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第9册古代国家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精)》由徐建新主编,本书是世纪相交之时,当代中国世界史学者对世界历史的独立理解,并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有中国特点的认识世界历史的体系。生活在当代的历史学家,如果不能把历史融化在当代之中,那他就不可能理解历史,写出历史感与时代感相结合的历史。同以往问世的《世界通史》相比,我们希望它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了解过去,清醒地认识现实,科学地展望未来。
本书采取专题与编年相结合的撰写体例,它的特点在于,强调以时间为纵线,点面结合;既有一定的时空涵盖面,又有重点专题上的学术深度,与教科书式的写法有别;与传统的世界通史性的著作相比,本课题的历史视野更加开阔,不回避当代社会发展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使世界史研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中国史是世界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与世界,将在本书中独立成卷,重点探讨中国与世界文明的碰撞、交融及互动。
《世界历史(第9册古代国家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精)》由徐建新主编,在全世界范围内全面论述古代国家起源问题,需要进行大量的细致研究,需要对各种个案进行具体的分析。《世界历史(第9册古代国家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精)》将以七个国家和地区,即古代两河流域、埃及、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和日本为案例,论述古代国家起源的过程。另外,本书还重视对上古社会的描述,展示了世界各地区先民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他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组织,从而将古代国家的产生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来进行观察。希望这些研究能够对我国学术界的国家起源研究有所帮助。
前言
第1章 古代西亚地区国家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第一节/古代西亚地区国家的起源
第二节/最早的国家形式——苏美尔城邦
第三节/阿卡德专制王国的形成
第四节/乌尔第三王朝专制统治的特点
第五节/古巴比伦时期中央集权国家的确立和
发展
第2章 古代埃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第一节/前王朝文化的演进与文明的形成
第二节/埃及早期国家的起源
第三节/埃及城市与城市国家的形成
第四节/城市国家向统一王国的发展
第五节/埃及古王国——专制主义统一王国的确立
第3章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和初期发展
第一节/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
第二节/夏王朝的建立——中国古代国家的诞生
第三节/商周时期中国古代国家的发展与成熟
第4章 古代印度国家的起源
第一节/印度远古的国家起源:印度河文明
第二节/恒河流域国家形成的契机:从吠陀世系结构到种姓等级制度
第三节/吠陀社会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出现
第四节/从世系转向国家的形态:君主国与共和国
第五节/恒河流域国家产生时期多样的意识形态
第六节/恒河流域早期国家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5章 古代希腊国家的起源
第一节/青铜时代希腊国家的起源
第二节/荷马社会城邦的萌芽
第三节/古风时代:城邦之形成
第6章 古代罗马早期国家的产生
第一节/罗马起源传说及早期历史的真实性问题
第二节/罗马的起源:从传说到考古发现
第三节/罗马早期国家的形成
第7章 日本古代国家的起源
第一节/石器时代的日本社会
第二节/原始社会的解体与政治权力的产生
第三节/从古代日本统一王权的出现到早期国
家的形成
主要参考书目
重要名词索引
在西亚地区,人类最早居住的遗址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这个时期,人类在一个地点停留时间极短,并且几乎没有重复使用的痕迹,主要居住在山洞和地穴里。到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的产生,相对稳定的居址出现。约公元前7000年在安那托利亚高原南部的查塔·休於遗址,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早定居的迹象,考古发现了房屋遗址。此外,在两河流域上游地区也发现了人类早期居住的遗址。约公元前5000年,在西亚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农产品已经可以保证上千人的需要,可以保证稳定的定居生活,人口居住密度也日益增大,人群居住已经从最初的村庄发展到早期小城镇的阶段。
早期城镇的发展集中在天然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比如,杰里科位于约旦河附近,是早期天然农业的主要耕作地区,充足的水源和降雨使得这里成为人类最早定居的地方。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狩猎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查塔·休於还是重要的手工业中心。在墓葬中发现的燧石和黑曜石武器、首饰和黑曜石镜是新石器时代最精致的产品,证明这个时期物质文明已经比较发达。
随着聚落规模的不断扩大,房屋的形制规模也不断变化,专门的宗教建筑和设施、城市防御设施开始出现。在杰里科,建造了防卫城墙。小型宗教建筑设施也相继出现。此外,当地居民还雕刻了与人同高的塑像和头像,这些塑像可能用于祖先崇拜。查塔·休於的城镇发展稍晚于杰里科,但其规模远大于杰里科,这里是新石器时期最发达的人类居住中心。
