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也是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重视和喜爱的女作家之一。她坎坷多舛的生活经历令人拍案惊奇。本书通过发掘史料赏析作品,全面如实地勾勒出李清照曲折的一生,包括她的生活、创作、思想、爱情及其与时代或现实的关系,匡正了历代相关评论中的种种错误和不实之词,也对历史之谜进行了新的诠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清照正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谢学钦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也是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重视和喜爱的女作家之一。她坎坷多舛的生活经历令人拍案惊奇。本书通过发掘史料赏析作品,全面如实地勾勒出李清照曲折的一生,包括她的生活、创作、思想、爱情及其与时代或现实的关系,匡正了历代相关评论中的种种错误和不实之词,也对历史之谜进行了新的诠释。 内容推荐 一代词宗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女作家、词学批评家。她坎坷多舛的生活经历令人拍案惊奇。这部传记通过发掘史料赏析作品,全面如实地勾勒出李清照曲折的一生,包括她的生活、创作、思想、爱情及其与时代或现实的关系,匡正了历代相关评论中的种种错误和不实之词,也对历史之谜进行了新的诠释,它是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和研究才女李清照的一部最佳读本。 目录 序 楔子 靖康之变 第一章 令椿李格非 第二章 哪位王氏为亲娘 第三章 出生何处祖籍倒是莱芫 第四章 儿童时候 第五章 少年时期 第六章 及笄后 第七章 《词论》 第八章 出嫁前 第九章 鸳侣赵明诚及其家人 第十章 新婚孤鸾知为谁苦 第十一章 在崇宁党锢的岁月里 第十二章 公公赵挺之的浮沉 第十三章 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第十四章 屏居乡里十年 第十五章 相守莱淄 第十六章 复知江宁 第十七章 朗君骑鲸建康 第十八章 追随帝踪 第十九章 流寓杭州 第二十章 病危被迫招接脚 第二十一章 避乱金华 第二十二章 晚年飘泊福建 第二十三章 结语 附录 李清照年谱 后记 试读章节 从现有资料看,尽管李清照思想进步敢说敢做忧国爱民,可她还是个多愁善感夫唱妇随宜家宜室的传统女性。那年头,妇女没工作,男人是顶梁柱;“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张端义《贵耳集》卷下)。她怎会希望自己的夫子会永远是个养不大的太学生,永远是个只会花钱不会赚钱的金石爱好者?何况,坐吃山空,父母也不可能养他俩一辈子。 新婚的那个八月中秋,金风送爽,银兔光满;白露生凉,丹桂飘香。在临轩玩月放灯吃饼之余,她也被桂花深深吸引。那颜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软温和;它情浓似疏,远迹天涯,只给人间留下芳香。此时,想起在庭院中焚香祭拜月神时男子们在祈求“早步蟾宫,高攀仙桂”的情景,李清照不由地赞美道:“何必像浅绿嫩红那样地争妍斗艳,她才是百花中的第一流。梅花一定会妒火中烧,菊花肯定会羞渐满面,因为在八月中秋,只有桂花在雕栏画楝的围护中盛开。屈原啊!你是不是殚诚毕虑,要不当年为什么不仿效它啊?”事后,清照还将这种思绪,填在《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中。词云: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此阕以议论入词,但生动形象,充满诗意。“自是花中第一流”,典出《晋书·郤诜传》。郤诜累迁为雍州刺史。晋武帝在东堂为他送行,问:“你认为自己怎么样?”郤诜说:“臣在举贤良对策时,为天下第一,就像桂林中的一枝桂,昆仑山上的一片玉。”后以“东堂折桂”,或“桂林一枝”、“郤诜枝”、“月中枝”、“昆山玉”、“片玉”、“攀桂”等词,喻科举及第中式。桂花,自然也就成了“花中第一流”了。“梅定妒”用典。《太平御览》卷九七零引《宋书》:正月初七“人日”那天,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下,梅花飘落在她的额上,留下五瓣的花形,拂之不去,分外添娇。宫女竞相仿效,号为“梅花妆”,又叫“寿阳妆”。