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房漫录/闲趣坊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张耀宗//张春田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耀宗、张春田编写的这本《文房漫录》汇编了一些关于文房雅玩的文章。这些文章大致分成四个小辑,包括:文房纸笔、文房墨砚、文房古趣、文房新韵。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属于文人的一份深情、一份逍遥和自在”,能够“感觉到一种气氛,感觉到一种闲而有趣、平正淡泊的情趣”

内容推荐

文房清玩是中国传统文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人们对它们的收藏、把玩和涵咏,寄托了大量的感情和感悟,使之不再是单纯的器物陈设,而带有了生活的情调和收藏人的趣味。张耀宗、张春田编写的这本《文房漫录》撷取二十九位大家谈论文房清供、收藏雅趣的文章四十七篇,按照“纸笔”、“墨砚”、“古趣”、“新韵”结构四辑,既有传统文房充满古意的老物件儿,又有新时代下与文人生活相伴随的新玩意儿;既对传统的“文房四宝”有专门的涉及,又对印章竹刻、纸扇臂搁等雅玩有广泛的介绍。在这样的“漫录”下,透过这些“乐趣、沉醉和痴迷”的文字,构筑起一道道充满情致的文房风景。虽然是在“人心粗了”的时代谈论这些“无益之事”,但能让有心的读者从这些文房清玩中看到“属于文人的一份深情、一份逍遥和自在”,能够“感觉到一种气氛,感觉到一种闲而有趣、平正淡泊的情趣”,却是编者们对《文房漫录》的真诚期待。

目录

 小引

辑一 文房纸笔

 文房四宝(一)

 谈笔

 谈毛笔

 有这么一支笔

 笔赋

 笔筒的故事

 纸

 附:薛涛笺

 说笺

 访笺杂记

 笺纸

 彩笺琐忆

辑二 文房墨砚

 文房四宝(二)

 买墨小记

《蓄墨小言》序

 买墨小记

 笔墨纸砚

 砚与石

 砚田肥瘠

 顾二娘

 歙砚与闲情

 鲁砚赞

 铜墨盒

 得砚三记

 墨器之美

 易州买砚

辑三 文房古趣

 金石小品

 骨董小记

 骨董与玩具

 扇

 篆刻家的自刻印

 天工人作两相得——说印章

 烟壶

 遐庵藏竹

 书斋案头的精致——说文房

 我的臂搁

 过眼云烟

 文玩

辑四 文房新韵

 玩具

 玩具

 一个收集癖患者的自白

 案头清供

 秋虫六忆(节选)

 读《说葫芦》说葫芦

“漂亮小玩意儿”——我与藏书票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藏书票的收藏之道

 追寻大师的脚步

 方寸之间

试读章节

古人时间充裕,用过笔后就洗干净,可是水湿湿的,也不宜放在笔筒里,可见笔筒只能用为放置未曾使用或用过又处理完毕之笔。换言之,它是好看的,不是实用的。记得小时候在老家念书,写毛笔字是常课。当时用的毛笔很小,用过后不洗,用铜帽套起来,也用不到笔筒。

在文玩流行的明晚期,在江南一带,这是不足为怪的。当时恐怕有些冒充文人的假风雅人士,只玩文具不懂诗文。所以这时候,连墨都成为玩具了,不要说砚与笔筒了。自此而后,墨都被制成美观的形状,上面印制图画、诗文,因此只能看,舍不得用,日久就成为收藏品。到今天,大陆还有商人做些收藏用墨,当成古物来骗台湾的收藏家呢!因为只要用老模子压制,墨,实在分不出年代。

言归正传,正是这个原因,明代的笔筒特别重雕凿。大凡一种器物,当初因功能的需要而成型时,造型是简单、朴素的。到了后来,功能渐失,装饰才裱丽。可是笔筒不是如此。明代的笔筒以竹器、木器为主,表面都大事雕刻,甚至有透空雕。所雕主题花鸟人物都有,看上去实在很难想象其用途。明代隆庆以后,世道日衰,人心不古,文人也堕落了。

所以前文中所提到的笔筒的现代感,实在是清代初期的特色。我国的文人自明末开始就有了素朴美学的觉悟,这是因为少数真正的文人感受到繁饰与堆积的生活艺术是精神的负担,无助于心灵生活的提升。可是他们的观念要到清初才正式地反映在生活品位中。清代自顺治建国到康熙早期,政局逐渐稳定,文人生活恢复正常,心灵也趋于平静,这时候文人的用具开始自质感与造型上求美了。

