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蔡元培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小传 荀子名况,赵人。后孟子五十余年生。尝游齐楚。疾举世溷浊,国乱相继,大道蔽壅,礼义不起,营巫祝,信机祥,邪说盛行,紊俗坏风,爰述仲尼之论,礼乐之治,著书数万言,即今所传之《荀子》是一也。

学说 汉儒述毛诗传授系统,自子夏至苟子,而荀子书中尝并称仲尼、子弓。子弓者,犴臂子弓也。尝受《易》于商瞿,而实为子夏之门人。荀子为子夏学派,殆无疑义。子夏治文学,发明章句。故荀子著书,多根据经训,粹然存学者之态度焉。

人道之原 荀子以前言伦理者,以宇宙论为基本,故信仰天人感应之理,而立性善说。至荀子,则划绝天人之关系,以人事为无与于天道,而特为各人之关系。于是有性恶说。

性恶说 荀子祖述儒家,欲行其道于天下,重利用厚生,重实践伦理,以研究宇宙为不急之务。自昔相承理想,皆以祯祥灾孽,彰天人交感之故。及荀子,则虽亦承认自然界之确有理法,而特谓其无关于道德,无关于人类之行为。凡治乱祸福,一切社会现象,悉起伏于人类之势力,而于天无与也。惟苟子既以人类势力为社会成立之原因,而见其间有自然冲突之势力存焉,是为欲。遂推进而以欲为天性之实体,而谓人性皆恶。是亦犹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之心而谓人性皆善也。

荀子以人类为同性,与孟子同也。故既持性恶之说,则谓人人具有恶性。桀纣为率性之极,而尧舜则怫性之功。故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与为同)。于是孟、荀二子之言,相背而驰。孟子持性善说,而于恶之所由起,不能自圆其说;荀子持性恶说,则于善之所由起,亦不免为困难之点。苟子乃以心理之状态解释之,日:“夫薄则愿厚,恶则愿善,狭则愿广,贫则愿富,贱则愿贵,无于中则求于外。”然则善也者,不过恶之反射作用。而人之欲善,则犹是欲之动作而已。然其所谓善,要与意识之善有别。故其说尚不足以自立,而其依据学理之倾向,则已胜于孟子矣。

性论之矛盾 荀子虽持性恶说,而间有矛盾之说。彼既以人皆有欲为性恶之由,然又以欲为一种势力。欲之多寡,初与善恶无关。善恶之标准为理,视其欲之合理与否,而善恶由是判焉。日:“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又日:“心之所可,苟中理,欲虽多,奚伤治?心之所可,苟失理,欲虽寡,奚止乱?”是其欲与善恶无关之说也。又日:“心虚一而静。心未尝不臧,然而谓之虚,心未尝不满,然而谓之静。人生而有知,有知而后有志,有志者谓之臧。”又日:“圣人知心术之患、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悬衡于中。”是说也,与后世淮南子之说相似,均与其性恶说自相矛盾者也。

修为之方法 持性善说者,谓人性之善,如水之就下,循其性而存之、养之、扩充之,则自达于圣人之域。荀子既持性恶之说,则谓人之为善,如木之必待隐括矫揉而后直,苟非以人为矫其天性,则无以达于圣域。是其修为之方法,为消极主义,号性善论者之积极主义相反者也。

礼 何以矫性?日礼。礼者不出于天性而全出于人为。故日:“积伪而化谓之圣。圣人者,伪之极也。”又日:“性伪合,然后有圣人之名。盖天性虽复常存,而积伪之极,则性与伪化。”故圣凡之别,即视其性伪化合程度如何耳。积伪在于知礼,而知礼必由于学。故日:“学不可以已。其数,始于诵经,终于读礼。其义,始于士,终于圣人。学数有终,若其义则须臾不可舍。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书者,政治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故学至礼而止。

礼之本始 礼者,圣人所制。然圣人亦人耳,其性亦恶耳,何以能萌蘖至善之意识,而据之以为礼?荀子尝推本自然以解释之,日:“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尽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然则君子者,天地所特畀以创造礼义之人格,宁非与其天人无关之说相违与?荀子又尝推本人情以解说之,日:“三年之丧,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之极也。”如其言,则不能不预想人类之本有善性,是又不合于人性皆恶之说矣。

礼之用  苟子之所谓礼,包法家之所谓法而言之,故由一身而推之于政治。故日: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又日:“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不由之,所以陨社稷。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礼之用可谓大矣。

礼乐相济 有礼则不可无乐。礼者,以人定之法,节制其身心,消极者也。乐者,以自然之美,化感其性灵,积极者也。礼之德方而智,乐之德圆而神。无礼之乐,或流于纵恣而无纪;无乐之礼,又涉于枯寂而无趣。是以荀子日:“夫音乐,人人也深,而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而城固。”

刑罚  礼以齐之,乐以化之,而尚有顽冥不灵之民,不帅教化,则不得不继之以刑罚。刑罚者,非徒惩已著之恶,亦所以慑佥人之胆而遏恶于未然者也。故不可不强其力,而轻刑不如重刑。故日:“凡刑人者,所以禁暴恶恶,且惩其末也。故刑重则世治,而刑轻则世乱。”

