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编著的《人格》融合东西方诗学、哲学的核心,揭开文坛巨匠“梵我合一”的神秘面纱。本书一改泰戈尔擅长的诗歌体裁,用议论性或抒发、或评论地表达出作者对于“人格”的思考。本书一改泰戈尔擅长的诗歌体裁,用议论性或抒发、或评论地表达出作者对于“人格”的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格(精)/诺奖得主人文译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印度)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
出版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编著的《人格》融合东西方诗学、哲学的核心,揭开文坛巨匠“梵我合一”的神秘面纱。本书一改泰戈尔擅长的诗歌体裁,用议论性或抒发、或评论地表达出作者对于“人格”的思考。本书一改泰戈尔擅长的诗歌体裁,用议论性或抒发、或评论地表达出作者对于“人格”的思考。 内容推荐 《人格》是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诗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人的精神本体和存在主体,是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泰戈尔在美国作的题为《人格》的系列演讲中系统地阐述了“人格论”哲学和诗学思想,这种“人格论”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其中既有西方浪漫主义主体性诗学的影响,又有印度传统“梵我同一”思想的哲学底蕴。这样的“人格论”是东西方诗学对话的结晶,是东方诗学话语转型的标志。在此期间他还发表了《人格》一书,进一步阐明了他的人生哲学,并对哲学基本范畴,如运动与静止、有限和无限、时间和空间、感觉和理性,本质和现象做了概括性的说明。本书一改泰戈尔擅长的诗歌体裁,用议论性或抒发、或评论地表达出作者对于“人格”的思考。 目录 第一章 人的宇宙 第二章 创造的精神 第三章 人的“剩余” 第四章 精神的合一 第五章 先知 第六章 幻象 第七章 我心目中的人 第八章 音乐制作者 第九章 艺术家 第十章 人的天性 第十一章 交汇 第十二章 启蒙的老师 第十三章 精神自由 第十四章 人生的四阶段 第十五章 结语 附录一:孟加拉巴乌尔教派 附录二:关于实在实质的注释 附录三:达都和“有形”的奥秘 附录四:夜与昼 试读章节 第一章人的宇宙 光,作为创造的辐射能,在微茫的天宇中启动了它那跳动着的原子圈舞,也在浩瀚、寂寞的时空剧场里跳起星辰的舞蹈。行星从火的沐浴中跳出,久远于太阳之光的曝晒。它们是巨大的“惰性物质”的王座,呈现出静默、荒凉,不知道自己茫然命运的意义为何,虽然肃然地注视着未来,却不知自己的王国将受到威胁。 不知多久,生命乘着细胞的微小独轮车,进入了宇宙这一竞技场。它以自己的生长天赋和适应能力,直面笨重庞大的万物,藐视它们那毫无意义的巨大物体。生命并不在意存在之数量,却注重存在之价值,且在创造的诸多途径中,它一直努力提高并保持这一价值,遵从自然规律而不是被自然惯性所阻碍。 然而,创造的奇迹并没有止于仅限孤立微粒的生命,走向“未知”的寂寞旅途。相反,大量的细胞不是通过简单的聚合,而是通过复杂的、能使各种功能完美合一的相互联系,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特质,结合在一起,形成较大的单元。这便是创造的合一原理,即神的奥秘的存在,难以对它进行分析。这些较大的合作单元,能够拥有充分表达自我表现的更大的能力,而且能够形成并发育新的力量器官,新的有效性工具。这便是曾经展现的生命的各种潜力的进化过程。 未曾料想,这一物质层面上的持续进化,有其自身范围的限制。物质这一方向所有的过度进化,都会成为一种重负,进而打破了生命的自然进化的节奏;那些任自己的躯体随心所欲增长的动物,由于体态笨重到了荒诞的程度,已经几乎全部灭绝。 在生命进化这一阶段结束之前,“人”出现并扭转了进化的方向,使之从肉体的无限扩张,转为走向较为精妙完美的自由之路。这就促成人类的发展进步,有可能是无限的,并使得人类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是无穷的。 炉火在燃烧,锤子在挥动,日日夜夜,在伴随着灰尘和喧嚣的辛苦劳作中,乐器被制作了出来。我们姑且将此作为一个孤立的事实来接受,看一下它的演化进程。当乐器被演奏时,我们知道,我们听到的整体虽然互相抵触,但依旧是音乐表达的一部分。在经历许多年代后,进化过程终于进入人类时代后,且必须与人类合为一体才能实现完成;不过,它在人类身上以新的价值体现,走上一条与以往颇不相同的路程。这是只有在“人”身上才能发现其意义的持续过程。而且我们必须承认,科学意义上的进化,是“人”的宇宙进化。书的封面与书名页,都是书本身的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心灵,以及人生经验予以感知的这个世界,与我们的自身深刻地合为一体。 神的合一原理,从来都是一种内在的、相互关联的原理。这在地球上多细胞生物进化的最早期阶段,就已经显现出来。人类在自己的肉体之中,已经实现了最为完美的内在表现。然而,最为重要的事实是,人类在自己物质身体之外的一种更为微妙的实体中,也实现了这一点。他在孤立时失去自我;他在广泛的人际关系中找到自己的更为博大、也更为真实的自我。他多细胞的肉体既诞生也死亡;他多品格的人性却是永存的。在这合一的理想中,他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永恒和爱的无限。