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初阶段,治疗师和来访者一开始就会检查来访者的症状,然后,治疗师会解释如何用IPT来治疗抑郁症。治疗师通常会鉴别出来访者正面临的精神病症状,同时给这些症状命名,使这些症状标准化,并将这些症状确定为抑郁症的一部分或由于抑郁性症状而导致的限制。在介绍完患者角色之后,治疗师和来访者就会接着讨论这一事实,即来访者无法像没有患上抑郁症的个体那样维持常规活动安排,这不仅是正常的事情,而且很可能是人们意料之中的。治疗师和来访者会对如何接受这一事实加以探索,并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应对由于不能维持正常活动而产生的内疚感。相应的,治疗师也会在这个最初阶段评估来访者对于药物治疗的需要。将药物治疗和IPT放在一起使用,可能非常有效,尤其是在精神病医生的指导下对药物治疗作精心安排时,疗效会更好。请教精神病医生和药物治疗的使用,并不是IPT特有的策略,这些策略不仅像第3章所描述的那样,以IPT创造者的背景和医学模型的使用为基础,同时也以这样一个事实为基础,即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一药物治疗结合常常可以成功地治疗抑郁症。值得注意的是,就像第3章讨论关键概念时所指出的那样,当为适用于其他障碍而对IPT加以改编时,IPT允许使用药物治疗,甚至是鼓励使用药物治疗。
接下来,治疗的最初阶段会继续完成人际关系清单。就像前面所描述的那样,除了获得有关来访者当前关系和过去关系的信息之外,这个工具还为治疗师将来访者的抑郁症和他或她的人际情境联系到一起,以及强调在治疗中将关注焦点集中于当前社会冲突和应激源的重要性奠定了基础(Klerman et al.,1984;weissman et al.,2000)。治疗师和来访者可能会找出一个社会应激源,这个社会应激源可能在来访者患上抑郁症之前就已存在。虽然IPT并非旨在确定来访者抑郁症发作的原因(或多个原因)。但来访者通常需要理解并接受这个观点,即他们所体验到的抑郁症在某种程度上是与某个社会应激源或人际障碍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有一个女人在孩子们都离开家去上大学之后,开始变得抑郁,进而接受治疗。在人际关系清单上,治疗师的目标在于:获得有关来访者各种关系的描述,并用这些信息将当前的抑郁症发作与人际机能障碍联系起来。治疗师一开始就询问来访者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人,她的丈夫是谁,都有哪些直系家庭成员,还要来访者说出三四个知己。治疗师还询问来访者当前与这些人的关系如何,以及他们之间过去的关系如何。治疗师尤其对这些关系的历史和质量,以及对方回报这些关系的程度感兴趣。之所以关注这一点,是为了确定来访者在这些关系中所体验到的社会支持或人际困境的根源,以及来访者过去在这些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互动模式。看起来这位来访者拥有还算不错的社会关系网络,包括家人和知己,但是,她在抑郁时,却难以利用他们的支持和友谊。此外,这位来访者与丈夫的关系总体来说还不错,只是有时候有些紧张,而这加深了她的孤独和抑郁,因为她的孩子都上大学去了。他们的关系之所以紧张,主要是由于他们在来访者一周该工作多少个小时,更常见的是在他们应该什么时候退休这些问题上出现了分歧。虽然来访者想继续工作,但她的丈夫更希望她的工作时间能够少一些,而且他希望他们几年后就退休。
为了了解来访者以何种方式通过了过去的人际挑战,以及她如何成功地维持关系并在需要时获得他们的帮助,治疗师还询问了来访者过去的重要关系。这些信息向治疗师展现了来访者的综合人际机能,此外,治疗师还凭借这些信息确定了来访者社会机能中的优势和劣势所在。治疗师还询问了最近几年所发生的人际关系事件,如这位来访者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她开始接受治疗的三年前离开家去上大学了,一个在她开始接受治疗的前一年去上大学了,而且她在大约五年前开始减少工作量,只从事一些兼职工作。来访者指出,在孩子们还在上高中时,减少工作量,从事一些兼职工作是很有益处的,因为这样她便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照顾他们,但一旦孩子们离开了家,这样做只会让她感到非常孤独。治疗师利用这些信息,将来访者生活中最近发生的这些人际关系改变与她身上抑郁性症状的发展联系了起来。例如,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这位来访者终于了解这些具有挑战性的社会变化(如她的孩子们离开家去上大学,她和丈夫的争执)对她的心境有着直接的影响。当来访者描述完她过去是如何应对人际关系中的挑战,如当一位关系很好的同事调到另一家公司上班时,治疗师便用这些信息设计出有效的治疗策略,这些治疗策略利用了来访者的优势。利用人际关系清单上所获得的信息,治疗师和来访者便能够设计出策略,设法改善来访者当前的友谊,增强她的社会联系,并创造更多、更为确定的社会接触的机会来改善她的心境。他们还会利用沟通分析(communication analysis)和角色扮演(role plays)来改善她与丈夫之间的沟通。
