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一夫主编的《诚》以国学文化的普及与传承为宗旨,尤其重视国学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尤其重视面向青少年读者的国学养成教育。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儒学是国学中的精华之一,不论是从它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还是从它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发展价值来讲,儒学文化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言概之,“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本书对中华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筛选,汲取儒学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精华性,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以直观和形象的阅读形式,便于广大读者阅读,也为展示中华博大精深的儒学打开一扇窗口。儒学,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建构和影响中国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当今,它们仍然是每位中国人必须承传发扬的文化要素。
宋一夫主编的《诚》内容简介:儒学,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建构和影响中国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当今,它们仍然是每位中国人必须承传发扬的文化要素。“国学百家讲坛”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为您讲解儒学十二大核心命题“仁、义、礼、智、信、诚、孝、恕、忠、廉、中庸、知行”。
《诚》的核心命题是诚,诚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命题之一。诚,本义为诚实无欺或真实无妄。诚这个古老的哲学范畴,是从道德范畴中演化而来的。在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中,在塑造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上,诚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进步作用。因为它具有跨时空的真理性,并与人类相伴始终。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注重人们精神世界的建设,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它的现实意义尤其可贵。
春秋战国之际,楚国有一个名叫熊渠子的人,力大无穷,善于射箭。他仰慕楚国著名神箭手养由基百步穿杨的绝技,刻苦练习,增强臂力,提高视力。不久,果然练就一身百发百中的本领。每次出去狩猎,总是箭不虚发,飞禽应声落地,走兽望风而逃。他的随从都愿意跟他出去纵马驰骋,追逐那被他射伤的黑熊、老虎、豹子、麇鹿。熊渠子一高兴,还会赏给他的随从一只熊掌,一对鹿角。所以有些少年专门愿意看熊渠子练习射箭,用手给他端着箭靶,以显示自己勇敢无畏,体验利箭带着风声飞向自己的滋味。
有一天,熊渠子率领十几个人到山上去打猎,射中了一只鹿。这只中箭的鹿没命地逃跑,钻进了一片人迹罕至的森林。古代楚国到处是湖泊和森林,栖息着各种各样的珍禽异兽。熊渠子一看带伤的鹿要从自己眼皮底下逃走,大叫一声:“给我追!”接着策马狂奔,第一个冲进了森林。随从们也一字儿排开,追进了密林。这是一片原始森林,古树参天,浓荫蔽日,林中横躺竖卧着许多倒地而未朽烂的树木。骑手们在密林里兜了几个圈子,那头受伤的鹿早已逃得无影无踪。转眼间,夜幕降临,狂风大作,雷声隆隆,虎啸猿啼,林中怪鸟发出阵阵哀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这次出发时,熊渠子没有做夜间围猎的准备,连一束火把也没带来。漆黑的夜空,看不见月亮,看不见星斗,只有时远时近的闪电偶尔在黑色帷幕一般的天宇间撕开一道道口子,旋即又闭合了,伸手不见五指。这时,大雨倾盆而下。熊渠子被雨淋得浑身湿透,就命令手下人在草丛中寻找山径,打算返回庄园。可是,这里从未有人来过,哪里有什么路呢?十几个人牵着马摸索前进,摔倒了,爬起来。摔伤了腿的,刮破了衣服的,渐渐多起来。好不容易趟出一段路,已是筋疲力尽,又累又饿。坐下来休息,又发现这儿还是刚才坐过的那个地方。熊渠子一行迷路了。忽然,有人抬头发现夜空的乱云缝隙中,有几颗星星诡谲地眨着眼睛。擅长观测星宿的熊渠子透过滚滚而过的低云,很快找到了北斗星,确定了方向,号令手下人借着星光上马疾行。不知跑出了多远,突然一个闪电,照得每个人脸色惨白。这些饥肠辘辘、惊魂未定的猎人,瑟瑟缩缩,踟蹰而行,互相观看,如见鬼魅。
“老虎!”一个胆子最小的随从突然叫喊一声,倒在地上。“在哪儿?”熊渠子大声喝问。
“就在那边草……草丛里,我……我刚才也看……看见了。”另一个胆小鬼一边嗫嚅回答,一边用手指了指。“闪开!”熊渠子摘下雕弓,搭上利箭,运足浑身力气,向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射去。只听“嗖”的一声,然后看见一束火星,向四面八方进射,接着传来铁器撞击石头的“嘎嘎”声。吓得跟前的几个随从急忙趴在地上,以为眼前又打雷了。
熊渠子虽然箭法高强,射过无数次箭,也从未见过火花四溅、声音震耳的景象,就派手下最得力的一个助手去察看虚实。这位助手拔出佩刀,一个箭步蹿到“老虎”身边,举刀就劈,只听“当啷”一声。伸手一摸,又冷又硬,便大声禀报主人:“那不是老虎,是一块石头。”这时天已快亮了,东方露出一抹鱼肚白。熊渠子上前去看,只见箭镞、箭杆全陷进石头里面去了,箭尾翎毛也嵌入一半。
转过身来,拉弓搭箭再射,只在石头上划了一道白印,箭镞脱落,滑到草丛中。
熊渠子射石没羽的神力,可能是由于情急使住全力超常发挥。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个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承袭了《中庸》中“天道”与“人道”的思想,把“诚”作为天道的基础,认为认识“诚”,体现“诚”,则是人道合于天道。“思诚”,即寻求人道。诚的含义是什么呢?孟子认为,“诚”是实有的善德,它的内容包括仁、义、礼、智、忠、信等。孟子说:“有天爵,有人爵。仁义忠信,愿意行善而不知疲倦,这是天爵;公卿大夫,这是人爵。古代人修养自己的天爵,于是人爵也随之得到了。现在的人修养自己的天爵,是为了得到人爵;已经得到人爵,便放弃了天爵,这就太糊涂了,最终会连人爵都丧失的。”(《孟子·告子章句上》)孟子这里所说的“天爵”,就是诚。孟子说:“所以诚是自然的规律;思考诚的人是追寻做人的规律。真诚而不能令人感动,是从来没有的事;不诚实的人,也没有人能被感动。”(《孟子·离娄上》)孟子还提出:“反过来问自己,自己是真诚的,便是最大的快乐。”P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