于是,后人以此典形容女子容貌秀美如花,或形容其美好的梳妆,但也有人用来咏梅花。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但他说美人是在玉台梳妆,才引起梅花的羡慕和嫉妒。李清照用典不着痕迹,故有的专家学者以为,这是她“在借咏花发泄自己才能被埋没的不平”。其实,和“菊应羞”一样,“梅定妒”只作为桂花在中秋时是艳冠群芳的(“画阑开处冠中秋”)一个比较,而这又受了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两句的启发。画栏内的桂树依然花簇锦攒异香扑鼻,而荒废的三十六宫却碧草红土。不过,李清照的化用,别具匠心。在古代,桂花最早最有名的用途却是入酒。《楚辞·九歌·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意思是,祭春神东皇太一时,用蕙草、兰花和大块的肉垫底,而桂酒和椒浆是祭奠用的美酒。在《楚辞·远游》中,尚有“嘉南州之炎酒兮,丽桂树之冬荣”(意思是,赞赏南方炎热气候的功德啊,美丽的桂花树在冬天也开放着);在《楚辞·招隐土》的开篇,还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意思是,桂花树丛生在幽谷之中,它高大挺拔树盘缠繁茂)。后者就是古代以桂象征隐士的源头,也是李清照词谓“情疏迹远只香留”出处。其作者据汉时人王逸说是淮南小山。因此,《鹧鸪天》中的“骚人”指的确是屈原,但结尾二句并非言屈原《离骚》多载草木名称却未及桂花,而是反问屈原既然您那么喜欢桂花树,那为何不学习它像隐士似地“淹留”山林,却沉没汩罗,这由于您为国家的前途而竭尽忠诚与谋虑的缘故吗?说白了,李清照认为登科及第与当个清高脱俗的隐士,是不相矛盾的。这似乎点化自李峤七律《桂》: 未植银宫里,宁移玉殿幽。 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侠客条为马,仙人玉作舟。 愿君期道术,攀折可淹留。 “攀折可淹留”一句出自《招隐士》,原文作“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由于在晋代以后,“攀桂”和“折桂”都可以指科举及第中式,故“攀折可淹留”也可以成为“大隐隐于朝”的代名词。因此,“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二句,如其说是在诘问《离骚》的作者屈原,不如说在讽喻男君:还是先争取在科举考试中出类拔萃吧!其他事以后好说。这当是它的深层含义。 李清照在小时就有隐逸思想,这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等词中,已露出端倪。因此,在她的眼中,桂树越来越像清雅高洁、孤俏幽僻、俊逸从容、与世无争的东晋名士了。你瞧,那一点一点万万点的花儿,多像揉碎的金屑似地轻盈;那一层一层万万层的叶儿,就像剪成的碧玉一样的迷人。它还像东晋风流名士乐彦辅、王夷甫一样平和淡泊与世无争,这种风度精神实在鲜明啊!和它的高雅相比,梅花的花蕊一重又一重,那是何等俗气啊;与它的小巧比较,丁香的花结一挂又一挂,那是多么粗拙啊!桂花的香味呵,是从明月上飘落下来,能使您隔千里共天香,然而当您随着它转愁为喜地梦见了千里内的亲朋好友时,又很快地被它的浓香所熏醒。它真是个无情的东西。尔后,清照又将这些奇思妙想,制成《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调: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麓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上片正面赞美桂花的形、色和神,下片用“反衬”法歌颂它的高雅、小巧和清香。“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两句,点化自《世说新语·品藻第九》中刘令言评名士的话:“王夷甫太鲜明,乐彦辅我所敬”。这两句原本是互文,而词的字数平仄又有限制,故李清照用“歇后”“节缩”等手法进行化用。《晋书·乐广传》云:乐彦辅“性冲淡,有远识。寡嗜欲,与物无竞。广与王衍俱宅心事外,名垂于时。故天下风流者,谓王(夷甫)、乐(彦辅)为称首焉。”这两人在当时是有口皆碑的第一风流名士。“熏透愁人千里梦”,暗引月中桂树传说。宋类书《太平御览》卷九五七引《淮南子》:“月中有桂树”。同书卷四引《虞喜安天论》:“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月桂一说,早在汉晋时就有了,并很早就被诗人写入诗中。