以笔筒来说,大部分线条优雅,表面朴素的作品大约都是这个时代的东西。前文说过,笔筒以竹制与木制者占大宗,而尤以木制者为多。喜好古木器者都知道,明代以来,中国人就珍视南洋进口的黄花梨与紫檀木。黄花梨量较多,色泽与纹路美观,如加把玩,表面亮丽,美不可言。紫檀则深沉高贵,却不见花纹。这两种木材成器后都不上漆,而欣赏其本色。

清初的黄花梨笔筒最为清纯,大约在当时最为流行,所以流传至今不少。因为没有“工”,不为一般收藏家所喜,而且价格较低,所以我手边也有。我眼前的一个是标准大小,高十三公分左右,口径十二公分半,边厚约一公分。要放笔,是一般人常用的中、小型笔。其表面经过打磨,呈现自然流畅的花纹。身上一边近口处有一个结,木纹以结为中心扩散开来,深浅疏密的波纹,布满全身,实在动人。要欣赏自然的美,这是一绝。黄花梨的木器之可贵在此,制成桌椅,价格昂贵,但花纹不显,木质之美,反而不如盒子与笔筒等小件。

清初笔筒其实以竹器为多,江南产竹,当年颇多径十公分以上的老竹,可以切一段做成笔筒,原是极自然、素朴的用具。明末时喜欢深雕、透雕,到清,风气一变,改为表面细雕,所雕的题材,也改为文人喜欢的山水画,即使有人物,也以隐逸之士为主。康熙时的竹雕笔筒,非常精细,因此市价也较高。

若干年前,一位做古物商的朋友送我一个笔筒。他送我,因为我常提到笔筒的功能问题;而且这只笔筒看上去古老,表面涂了厚漆,但不美观,因此没有市场价值。他要我拿回来用用看。我用不惯,就丢在一边。几年后,我向他买了一个昂贵的竹雕笔筒,刻的是山水风景。他想起送我的旧笔筒,说可以用退漆的技术试试看。不久以后拿回来了。原来一个爱好古物的朋友,有化工的经验,对去漆很有把握,就麻烦他恢复原状。竹的质地坚实,禁得住化学药品处理,我的笔筒上豁然出现一棵千年古松下坐两老者的画面。表现的手法完全是康熙的风格。

原来这样精致的竹雕,曾经落到一位俗人手上,居然加了漆,去覆盖竹的肌理。上漆后,细致处就看不见了。经过几代,漆上加漆,居然还洒有金点,足证曾经很受重视,却越涂越模糊,终至于浮雕完全消失了。当年的主人哪里知道这只为自己宝爱的笔筒蒙尘那么多年呢?

清初的竹雕为薄雕,去皮,但不伤竹的原味,直纤维的肌理完全呈现,其艺术性甚高,可是竹制的笔筒虽好,却有一点比不上木筒,就是木筒总做出轻微的束腰,开口略外撇,使整个造型有飘逸的感觉。竹因材质的关系,不易做成曲线,轮廓总是直挺挺的,远看不够美观。

以清初文人的品位水准来说,轮廓线是很重要的。以笔筒来说,除了竹筒以外,都有轻微的曲线,口略宽,底亦略宽,腰微收。就在口、腰、底的比例变化上,清初笔筒形状虽简单,却各有风姿。

我在拥有几个竹筒、木筒之后,也看上瓷质的笔筒。我国的瓷器于明末之后,装饰的风格大变。清初的特色是把水墨画画在瓷器上,尤其是青花瓷。这是民间瓷器风格细致化的结果,与官家瓷器注重图案的工整是大不相同的。民间的画工大笔一挥,影响所及,明天启年问的官瓷衰微,画风民间化,很潇洒、率性,由此而影响了日本人的青花瓷风格,至今仍持续不衰。

我有一个青花笔筒,束腰明显,体态轻盈。上面的水墨画没有匠气,有山有水,有人物有轻舟。过去的文人对于绘画的境界很重视。笔筒放在案头,上面的画与主人的距离最近,其功能反而以呈现画意为主,插笔为副了。我买的最后一个笔筒也是清初的,是所谓素三彩,也就是绿、赭、黄构成的图形。这是介乎彩墨与图案之间的绘画,以色块表现山水的美感,加以活泼生动的线条,也颇有现代的趣味。置于案头,亦足以再三地回味。我觉得在清代瓷器的官窑器中,虽有些康熙碗、雍正盘等价值连城,可是以读书人看来,那实在不过是炒作的商业价值,并不值得认真欣赏。还不及并不值钱的笔筒表面上的纹理或图画,可使人品味再三呢!