从经济发展和聚落规模布局来看,在这两个早期城镇遗址中,社会分化已经开始出现。在杰里科军事防御设施中,大规模的运输和建筑工程说明劳动力已成规模、有组织。在查塔·休於发现的规格标准统一的房屋建筑证明这里的管理权力可能比杰里科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杰里科鼎盛时期的人口达到近2000人,查塔·休於的人口则已达到4000~6000人,包括城市的统治阶层,城市中从事各种职业的手工业者、商人、小商贩等。但社会分化在这个时期也仅仅是刚刚开始,主要差异体现在社会分工上,在房屋居住、墓葬中并没有明显的等级分化的证据。而且这些早期聚落仍然十分分散,城镇人口仅占聚落人口中的少部分,聚落各自独立,周围是广阔的平原和森林,不利于交流与沟通。最早的城镇中心的贸易范围十分广阔,查塔·休於的贸易范围已远达地中海沿岸,但这些长途贸易是偶然的、不固定的,主要贸易对象仍仅限于周围的狩猎采集聚落,因此,无法对贸易对象区产生持久的影响。
在杰里科和查塔·休於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两河流域上游地区,居民从小群体的、以采集和狩猎维持生计的、流动的生活状态向定居生活转变,形成早期聚落。早期聚落各自分散和孤立,主要集中在两河流域北部的峡谷中。这个时期,农业和畜牧业已经产生并迅速发展,同杰里科和查塔·休於一样,采集和狩猎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公元前7千纪早期,在两河流域地区的北部,天然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也出现了剩余产品和交换行为。
公元前7千纪中期,两河流域北部地区进人哈苏纳文化期。这个时期,社会开始出现私有化现象,印章可能是为了证明财富为村落所有,或为个人所有。但在各个遗址发现的当时的房屋建筑中,房屋形状大小没有差别。各个聚落有公共墓地,随葬品也没有明显差别,证明社会分化还不明显。
公元前7千纪末期,哈苏纳文化被萨麦拉文化代替。建筑风格发生重大变化,发现了封闭的围墙和壕沟,可能用于防御,进一步证明私有化现象出现。不同聚落的居民开始为争夺财富而发生战争,这是促进社会复杂化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个时期另外一个重大变化是灌溉农业的兴起,它扩大了人类可居住的地域范围,有利于定居人口摆脱天然农业的地域限制。在萨麦拉文化期的遗址中发现的农作物既有天然农业地区生长的谷物,也有需要灌溉的亚麻等作物。
在西亚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农业和畜牧业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狩猎和采集显然还发挥着一定作用,商业贸易也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之一。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剩余产品出现,商业贸易中开始出现了奢侈品。在村落内部,由于农业、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脱离农业和畜牧业的专门的手工业者和商人。这样的村落成为城镇出现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等级分化的前奏。在村落和城镇中开始出现了贫穷的劳动者、农民、手工业者和富裕的商人。社会复杂化现象已经开始呈现。从这个时期开始,两河流域下游地区聚落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北部地区,南部平原上聚落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超过北方聚落。这个进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即两河流域考古学上所称的欧贝德文化晚期和乌鲁克时代早期。在北方,查塔·休於和杰里科、哈拉夫等城镇衰落,没能像南方的早期聚落一样继续发展成为真正的城市和国家。
P2-5
多卷本《世界历史》是我国第一部专题研究与编年相结合的世界通史类著作。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力求通过对复杂的世界历史进程的系统研究,特别是通过对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若干重大问题的深入探讨,再现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历史图景,科学回答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揭示人类历史不可逆转的进步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已有多种“世界通史”问世。如英国《剑桥古代史》12卷、《剑桥中世纪史》8卷、《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4卷;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10卷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史学家G.巴勒克拉夫、美国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W.H.麦克尼尔等人对“全球史观”的探讨,促进了欧美史学中的“世界史”重构潮流的发展,近年在西方有《世界史》和《全球通史》等有一定影响的著作相继问世。这些著述虽然各有特点,但任何一部世界史都是历史学家在一定的世界观、历史观及史学理论方法论的指导下,对已经逝去的“过去”进行包括价值判断在内的历史选择的结果。
在我国,周谷城先生在1949年曾撰有3卷本《世界通史》,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出版社在1962年出版了周一良、吴于廑教授主编的4卷本《世界通史》。“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吴于廑、齐世荣教授受国家教委委托,主编了6卷本的《世界史》,并在1994年问世,以后又有齐世荣主编的4卷本《世界史》出版。近年来,我国在世界通史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全面理解、运用唯物史观,克服学术研究中的简单化、概念化、公式化倾向、重视生产力发展历史的研究、克服“西欧中心论”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大批外交档案及各类原始文献解密,西方学者在世界历史的体系、全球史观、总体史学、叙述史和问题史学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使我国的世界史研究,特别是世界通史方面的研究,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论从当代中国世界史研究发展的实际,还是从改革开放的中国迫切要求对世界历史的深入了解来看,中国学者撰写一部新的世界史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