北周庾信《舟中望月》:“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银河畔的明月好像蚌的盈珠,银河上的星桥可以看到月里的桂花在闪闪发光。这两句新奇而美丽的比喻,不全是诗人的想象,还有传说的因素。南朝梁沈约《八咏诗》其一《登台望秋月》也说:“桂宫袅袅落桂枝”。“桂宫”即月宫,“桂枝”喻月光。唐宋之间五律《灵隐寺》中“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是文学史上公认的咏桂名句,就仿拟自沈约这句诗。苏东坡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脱自沈约《登台望秋月》;其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仿语自南朝宋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细细品玩,苏轼以“婵娟”借代月光,而清照是以“熏透愁人千里梦”的“桂枝”来双关“桂花”与月光,两者是一个意思的不同说法罢了。 P127-129 序言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市)人。祖藉莱芜(今属山东)。公元1082年(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壬戌)生于章丘明水(今为镇名),或洛阳(今属河南)其外曾祖父王拱辰宅园。卒年不详。考相关志书史料,当在公元1147年(南宋绍兴十七年丁卯)以前去世,享年60余岁。父亲李格非生于二世仕宦书香门第,北宋著名学者、古文家和文学批评家,“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是北宋名臣、文学家王拱辰的孙女,亦善文。由于家学渊源和时代环境等影响,再加上博学多记,文思敏捷,故“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她的生活、思想和创作,以靖康之难(1126年底)为界,分为前后时期。四岁后居汴京(今河南开封)。婚前生活比较自由幸福。此时,不但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与“昨夜雨疏风骤”,以及《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等曲子词佳作,还有《词论》与《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等“忧患得失”之作。20岁时她与21岁的赵明诚结婚。尽管夫妻恩深爱重、志同道合,但丈夫还是太学生,每月只有初一月半才能请假回家,以“文学”及第后为京官又沉溺金石,就是因为父亲宰相赵挺之狱事而屏居青州(今属山东),他也长年累月四处游山逛寺搜集碑刻文物,而将妻子晾在家里。然而,李清照的文学创作也因此充满蓬勃生机,题材绚丽多彩,名作婀娜多姿。如,描写卖花女艰辛生活的《卖花声》(“约素小腰身”),反映科举失意给家庭带来灾难般祸害的《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表现人间天上牵牛织女离情别恨难穷的《行香子》(“草际鸣蛩”),折射朝廷朋党之争给社会给人民带来无限苦楚的《生查子》(“年年玉镜台”)、《碲人娇》(“玉瘦香浓”),歌颂人间爱情生活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丑奴JD)(“晚来一阵风兼雨”)等。体裁也摇曳多娇。如,咏物词《多丽》(“小楼寒”),节俗词《醉花阴·重阳》,祝寿词《新荷叶》(“薄露初零”),哲理词《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浣溪沙》(“髻子伤春慷更梳”),以及闺怨词《点绛唇》(“寂寞深闺”)、《怨王孙》(“梦断”)、《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等。较为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却在明诚起知莱州、淄州时期(1121-1126年)。李清照虽然已40上岁。而知州公事却像绳子一样捆住了丈夫的脚,故鸳鸯戏水比翼双栖,也有了三两个儿女。诗文创作并不处于丰年稔岁,现存只有“暖雨晴风初破冻”、“永夜恹恹欢意少”和“泪湿罗衣脂粉满”等三首《蝶恋花》,同时翻刻出版了夫妻俩在青州乡里校勘的一些古籍。靖康之祸后,国破家亡,明诚病逝,李清照被卷入民族、国家与时代的苦难漩涡之中。她的生活、思想和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文学创作却出现了第三浪崭新的超我的高潮。