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原籍山东省黄县,汉族。从作者陈志明的祖父陈德霖、父亲陈少霖至弟弟陈志清已连续三代都从事梨园行的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特别是祖父陈德霖,他出身于程长庚主办的四箴堂科班,自出科以来从未停止过演出活动,直到1930年7月27日病逝,舞台生活近60年。齐如山先生曾撰文认为陈德霖是京剧旦行划时代的代表人物。他晚年收徒授艺,极为认真。梅兰芳先生就是他最喜欢的弟子之一,很多京昆剧目都受到陈德霖的指点。
《陈门三代梨园世家》的编辑出版是陈家多年的愿望,一则为纪念和留存,二则想为广大京剧爱好者提供一些少见的照片和有用的资料。本书的编辑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著名国画家康宁题写书名并赠画,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画家李嘉存赠画,著名京剧研究家刘曾复、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李纯博题词。此外张印协助审稿,韩君为封底治印,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陈志明主编的《陈门三代梨园世家》约12万字,图片100余幅,介绍梨园世家陈德霖(京剧青衣泰斗)、陈少霖(京剧余派名家)、陈志清(著名余派老生)三代艺事及成就,图片较为珍贵且少见,文字部分多撷取文献或时人评论精华,特别是陈德霖及陈少霖艺术活动年谱的编纂下了很大功夫,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有一定的学术及出版价值。
第一代——陈德霖
祖父陈德霖,名鋆璋号漱云,又号漱芬,小名石头。原籍山东黄县(现划归烟台市管)。其祖世寿,曾任山东青州副都统,其父名广志在山东武定府业粮行。父病故后,随母亲滕氏来北京投亲。因生活困难,他9岁人全福昆腔科班。该班为恭亲王所成,主其事者有周阿长、徐阿妮、杜阿五、陈寿彭、陈寿图等。后因故全福散,遂入四喜班,时梅慧仙主四喜。约一年因咸丰国丧,四喜散,改入三庆班,时年12岁。
初习昆旦后又习乱弹,能戏不下三四百出。同门师兄弟有殷如海、孙二官、张琪林、陆杏林、叶福海、钱金福、侯又云、李成林、李寿山等。他从学的教师有朱洪福、朱莲芬、沈芷秋、章丽秋、沈阿寿、孙彩珠、杜阿五、徐小香、胡喜禄、田宝琳等。清光绪五年(1879年)18岁未满科时,曾参加两次堂会演出,参演剧目有:与杨月楼《探母》,与小叫天《御碑亭》,与卢胜奎《桑园寄子》,与李六儿、李七儿《金山寺》,与陆杏林《戏目连》。这次演出他受到清末徐颂图相国的提携。相国曾语徐小香:“此子必成大器。”出科后他又向编腔能手孙汝梅(号春山)请益。西太后六旬寿时,曾应邀人宫演出,宫中用名陈得林系西太后所赐。
祖父历搭三庆、福寿等班,常与杨月楼、谭鑫培、贾洪林、王凤卿、余叔岩、梅兰芳、程砚秋、黄桂秋等合作。天津、汉口、沈阳、保定、南京等地为出外演出地点。1930年7月陪弟子黄桂秋演于天津春和大戏院,因天气闷热,回京后即卧病在床,7月27日因伤寒病逝于故居百顺胡同26号。
祖父一生收徒甚众。梅兰芳、姚玉芙、王琴侬、王蕙芳、姜妙香、王瑶卿、黄桂秋、韩世昌等均向祖父问艺。王瑶卿虽未正式拜师,但在1902年由我祖父举荐进宫承差,按官里规定应向举荐人称老师,由于从师承关系上说王瑶卿与我祖父为平辈,故给他上了一个“老夫子”的称号,“老夫子”就这样流传开来。 祖父初娶老师沈芷秋之长女,生二女,长女淑铭适余叔岩,次女淑贞未嫁。后又续娶时小福之女,生二子,长子少云,次子少霖,均由王月芳先生开蒙学老生。
对祖父艺术的评价,我想引用著名戏曲评论家苏雪安先生1958年所写的《京剧前辈艺术回忆录》的一段文字:
陈德霖为近四十年来京剧界青衣行的一支柱石。梅兰芳先生最尊重这位老夫子(德霖行辈较前,因此人称为老夫子),并且私淑的地方很多。老夫子出身是昆曲,因此他的口劲最好,往往一个字念出来,非常锋利。但是也有人批评他唱的时候不吐字,因而字音含糊。我认为这个说法是不顶正确的。这是把听花脸老生的唱法来要求青衣、要知道青衣有青衣的唱念方法。首先注意到不能裂开嘴去咬字(学的时候,应该常常对着镜子唱念,才能校正口腔开闺时的某些缺点)。老夫子是昆曲底子,嘴里不可能不讲究,问题是在老法青衣,过于重音调,而很少注意把字音吐到口外来,所以听起来就比较模糊了。可是一听到老夫子的念白,那简直就是昆曲的念法,清脆无比。举个例来说:我曾经数听他的《三击掌》,最后所念“你们舍不得三姑娘,三姑娘焉能舍得你们?”几句白口,可以说一时无两。
我听过老夫子很多的戏,如《南天门》、《审头刺汤》、《三击掌》、《彩楼配》、《探寒窑》、《大登殿》、《二进宫》、《教子》、《孝义节》等,不及备数。他的昆曲更地道。像《出塞》、《游园》、《惊梦》、《奇双会》(只能算乱弹)等,自有独到处。有一次他和梅兰芳先生的《游园惊梦》,他去杜丽娘,梅先生去春香。当然,那个时候老夫子已经有六十多岁了,人又长得胖些,要问扮相,自然不会理想,可是歌情舞态,处处到家,决不是后人所能企及。
P1-3
我们陈家原籍山东省黄县,汉族。从我祖父陈德霖、父亲陈少霖至弟弟陈志清已连续三代都从事梨园行的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特别是我的祖父陈德霖,他出身于程长庚主办的四箴堂科班,自出科以来从未停止过演出活动,直到1930年7月27日病逝,舞台生活近60年。齐如山先生曾撰文认为陈德霖是京剧旦行划时代的代表人物。他晚年收徒授艺,极为认真。梅兰芳先生就是我祖父最喜欢的弟子之一,很多京昆剧目都受到我祖父的指点。
我父亲陈少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余派老生演员,1930年一1935年曾得到姐丈余叔岩的亲传。以后为了养家糊口又在1936年与范钧宏、马少襄同时拜在张舂彦门下,边学戏,边搭班唱戏。当时父亲是二牌老生中的佼佼者,邀他合作的演员很多,但与张君秋先生合作时间最长。1952年父亲加入张君秋为团长的联谊京剧团担任副团长。同年10月联谊京剧团改名为北京市京剧三团,当时演出很频繁,收入颇丰。父亲常演的剧目有《骂曹》、《失·空·斩》、《探母》等余派代表剧目,又与张君秋排演了一些新戏。1956年底随团并入北京京剧团任办公室主任,直到1965年因病提前退休。
弟陈志清为北京京剧院著名余派老生,一级演员。1987年由山西省京剧团调回北京,在北京京剧院二团担任主演,与张学津、杨淑蕊、王文祉、叶金援、黄德华等合作。常演的剧目有《四郎探母》、((奇冤报》、《洪羊洞》、《杨家将》、《珠帘寨》等,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有《画龙点睛》、《沙家浜》、《杜鹃山》等,深受观众好评。2001年退休后又应邀在中国戏曲学院任客座教授。
弟陈志忠为著名业余琴师,经常在东城区文化馆京剧队演出,为众多票友伴奏。《陈志清余派老生唱腔选》CD盘及陈志清在中央电视台教唱京剧均由陈志忠担任伴奏。2009年8月名票何思凝在北京举办佘派老生选段演唱会,也邀请陈志忠担任琴师。
本书的编辑出版是我们多年的愿望,一则为纪念和留存,二则想为广大京剧爱好者提供一些少见的照片和有用的资料。本书的编辑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著名国画家康宁题写书名并赠画,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画家李嘉存赠画,著名京剧研究家刘曾复、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李纯博题词。此外张印协助审稿,韩君为封底治印,在此我们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虽由我来执笔编写,但离不开志嘉、志清、志忠的大力协助(包括照片、资料的收集复制、审稿、部分出版资金的赞助)。由于水平所限,恳请方家指正。
陈志明
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