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跬步集--五十自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高其才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跬步集——五十自述》是高其才的自传集。

人到五十,世事沧桑,人事更迭,顺逆相错,得失互见,毁誉兼具,荣辱共存,褒贬融会,悲喜交集,感受良多。《论语·为政篇》谓“五十而知天命”,我只能说现在对天、对命、对天命有所体认、有所感悟,离“知”可能还有很大的距离,需要继续思索。

内容推荐

高其才著的《跬步集——五十自述》体例一如《野行集》,除自序、附录、后记外,分为杂忆、怀念、行走、思索、心迹五部分。作者简要回顾了自己五十年求学、工作的经历,部分记录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为一位法学教授跬步行走的客观写照。

目录

自序:五十自述

一、杂忆

 1. 少时琐记

 2. 我的母校

 3. 大学成绩

 4. 参加“三下乡”活动

 5. 高考咨询

 6. 浙江籍法学家、法律家聚会

 7. 法8l级12班入学30周年纪念活动

二、怀念

 1. 怀念沈宗灵老师

 2. 怀念黎国智老师

 3. 忆林端教授

 4. 清清爽爽走的二伯

 5. 想念文志

三、行走

 1. 2011年日本行记

 2. 2012年台湾行记

 3. 广东行杂记

 4. 初春访冯小青墓遗迹

 5. 瑶族石牌习俗传承人蓝扶布

 6. 调解纠纷碰壁记

 7. 上海外滩半日行

四、思索

 1. 作文写书者的期待——有感于汪一方的来信

 2. 法理学学科杂想

 3. 法律硕士2011级法理学教学小结

 4. “法理学”作业中的诗词

 5. 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的若干思考

 6. 中国法治建设之难

 7. 艾未未被抓

 8. 余杰出走

 9. 民间的创造

五、心迹

 1. 《法社会学》后记

 2. 《在乡村路上——四乡人印象四村行》代序

 3. 《在乡村路上——四乡人印象四村行》后记

 4. “乡土法杰”缘起

 5. 《桂瑶头人盘振武》后记

 6. 《洞庭乡人何培金》后记

 7. 《浙中村夫王玉龙》后记

 8. 《身边的法——当代中国的社会规范与社会秩序》导言

 9. 《身边的法——当代中国的社会规范与社会秩序》后记

 10. 《当代中国法律对习惯的认可研究》导论

 11. 《当代中国法律对习惯的认可研究》后记

 12. 《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后记

 13. 《法律基础》(第3版)后记

 14. 梁栋杰编著《“民生”官司》序

附录

 1. 人生史叙事与习惯法的当代传承——评高其才教授主编“乡土法杰”系列

 2. 三十年田野调查经验带来的启示——《野行集》读后

 3. 《法社会学导论》、《亲属与继承法》课程总结与感想

后记

试读章节

1.少时琐记

家乡

我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地区慈溪县(现慈溪市)附海公社红卫大队第五生产队,现为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附海镇海晏庙村。

我的家乡地处由钱塘江下流泥沙冲积而成的杭州湾南岸平原。从历史地理图可知,北宋时尚无我们现居处,之后泥沙逐渐沉积,居者往外围垦,陆地不断扩张。家乡的一位市委书记曾自豪地说:“我们市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的,因为我们有不断增加的土地。”少时,我也曾参加过围海造田的劳作,将一块块涂泥背上石基的坝上成为堤坝,活极重,耗力多。慈溪有地名“二塘”、“六塘”、“七塘”、“八塘”等即为围垦的产物,现在好像已经有了“九塘”、“十塘”了。杭州湾海岸线北凸成弧形,1986年图版量标为长77.56公里。以前我家到海边有十来里路,现在一围再围,怕十五里也不止了。

老慈溪历史悠久,春秋时属越,并吴后置句章城,为句章地。自秦始皇二十六年置句章县至唐武德四年废,从公元842年,慈溪地域归其属。老慈溪设县极早,县治在今宁波江北区慈城镇,现慈溪境为原“三北”,即余姚北(姚北)、慈溪北(慈北)、镇海北(镇北),1954年为建设商品棉基地设立,并移治于浒山镇。1988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慈溪县建制,改设慈溪市(县级)。