脍炙人口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被人誉为豪放词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充满家仇国恨的思乡曲《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思亲吟《南歌子》(“天上星河转”),闺怨调《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相见歌《青玉案》(“征鞍不见邯郸路”),咏物篇《瑞鹧鸪》(“风韵雍容未甚都”),以及散文名章《(金石录)后序》和《(打马图经)序》等,迭见层出。她的诗歌存世不多。然而,此时创作的,对处于水火深烈的中原人民表示无限关切和怀念的《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并序》二首,以及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晓梦》,讽刺赵宋君臣投降主义、逃跑主义的断句“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王琨”,斥责伪齐政权的《咏史残篇》,提醒南宋王朝别偏安一隅的《春残》,嘲弄状元张九成在对策中阿谀奉承高宗的联句,至今仍光艳照人、灿烂史册。在客死八闽之前,她不仅发出了“但愿相将过淮水”的泣血呼告(《打马赋》),还为流离失所的“北人”,作出了“不惯起来听”的力竭声嘶呐喊(《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其作品至今仍发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她被后人视为一代词宗,是中国文学史上卓绝千古的女性作家的光辉代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她生前身后也受尽误解、中伤,乃至陷害,其作品也常常蒙受谤词秽语。其中最恶毒的攻击,就是含沙射影或直言不讳地污蔑她“风流好色”,“荒淫放肆”,“不会生孩子”,“连丈夫都宁愿去纳妾嫖娼”,“然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等等。 这种谣诼诬谤,早在南宋时,就遭到一些正义之士的斥责反掌。不过,他们的反唇相攻,大多也靠道听途说,故又将清照涂鸦成流落临安以传诗布教度日的孤苦寡妇,或杜撰为阿谀谄媚、卑鄙龌龊的宫中帖子代笔者。在清代,还掀起一场否定李清照“改嫁”的热潮,但用得也不是史料,而是“小人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者”(邓廷桢《双砚斋词话》)一类空话。 其实,李清照并没有改嫁,这只要认真读读《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等史料,就知道了。 李清照也有儿女,这明确记载在《(打马图经)序》和《八闽通志》等相关章节中。 李清照晚年也没流荡无归,这也有《八闽通志》、《福建通志》等志书作旁证。 相反的,说赵明诚“嫖妓纳妾”,说李清照“风流成性”,乃至“三天不赌手痒啊”,是“一个爱打通宵麻将的赌徒老婆”,是“一个天天喝醉酒的酒鬼老婆”等等,却没任何史料根据,而全是臆测附会。 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绝大部分的专家学者误解李清照,却因为没有通读她的作品,或似读非读,甚至看不懂。举个例子说吧!《(金石录)后序》最后一行文字,连许多村妇卜师都能理解,而我们的专家学者却从南宋洪迈至今,脸红耳赤地争了八百多年,还没要停锣歇鼓的迹象。其文于下: 绍兴二年玄■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有的说绍兴二年为壬子非甲寅,故原文应为“绍兴四年甲寅”;有的说绍兴二年八月朔非甲寅而是戊子,故“此条实为浅人所妄加”;还有的说“玄默记朔,甲寅则记日”,故原文当是“绍兴五年壮(八)月玄默(壬)朔甲寅”。由此,演出了《(金石录)后序》作年为“绍兴四年(1134)”说,“绍兴二年(1132年)”说,“绍兴五年(1135年)”说。成为学问,相互捧场,争论不休。 幸好我们的村妇野老大多不读论文专著,算命占卜也没时间关心李清照生平事迹,要不,还真得会被他们笑掉了牙齿。因为“玄默”是天干壬的别称,意即壬年“岁在戊申”;“壮月”为农历八月的别称;“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此处“甲寅”,按顺序,就是“时辰干支”的名称。 