就像这个例子所表明的,治疗师和来访者利用人际关系清单上所提供的信息,选择一个与来访者当前的关注点最为相关的治疗的问题领域焦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合作过程来向来访者反馈治疗师已经接收到了哪些信息,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个过程来加强人际机能障碍与症状之间的联系,并给来访者提供治疗的一个焦点。
P50-53
有人可能会认为,在当代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循证(evidence/based)干预以及有效的治疗结果已经掩盖了理论的重要性。也许是这样吧。但是,作为本丛书的编者,我们并不打算在这里挑起争论。我们确实了解到,心理治疗师一般都会采用这种或那种理论,并根据该理论来进行实践,这是因为他们的经验以及几十年的可靠证据表明,持有一种合理的心理治疗理论,会使治疗取得更大的成功。不过,在具体的助人过程中,理论的作用还是很难解释。下面这段关于解决问题的叙述,将有助于传达理论的重要性。
伊索讲述了一则寓言:关于太阳和风进行比赛,以确定谁最有力量。他们从天空中选中了一个在街上行走的人,风打赌说他能够脱掉那个人的外套,太阳同意了这次比赛。风呼呼地吹着,那个人紧紧地裹着他的外套。风吹得越猛烈,他就裹得越紧。太阳说该轮到他了。他将自己所有的能量照射出温暖的阳光,不一会儿,那个人就把外套脱了。
太阳与风之间比赛脱掉男子的大衣跟心理治疗理论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这个让人迷惑的简短故事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性,理论作为任何有效干预的先驱——因此也是一种良好结果的先驱。没有一种指导性的理论,我们可能只治疗症状,而没有理解个体的角色。或者,我们可能与来访者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而对此一点也不理解。有时,间接的帮助手段(阳光)通常与直接的帮助手段(风)一样有效——如果不是更有效的话。如果没有理论,我们将失去治疗聚焦的方向,而陷入比如社会准则(social correctness)中,并目不想做一些看起来过于简单的事情。
确切地说,理论是什么?《美国心理学会心理学词典》(AP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将理论界定为“一种或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原理,旨在解释或预测一些相互关联的现象”。在心理治疗中,理论是一系列的原理,应用于解释人类的思想或行为,包括解释是什么导致了人们的改变。在实践中,理论创设了治疗的目标,并详细说明了如何去实现这些目标。哈利(Haley,1997)指出,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应该足够简单,以让一般的心理治疗师能够明白,但是也要足够综合,以解释诸多可能发生的事件。而且,理论在激发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希望,认为治愈是可能的同时,还引导着行动朝着成功的结果发展。
理论是指南针,指导心理治疗师在临床实践的辽阔领域中航行。航行的工具需要经过调整,以适应思维的发展和探索领域的拓展,心理治疗理论也是一样,需要与时俱进。不同的理论流通常会被称作“思潮”,第一思潮便是心理动力理论(比如,阿德勒的理论、精神分析),第二思潮是学习理论(比如,行为主义、认知一行为学派),第三思潮是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中心理论、格式塔、存在主义),第四思潮是女性主义和多元文化理论,第五思潮是后现代和建构主义理论。在许多方面,这些思潮代表了心理治疗如何适应心理学、社会和认识论以及心理治疗自身性质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作出了回应。心理治疗和指导它的理论都是动态的、回应性的。理论的多样性也证明了相同的人类行为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概念化(Frew & Spiegler,2008)。