慈溪地势南高北低,呈丘陵、平原、滩涂三级台阶状朝杭州湾展开。我们村全为平原,在北面的平原区。

我们大队有五个生产队,我们五队由村西一些人家组成,约有30多户。我们红卫大队为小大队,一百多户,人口不多。我们生产队有高姓、孙姓、周姓、岑姓等,没有大户大姓,多为迁徙而至,故没有明显的宗姓族风,自然也无祠堂之类设施,我的印象中也无集中祭祖、续谱等活动。

虽地处平原,但我们无水田可种稻,主要种旱地作物,一般春季种大麦、小麦、油菜,秋季种棉花。我们慈溪为一重要的棉花产区,棉花量大绒优,因而国家将村民定性为棉农,吃供应粮,每月凭粮票到粮站购大米食用。儿时我常常去粮站买米,能够挑回的数量随体力的增强而不断增加。

家乡地少人多(慈溪1000平方公里面积,常住人口有100万),故经济作物的重要性大于粮食作物,乡人头脑比较活络,经济头脑似也比较强。我印象中每家每户都有自留地,出产作物除了自用以外也出售。家乡很早就有村民种丝瓜、麦冬、辣椒等,出售后换取现金。通过与上海亲戚的联系,慈溪人较早开工厂办企业做生意,从事商品经济活动,经济历来较为发达,也很早办社队企业。现在个人企业、家庭作坊比比皆是。我少时随村邻到新浦卖辣椒、撑船到鸣鹤场卖冬瓜,独自挑担到公社街上卖白瓜、蔬菜等,虽然脸皮有点薄,不习惯讨价还价,但也可谓从小在商品经济的海洋中游泳了,有过一些历练。

家乡雨量充足,河网密布,故有鱼虾之获。饮食方面乡人喜食海鲜与河产,常用蒸、煮之法。少时公路不发达,也无拖拉机、汽车,运输多赖河运,船在生活中颇为重要,大量物品的日常运送多靠船舟。故坐船、拉纤为我少时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一部分。

吃酒

小时候的一大乐事是去吃酒。我们慈溪乡俗,喝喜酒称为“吃酒”,亲戚中有人娶妻嫁女,通常需隆重准备,大办酒席。

我少时印象深的吃酒有小姨出嫁、五里韩家亲戚娶亲、逍林小舅公家娶亲、大舅结婚、堂姨出嫁等。去吃酒的前提为办酒方要“收”,即准备较大规模的办酒。父母亲打听清楚亲戚“好日”(即结婚)敞开收后,便准备礼金,全家一起前往。

少时吃酒前后三日共吃五餐。正日前一天下午我们兄妹身穿平常不穿的做客衣服随父母亲前去办酒的亲戚家,晚饭即为第一餐。正日的早、中、晚三餐,再加上正日次日的早餐(早餐后我们返回)共吃五餐。

除正餐菜肴十分丰富外,其余四餐一般有五碗菜,一般有“油石”(豆泡)烧肉、蒸带鱼、青菜(大白菜)等,这也远远超过我们平日生活的水平,我们盼望吃酒便由此而来。吃酒的正餐一般是新郎方为正日子的晚餐,新娘方为正日子的午餐。正日子的下午新娘一般由船迎至新郎家,傍晚举行拜堂仪式成婚。

正餐的桌子为八仙桌,菜有冷菜八碟,通常有金橘、桔子、皮蛋、海子、花生、瓜子,另两碟有甘蔗等。热菜第一碗为扣肉,八大块,每人一块,再有肉丸粉丝、芋艿等。等鱼上来时菜至末尾,大家也明白赶快吃饭,酒席近结束了。菜的丰富程度视主家的财力与客气程度而定。但大致有定规,冷菜、热菜什么的,“头汤”、“二汤”什么的。至今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正餐上的“糊”(即羹),“糊”有“咸糊”、“甜糊”之分,富足之家正餐一般上两“成糊”,一“甜糊”。咸糊一般为鳝丝糊,甜糊则多为桔子、桂花、年糕丁糊。正餐的热菜一般有十几碗,大家来一碗就吃一碗,前面几碗很快被一扫而光,中间稍后的菜才始有余。我印象中正餐也有一些点心,但好像没水果。正餐上有酒,基本上都为黄酒。正餐快结束时,每桌上一碗糖,内盛八份喜糖,童叟均一,大家纷纷放入口袋中带回去以做吃酒的证明。这几颗喜糖有的会在次日与玩伴分享,有的则在当夜被自己独自享用了。

