚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建设需要的战略高度,策划并实施真正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能够支撑军工电子国家队和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主力军地位的大系统、大任务,不断提升在国家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地位,使我们拥有影响力和带动力;同时在基础元器件领域,策划并实施能够对技术发展产生控制力、影响力的大工程、大项目,从而使集团公司在国家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拥有话语权!我们应该有一个梦想,在广大电科人及其家属为中国电科的光荣与梦想作出贡献、创造辉煌的同时,让他们过上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和快乐的生活!《逐梦之旅》由刘凡君和姚远编著。

内容推荐

刘凡君和姚远编著的《逐梦之旅》以中国防空雷达的研制所走过的创业之路、拼搏之路为主线,记录著名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和他的团队崇尚强军报国的信仰,历经坎坷,战胜困难,追逐梦想的历程。讴歌了以王小谟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电科人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下,弘扬“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的预警机精神,在国内力主发展国产预警机装备,提出了我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构建了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为我国国土安全防空网的建设和完善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礼赞中国电科人肩负神圣使命,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准则,推动国防军事电子事业不断繁荣发展,为早日实现中国防空雷达和预警机事业走向世界之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深入采访王小谟院士及其同事、学生,深入机关、部队一线调查、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宏大的叙事方式,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揭示了中国防空雷达及预警机研制背后的故事。为读者塑造了诸如王小谟、申仲义、李克林、张毅、王福如、陆军、曹晨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作品集报告性、文学性、思想性和科学性为一体,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奔赴三线

 立志成才

 初识雷达

 走进都匀

第二章 艰苦创业

 命运迁徙

 仓促上马

 三项任务

第三章 举步维艰

 结缘

 修改方案

 山沟生活

 突破关键

 通县试飞

第四章 攻坚克难

 飞抵红场

 走马上任

 调整迁建

 走出大山

第五章 圆环工程

 慎重选择

 签订合同

 技术培训

 撤销合同

第六章 独立自主

 同步研制

 运筹帷幄

 突破禁区

 祸不单行

 试飞成功

第七章 团队精神

 自力更生

 创新图强

 协同作战

 顽强拼搏

第八章 社会责任

 雷达世界

 各显神通

 大爱无疆

第九章 淡泊名利

 最高荣誉

 报国情怀

 关怀备至

 聆听教诲

 适者生存

第十章 神圣使命

 平常生活

 任重道远

 电科之乡

后记

试读章节

这个故事的真假,没人考证,但它说明了那时中国人研究雷达的基础是相当薄弱的。对雷达的认识,也是相当的肤浅。对于王小谟而言,更是一张白纸。

很幸运,由于王小谟参加工作后的突出表现,被分配到我国第一部三坐标引导雷达583研制小组。王福如担任该小组总设计师,王小谟担任副总设计师。

早期的雷达只能给出目标的距离和方位这两维坐标,不能给出高度。20世纪60年代开始,三坐标雷达成为当时国际雷达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583三坐标雷达被列入当时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之中。14所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开始了5××三坐标雷达的研制。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了援助专家。

这一年,南京的冬天仿佛特别冷。万物进入了“死寂”期,留给人们的是满眼的疲惫,满眼的苍凉……

一天,室主任薛国伟找到王小谟,开门见山地说:“你负责做583三坐标雷达吧。”

薛国伟第一次见到王小谟时,就对这位大学毕业生产生了好感:瘦瘦的,一脸稚气,一双不大的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渴求的神情。

“跟谁一起做?”王小谟问。

“就你一个人先做吧。”薛国伟说。

然后,薛国伟把厚厚的一沓资料放在了王小谟桌上。那沓资料,是苏联专家留下的手稿,也是当时所里仅有的资料。

薛国伟接着说:“苏联专家走时说了一句‘就这些材料,看你们能不能弄出名堂来!’”

或许是苏联专家那句话刺激了王小谟,他连夜读完那些资料后,又从各种渠道开始搜集国外资料。他想从这些资料背后,找到一条与5××三坐标雷达相关联的线索。他更想把资料上那一个个理论的符号,用工程实践变成一架具体的雷达!

