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生智、刘斐编著的《正面战场(南京保卫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内容介绍: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结束后,日军继续西犯,妄图以武力优势彻底摧毁我军战斗意志,迫使我以最屈辱的条件讲和,早日“解决事变”。十二月一日,日本大本营下达第八号敕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守卫南京的中华儿女,面对强敌,在富饶美丽的长江三角洲展开了一场短暂而又壮烈的民族自卫战——南京保卫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正面战场(南京保卫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唐生智//刘斐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唐生智、刘斐编著的《正面战场(南京保卫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内容介绍: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结束后,日军继续西犯,妄图以武力优势彻底摧毁我军战斗意志,迫使我以最屈辱的条件讲和,早日“解决事变”。十二月一日,日本大本营下达第八号敕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守卫南京的中华儿女,面对强敌,在富饶美丽的长江三角洲展开了一场短暂而又壮烈的民族自卫战——南京保卫战。 内容推荐 英勇不屈的战史奇观,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1937年到1945年,中国军队发动大会战二十多次、战役一千一百多次、普通战斗两千八百多次。三百二十多万官兵伤亡,一百多名将军殉国。四千多名飞行员血洒长空,两千四百多架战机被击落。海军更是全军覆没,所有的舰艇全部打光。这就是可歌可泣的正面战场,这就是不可磨灭的历史画卷!事实用鲜血与火焰向全世界证明,没有任何侵略者可以征服中华民族! 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写中国人惊天动地保家卫国史。来自抗日战场第一线的声音,写照国军抗日的第一手资料。《正面战场(南京保卫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直面历史,弥足珍贵。唐生智、刘斐编著的《正面战场(南京保卫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是其中描写中原地区抗战之一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卫戍南京之经过 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 南京卫戍战 南京保卫战片断 南京复廓阵地的构筑及守城战斗 南京保卫战中的军话专线台 警卫蒋介石飞离南京 第二章 江阴阻击战 江阴封江战役纪实 江阴封锁线上的战斗 封锁江阴航道及海军炮队登陆参战概况 鱼雷快艇在南京保卫战中 一次难忘的对空战斗 构筑江阴封锁线的经过 抗战中的江阴要塞 江阴突围和南京撤退 第一○三师江阴抗战及撤退概述 守备江阴要塞战斗纪实 江阴守城战及撤退之经过 江阴抗战的后援活动 第三章 广(德)泗(安)战役 金村南山阻击战 记太湖、泗安、广德之战 简记广德、泗安战役 第四章 南京外围与复廓城垣战 坚守镇江要塞记 圃山关三炮退敌舰 第二军团驰援南京述要 第七十四军参加南京保卫战经过 淳化阻击战 第八十七师在南京保卫战中 护卫团旗退出南京 第八十八师扼守雨花台、中华门片断 教导总队在南京保卫战中 紫金山战斗 从坚守阵地到北撤长江 南京抗战纪要 九九高地阻击战 血战白骨坟 难忘的战斗 伤亡殆尽的宪兵教导第二团 增援光华门侧记 守卫光华门外机场的战斗 坚守乌龙山炮台 南京保卫战中的战车部队 战车第一连在下关 战车三连卫戍南京纪实 高炮连参加南京保卫战简记 第五章 南京失守和日军的暴行 南京守城战 南京撤退追忆 守备南京简记 血染挹江门 第八十三军南京突围记 南京突围及广东队伍收容经过 陷京三月记 难民区历劫记 我所经历的日军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目击记 幸存者的控诉 筹组南京沦陷后难民区的经过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理南京大屠杀事件之经过 附录 南京保卫战大事记 试读章节 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 刘斐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举行了庐山会议,召集各界人士会谈,决定抗战。旋即在南京组织对日作战大本营,全国各界人士包括共产党人在内都踊跃参加。这样,神圣的抗日战争就展开了。 当时大本营作战组根据敌我基本情况,对敌我战略方针,作了具体的分析。