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顺正编著的《一个陆军上士的国防随想--有兵出塞》的前四篇文章是其精华所在,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推断未来人类的发展大方向必然是太空、深海,以及微观领域,并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对这些领域现状和前景作了详尽的表述,随后又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当国人还在为“辽宁”舰人列、运—20试飞成功津津乐道的时候,作者已经看到了大型浮空平台的巨额载重能力、洲际飞行能力,长航时浮空能力和全地形垂直投送能力。全书引经据典,文笔流畅,通俗易懂,读来无晦涩之感。在书的最后,作者更加上了一个“孔雀的尾巴”,用一篇自己设想的未来军事战争幻想,将前文中提及的各种战略、战术和新军事理论、技术巧妙融合在一起,通过AB双方的攻防,让读者对未来战争形态有了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同时增加了阅读快感。
兰顺正编著的《一个陆军上士的国防随想--有兵出塞》以磅礴的气概、宏大的视角,对未来世界军事战争做了有益的设想及探索。作者站位之高远、眼光之独到,是当今很多军官都无法企及的,更让人难以想到这是出自一名普通陆军上士官之手。作者在文中不但敢于、勇于思考国防战略、国防科技、世界军事战争形势等大问题,而且能把自己的想法落于实处,对具体战术实践也有所排兵布阵。在《一个陆军上士的国防随想--有兵出塞》的最后,作者更加上了一个“孔雀的尾巴”,用一篇自己设想的未来军事战争幻想,将前文中提及的各种战略、战术和新军事理论、技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对未来战争形态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同时更增添了读者的阅读快感。全书引经据典,通俗易懂,不论是作为一本军事著作,还是一本文学随笔,都是值得让人称赞的佳作!
第1章 “龙象鹰翔”——对中国未来国防战略的思考
箄2章 军事幻想:201fi年近太空作战
第3章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太空利益
第4章 “由浅入深”——对未来深海开发前景的展望
箄5章 筑牢微边疆长城——关注制生权领域的争夺
第6章 “龙啸东方”——新时代对于中国传统军事理论的挑战
第7章 破而后立,败而后成——信息时代对我军传统训练模式的挑战
第8章 亦幻亦真的战争——论仿真技术和虚拟技术对未来战争的子页测
第9章 疑是天雷勾地火——谨防国家间的战略暗算
第10章 对日本历来缺乏战略思想的原因探索
第11章 新解“军事圣经”——论新时代“转换角度”看待《孙子兵法》
第12章 师出有名而置敌于不义——评战争中的舆论对抗
第13章 “昆仑巨蜂”——对中国特色空中突击部队的构建思考
第14章 “地狮天鹫”——关于现代城市作战中“狮鹫”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讨论
第15章 附录——俄罗斯车臣军事行动(1994--1996)的经验教训
第16章 一个陆军上士眼中的未来战争
“龙象鹰翔”——对中国未来国防战略的思考
众所周知,中国在近代史上有两次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第一次是“洋务运动”。清政府经过30年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买舰、买炮,建立了新式海军,以期“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次是20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的“黄金十年”。当时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成效,把中国经济带人了发展的快车道。而这两次发展势头都被日本用战争打断了。而目前的中国又一次处于战略发展机遇期,过去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有目共睹。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国际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有学者分析认为,这样的势头再保持20-30年,中国的综合实力就会有质的改变,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会随之增长。
