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短篇小说集《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这些作品大多收录在《星期一故事集》里,广泛流传,脍炙人口,早已成为世界短篇小说文库中的瑰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最后一课》,堪称世界文学史上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小说典范。作品描写的是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学生向祖国语言告别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具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
《最后一课》为都德短篇小说精选集。其中包括《最后一课》《柏林之围》《一局台球》《小间谍》《阿尔勒姑娘》《教皇之死》《公社的阿尔及利亚步兵》《小馅饼》《圣诞故事》《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老两口》等。从收录的作品中,既可以看到都德作为自然主义作家抒情、理想主义的一面,也可以看到他尖刻批判社会的一面。其中,《阿尔勒姑娘》《老两口》描写细致,以其丰富的抒情风格感动读者;《繁星》《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教皇之死》则揭露了社会权力者的不正之风,批判了物质万能主义的弊端;而在《小间谍》《柏林之围》《最后一课》这三部作品中,作者着重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以及为了祖国可以献出生命的崇高爱国之情。
译者序
最后一课
柏林之围
一局台球
小间谍
公社的阿尔及利亚步兵
拉雪兹神父公墓之战
小馅饼
圣诞故事
教皇之死
红山鹑的感愤
伯凯尔的驿车
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
散文诗
金脑人的传说——献给想听开心故事的女士
两家客栈
诗人米斯特拉尔
母亲——围城回忆录
倒霉的佐科夫兵
守卫达拉斯贡
巴黎的农民
记事员
亚瑟
最后一本书
三次警告
法兰西仙女
三十万法郎
渡船
沙漠旅行队驿站
前哨见闻
我的军帽
老两口
房屋出售
蛩
美食风景
海边收获
镜子
日本悲剧
安家
赛甘先生的山羊——致巴黎抒情诗人皮埃尔·格兰古瓦先生
繁星——一个普罗旺斯牧羊人的故事
阿尔勒姑娘
居居雷昂的神甫
戈歇神甫的药酒
在卡玛尔格
旗手
怀念兵营
最后一课
这天早晨我去上学,去得很晚,还没来得及到学校,心里却很害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更何况他说要考问我们分词,但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突然想逃学算了,到野外去玩玩岂不更好?
天气是那么暖和,多么晴朗的好天气啊!
一路上可以听见乌鸫在林子边鸣叫,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一群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可比分词规则有趣多了,但是我还能管得住自己,提脚迅速向学校的方向跑去。
走过镇公所的时候,我看见许多人聚集在布告牌前面。这两年来,我们所有的坏消息几乎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打了败仗啦,军事征用啦,司令部公布的各种命令啦。我虽然没有停下来,可是心里却不禁想:
“又出什么事情了?”
铁匠瓦赫特尔和他的学徒也挤在那里看着布告,当看见我从广场上跑过时,就朝着我大声嚷道:
“小家伙,不用那么快呀;今天去学校再晚,也不会迟到的!”
我一听就知道他在拿我开玩笑,于是上气不接下气地匆忙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日里,学校开始上课时,总会有一阵喧闹,有时甚至在街上也能听见。课桌有的打开着,有的关上了,怕吵大家就捂着耳朵大声地背书啦,还有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
“安静一点,安静一点……”
我本打算就趁着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自己的座位上,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偏偏这一天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如同是星期日的早晨一般。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只见同学们都整整齐齐地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平日里严肃的韩麦尔先生呢,腋下夹着那把可怕的大戒尺,来来回回地踱着步子。我只能无奈地推开教室的门,在众目睽睽下走过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我的脸有多红,心里有多害怕!