中国学者自己的世界通史研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得到较大发展。整个世界史研究的进步,特别是对史学自身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和人类历史进程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争鸣,为世界通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在理论、方法、学术思想的准备和科研队伍的培养上为撰写新的《世界通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本书是世纪相交之时,当代中国世界史学者对世界历史的独立理解,并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有中国特点的认识世界历史的体系。生活在当代的历史学家,如果不能把历史融化在当代之中,那他就不可能理解历史,写出历史感与时代感相结合的历史。同以往问世的《世界通史》相比,我们希望它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了解过去,清醒地认识现实,科学地展望未来。
本书采取专题与编年相结合的撰写体例,它的特点在于,强调以时间为纵线,点面结合;既有一定的时空涵盖面,又有重点专题上的学术深度,与教科书式的写法有别;与传统的世界通史性的著作相比,本课题的历史视野更加开阔,不回避当代社会发展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使世界史研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中国史是世界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与世界,将在本书中独立成卷,重点探讨中国与世界文明的碰撞、交融及互动。
在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时,我们强调新颖的研究视角、广阔的历史视野和多层面的理论描述。它是当代中国世界史学者,在广泛汲取历代中外学者世界史研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追踪当代世界史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对世界历史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从时代的角度,回答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从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充分发挥世界史学科的科学认识功能和社会功能。
本著作是通史性的著作,有清晰的历史脉络,但不是编年体式的历史过程的叙述,而是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探讨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本质内容及内在联系,重视理论认识、理论分析和理论概括。鉴于本课题从世界历史的广阔背景下,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无论是在时间跨度还是在空间分布上,都比以往同类著作有新的突破,所以,传统的史学方法已嫌不足。在本课题的研究中,重视使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汲取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及比较方法,等等。跨学科方法是对传统史学方法的补充和完善,是高质量撰写本著作的重要保证之一。
多卷本《世界历史》由理论与方法、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民族与宗教、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思想文化、中国与世界等8卷38册组成,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高等学校世界史学者们集体努力的成果。任何一部世界通史著作,都不可能涵盖世界历史上的一切问题、穷极历史认识的真理,并做出最后的结论。这部多卷本《世界历史》著作的完成,不是我们研究工作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本著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的最终成果,学者们在课题立项、研究和撰写过程中,一直都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本著作还得到齐世荣、刘家和、庞卓恒、何芳川等知名历史学家的学术指导。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和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江西人民出版社,也给予了许多具体的帮助,我们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世界历史》编委会希望,本著作的出版有助于世界历史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进一步加强中国世界史学学科的建设,加强中外世界史学者的学术交流,并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作出更多的贡献。
《世界历史》总编委会
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