我们创作这套美国心理学会《心理治疗丛书》时,有两个概念一直谨记于心——理论的中心重要性和理论思维的自然演化。我们都彻底地为理论以及驱动每一个模型的复杂思想范畴所着迷。作为讲授心理治疗课程的大学教师,我们想要创造出学习材料,不仅要对专业人士以及正在接受培训的专业人员强调主流理论的重要性,还要向读者们展示这些模型的当前形态。通常在关于理论的著作中,对原创理论家的介绍会盖过对模型进展情况的叙述。与此相反,我们的意图是要强调理论的当前应用情况,当然也会提及它们的历史和背景。
这个项目一开始,我们就面临着两个紧迫的决定:选取哪些理论流派,选择谁来撰写?我们查看了研究生阶段的心理治疗理论课程,看看他们所教授的是哪些理论,也查阅了受欢迎的学术著作、文章和会议情况,以确定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是哪些理论。然后,我们从当代理论实践的最优秀人选中,列出了一个理想的作者名单。每一位作者都是他所代表取向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同时他们也都是博学的实践者。我们要求每一位作者回顾该理论的核心架构,然后通过循证实践的背景查看该理论,从而将它带进临床实践的现代范畴,并清晰地说明该理论在实际运用中情况如何。
这一丛书我们计划有24本。每一本书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几本书一起,作为心理治疗理论课程的资料。这一选择使得教师们可以创设出一门课程,讲授他们认为当今最显著的治疗方法。为了支持这一目标,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社(APA Books)还为每一取向制作了一套DVD,以真实的来访者在实践中演示该理论。许多DVD都展示了超过六次的面谈。有兴趣者可以联系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社,获得一份完整的DVD项目的清单(http://www.apa.org/videos)。
一直以来,弗洛伊德理论都被视为精神分析的同义词。精神分析作为心理治疗的最初基础,一直是大多数理论进程的起点,同时也是其他人用作参照的理论。不过,许多人对于精神分析的了解却始终没有超越弗洛伊德和古典取向。就心理治疗实践而言,有许多东西都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且,就像其他取向一样,精神分析也有了改变和发展。杰里米·沙弗安(Jeremy Safran)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过去一百年来精神分析取向(或弗洛伊德取向)在概念及对现代心理治疗实践之反应方面的发展。本书引人兴趣,且富有洞见,是值得一读的好书,能够带领读者领略新一代的精神分析思想。我们相信,书中的许多策略和临床案例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应该将精神分析视为一种当代的心理疗法的原因所在。
——乔恩·卡尔森和马特·恩格拉-卡尔森
(Jon Carlson and Matt Englar-Carlson)
在《人际关系疗法》中,埃伦·弗兰克和杰西卡·C.利文森利用详细的案例和临床说明,给读者展示了该取向的理论基础和治疗的临床阶段。人际关系疗法(IPT)是独特的,因为它在临床上较少关注来访者内在或内心的世界,而较多地关注来访者的人际关系世界和社会世界。本书作者还仔细考察了现有支持IPT用于不同群体和显现出来的不同问题的实证资料。大量支持IPT的实证资料使得这本书对于学生和临床医生来说尤其有用。
人际关系疗法的主要观点是人是社会人,因此精神病主要是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障碍造成的。因此,该疗法主要聚焦人际关系障碍与心理症状两者之间的关系。由埃伦·弗兰克、杰西卡·C.利文森编著的这本《人际关系疗法》主要阐释了人际关系疗法的主要观点、发展历史、治疗方法以及对其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并对该疗法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