可是请注意,竹雕笔筒对初入门的收藏家最有吸引力,但新仿的假古董也最多。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黄花梨木筒开始,就不易受骗。想买竹筒要先看,等看多了,自然知道分辨。现代的刻工虽甚精细,破绽是很多的。

P29-32

序言

文人所做的最好玩的事往往是“无益之事”。“无益之事”很多,养花逗鸟、把酒雅集、琴棋书画等等都是。明人沈春泽说:“夫标榜林壑,品题酒茗,收藏位置图史、杯铛之属,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所谓“无益之事”、“长物”里面有不少都和文房雅玩有关。文人不仅会玩,而且会写。单看民国以来,写文房雅玩的文章就接续明清隐隐然形成一个新传统。我们将这些文章进行挑选编成一集,以供同好者赏读。

这本书里的文章大致分成四个小辑,分辑是为了方便阅读,看起来清晰。笔墨纸砚以及与之相关的小物件归在前两辑。后两辑是我们生造的,分新旧似乎还是嫌粗略,但倒也能够海纳百川,说明文房雅玩在民国之后的继承与新变。文房里除了“四宝”之外,可玩的还有不少,像印章、扇子、藏书票、钱币以及邮票等。除了这些小物件,王世襄先生玩蛐蛐的文章也被我们收进来了。我真觉得王先生的文章一进来,书房的气氛就出来了,那些文房小物件忽然就生动起来。现在别说城郊,就是乡下,这些虫子都不大见到了。城里的人夏天睡在楼上,能够听到几声虫鸣,就已经很幸福了。所以,我就想,时代飞速地跑,我们也跟着跑,有些东西跑着跑着就丢了。有次我去傅惟慈先生那儿玩,正巧他的一位美国朋友给他寄来一包古钱币,一个钱币放一个小袋,傅先生随手一指告诉我这是哪国的,那是什么时候的,可惜我只收集过中国古钱币,于这完全不通。傅先生拿着这些钱币在他的小院子里翻看的时候,在我这个小辈面前丝毫没摆收藏家的架子,只是很悠闲地那么一指,没等看完就放到一边说:回头看,咱们先聊天。像傅先生这样的,现在恐怕不多。既要懂又要喜欢,还要不为物累,闲来还能写上那么几笔,多难啊!

编这本书的时候,春田和我经常讨论文章的去取,我们都感觉这类文房文章怎么那么少——好玩的那么少。当然,我们这里所谓的少,是指有趣好玩的小文章,不涉及研究考证(哪怕同样篇幅短小),所以依照这个标准就连沈从文先生的文字我们都不能不割爱了。或许有人说少就少呗,逛潘家园的人不都还玩着这些嘛!是啊!大家都还玩着呢!这就好。只是感觉气氛有点不大对了,就像电影《饮食男女》里面“老朱”说的:“人心粗了,吃得再精也没什么意思。”老朱一语中的——人心粗了。

这本书我们2008年就起意汇编,卫纯兄一直支持鼓励,到现在才弄成个样子。书要出来了,本来想拔高立意写点什么,卫纯兄说不必如此,平实雅正最好,还以范用先生编书作文为例。我明白他的意思,所谓性情流露,不拘一格。范用先生是我最为尊敬的出版家,他的文章不假雕饰。作文平淡最难,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些关于文房的文章,我更愿将它们当作一个个人与物的故事,这些故事里面包含着纯净的乐趣、沉醉和痴迷。“人无癖不可与其交,以其无深情。”当这些“无益之事”和“有涯之生”较劲的时候,既让人感到那么一点“打败时间”的骄傲,也让人感到属于文人的一份深情、一份逍遥和自在。希望这些文章组合在一起的时候能够如我们所想,可以让读者感觉到一种气氛,感觉到一种闲而有趣,平正淡泊的文人情趣。

最后,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文章的作者们,因为他们这本书才得以存在。虽经努力,但他们中依然有人未能联系上,还望版权持有人见谅,请他们与三联书店联系,到时再寄奉样书和稿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2: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