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潇枫主编的《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重点是通过对非传统安全领域现状、问题、经验的调查研究,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作了“内源性”、“外源性”、“双源性”和“多源性”的新分类,进而对中国非传统安全问题及国家发展的安全方略进行深层次理论分析,并形成相应的对策性咨淘建议。奠研究对象极为广泛,涉及海洋安全、经济金融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食品安全、粮食与土地资源安全、人口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此外,海洋安全与主权、军队参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应对、全球反恐怖主义趋势、中国海外公民保护以及人类与女性安全等是本报告的新研究对象。
《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2~2013)》作为新春之礼献给读者。本报告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导下,会聚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与致力于非传统安全问题思考的青年研究者,就中国面临的生存安全与发展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报告从“非传统安全治理”的视角,对全球安全、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类)的安全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彰显了中国学者对丰富“安全内涵”、建构“中国视界”、拓展“外交路径”、关注“积极和平”、创新“安全治理”、倡行“文化自觉”以及重塑“国家类型”的努力。
本书的一大创新之处是对非传统安全进行了新的分类,针对“国际问题国内化、国内问题国际化”的安全态势,以非传统安全事件发生与问题的起源为基点,以国家不同的外交和内政应对方式为标准,把非传统安全威胁大体划分为国际“外源性”、国家“内源性”、边疆“双源性”以及与军事交织的“多源性”四大类型。
余潇枫主编的《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的总体结构:两篇序言和一篇总报告,揭示了2012年非传统安全的总体图景和2013年的问题与趋势;三篇综合报告,依次分析了海洋安全、反恐趋势和女性安全;十四篇专题报告分别按上述四大类型进行编排,阐述了海洋安全、女性安全、金融安全、生态安全、人口安全、食品安全、土地资源安全、水资源与粮食安全、边疆安全、信息安全等重要主题,探讨了全球恐怖形势与反恐进程、中日韩三国的非传统安全合作、中国公民海外安全保护、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人的安全保护、军队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等主题。
《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和美中国”建设需要安全治理方式的转变,而安全治理方式转变的基础则是新的安全体制建设。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袁明教授认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体现在信息交汇、文明交融中,也体现在思想交流、学术交叉中,《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2~2013)》的出版,应是这种“交汇”“交融”“交流”与“交叉”的一件值得做的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逸舟教授指出:盘点过去十余年中国学界的非传统安全研究,突出的进展与成就是:推出了一批有质量、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以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建立与非传统安全管理专业博士点设置等为标志,在制度建设和培养人才方面做了持续努力;与国外同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既使中国的非传统安全研究保持前沿性、畅通性,也令它在国际上处于活力十足状态。因而希望非传统安全研究年度报告能一直做下去,并不断提升研究的质量、水平和创新程度。
序一 文化自觉与全球治理
序二 新的起点
I 总报告
非传统安全治理与“和美中国”
Ⅱ 综合报告
非传统安全与中国海权
2012年全球恐怖形势与反恐进程分析报告
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妇女安全研究与中国妇女安全现状
Ⅲ 外源性非传统安全研究
论中日韩三国的非传统安全合作及其趋势
欧债危机对欧元安全和欧元区稳定的影响
2012:国际气候谈判的现状与未来
Ⅳ 内源性非传统安全研究
基于非传统安全视角的中国人口活动强度空间分布研究
基于追溯体系建设的中国食品安全研究报告
实现健康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土地资源安全的视角
我国水资源与粮食安全交织威胁的应对
V 双源性非传统安全研究
中国公民海外安全保护报告
中缅边境地区面临的非传统安全挑战
Ⅵ 多源性非传统安全研究
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人的安全保护——以叙利亚危机为例
军队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的政府信息安全问题
“多源性非传统安全”与中国“现代民防”体制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