认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一贯采取逐步蚕食政策,和它这种政策相适应,它在战略上采取速战速决的歼灭战方针。所以,当它挑起卢沟桥事变时,一方面引诱宋哲元等谋作地方事件解决,以便达到它不战而略取华北的目的,一方面调集重兵,企图以速战速决的方针,先解决华北,造成既成事实,然后进一步压迫南京国民政府承认。 它之所以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是因为:它的兵备虽强,但人口少,兵员不足,国土小,资源贫乏,国力弱,不利于长期作战,且它是侵略者,侵略的不义战争是失道寡助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又有矛盾,若长期战争,它会引起第三者干涉。所以,它只能采取速决歼灭战略。而我国军备虽处劣势,但人口众多,兵源充足,领土大,资源丰富,国家潜力大,并且我进行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有哀兵必胜、得道多助等有利条件。故我利于采取用持久消耗战略。 根据上面分析,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针对敌人企图使战争局部化的阴谋,应尽量使战争全面化,针对敌人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应利用我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有利条件,实行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消耗战略。这些意见,成为当时指导抗日战争的基本战略思想。 当日本帝国主义者看到中国决心抗战,它的不战而屈和企图使事件局部化的阴谋不能实现时,就一面加紧进攻华北,一面到处挑衅,并于八月九日发生了上海虹桥机场事件,借口要求南京国民政府撤退上海保安总队,压服中国各地的抗日运动。我为扩大战场,造成全面抗战的形势,就乘机主动把驻在苏州的张治中部三个师迅速驰援上海,迎击敌人对上海保安总队的进攻,展开了八一三淞沪抗战,迫使敌人逐步向上海增援,打乱了它整个作战计划,使它陷于被动,而且深深地陷入了中国持久抗战的泥淖之中。在战事迁延不决的情况下,日本侵略军改用战略包围由杭州湾登陆,对上海阵地进行远后方的迂回。 十一月初,日军由杭州湾登陆后,蒋介石想把部队向原阵地后方稍撤,即把右翼(原中央兵团)撤到青浦、白鹤港之线,结果也站不稳脚。于是左翼兵团又不能不连带一起,向吴(苏州)福(山)线既没阵地转进。这时,受敌机动性较强的海陆空军的追击,部队不能不尽量疏散,就使原来已经混乱的部队更不好掌握。加之既设阵地线上既没有设留守部队和向导人员,也没有工事位置图。部队转进到来后,找不到工事位置,找到了丁事位置,又没有打开工事的钥匙。以致在敌跟踪追击的情况下,没有占领阵地的余裕时间。因此,在吴福线上还没有站稳脚时,敌人已从吴福线的两侧(平望、福山、浒浦)进行威胁,只好继续向锡(无锡)澄(澄山,江阴县城)线既设阵地撤退,终于在锡澄线上也没有站住脚。 这样一来,南京防守问题,就出乎意料地提前提到日程上来了。 唐生智“自告奋勇”守南京 战局的演变,使蒋介石筹建了多年的吴福线和锡澄线国防工事,丝毫没有起到阻止敌人前进的作用,出乎意外地迫使他急于解决南京防守的问题。蒋为解决这个问题,十一月中旬连续在他的陵园官邸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 第一次会议只有何应钦、白崇禧、徐永昌和我等几个人参加,当时我认为上海会战后期没有贯彻持久消耗战略精神,没有适时调整战线保存部队有生力量,不应该在敌海陆空军便于协同作战的长江三角洲胶着太久,且依靠九国公约,把战略作了政略的牺牲品,致自陷于被动。我军应坚持持久消耗战略原则,不应该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上争胜负,而要从全盘战略着眼,同敌人展开全面而持久的战争。如果拖到日本对占领我国的每个县要出一个连,甚至一个营的兵力来防守战地,即使它在战术上有某些胜利,但在整个战争上它非垮台不可。 对于南京的防守问题,我认为日军利用它在上海会战后的有利形势,以优势的海陆空军和重装备,沿长江和沪宁、京杭国道(宁杭公路)等有利的水陆文通线前进,机动性大,后方联络线也很便利。而南京在长江弯曲部内,地形上背水,故可由江面用海军封锁和炮击南京,从陆上也可由芜湖截断我后方交通线,然后以海陆空军协同攻击,则南京将处在立体包围的形势下,守是守不住的。我军在上海会战中损失太大,又经过混乱的长途退却,已无战斗力,非在远后方经过相当长时期的补充整训不能恢复战斗能力。基于我军当前的战斗任务,为贯彻持久抗战方针,应避免在初期被敌强迫决战。故应以机动灵活的运动战,争取时间,掩护后方部队的整补及进一步实行全国总动员,争取在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对敌进行有力的打击。针对以上的情况判断,我认为南京是我国首都所在,不作任何抵抗就放弃,当然不可。但不应以过多的部队争一城一地的得失,只用象征性的防守,作适当抵抗之后就主动地撤退。对兵力使用上,以用十二个团,顶多十八个团就够了,部队太多将不便于机动。 大本营副参谋总长白崇禧首先表示支持我的意见,说应该这样做。何应钦和徐永昌也说有道理。蒋介石虽说我的看法很对,但又说南京是国际观瞻所系,守是应该守一下的,至于如何守法,值得再加考虑,当时他没作明确的决定。对上海作战中损失大的部队,他则说应一律调到后方整补。 