少时吃酒似无新娘敬酒环节,而在嫁女家吃酒则中午必有新郎敬酒、“敲糖”环节。新郎在能言善饮的一位亲朋陪同下(我爸常任此角色)逐桌敬酒,不少来吃酒的新娘家亲戚朋友则刁难新郎,借此令其多拿出一些喜糖钱,在场参加者则多得一份香烟或喜糖。这时气氛最为热闹,我们小孩围在一边观看兴奋不已,这场景至今仍令我难忘。

孩提时代,吃酒记住的是吃,至于嫁妆、迎亲、拜堂等倒记得不甚清楚了。印象深的还有由于来客较多,我们就需要晚上摸黑走路去其他人家里住,且往往多人挤睡一床。我们小孩则打打闹闹。

吃酒时大人多与亲戚聊天叙旧,联络感情,当然也少不了家长里短,议论一番,过几天轻松的日子。我们小孩可以正大光明地请假而不用上学,离开课堂放飞自己,过几天自由的日子。

P3-5

序言

自序:五十自述

我是1964年生人,2014年50岁了。年到五十,人生半百,自有些许感慨在胸,略微表达以作五十自述。

我生于甲辰年壬申月乙卯日丑时,即农历甲辰年七月廿七日,阳历为1964年9月3日,星期四,属龙,处女座。当年填写出生年月时我在农历与公历查对时有误,所以现在我的身份证上的出生年月为1964年9月4日。

我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少时与太太即曾祖母一起生活过多年。她身材高大,但缠了小脚,故走路不快。我曾多次搀扶她去大姑奶奶、小姑奶奶家去做客,慢慢地去,慢慢地回。太太是抽烟的,但当时买香烟是凭票的,我既无钱也无票,就只有央求父亲少抽一点,多留些烟头拿给太太。冬天我睡太太脚边帮她暖和暖和,她都拿些金枣之类的吃食给我,可惜我睡相不好,常常将腿压在太太身上,反而让她受累。

根据父亲1992年1月重立的家谱记载,公公即我的祖父高永钊生于庚戌年(1910年)农历六月廿九日午时,属狗,卒于乙丑年(1985年)农历二月廿日戌时,享年七十六岁。祖父有两个弟弟,一位叔祖父高云龙生于甲寅年农历正月廿四日辰时,属牛,卒于戌午年农八月廿七日亥时。不过,父亲这里关于这位叔祖父卒年的记载恐有误,这位叔祖父刚刚定亲不久就去世了;另一位叔祖父高永绥生于壬申年农历九月十六日辰时,属猴,卒于丁丑年农历八月廿六日戌时。祖父曾先后娶两位妻子,前一位祖母为高门张氏,生于甲寅年农历九月廿六日寅时,属虎,卒于丙戌年农历七月廿七日戌时,我没有见到过,她很早就去世了;后一位祖母为高门岑氏,生于壬子年农历七月廿一日亥时,属鼠,卒于乙未年农历二月廿四日卯时,我从小就跟这位祖母共同生活。不过,我觉得父亲这里的记载可能有误,乙未年为1835、1895、1955、2015年,我印象中祖母去世时我已经上初中,大概在1978年前后。

父亲高嘉根生于辛乙年(1941年)农历七月廿六日,属蛇,卒于丁丑年(1997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亥时,因为意外英年早逝,这是我一生的痛。母亲阮秀娣生于甲申年(1944年)农历九月廿一日戌时,属猴。这些年母亲主要在深圳我弟弟处居住,身体健康。我有时会陪我妈去一些地方走走,如2013年国庆节期间我和小昶开车陪她去阳江、湛江看了看,10月我陪她去贵州玩了六天。父亲有两位哥哥和一位妹妹,我的大伯高加祥,生于辛未年农历九月廿一日,属羊,卒于癸亥年农历正月廿日。大伯母高门沈氏生于丙子年农历三月初六日,属鼠,现在健在。二伯高加昌生于丙子年农历三月初六日,卒于甲午年农历正月十八日。二伯母马素娣健在。姑姑高杏英已经去世,姑丈林耀章健在。母亲有两位弟弟和一位妹妹,我的大舅阮如根和舅妈一直在家务农;小舅阮如远先参军当兵,再转业至上海一医院,现在美国做医生;小姨阮秀珍和姨夫徐国坤也在家务农做工。