六十甲子“干支”,不但可以纪年、月、日,还可以记时。年干支六十年循环一次。月干支六十个月循环一次,五年一轮。日干支六十天循环一次。时干支六十时循环一次,每天有十二个时辰,五天一轮。起点在晚上十一点,每两个小时换一个时辰。这种古老的计算岁月时间的方法,在21世纪的今天,还存在于我国民间。关于干支纪时中的天干,和当天干支纪日的天干,其对应关系,可以归纳成下表:(表略) 为了记住上述表格的内容,以便纪时,民间还有一个歌决: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 丁壬庚子头,戊癸起壬子,时元由此求。 所谓“甲己还生甲”,即当日天干为甲或己时,那么,其子时的天干为甲;也就是说,甲、己二日的夜半子时,都起于甲子(参见上表)。以下按六十环周顺,就是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古时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今天的两个小时。两个小时还可以五等分,它分别表示每日起始时间的不同。如,绍兴二年八月初一为戊子,而戊日的夜半子时起于壬子,故“甲寅”相当今北京时间清晨四时三十七分。换言之,李清照这篇《(金石录)后序》,是从当年七月二十九日那天,一直写到第二天八月初一的黎明为止,一整夜没睡。其对亡夫的深情厚谊,不但融入正文之中,还渗透“甲寅”之时。然而,许多人却说在写作这篇序的前后,李清照“改嫁”并与后夫打官司离婚。极个别的人可能知道“甲寅”纪时,但装疯卖傻,并别有用心地说他亲眼见过《后序》原稿,就写作“绍兴四年”。 也有的李清照专家并不知道诗词创作的某些基本常识,竟然编排年已五十六、七岁的李清照,与比她稍大一岁的临安府通判朱敦儒,在一个初秋傍晚,漫步临安(今浙江杭州)“苏堤”、“花港鱼池畔”等处,且相互间“能够不避嫌疑与之唱和交往”等浪漫故事。事实上,“和”是谐和他人韵脚的一种诗体或词体,未必都要当场吟唱出来,两人可以相隔天南地北,也可以与上百成千年前的古人唱和。何况朱敦儒确有一阕《和李易安金鱼池莲》词,但是否作于临安府通判任上,至今无人晓得。再者,李清照原词已佚,我们连朱词到底是在和韵还是依韵,或是同韵还是步韵,也不知道。那又凭啥断定,她所写的金鱼池莲就在花港啊? 更多的专家学者是没通读李清照作品。譬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的《宋代文学史》竟说:“李清照便携铜器等文物,追随向东南沿海奔逃的高宗行在……她历经艰险,赴越州,转台州,泛海走温州,奔衢州,但终未赶上,遂于绍兴元年(1131年)再至越州,卜居于乡民钟氏家中,不料所存无几的金石书画又遭盗窃”。显然没有认真读过《(金石录)后序》。还有一部引起轩然大波的《解秘》专著,却张冠李戴、故弄玄虚地说:“那李清照喜欢什么赌博呢?据她自己说,是‘打马’,打马具体是个什么玩意儿,现在已经失传,我们没办法知道了。不过据说有人考证出来,打马就是今天麻将的前身,看来,打通宵麻将,是李清照的一大爱好”。李清照专家竟然没看过她的《打马图经》?那也作罢,因为那毕竟不是古典文学的基本读物。然而,《宋史》李格非本传非不难找,却在介绍《宋史》本传时,也胡言乱语“李清照刚刚出生的时候,当时李格非还在山东郓城做一个叫‘郓城教授’的小官。郓城虽小,在后来的文学史上也还是出了点小名,《水浒传》里的头号人物宋江就是郓城人氏。所谓‘教授’可不能同今天的大学教授相比,现在的大学教授,级别待遇相当于正处级,而‘郓州教授’,大约只不过是郓城这个小镇主管文教卫的副镇长,级别只相当于副科,而且还是清水衙门的副科级”,这当是海外奇谈。众所周知,宋代的府、州、军、监,上属路,下辖诸县,故“郓州教授”怎么会只管“郓城这个小镇”,而且还是“副科级”?有人将郓州(治今山东东平县西北)扯成郓城(治今山东郓城县东),也有人将广信军(治今河北徐水县)误为广信府(治今江西上饶市西北)。于是,李清照父亲李格非从宋江家乡回来后,又跑到、“江西上饶做官,当地有个道士妖言惑众、骗取钱财”,结果被他“痛打一顿驱逐出境”。故事越编越离谱,可喊好叫绝的人越来越多。 我撰写《李清照正传》,当然不是为了开导或教训这些专家学者,因为现在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时代,故谁也开导不了谁,谁也教训不了谁。何况,我们又在做着两种不一样,但又都有意义的工作。他们努力将简单的史料变成生动的故事,以取悦广大读者,让人开心。然而,我试图将历史和文学当作科学进行研究,还李清照一个公道,从而使大家知道历史老人是公正的,它不会也不应该亏待任何一个匆匆过客。是为序。 谢学钦 2008年11月26日 后记 我熟悉李清照是在“文革”后期。 那时候青年的思想也相当活跃。