但是很奇怪,一点儿也没有什么事儿。韩麦尔先生看见我,并没有想象中的生气,却是口气挺温和地对我说道:
“快点坐好,小弗郎士,你要是再不来的话,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了。”
我从凳子上跨过,立刻在自己的课桌前坐下。等到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韩麦尔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蛮帅气的绿色长礼服,还打着绉边的领结,头上也戴着那顶绣花的无边小黑丝帽。这一套衣帽,他只有在督学来视察及学校发奖的日子才穿戴出来。此外,我发觉整个教室里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气氛。最令我吃惊的是,后面几排向来空着的长凳上坐着一些镇上的人们,他们和我们一样肃静。这中间有戴着三角帽的老奥赛,有以前的镇长,有从前的邮递员,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人。他们看上去一个个都面带愁容,而且老奥赛居然还带着本页边破损的旧识字课本,他将书打开,平放在膝头上,书上还横放着他那副大大的眼镜。
正当我对这一切感到无比诧异时,韩麦尔先生就登上了讲台,像刚才和我说话一样,他用柔和却又不失严肃的嗓音对我们说:
“亲爱的孩子们,这将会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因为柏林刚来了命令,从今往后阿尔萨斯及洛林的学校一律只准许教授德语……新老师明天就会到这里了。今天将会是你们所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了。我真心地希望你们都能认认真真听讲。”
这短短的几句话把我彻底震惊了。啊!那些坏家伙!原来张贴在镇政府门前的居然是这个坏消息!
这是我最后一堂法语课啊!……
但是我却连字都不会写!这么说来,我以后再也不能够学习法语了!我的法语也就到此为止了!……现在想来,我是如此后悔从前浪费了那么多时间,愧疚曾经逃课去掏鸟窝,去萨尔河上溜冰!我的那些课本——语法书啦,圣教史啦,就在刚刚还是那么的令人厌恶,背在身上是如此沉重,但是此刻它们却像我的老朋友一样,让我觉得难舍难分。
还有我们亲爱的韩麦尔先生,一想到他将要离去,以后再也不能见到他了,我就顿时忘记了过去所受的所有处罚和手上所挨的戒尺。
多可怜的人啊!
原来,他是为了给我们上这最后一堂法语课,才穿上了这套漂亮的盛装。到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镇上许多老人此刻都静静地坐在教室的后面。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似乎是在后悔过去没有能够经常到学校来上课;却也好像是在向这位为我们努力工作了整整四十个春秋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在向离去的祖国表示自己的敬意……
P1-3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下半叶的著名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长篇中较著名的除《小东西》外,还有《达拉斯贡的戴达伦》和《小弗罗蒙与大里斯勒》。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短篇小说集,精选了《磨坊文札》和《月曜日故事集》中不同主题的作品。其中同名作品《最后一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1912年,《最后一课》被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以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所小学校被迫改学德语的事件为题材,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路易·波拿巴被俘,普鲁-2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文中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力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2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讲义又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厌烦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挺容易”。
面对始料不及的严酷现实,以及突如其来的打击,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会失去生养他的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也会失去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纽带——本民族的语言。懊悔、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了他的心头。小弗郎士突然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得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连在一起不可分开了。这时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知识都学好。
《柏林之围》是都德的另一短篇名作。故事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叙述普鲁士军队围攻巴黎期间,一个法国普通军人儒弗上校的爱国故事,塑造了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军人的悲壮形象。小说描写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的现实,表现巴黎被围和沦陷的悲剧色彩,反映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感情。小说情节安排巧妙,构思新颖独特,风格委婉细腻,语言质朴无华。
都德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他在作品中描写自己感受的方式既柔和、又温存,他的作品具有美轮美奂的诗意。他不是记流水账般的记录人类的活动和无动于衷地描写社会现实,他的创作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为描写对象,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有独特意味的东西,风格平易幽默,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柔和的诗意和动人的魅力。都德以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亲切动人的艺术力量博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他的创作,真实与诗情、欢笑与泪痕、怒焰与悲苦,全部交汇并泻,构成他区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独特风格。为此,编者特别精选都德最著名且不同主题的短篇小说,共45篇,重新编辑成集,让我们可以再次领略作者的妙笔,感受心灵的震撼。
齐小艳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