然而,更多资料都是英文的,这对一直学习俄语的王小谟来说,无疑是一大障碍。要攻克这一难关,他必须在短时间内掌握英语。  从此,王小谟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念英语单词。他找到一本叫Macuum的作者写的文章,边看边查字典,边翻译边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

整整花了一年时间,王小谟既把那篇文章读通了,又把英语学起来了。

1965年,正当王小谟如饥似渴地钻研雷达技术时,他被派到苏北溧阳农村“搞四清”。

王小谟所在的地方离溧阳还很远,是一个叫南渡镇的地方,位于江苏和安徽交界处。没有通汽车,只通船。

王小谟所在的山村坐落在一个山洼,土地贫瘠,庄稼在秋风中摇曳。一年的收成很差,村里人很穷,多数农民连穿的衣服都没有。

“夏天,20多岁结了婚的女人还赤裸着上身,赤裸着乳房。男人连一条裤子都没有,用一块手绢搭在腰问一系,勉强遮羞。”王小谟回忆说。

“还是在江苏呢,大家就像原始人似的。”

王小谟和农民们同吃同住。一天一餐,没有菜。王小谟常常感觉饥饿难忍。

农民很是照顾他,但最好的待遇,也不过是一天三顿稀饭。晚上能吃上一顿菜,是用盐腌制的野菜。P16-17

序言

电科之梦

2013年1月18日,上午,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证书颁发给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王小谟院士,会场上的人们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来自各条战线的代表对这位科学家表达崇高的敬意!

这是王小谟的荣耀,也是十万中国电科大军的荣耀!

此时,身在颁奖现场的我们,仿佛回到了波澜壮阔、激情似火

的科研试验现场!思绪情不自禁地凝聚在与我们朝夕相处、智慧执著、攻关不止的“预警机之父”王小谟和他带领的团队的身上!耳畔回响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研制部门一定要争口气,否则总是被别人卡脖子”那殷切期盼的声音!

王小谟获此殊荣,是因为他作为中国预警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预警机。历尽数十年的中国预警机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接指挥,数十万科技大军合力铸造的国防科技重点工程。用预警机装备部队后,实现了我军信息化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是中国国防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的里程碑!

在颁奖大会上的发言中,王小谟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说,在

预警机的研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发扬“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的预警机精神,研制出世界上最先进的预警机……预警机精神,是中国电科人执著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凝练的富于时代特色的军工精神。这一精神包含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坚定信念;勇攀高峰、赶超一流的无畏气概;攻坚克难、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她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延续,是优秀军工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是中国电科人优秀基因的集中展示!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中国电科于最近10年,创造出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二等奖37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9项,一等奖76项,发明专利授权量2257件。在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作为军工电子国家队和国家信息化建设主力军的中国电科,将以忠诚与担当去写好中国梦的电科梦篇章——我们应该有一个梦想,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努

力策划和建立能引领和带动信息技术发展方向的电子信息技术平台,从而与有形机械平台并驾齐驱,共同发展!

我们应该有一个梦想,要能够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

建设需要的战略高度,策划并实施真正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能够支撑军工电子国家队和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主力军地位的大系统、大任务,不断提升在国家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地位,使我们拥有影响力和带动力;同时在基础元器件领域,策划并实施能够对技术发展产生控制力、影响力的大工程、大项目,从而使集团公司在国家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拥有话语权!我们应该有一个梦想,在广大电科人及其家属为中国电科的光荣与梦想作出贡献、创造辉煌的同时,让他们过上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和快乐的生活!

这就是中国电科的“平台梦、地位梦、尊严梦”三大梦想,她

是中国梦在中国电科的根基。我们深信,以王小谟为代表的中国电科人,在预警机精神的鼓舞下,将为“构筑国家经络体系,巩固国家富强基石”追梦不止!在长篇报告文学《逐梦之旅》付梓之际,特撰此文为序。

熊群力樊友山

2014年11月12日

后记

2009年10月1日,当中国自主研发的预警机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之时,世界认识了中国,我们也从此认识了王小谟院士和他的团队。

因工作关系,我们曾多次向中国电科院约稿反映王小谟院士以及预警机研发团队的事迹,相关文章发表在《军工文化》杂志上,由此揭开了预警机研发的神秘面纱,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但意犹未尽,我们决定以此为题材,创作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全景式反映中国防空雷达及预警研制发展纪实。经过与中国电科院多次接触、洽谈,这个愿望在2013年春节后得以实现。