理想之君道 苟子知世界之进化,后胜于前,故其理想之太平世,不在太古而在后世。日:“天地之始,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故礼乐刑政,不可不与时变革,而为社会立法之圣人,不可不先后辈出。圣人者,知君人之大道者也。故日:“道者何耶?日君道。君道者何耶?日能群。能群者何耶?日善生养人者也,善斑治人者也,善显役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

结论 荀子学说,虽不免有矛盾之迹,然其思想多得之于经验,故其说较为切实。重形式之教育,揭法律之效力,超越三代以来之德政主义,而近接于法治主义之范围。故荀子之门,有韩非、李斯诸人,持激烈之法治论,此正其学说之倾向,而非如苏轼所谓由于人格之感化者也。苟子之性恶论,虽为常识所震骇,然其思想之自由,论断之勇敢,不愧为学者云。

P16-19

目录

绪论/001

伦理学与修身书之别/001

伦理学史与伦理学根本观念之别/001

我国之伦理学/001

我国伦理学说之沿革/002

我国之伦理学史/002

第一期 先秦创始时代/004

 第一章 总论/004

伦理学说之起源/004

各家学说之消长/004

 第二章 唐虞三代伦理思想之萌芽/005

伦理思想之基本/005

天之观念/005

天之公理/005

天之信仰/005

天之权威/006

天道之秩序/006

家长制度/006

古先圣王之言动/006

尧/007

舜/007

禹/007

皋陶/008

商周之革命/008

三代之教育/008

(一)儒家

 第三章 孔子/009

小传/009

孔子之道德/009

性/009

仁/010

孝/010

忠恕/010

学问/010

涵养/011

君子/011

政治与道德/011

 第四章 子思/011

小传/01 1

中庸/012

率性/012

诚/012

结论/013

 第五章 孟子/013

小传/013

创见/013

性善说/013

欲/014

义/014

浩然之气/014

求放心/015

孝弟/015

大丈夫/015

自暴自弃/015

政治/015

结论/016

 第六章 苟子/016

小传/016

学说/016

人道之原/016

性恶说/016

性论之矛盾/017

修为之方法/017

礼/018

礼之本始/018

礼之用/018

礼乐相济/018

刑罚/019

理想之君道/019

结论/019

(二)道家

 第七章 老子/019

小传/019

学说之渊源/020

学说之趋向/020

道/020

德/020

道德论之缺点/021

因果之倒置/021

齐善恶/021

无为之政治/022

法术之起源/022

结论/022

第八章庄子/023

小传/023

学派/023

世界观及人生观/024

理想之人格/024

修为之法/024

内省/025

北方思想之驳论/025

排仁义/026

道德之推移/026

道德之价值/027

道德之利害/027

结论/027

 (三)农家

 第九章 许行/028

小传/028

义务权利之平等/028

齐物价/029

结论/029

 (四)墨家

第十章 墨子/029

小传/030

学说之渊源/030

弟子/030

有神论/030

法天/031

天之爱人利人/031

道德之法则/032

兼爱/032

兼爱与别爱之利害/032

行兼爱之道/032

利与爱/032

兼爱之调摄/033

勤俭/033

非攻/033

结论/033

(五)法家

 第十一章 管子/034

小传/034

著书/034

学说之起源/034

理想之国家/035

道德与生计之关系/035

上下之义务/035

结论/035

管子以后之中部思潮/036

 第十二章 商君/036

小传|036

革新主义/037

旧道德之排斥/037

重刑/037

尚信/038

结论/038

 第十三章 韩非子/038

小传/038

学说之大纲/038

性恶论/039

威势/039

法律/039

变通主义/040

重刑罚/040

君主以外无自由/041

以法律统一名誉/041

排慈惠/041

结论|041

 第一期结论/042

第二期 汉唐继承时代/045

 第一章 总说/045

汉唐间之学风/045

儒教之托始/045

道教之托始/045

佛教之流入/045

三教并存而儒教终为伦理学之正宗/046

 第二章 淮南子/046

小传/046

著书/046

南北思想之调和/047

道/047

性/048

性与道合/048

修为之法/049

善即无为/049

理想之世界/050

性论之矛盾/050

结论/050

 第三章 董仲舒/051

小传/051

著书/051

纯粹之动机论/051

天人之关系/051

性/051

性论之范围/052

教/052

仁义/052

结论/053

 第四章 扬雄/053

小传/053

著书/053

玄/053

性/054

性与为/054

修为之法|054

模范/054

结论/054

 第五章 王充/055

小传/055

革新之思想/055

无意志之宇宙论/055

万物生于自然/055

气与形形与气/056

骨相/056

性/056

恶/056

结论/056

 第六章 清谈家之人生观/057

起源/057

要素/058

人生之无常/058

从欲/059

排圣哲/059

旧道德之放弃/060

不为恶/060

排自杀/061

不侵人之维我论/061

反对派之意见/061

结论/061

 第七章 韩愈/062

小传/062

儒教论/062

排老庄/062

排佛教/063

性/063

情/063

结论/064

第八章李翱/064