但国际社会无政府,哪一个国家都不安全,未来形势也不可能按某国的意愿发展,我们应该看到挑战与机遇并存。而且战略发展机遇期并不是一个国家所独有,在中国进入战略机遇期的同时,也有其他大国处于战略机遇期或类似阶段。另外,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强国出于对中、俄等国崛起的恐惧,一直采取遏制战略。鉴于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的地位日益上升,西方大国开始鼓吹“中国威胁论”,其影响十分广泛。1990年日本防卫大学副教授寸井龙秀在《诸君》月刊上发表题为《论中国这个潜在的威胁》的文章,这被认为是“中国威胁论”的始作俑者。后来,“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欧洲、日本以及东南亚甚嚣尘上。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教授福瑞伯格的“中国崛起会具有最侵略性的征候”,美国费城对外政策研究所亚洲计划协调员罗斯·芒罗的“亚洲的真正威胁来自中国”等观点,是“中国威胁论”的“大作”。“中国威胁论”的主要论据集中在军事、经济、生态、意识形态(文明)以及对国际秩序的挑战上,西方对中国进行“妖魔化”宣传,将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的恶果相联系。以前中国穷的时候,别有用心者称中国会通过人口扩散来输出暴力,进而“威胁”世界的安全,可当中国好不容易富了,又说中国经济增长将导致中国军力崛起,中国军力崛起又会“威胁世界安全”,正话、反话都让他们说了,我们自己无话可说。现今几乎每一个国人都知道,中国周边不太平。一些国家打着“中国威胁论”的幌子持续发展军备,不停制造事端,再加上美国在其中推波助澜,所以中国目前的良好发展态势随时有可能被再次打断,所谓“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要想不再重蹈历史的覆辙,国人必须未雨绸缪。
多年来,有无数学者提出了各种国防战略,其核心都是提升实力,积极防御,和平发展。笔者认为在其中有两种思想比较有代表性:一种是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战术系教授王雪平大校提出的“高铁”战略(笔者称之为“奔龙”);另一种是戴旭上校提出的“鹰击”战略。 “奔龙”战略以现今全国正在飞速发展的“高铁”为基干,针对目前我国兵力充足但战略运输能力偏弱,特别是空运能力严重不足的现状,主张在未来通过“高铁”进行快速兵力机动,首先将“高铁”网络修遍全国各地,尤其是边境地区,而后在短时间内将大量兵力、兵器投送到敏感地区,对敌形成压倒性优势。高速铁路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使营运速度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度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始于1999年所兴建的秦沈客运专线。经过10多年的高速铁路建设和对既有铁路的高速化改造,中国目前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截至2010年10月底,中国国内运营时速达到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达到7431公里,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铁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王雪平大校曾撰文系统地分析道:“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革甚至是变革。”信息时代,随着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纵横交错的高铁网不断完善,高铁无疑成为强大的经济命脉,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军事功能,一旦用于军事目的,必然引发作战方式、方法的变革。
一、高铁成为最重要的运兵工具
过去,由于铁路运输速度低,所以空中运输更受青睐。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几十万部队主要通过空运和海运完成兵力投送。现在高铁的速度已超过传统火车时速的几倍,随着高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高铁的速度可能更快,如果高铁用于军事目的,其兵力投送的效益将大大显现,甚至超越空运、海运,上升为一种更重要的兵力投送方式。
1。高铁经济成本低。高铁使用的电力系统,可以大大降低战争成本。能耗相对较低,如高铁耗能为“1”,则小汽车耗能为“5。3”,飞机为“5.6”;运输成本上,高铁仅为航空的20%,高速公路的40%。近年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纷纷要求引进我国高铁技术,高铁潜藏的军事价值可能是重要吸引力。
2.高铁运力巨大。一列高铁一次可投送1000余人,是一架“伊尔76”大型运输机运力的10倍。如果高铁经进一步改造使兵力与重装备同运,几十辆战车或自行火炮当日便可投送到几千公里外的作战地域。
3.高铁的安全性好,与空运相比,铁路对天气的依赖性较低,无论何等恶劣天气都不影响运输,经济指数与安全指数可以得到更好保证,同时,高铁的密集性以及高铁行动的频繁性,也使敌方难以准确判明哪个是民用专列,哪个是军用专列,进而有效实现兵力投送的隐真示假。P1-4