我有一位妹妹和一位弟弟,三兄妹年龄相差不大,妹妹高丽萍比我小一岁,弟弟高其年又比我妹妹小两岁。1986年我22岁时结婚,妻子罗昶为大学同班同学。1990年4月我们有了女儿高栉薇。

我这五十年过得比较简单。

少时在家玩耍,农村孩子的童年时光简单而快乐。

求学阶段,我的小学五年半、初中两年是在浙江省慈溪县(现慈溪市)附海公社(现附海镇)联民学校学习的,高中两年在慈溪县观城中学学习。在慈溪中学读了一年的文科复习班,大学本科四年就读于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加起来在校学习时间共有十四年半。后在武汉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在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但都是以同等学力人员身份通过学位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而获,没有研究生学历,严格来说不太好算在在校学习时间内。

工作情况也比较单一。我1985年7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武汉的中南政法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作,1997年12月调到清华大学工作,至今仅从事教书这一种职业,任职两个单位。

中南政法学院12年期间,我一直在法律系法理教研室工作,讲授的课程有法理学、法社会学等,也教过法律基础等课程。1985年我曾经被临时抽调到学院整党办工作几个月。在中南政法学院,我先做助教,1992年7月起为讲师,1994年12月起为副教授,1996年1月起为教授。

到清华大学后,我讲授的课程有法理学、法社会学导论、中国习惯法导论等,也教过婚姻法等课程。1997年12月至1999年4月我为法律学系教授,1999年5月至今为法学院教授,2006年9月成为博士生导师,2009年12月起为教学科研系列教授,2011年4月起为二级岗位教授。

我的研究领域主要为习惯法和司法两方面。《中国习惯法论》(湖南出版社,1995年4月;修订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11月)为我的第一本独著,其他独著有《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瑶族习惯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多元司法——中国社会的纠纷解决方式及其变革》(法律出版社,2009年3月)、《国家政权对瑶族的法律治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在乡村路上——四乡人印象四村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桂瑶头人盘振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等。

我的合著有《农民法律意识与农村法律发展》(武汉出版社,1993年4月;第2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司法公正观念源流》(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4月)、《瑶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法律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基层司法——社会转型时期的三十二个先进人民法庭实证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3月)《乡土司法——社会变迁中的杨村人民法庭实证分析》(法律出版社,2009年3月)、《政治司法——1949~1961年的华县人民法院》(法律出版社,2009年3月)、《洞庭乡人何培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浙中村夫王玉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当代中国法律对习惯的认可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年10月)等。

我与他人联合主编了《习惯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江苏省姜堰市人民法院的实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8月)。我主编的有《当代中国民事习惯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1月)、《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1月)、《当代中国婚姻家庭习惯法》(法律出版社,2012年1月)、《当代中国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身边的法》(法律出版社,2012年12月)等。

我主编《中国司法研究》书系,已出五种;主编《习惯法论丛》,已出五种;主编“乡土法杰”系列,已出三种。

出版了个人文集《野行集——与法有缘三十年》(法律出版社,2011年10月)。

教材编写方面,我出版《法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2版,2011年8月)、《法社会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等。另主编《法律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2011年8月;第3版,2013年8月)、主编《法理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8月)。

文字有一些,质量不好说,影响有些许。

我自认自己是个比较勤快的人,做事不惜力。少时我的祖父(我们当地叫公公)常说:“力气是用不完的,今天没了,吃三碗饭睡一觉,明天又有力气了。”我想如果我今天略有所成的话,主要就是靠不偷懒、不取巧,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我并不聪明,也无显赫的家庭背景可供依靠,从一个农村孩子做到大学教授,唯有日日劳作、天天苦干,才能对得起祖辈父辈的培养和期待。似我这般凡人,离开日积月累的认真做事当一事无成。

我自认自己是个实在人,较为正直,不喜耍奸使滑。心直口快既可谓优点,又常常使人不快,在使人际关系紧张之时又令自己事后自责。我相信一切依靠后天的努力而得,世上无捷径。脑子里带有些不屑与故作聪明者为伍的念头,偏又控制力太弱而常常表现在神态、言语乃至行为方面,实在不是一个聪明的人。