蒋这次的决定,虽然是模棱两可的,但决定上海作战损失大的部队调后方整补,则同对南京只作象征性防守的方针还是符合的。因当时估计吴福线站不住脚,已指令在吴福线的部队尽力掩护占领锡澄线之后,即向苏皖边境的广德、安吉、孝丰等地转移。只有第七十八军宋希濂部是调到南京整补的。胡宗南的第一军则在镇江附近整补,在掩护南京防守部队占领阵地后,即向长江北岸转移。P9-12 序言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彻底打败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进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军民浴血战斗,英勇牺牲,为国家、为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了全面反映抗日战争的概貌,为史学工作者提供研究资料,特将全国政协和各地政协征集的原国民党将领回忆抗日战争的文章,经过审慎的选择和核实,汇编成《正面战场·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丛书。本书是丛书中之一部。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结束后,日军继续西犯,妄图以武力优势彻底摧毁我军战斗意志,迫使我以最屈辱的条件讲和,早日“解决事变”。十二月一日,日本大本营下达第八号敕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守卫南京的中华儿女,面对强敌,在富饶美丽的长江三角洲展开了一场短暂而又壮烈的民族自卫战——南京保卫战。 十一月八日,日军兵分两路直逼南京:一路以上海派遣军之第九、十三、十六师团主力尾随我军左翼部队沿沪宁线西进,一路以第十军之第六、十八、一一四师团和国崎支队全部沿太湖南岸向湖州集结,企图切断我军退路。 十一月中旬,我第二十三集团军刘湘部共五个师,两个独立旅奉命千里迢迢由四川赶赴广德、泗安,长兴一线,迎击侵略军。与此同时,第五十七军缪徵流部从河南直赴前线,该部第一一二师和由上海撇下来的第一○三师奉命固守江阴,以江阴要塞为依托,阻敌继续西进。 十一月三十日,广德失守,日军逆向南京右侧背迂回,形成对南京东南至西南面的包围。十二月一日,江阴要塞失守。四日,日军完成了对南京东面的包围。这样,南京的第一道防线——江宁、牛首山、淳化、汤山,龙潭之线暴露在敌军的面前。 我军自决定固守南京后,将在宁的教导总队、首都警备部队和由上海战场调回南京正在整补的第七十四、六十六、八十三军以及第八十七,八十八,三十六师编成卫戍军战斗序列,同时又命第二军团徐源泉部由湖北旦夜兼程开赴南京。我军投入南京保卫战的总兵力共十余万人。在南京第一线阵地开战后,日军不断增加兵力向我猛扑,数以万计的炮弹、炸弹袭我阵地。我军将士殊死抵抗,给敌人以重创。就连日本防卫厅战史室所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对此也记载有“敌人顽强抵抗”、“战斗没有进展”等语。 十二月八日晚,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下令第一线守军退守复廓、城垣阵地继续抵抗,同时采取措施,决心背水一战。九日起,敌军以第十六师团主力攻打紫金山各要点;以第十三师团之山田支队攻打栖霞山、乌龙山之线,以第九师团攻打光华门、通济门,以第六、一一四师团各一部攻打雨花台、中华门、水西门一线。光华门城垣首先告急,敌军两次突入,但都被驻守在那里的教导总队谢承瑞团、第八十七师一部和第一五六师敢死队消灭。我第八十七师第二五九旅旅长易安华殉国。敌军在光华门受挫,便于十一日将主力集中于雨花台和中华门,并对该地区昼夜轰炸。我第八十八师官兵英勇抵抗,旅长朱赤、高致嵩和团长韩宪元、李杰、华品章等身先士卒,壮烈牺牲。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团以上指挥官还有:肖山令、饶国华、罗策群、姚中英、司徒非、李少霞、程智、罗熠斌、谢承瑞等。战至十二日暮,紫金山第二峰和各城门均告失守。唐生智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向守城各部队下达了突围和撤退的命令。当时,南京城内已呈?昆乱状态,事先又没有准备,北渡长江船只奇缺,加之通讯中断,联络困难,除第六十六、八十三军少数部队突围外,绝大部分涌人下关,造成了严重失控和极度拥塞局面。 十三日,日军侵占南京,开始了对我无辜百姓和徒手官兵为期两个月的灭绝人性的残酷杀戮,被害者达三十五万人之多,造成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 在方圆数十里的南京展开的这场为期八天的战斗,敌我双方投入兵力数十万,光华门及其附近城垣被夷为平地,战况之激烈可窥一斑。我守卫部队中大部分是入伍不久的新兵,在装备劣、素质差的情况下,并没有被凶残强大的敌人所吓倒,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存亡,他们浴血奋战,在八年抗战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由于我们征集的史料还不够全面,加之编辑水平有限,疏漏和错误之处,希望各界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