数年前初与小兰相识之际,他走路说话无一不体现着一名军人的做派,国字脸、魁梧的体格、美国大兵式的发型,以及长满老茧的双手,会让你以为他是一个重武轻文的人(以至于在后来的出书过程中,出版社的编辑会问他:“你是作者派来的吧?”)。但通过深入交谈,他的博学多才和求知欲,特别是对国防事业的执着追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虽身处大山脚下,但其视野却俯视着整座绿色长城;他虽只是普通一兵,但其思想深度已胜过军中千万;他虽忙于基层工作,但却每日挑灯夜读,在谋打赢的道路上苦苦探索。
如今当他把自己写成的书稿放在我面前请我为其作序时,我既高兴又钦佩。钦佩的是这是我从军执教这么多年来第一次遇到有士官同志能够写作出版自己的军事理论专著,我从中感到了他对军队和国防建设一直保持着强烈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以及一颗知识报国的火热之心。按照多数人的习惯思维,作为兵头将尾的士官阶层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搞好部队基础建设上。而小兰身处基层,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却时刻紧跟世界军事变革和发展的步伐,通过不停的自我学习和研究,力争站在现代战争的理论前沿。高兴的是我军基层部队之中藏龙卧虎,像小兰这样的青年才俊肯定还大有人在,实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之福。
翻开书页,一首《出塞曲》当即映入眼帘,气势磅礴,豪情万丈。作者以此自比南宋一牙兵,虽人微言轻无功名,也愿舍身报国,一下引发了我的阅读兴趣。该书的前四篇文章是其精华所在,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推断未来人类的发展大方向必然是太空、深海,以及微观领域,并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对这些领域现状和前景作了详尽的表述,随后又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当国人还在为“辽宁”舰人列、运—20试飞成功津津乐道的时候,作者已经看到了大型浮空平台的巨额载重能力、洲际飞行能力,长航时浮空能力和全地形垂直投送能力。在《龙象鹰翔》一文中,作者将我在与其早期交流中曾偶然提及的高铁战略设想进一步深化,不但详述该战略的优缺点和改进方案,更将它与“鹰击”战略和大型浮空器平台“飞象”相结合,三者互为战略战术支撑,定名“龙翔”,既有中国特色,又寓意深远。当我们还在为核电的安全性争论不休的时候,作者已经察觉到了空间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广阔未来和巨大潜力。在《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中,作者提出了研究制造同时具备攻击、探测、发电等功能的空间太阳能电站的构想,既能抢占太空制高点,又能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清洁能源。也许从专业角度来看,有人会认为作者是在夏虫语冰,但在这个科学技术爆炸式发展的当今社会,一些看似不切实际的“幻想”是很可能变为现实的。作者站位之高远、眼光之独到,是很多军官都无法企及的,更加让人很难想象是出自一名陆军士官之手。该书涵盖面甚广,从宏观战略到具体战术均有所涉猎。全书引经据典,文笔流畅,通俗易懂,读来无晦涩之感。在书的最后,作者更加上了一个“孔雀的尾巴”,用一篇自己设想的未来军事战争幻想,将前文中提及的各种战略、战术和新军事理论、技术巧妙融合在一起,通过AB双方的攻防,让读者对未来战争形态有了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同时增加了阅读快感。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此书的写作之路并非坦途。由于基层部队的保密需要,作者实际在近三年的写作过程中其实一直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只能通过外出、休假之际背起行囊在全国东奔西跑收集资料、调查研究、请教名家,再利用工作闲暇阅读、研究、分类、整理。这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是很难想象的,可是文中处处抢占先机,引领潮流,毫无过气之态。而且在求知的过程中,曾有一些单位和学者因为作者的身份和职务过低而将其拒之门外,但作者毫不败馁,迎难而上,终成此作。足可见作者意志之坚,为理想甘于寂寞之志。
拿破仑说过:“每个士兵的背包里都藏着一根元帅手杖。”对小兰,我要说的是:“中华有兵如此,国防建设添翼。”祝小兰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继续奋斗,一路向前!
是为序。
王雪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机械化步兵指挥学院教授、军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