我也不太会说好话,更不太愿意吹捧他人,与大大小小的领导也是君子之交、事务之交,因而似乎失去了一些机会。不过,对此我不后悔。凭本事吃饭我心安理得,戒虚吹乱语才能避免多事与失落。我常常想什么东西才能具有长久意义,答案于我是不言而喻的。

我认为自己是个谨慎的人,生性胆小,求稳步发展,因而本性上不喜冒险,缺乏大胆的开拓精神。做事、做学问、做人方面就较为小里小气,格调不够气派,气势也不宏大。我考虑事情常常前怕狼后怕虎,优柔寡断,决断力不足,并常常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安慰自己,似乎有鲜明的传统农民色彩。我真心钦佩气魄大、有冒险精神者,然自己实在离此太远,唯有安于现状,略微往前。

我是一个比较倔的人,个性鲜明。他人的意见、建议似乎不太能够影响我,自己较有主见,故不太能与人合作,喜独思独断,呈“独行侠”状。性子急又不喜被他人安排,故我每到一地不太愿意与当地熟人联系,多喜一个人闲逛,不喜热闹又怕给人添麻烦的性格使然,往往与朋友渐行渐远。我似乎有些自恋倾向,不止一个人向我说出此点,想想还真有点符合。

我似乎没有太特别的兴趣爱好,曾经有一段时间收集火花(火柴盒贴)、烟标、门票(景点参观游览卷),数年后中断。来清华后先学打乒乓球,继之学打羽毛球,屈指算来打羽毛球已有十年多时间了,清华的工会俱乐部、西大饭厅、西体、综合体育馆和中央党校体育馆都留下了我挥拍的身影。现在,只要不出差,每周三晚上、周六下午,我尽量不安排其他事情,打打羽毛球出出汗。我也常常打打扑克,四人或六人打对家的“升级”(“拖拉机”)于我颇有吸引力。周末时光与龚、司、胡、郑、黄、王、姜、李等好友聚打亦为一大乐事。我喜欢的东西有一些,但都不精,均没有花力气、费心思的钻研一番,常浅尝辄止,流于一般,更没有沉醉、迷于某一物。学艺不精,得过且过,浅表水准而已。我自思这与我缺乏深入的心态、深入的能力相关。近三四年我又乐于看电影,去影院虽不多,在电视里看电影我颇为自得。在一二个小时内讲完一个令人印象深刻又能回味的故事,并恰当的表现、传达出来,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活动,我渐渐对此有些着迷。看电视我则主要看体育方面的直播赛事和纪实方面的生活、社会、人文等鲜活、实态的节目。我喜欢看他人具有烟火味的、富有真实性的记载。就一般状况而言,我的生活较为单调,实在不太丰富多彩,基本为“家一研究室”或“家一研究室一教室”这样两点或三点一线,因而我特别向往外出调查,希望适当的改变能安抚自已。不安分的心。

我觉得自己面子较薄,不爱求人。总感觉自己没什么能力帮他人办事,故一般也自给自足,不愿求人以欠情债,因而这些年也没能为亲朋帮些忙办些事。一介书生,无权无势也无力,有时想想也自责也无奈。这说起来似乎有点孤傲。

我较有自知之明,事不张扬,较为低调,在大多数事情上尚能自持。我自认自己的脑子尚算清醒,明白自己有几斤几两,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无力于何事。这也算我对自己较为满意的一方面吧。

翻看字典,“实”字有“诚实”、“踏实”、“老实”、“充实”、“真实”、“扎实”、“坚实”、“确实”、“实在”、“实干”、“实际”、“实践”、“实务”、“实受”、“实志”、“实理”、“实心”、“实话”、“实落”、“实然”等用法。“平”字有“平凡”、“平常”、“平淡”、“平均”、“平衡”、“平安”、“平静”、“平庸”、“平易”、“平典”、“平度”、“平气”、“平远”、“平愉”、“平睦”、“平坦”、“平正”、“太平”、“公平”等字用法。我以为,“实”与“平”这两个字较能体现我的个性。