合一不是一个单纯的主观想法,而且是一条活力不尽的真理。无论赋予合一什么名称,无论合一以什么形式出现,对于它的意识都是精神性的,而我们努力使之变得真实的,正是我们的宗教。宗教一直在等待着,以愈益完美的光辉,在我们的历史中显现出来。 我们都有眼睛,从而使物质世界的景象与我们相联系。我们还有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内在能力,帮助我们发现我们与人类最高自我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与人格宇宙的关系。这种能力就是我们熠熠生辉的想象力,这种属于较高阶段的想象力为人类所特有。想象力赋予我们洞察整体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生物的肉体生存而言,未免多余,但想象力能够在我们心中唤醒出一种完美感,这才是我们的永生之感。因为在理念上,完美只存在于“永生之人’’当中,它激励人们热爱这一理想,促使他愈来愈渴望去实现它。 就生存目的而言,智力和体力的发育,对于动物和人类是同等必要的;然而,人类的无与伦比之处是其意识的发展,它逐渐加深并拓宽人对自己的不朽存在、完美和永恒的认识。意识激发出人类的各种创造活动,显现出人身上的神性——即他的人性——体现在对真善美的丰富多彩中,体现在并非为了人类的实用目的、而是为了人类的终极表现而从事的活动的自由中。个人必须为‘‘伟人”存在,而且必须在非功利性的作品中,在科学和哲学中,在文学和艺术中,在仪式和礼拜中表现他自己。这便是人的宗教,它在人的具有不同名义和形式的所有信仰中发挥核心作用。他了解并利用这一世界,因其无穷无尽,才实现自己的伟大;他认识到自己的真实,因其处于完美之境,才能从中得到自己的满足。 我们的神的人性,或“永生之人”的神性,是本书的主旨。这种神的观念,不是通过哲学的思考过程在我的大脑中推理出来;相反,它从早年就一直存在于我的气质或性情之中,终于在突然之间以一幕直接的幻象闪现在我的意识之中。我在本书后面的一章中描绘的这次体验使我深信,在我们的生命存在的表面,我们的个体自我总是处在永远流转变幻的各个阶段,但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人类合一的“永恒精神”,难以被我们直接认识。这种永恒精神,往往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情相左,并冲破我们个人的行为习惯和肤浅的行为准则的壁垒,推翻了保证我们个人的独享特性。它激励我们创作出表现“宇宙精神”的作品;它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中呼唤出一种至高奉献。在它的感召之下,我们赶紧将我们的生命献给真与美的事业,献给不求他人回报的服务,尽管我们实在是对理想的价值观念的“绝对实在”缺乏信心。 在论述我的宗教体验时,我已经表达了自己的信念:我认识的第一阶段,是由于我对大自然亲密无间的感觉而实现的——这个大自然,并不是对我们的心灵开启其信息渠道、并与我们活生生的肉体有着物质关联的那个大自然,而是以各种表现满足我们人格需要的那个大自然。这些表现以其多样的形式、颜色、声音和运动的和谐,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它不是那个在给科学提供证据之后化作各种抽象符号的世界,而是那个对我们的个体自我慷慨地展示自己的现实财富的世界,它对我们的人性具有永恒的作用。 我已经提到过一些与我个人的宗教体验有关的歌曲,这是我过去常常从到处漫游的乡村歌手们那里听到的,他们属于孟加拉的一个民间教派,被称为巴乌尔。他们没有偶像、寺庙、经文或仪式,他们在自己的歌中宣扬“人”的神性,并表现出对他的一种强烈的爱。这种感情出自一些思想单纯并在默默无闻中过着质朴生活的人们,因而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了解所有宗教的内在意义的线索。它向我们暗示,这些宗教从来就与具有宇宙力量的神无关,而是与具有人格的神有关。 同时,还必须承认,即使是科学涉及的真理的非人格方面,也属于人的宇宙。然而,科学家告诉我们,真,不同于美和善,是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他们向我们解释,为什么“‘真’独立于我们的心灵之外”这一信念,是一种神秘的信念,为什么它对于人类既是显然的,但同时又是不可言喻的。然而,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解释:理想的真虽不依赖人类个体的心灵,但却依赖将个人心灵包容在内的宇宙心灵。在我们看来,断言“真”存在于人性之外,实在是与科学本身相悖,因为科学只能将人类所能认识和理解的那些事实归纳为合理的概念,而逻辑则是机械论者创造的一种思维工具。 我现在正在使用的这张桌子,具有各种不同的含义,但对于凭借自己的特殊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来判断的人来说,它只显现为一张桌子。当对同一张桌子进行过科学的分析后,它就对人呈现出与他的感官判断大不相同的外观。人的肉体感官所提供的证据,以及他的逻辑和科学工具所提供的证据,均与他自己的理解力有关;两者都是真实的,而且对于他来说也是真实的。他满怀信心地利用这张桌子,使之服务于自己的各种物质目的,并同样满怀信心、理智地利用这张桌子,使其为自己的科学认识服务。然而,这种认识是他作为一个人的认识。倘若某个作为个体的、特定的人不存在了,这张桌子依然会存在,但仍旧是作为一个与人的心灵有关的事物而存在。在我们感性知觉的桌子、与我们科学认识的桌子之间存在的矛盾,可以在人格的“共同的协调中心”化解。P1-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