有的人已“梦见”会恢复高考,就找出数理化课本,花言巧语地欺骗别人,以便能安静地躲在床头田边公开复习,而我却在1973年被派往闽东一个山坳坳初中班,协助“复课闹革命”。寒暑假返乡,又想方设法享受“县团级”以上干部的待遇,贪婪地传阅由新华书店发行,“凭票供应”的国外最新出版的文史哲等读物;偶尔也有恻隐之心,设法帮助那些在“破四旧”后蒙受厄运的“封资修”作品,结束四处逃亡的苦难生活。于是,我能与知青同好一起,传抄或修改、扩写《海盗》、《梅花党》、《第二次握手》等无名氏手抄本;也能和革命作家争论鲁迅、茅盾、胡也频及“革命样板戏”,或《沙器》、《白轮船》、《华丽家族》、《为祖国而战》、《叶尔绍夫兄弟》,乃至《飘》、《巨人传》、《十日谈》和《基督山恩仇记》等一大批作家和作品;还能与“封建余孽”讨论中国古典读者诗词,讨论柳永、金圣叹,讨论《花月痕》;甚至与“假洋鬼子”探讨印象派、象征主义、立体哲学,还有什么“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开放体系”等等。争得脸红脖子粗力气也没了,大家就靠在椅子上,信誓旦旦说将来要把这些看法都写出来,不可能出版,就藏之名山,传之后代。我当时的“宏伟计划”之一就是想写《福建文学史》。在搜集资料时,竟然发现江淹、范缜、顾野王、张九龄、柳冕、罗隐、韩僵、曾巩、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一批大作家,都来过八闽并留下一些佳作;李白、李商隐、李璟、李煜等人,没有到过福建,却也有一些与闽地有关的作品或遗闻轶事。就这样,后来“文学史”没写成,而我却喜欢上他们,其中某些人的“档案材料”还相当齐全。 李清照知识渊博,诗词文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当时,我并不知道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的《李清照集》(1962年9月版),只晓得她的一些词作很出名,并从周亮工《书影》中得知有《打马图经》,还听说她画过苏若兰的《璇玑图诗》,就找来相关资料勾画着色。结果发现,《打马图》有点像我小时候玩过的一种“跳跳棋”,而《璇玑图诗》却是一个培养耐力消磨时光的绝好游戏。因为我耗了几个月,集了一大叠草稿纸,还没找到二三千首诗,可资料却载明人就得到七千九百五十八首。没办法,我只好结束了这种“研究工作”。1992年10月,去北京新华社学习。回头时,自费与妻女,到太原、洛阳等处游玩。在开封,我惊愕地“发现”那儿没有山,而许多评介李煜、李清照的文章却说有山。为此,我决心要将这些“研究”成果,告诉大家。《南唐二主新传》出版后,心里还是不踏实。去年9月20日,我还到开封逛了大半天,那一带确实是平原,四周并没大山。在写作《李清照正传》时,也参考了古今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等词,他们都说是李清照前期作品,或明说这是“十七岁的清照”在“寒食春深以后”作于”汴京”。我实在写不下去了。怎么会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景啊!就打长途电话向开封旅游局询问。对方却一再告诉我,汴京至今确实没有高山,所谓“远岫出云催薄暮”等景物,根本看不到。于是,对这些词作的内容,我才斗胆选择了“标新立异”的诠释。总而言之,我对李清照“研究”是十分幼稚而不规范的,但我的态度绝对是如履如临矜矜业业的。这还因为知与不知,或“懂得多”与“懂得少”,也是一对矛盾。记得小时候读过一则古希腊哲人的故事。他用大小两个圆的面积,比喻“懂得多”与“懂得少”人所拥有的知识,同时又用圆周的长与短,来表示“懂得多”人他在圆周外的不懂的地方,必定也比那些“懂得少”的人大得多。因此,拙作肯定也有许多无知之处,敬祈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同好们批评指正,以便共同将李清照研究作得更深入,并获得真正的突破。 我的妻子程剑珍,早在十余年前就帮我搜集了一些相关资料。有一次“激将”地说:“还写不出来?你真的没一点才气。”当时,不但没一点才气,连属于自己的业余时间也不多,就是在做梦时也会唠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在回想起来,还真的要感激中国文史出版社及其责任编辑梁志安编审。如果不是他们约稿、催促与关爱,本书恐怕还没动笔,即使动笔也未必完稿,即使完稿也不能马上付梓。上“大四”的女儿谢似雪依然是第一位读者。由于她的努力,使我不只省去两个月眷稿与校对的劳苦,当然也使完稿与出版的时间至少缩短了六十天。 《正传》杀青后十日记。东岚谢学钦。 2008年11月2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