人到五十,世事沧桑,人事更迭,顺逆相错,得失互见,毁誉兼具,荣辱共存,褒贬融会,悲喜交集,感受良多。《论语·为政篇》谓“五十而知天命”,我只能说现在对天、对命、对天命有所体认、有所感悟,离“知”可能还有很大的距离,需要继续思索。

按照常理,往后的时日肯定没有五十年了,我希望自己能够活得更自由自在,尽可能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后记

本书在常人看来不太合适,不过我本是个想说就说、想做就做的人,自己喜欢、自己痛快就成。

2011年11月《野行集——与法有缘三十年》出版以后,我就有了在50岁时编著这一文集的想法,甚至在2012年2月7日上午我基本完成了书名、目录的大致编排,“自序”则起了个开头。

之后,我便有意识地进行初稿写作,不时完成部分篇章。许多篇章是在机场候机和飞机、高铁火车上完成的初稿。2013年12月、2014年1月,在授课基本结束之后,我集中时间进行了写作,基本完成了初稿。随后,我又边看边补充、修改各文,进一步完善文集内容并定稿。考虑种种因素,有几篇文章从本书中抽了出来,留待以后再面世。

本书取名《跬步集》,“跬(kui)步”一词来自荀子的《劝学篇》。荀子《劝学篇》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塍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跬步亦作“踬步”。跬,半步,古时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叫“跬”。杜甫《溪涨》诗云:“兹晨已半落,归路跬步疏。”清代曹寅的《葺治亭后竹径和牧中丞韵》诗曰:“跬步春园空,苍然隔林语。”我的这五十年是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跬、步而行。跬步致远,由近而远,由小而大,由微而宏,是我的努力方向。《跬步集》是我人生五十跬步行走的部分写照。我珍视这些跬步而行的脚印,通过本书纪念我的以往岁月。

依《野行集》体例,本书也由“杂忆”、“怀念”、“行走”、“思索”、“心迹”等部分构成,记录我的行,表达我的思,传递我的情。“杂忆”说事,㈠怀念”忆人,“行走”看景,“思索”记思,“心迹”述作。附录则是有关我的书、文的评论和我的学生上课后的一些感受,为存真而没有修改其中的溢美之处。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述较多为2011年以后的事。同《野行集》一样,本书亦是一个读书、教书、写书人的自说自话。

我是一个法学院的教师,为一法学人,但喜欢行走于田野,常常离开斗室去接地气、求真知。那平凡、杂乱、包含酸甜苦辣、充满原始生命活力的生活深深吸引着我。我所感兴趣的是农村的规范、基层的法运作、民族地区的秩序维持、习惯法的现代价值,在法学的边缘地带思考。人各有活法i我虽不入流但自得其乐,过着自认为健康、有意义的生活。:

作为读书人,我对北宋词人柳永的《鹤冲天》印象深刻。《鹤冲天》云:“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个“换”字道不尽的人生百态。五十载人生告诉我,我们需要解决生存问题,读书人当“靠山吃山”,教书不仅给我以成就感,也让我有了物质保障,过上了我自认为还不错的生活。我对读书、教书的生活较为满意,我喜欢这样的生活状态。于我而言,做老师大概是最佳的职业选择。

曾有人说,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我愿意向着这一目标继续努力。人生日短,来时有限。做我自己、做我自己喜欢的事应该是我今后的处事原则和做人准则。

明皓君2013年11月20日说:“老师还说到五十岁要出自传,迫不及待的想看。人生半百,五十弦翻,一弦一柱,悠悠响过,那将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诲。"一月后的12月27日我看到时颇感压力。我自不敢有这样的担当,自说白话不期待对他人有什么影响,更不愿误导当下的年轻学生。有的年轻人愿意翻阅本书并有所启发,那实在是我的意外之喜。环境不同,宗旨有异。大家还是各自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便好。

感谢我的曾祖母、我的祖父母、我的父母对我的养育、教导,感谢我的外祖父母给予我的童年欢乐,感谢我的老师们的教育、培养,感谢我的家人的陪伴,感谢我的朋友们的关爱。我永远铭记你们的爱、你们的情、你们给予我的温暖和支持。谢谢你们与我一路同行!

高其才

2013年9月9日初记于掺然斋

2013年12月27日修改、补充

2014年1月20日大寒日再改

2014年3月21日春分时节定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0: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