小传/064

学说之大要/064

性/064

性情之关系/064

情之起源/065

至静/065

结论/065

第二期结论/065

第三期 宋明理学时代/066

 第一章 总说/066

有宋理学之起源/066

朱陆之异同/066

动机论之成立/066

功利论之别出/067

儒教之凝成/067

思想之限制/067

 第二章 王荆公/068

小传/068

性情之均一/068

善恶/069

情非恶之证明/069

礼论/069

姥论/070

 第三章 邵康节/070

小传/070

宇宙论/070

动静二力/070

物人凡圣之别/070

学/071

慎独/071

神/071

性情/072

姥论/072

 第四章 周濂溪/072

小传/072

太极论/072

性与诚/072

善恶/073

几与神/073

仁义中正/073

侉为之法/073

结论/073

 第五章 张横渠/074

小传/074

太虚/074

理一分殊/074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074

心性之别/075

虚心/075

变化气质/075

礼/075

姥论/075

 第六章 程明道/076

小传/076

性善论之原理/076

善恶/077

仁/077

敬/077

忘内外/078

诚/078

结论/079

 第七章 程伊川/079

小传/079

伊川与明道之异同/079

理气与性才之关系/079

心/079

养气寡欲/080

敬与义/080

穷理/080

知与行/081

结论/081

 第八章 程门大弟子/081

程门弟子/081

上蔡小传/081

其学说/081

龟山小传/082

其学说/082

结论/082

 第九章 朱晦庵/082

小传/082

理气/083

性/083

心情欲/083

人心道心/084

穷理/084

养心/084

结论/085

 第十章 陆象山/085

小传/086

朱陆之论争/086

心即理/086

纯粹之惟心论/087

气质与私欲/087

思/087

先立其大/087

诚/088

姥论/088

 第十一章 杨慈湖/088

小传/088

己易/088

结论/089

 第十二章 王阳明/089

小传/089

心即理/090

知行合一|090

致良知/090

仁/091

结论/092

 第三期 结论/092

附 录/094

戴东原学说/094

黄梨渊学说/097

俞理初学说/098

余论/099

附:中学修身教科书/101

序言

学无涯也,而人之知有涯。积无量数之有涯者,以与彼无涯者相逐,而后此有涯者亦庶几与之为无涯,此即学术界不能不有学术史之原理也。苟无学术史,则凡前人之知,无以为后学之凭借,以益求进步。而后学所穷力尽气以求得之者,或即前人之所得焉,或即前人之前已得而复舍者焉。不惟此也,前人求知之法,亦无以资后学之考鉴,以益求精密。而后学所穷力尽气以相求者,犹是前人粗简之法焉,或转即前人业已嬗蜕之法焉。故学术史甚重要。一切现象,无不随时代而有迁流,有孳乳。而精神界之现象,迁流之速,孳乳之繁,尤不知若干倍蓰于自然界。而吾人所凭借以为知者,又不能有外于此迁流、孳乳之系统。故精神科学史尤重要。吾国夙重伦理学,而至今顾尚无伦理学史。迩际伦理界怀疑时代之托始,异方学说之分道而输入者,如槃如烛,几有互相冲突之势。苟不得吾族固有之思想系统以相为衡准,则益将旁皇于歧路。盖此事之亟如此。而当世宏达,似皆未遑暇及。用不自量,于学课之隙,缀述是编,以为大辂之椎轮。涉学既浅,参考之书又寡,疏漏抵牾,不知凡几,幸读者有以正之。又是编辑述之旨,略具于绪论及各结论。尚有三例,不可不为读者预告。

(一)是编所以资学堂中伦理科之参考,故至约至简。凡于伦理学界非重要之流派及有特别之学说者,均未及叙述。

(二)读古人之书,不可不知其人,论其世。我国伦理学者,多实践家,尤当观其行事。顾是编限于篇幅,各家小传,所叙至略。读者可于诸史或学案中,检其本传参观之。

(三)史例以称名为正。顾先秦学者之称子,宋明诸儒之称号,已成惯例。故是编亦仍之而不改,决非有抑扬之义寓乎其间。

庚戌三月十六日编者识

内容推荐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由蔡元培著,《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分绪论、先秦创史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宋明理学时代四大部分32章,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伦理学界重要的流派及主要代表人物,并阐述了各家学说的要点、源流及发展。本书是第一部系统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生、发展及其变迁的学术著作,阐述了从孔子到王阳明28位思想家的伦理思想,附录中列叙了戴震、黄宗羲、俞正燮三人的道德学说。

编辑推荐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由蔡元培著,是中国第一本伦理学史著作。作者先在绪论中将伦理学与修身书、伦理学史与伦理学进行区分,正文中又把中国伦理学史分为先秦创始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和宋明理学时代三个时期,对各个时期伦理学说之渊源进行考察,而后分别论述伦理学家之思想,实为中国伦理学史的奠基之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9: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