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语法化理论--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应用系列/外教社认知语言学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石毓智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语法化理论——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由石毓智所著,本书的学术价值,或者说最富有特色的地方,是全面详尽地探讨了促使语法演化的各种各样的动因促使语法演化的动因是语法化领域最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也是目前语法化研究最薄弱的环节纵观历史,会发现语言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新的语法现象不断出现,旧的结构或者标记不断消失本书从多个侧面来解释语法演化的动因,包括语音系统、概念结构、使用频率、句法环境、语用因素、现实规则、语言系统、社会因素、语言接触等从这些方面,不仅可以弄清语言发展的原因,而且可以大大加深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内容推荐

这本《语法化理论——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由石毓智所著,是对我们过去十几年来研究语法化的一个理论概括,研究对象以汉语发展史为主,并参照其他语言的有关现象,尝试建立一个全新的语法化理论系统本书重点讨论了诱发语言发展的各种可能因素,包括语音变化、语义基础、诠释角度、句法环境、使用频率等此外还讨论了语法化的两种主要机制一一类推和重新分析,以及多标记之间的竞争关系、语言接触对语法发展的影响等当今国际语法化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是对诱发语法变化动因的探讨很不充分,国内的语法化研究则缺乏理论上的思考,弥补这些缺陷就是这本《语法化理论——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的特色与价值所在。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语法化

1.3 句法理论框架

1.4 适合语法化研究的理论流派

1.5 语序对语法标记的制约

第二章 研究现状

2.1 引言

2.2 目前汉语史研究领域的局限性

2.3 未来的汉语史学者应该具备的修养

2.4 语言的本质特性在语言发展史中的表现

第三章 演化机制

3.1 引言

3.2 重新分析

3.3 类推

3.4 类推和重新分析作用的条件限制

第四章 语音变化

4.1 引言

4.2 双音化趋势的发展

4.3 动词和结果成分的融合

4.4 结语

第五章 语义基础

5.1 引言

5.2 疑问和感叹之间的认知关系

5.3 来自疑问代词的感叹标记

5.4 来自是非问句的感叹表达

5.5 结语

第六章 诠释角度

6.1 引言

6.2 被动式的事件结构和其他语言的被动标记

6.3 古今汉语被动式标记的词汇来源

6.4 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被动标记

6.5 被动标记语法化的规律性

6.6 结语

第七章 句法环境

7.1 引言

7.2 判断词“是”的来源和产生过程的研究状况

7.3 古今汉语判断句式的特点

7.4 “是”从指代词向判断词的语法化过程

7.5 判断词“是”的语法化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7.6 先秦其他指示代词的不同发展方向

7.7 结语

第八章 使用频率

8.1 引言

8.2 词语的使用频率和其语法变化之关系

8.3 惯用语化和词汇化

8.4 个案研究

8.5 情态结构的否定式的产生

8.6 结语

第九章 概念结构

9.1 引言

9.2 动作和结果的由合到分

9.3 动作和地点、方向的由合到分

9.4 结语

第十章 语用因素

10.1 引言

10.2 把名词转化为形容词的功能

10.3 与程度表达有关的结构

10.4 历史和跨语言的考察

10.5 “有”的程度表达产生的动因

10.6 社会平均值与认知凸显性

10.7 结语

第十一章 认知因素

11.1 引言

11.2 理论准备和基本知识

11.3 普通话完成体标记的不对称性的成因

11.4 领有动词肯定式的完成体表达功能

11.5 结语

第十二章 有无标记

12.1 引言

12.2 被动式和处置式的复合标记的地域分布

12.3 复合标记产生的机制

12.4 结语

第十三章 系统诱发

13.1 引言

13.2 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句法空位以及“底”的出现

13.3 “数+量+名”格式的建立对新结构助词的产生和功能的影响

13.4 指示代词与结构助词的功能相似性与指代词“底”的语法化途径

13.5 结语

第十四章 现实规则

14.1 引言

14.2 对介词语法特征的考察

14.3 时间一维性对动词句法特征的制约

14.4 介词与体标记的搭配

14.5 介词的语义范畴

14.6 时间特性对语言发展中词语替换现象的影响

14.7 介词和动词在构词方式上的差别

14.8 结语

第十五章 语法化效应

15.1 引言

15.2 受事名词的语义特点和它们的重新分布

15.3 新结构在旧有语法体系中的产生途径

15.4 第一动词的语法化

15.5 对句子组织信息结构的影响

第十六章 多标记竞争

16.1 引言

16.2 “将”和“把”语法化的语义基础

16.3 语义基础对其语法功能的影响

16.4 语法化程度的差别

16.5 “V+将+NP+趋向动词”结构的产生与消失

16.6 “将”和“把”的竞争结局及其原因

16.7 结语

第十七章 再语法化

17.1 引言

17.2 将来时向认知情态的发展

17.3 进行体的主观化

17.4 结语

第十八章 规律迁移

18.1 引言

18.2 可重叠表遍指的名词的范围和功用

18.3 名词和量词重叠式的历史考察

18.4 结论

第十九章 蜕变与新生

19.1 引言

19.2 “也”的判断用法及其词性

19.3 焦点标记“也”

19.4 强调标记“也”

19.5 对比标记“也”

19.6 “是”对“也”的历史替代

19.7 结语

第二十章 内部演化与语言接触

20.1 引言

20.2 西北方言语序变化的特征

20.3 东南方言语序变化的特征

20.4 东南方言语序特征形成的内部原因

20.5 西北方言和东南方言的语序特征对比

20.6 结语

参考文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9: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