于是,我们开始进入创作的准备阶段。

我们广泛收集那些宣传和报道王小谟院士的文章、报告、讲话,仔细阅读字里行间洋溢的丰富的内涵。我们想从历史的碎片中,整理出这部书的主题、主线;想从感性的认识中,去把握人物的命运与时代之间的相互关系;想从理性的思考中,去谋划这部书的篇章结构。

2013年“五一”节,当繁华与喧嚣渐渐退去之后,当无数劳动者正在休养生息之时,在中国电科院王小谟院士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我们与王小谟院士开始了心与心的交流和对话。

采访王小谟院士是一个幸福的过程。

我们幸福,是因为,王小谟院士在讲述中,把创造发明的快乐传递给了我们。尽管王小谟院士已75岁高龄,华发已生,但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就会露出淡淡的微笑,说到高兴的地方,也会兴奋地比划起来。

采访王小谟院士是一个沉思的过程。

我们沉思,是因为,王小谟院士说到以色列撕毁“圆环工程”合同,想起了美国的无情打压,还有蔑视的态度……眼睛里流露出了“一定要争口气”的神情。而留在我们记忆里的不但有沉重的教训,还有更多的理性的思考……

采访王小谟院士是一个感动的过程。

我们感动,是因为,王小谟院士说到预警机研制团队时,如数家珍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他满怀深情地说,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团队,将预警机托上了高高的蓝天,从而实现了中国人的梦想……

采访王小谟院士是一次追忆的过程。

5月3日上午,王小谟院士说,明天我们去看看3××吧!说完,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们知道,那是他的“第一个孩子”。第一个成功的作品1

4日下午,我们跟随王小谟院士一道,驱车前往驻京某雷达基地。路上,我们了解到,3××三坐标雷达已经退役,我们能见到它的真容吗?

到了雷达基地,欢迎仪式既简朴又隆重。阳光下,两排整齐而英姿飒爽的雷达兵战士正等待王小谟院士检阅。

“这就是3××!”王小谟院士像孩子似的叫了起来,然后,快步走向3××三坐标雷达。

原来,部队首长得知王小谟院士要到基地视察,连夜把已经退役了的3××三坐标雷达从库房拖出并组装运转起来。

“这就是阵面,这是仪表盘,这是终端系统……”王小谟院士不顾大家的劝阻,执意要爬上雷达车,热情地为我们介绍雷达的性能。仿佛,我们回到了艰难困苦的年代,回到了研制3××三坐标雷达的一波三折的岁月……

是的,从南京到贵州、到安徽、到北京,一直到登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王小谟院士一路走得都很曲折,都很艰难。王小谟院士与他的团队为中国防空雷达的发展谱写了一曲创业之歌,青春之歌!从空警一1号到空警一200、空警一2000以及出口型预警机的研制成功,王小谟院士与他的团队为构建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为我国国土安全防空网的建设和完善作出了重大贡献。

让历史告诉未来!

而我们的责任,就是把幸福与沉思、感动与追忆,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中国防空雷达及预警机研制走过的创业之路、拼搏之路为主线,记录国际著名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和他的团队崇尚强军报国信仰,历经坎坷,战胜困难,追逐梦想的历程;讴歌以王小谟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电科人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下,弘扬“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的预警机精神;礼赞中国电科人肩负神圣使命,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准则,推动国防军事电子事业不断繁荣发展,为早日实现中国防空雷达和预警机事业走向世界之梦而努力奋斗!

在这部书的创作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得到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党组的指导和支持,得到了毛远建、王杰、左雷、苏俊、陈秋远、郭东明、吴江、李晓辉以及陆军、唐晓斌、曹晨等同志的热情帮助。特别是王小谟院士的秘书闫长林,放弃休息时间,积极为我们安排好每天的食宿及采访,做了大量工作。2013年8月,原总装备部电子局局长徐步荣、电科院副院长陆军等同志对本书第二稿进行了认真的校对、审读,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我们表示真诚的谢意!

由于王小谟院士人生经历的复杂性,以及中国防空雷达及预警机研究领域的特殊性,在写作过中,我们也参阅、借鉴了相关的资料,在书中没有一一注明,请见谅。对此,我们也一并表示谢意。

刘凡君姚远

2013年10月2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6: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