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的可行性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文献检索
1.2.2 文献综述
1.2.3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3 本书解决的科学问题
1.3.1 疑难问题
1.3.2 具体问题
1. 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第2章 知识竞争力的概念框架
2.1 知识
2.1.1 工业社会以前知识的内涵:作为经验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
2.1.2 工业社会知识的内涵:系统化的科学与技术知识
2.1.3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内涵:作为生产力要素和资源的知识
2.2 竞争力
2.2.1 定义
2.2.2 竞争、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2.2.3 知识竞争力与科技竞争力的区别
2.3 区域竞争力
2.3.1 区域
2.3.2 区域竞争力
2.3.3 国家(国际)竞争力、区域(次国家)竞争力、城市竞争力、企业竞争关系
2.4 区域知识竞争力
2.4.1 国际竞争力报告对知识竞争力概念的修正
2.4.2 我国学者对知识竞争力概念的理解
2.5本 章小结
第3章 区域知识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3.1 经济学理论基础
3.1.1区域经济学
3.1.2集群优势理论
3.1.3新经济增长理论
3.2 管理学理论基础
3.2.1 竞争优势理论
3.2.2 核心竞争力理论
3.2.3 竞合理论
3.2.4 创新理论
第4章 区域知识竞争力的理论框架
4.1 知识社会的竞争力命题与假设验证
4.1.1 问题的来源
4.1.2 命题
4.1.3 基本假设
4.1.4 假设验证
4.1.5 结论
4.2 我国区域知识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4.2.1 基于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知识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
4.2.2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区域知识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
4.3 我国区域知识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4.3.1 设计原则与设计思路
4.3.2 指标体系
4.4 我国区域知识竞争力的模型
4.4.1 国外区域竞争力模型分析
4.4.2 国内区域竞争力模型分析
4.4.3 我国区域知识竞争力模型的构建
4.5 我国区域知识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4.5.1 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4.5.2 我国区域知识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知识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5.1 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知识竞争力指数排名
5.1.1 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知识竞争力指数总排名 (2006—2007年度)_
5.1.2 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知识竞争力指数六大关键要素排名
5.1.3 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知识竞争力指数单项(四级指标)排名
5.2 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1 北京市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2 上海市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3 广东省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4 江苏省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5 浙江省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 6 山东省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7 辽宁省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8 天津市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9 湖北省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10 陕西省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11 四川省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12 福建省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13 安徽省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14 湖南省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15 河南省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16 内蒙古自治区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17 河北省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18 重庆市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19 山西省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20 江西省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21 吉林省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22 黑龙江省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23 海南省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24 云南省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25 贵州省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26 广西壮族自治区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2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28 甘肃省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29 西藏自治区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30 宁夏回族自治区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31 青海省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3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策略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知识社会的竞争力命题
6.1.2 知识生产率的测度与提升
6.1.3 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增长模型
6.1.4 我国区域知识竞争力指数排名的意义与应用价值
6.2 提升我国区域知识竞争力的策略
6.2.1 构建区域知识产权战略体系
6.2.2 完善区域知识产权的市场交易机制
6.2.3 加强区域知识产权管理
6.2.4 加快跨区域研发合作
6.2.5 健全金融资本投融资体系拓宽投融资渠道
6.2.6 加快中西部地区知识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我国知识产业的全面发展
6.3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6.3.1 研究的局限性
6.3.2 未来展望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