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一九三九-一九五0)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张冠生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冠生编著的《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一九三九-一九五0)》这部民盟历史书稿,摘取了很多史料,时间上从1939年开始,到1950年为止。我们后人,多少都有仰慕和追随前辈风骨的心思。而创建民盟的一代先贤既已作古,想走近他们,只能看史料。书稿里的这些史料,先后经历抗战、内战、冷战、改造、院系调整、三反、五反、镇反、“反右”、四清、社教、“文革”、清污……我们也许永远都回不到完全的历史现场,却不妨尽可能离它近一点。

内容推荐

《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有言:“今天中国正站在十字路头,我们看得见胜利,又看得见崩溃;看得见复兴,又看得见衰落;看得见生长,又看得见毁灭;看得见光明,又看得见黑暗。……我们,中国民主同盟,今天愿大声疾呼,唤醒国人,舍弃险恶的道路,争取光明的道路。”也许永远都回不到完全的历史现场,却不妨尽可能离它近一点。一群“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中国知识分子,本性并不热衷政治,大多素以教育兴国、文化传承、乡村改造、扶助弱民为安心立命之地。无奈国运艰危,民生离乱,烽火连天,没有安放书桌的地方。他们走出书斋,抱团成势,组建“统一建国同志会”,继而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不靠武装、不图政权、不占地盘,只凭文化和思想力量参与中国政治,活跃在国共两党之间,形成可圈可点的政治风景。一向“群而不党”的中国文化知识分子,以思想凝聚在一起,成就了当年中国最具政治色彩的文人组织,为民主信念、政治主张大声疾呼,直斥独裁,有时豁出身家,不怕坐牢,不惜性命……民盟以最初动议创建人梁漱溟、张君劢、黄炎培、左舜生为代表,名家云集,大师成群。他们立德、立言、立功,正是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为国家方向、民生出路、文化前途而上下求索的过程。张冠生编著的《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一九三九-一九五0)》在零碎史料中渐渐聚拢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呈现这一中国知识分子集团政治主张全貌的形成过程。精彩、渊博、厚重、亲切的先生们,排成了星汉灿烂的人物长廊。

目录

代序 民主思想之写真梁晓声 

代序 生活的历史与历史的生活

上编 筚路蓝缕(1939一1943)

 历史现场

梁漱溟说统一建国同志会 同志会成立前后细节 梁漱溟说民盟

“发起” 从同志会到民盟 从秘密到公开 民盟成立消息幕后花

絮 年,他们说—— 那一天,中共说—— 中国需要真正民

主政治 第一个地方组织 

 先生之风

刘清扬说往事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 张澜兴办国立成

都大学 邹韬奋说《生活》周刊 邹韬奋是否盟员? 华罗庚

自学成才 罗隆基的《人权论集》 沈钧儒的救国情怀 费孝

通早期社会调查 陆诒说沈钧儒 潘光旦的见识 裘法祖考博

士学位 闻一多的风采 张申府受冤枉 胡愈之出版《西行漫

记》 任继愈的沉潜 张澜的担当 高岽民的资望 吴晗

说思想变化 季羡林的博士论文 刘海粟说气节 吴泽霖的天平

梁漱溟筹办《光明报》始末 多年奔走国事的人 张澜临危受

命 张毕来的入盟手续 钱伟长的博士论文 徐铸成谢绝加入国

民党 萧乾走天涯 

 历史文献

统一建国同志会信约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 中国民主政

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四勉·一戒 

中编 设置议程(1944~1947)

 历史现场

美国高层智囊看国共两党 民盟群贤办报刊 民主之

“家” 当年人盟方式 民盟同人延安所见 民盟呼吁政治协商

梁漱溟说民盟对中共的态度 协商民主早期实践 中国现代政

治协商格局初现 中共高层看政协格局 关于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

化 政协各方致辞 清华大学旧西院12号 民盟史上黑色7月

民盟为李闻惨案严重抗议 梁漱溟说青年党 青年党脱离民盟

梁漱溟说民社党 民社党脱离民盟 张澜力挽狂澜 梁漱

溟的“失败” 民盟被迫解散前后 地下状态的联络代号 

 先生之风

李公朴与北门书房 张澜与毛泽东密谈内容 人中麟凤柳亚子

冯克熙的回忆 欧阳予倩在广西 梁漱溟接任秘书长 罗

隆基与王若飞 “同济之魂”李国豪 费孝通的小册子 吴晗说闻

一多转变 朱自清悼念闻一多 左舜生两段经历 千古一人陶行

知 储安平与《观察》杂志 徐景星回忆储安平 黄大能暗访龙云

楚图南说龙云人盟 龙云与民盟 看啊,看看我们! 潘

光旦轶事 杨荣国狱中写书 张毕来狱中译书 马叙伦忆北大岁

月 陶大镛创建英国支部 沈钧儒求助纽约支部 朱光潜的座右

铭 

 历史文献

张澜论中国民主同盟的缘起主张与目的(节录) 中国民主同盟临时

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中国民主同盟代表张澜在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邵力子报告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经过 周恩来谈国共会谈经过(节选)

中国民主同盟代表张君劢在政协闭幕式上的致辞 中国民主同盟为和

谈正式破裂发表宣言 中国民主同盟被迫发表解散公告 附:蒋介石解

散民盟(节选) 

下编 风雨如晦(1948一1950)

 历史现场

关于一届三中全会的一些史料 营救被捕盟员 参与新政协筹备的

盟员 新政协筹备期间设定二十三个界别 盟员策动警察起义 重

庆的民盟烈士 成都十二桥烈士 盟员配合保护重庆 新政权中

民盟成员 罗隆基潘光旦说一届四中全会 民盟之声 

 先生之风

梁漱溟的坦然与赤诚 “一个忠实的人民长工” 一位普通盟员的

回忆 早期艺人陶金 克隆先驱童第周 贺麟说朱自清 费

孝通访问西柏坡 刘诗白说人盟 陈新民说当年 史良说解放

章伯钧与《光明日报》创刊 陆钦墀与司徒雷登 章士钊称赞董

时进 清华大学“台柱子” 宋云彬笔下的政协发言 张澜痛悼杜

斌丞 附:杜斌丞狱中最后遗书等 苏步青说“起初” 叶君健创

办《中国文学》 张伯驹千金散尽 梁思成的预言 梁门高足吴

良镛 吴晗的文章和诗 沙孟海的交游 沈兹九办杂志 费

孝通说曾昭抡 张澜女儿说父亲 先辈遗泽 李文宜说盟内“山

头” 李文宜毛遂自荐 张东荪的故事 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

会宣言 张澜在新政协开幕会的讲话 

 历史文献

中国民主同盟关于接受共同纲领及停止民盟纲领的决议案 中国民主同

盟宣言 庆祝国庆 

外篇回望先生

中国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 “民盟之父”梁漱溟 “中华民国宪

法之父”张君劢 史学大家左舜生 史册新一页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打捞历史碎片张冠生

试读章节

民国年间,民宪出版社编印过一本《和平民主统一建国之路——中国民主同盟重要文献(一)》(1946年1月初版)。

该书收录有梁漱溟所写《中国民主同盟述略》一文。

该文分三部分:“一、同盟成立之由来;二、同盟组织之内容;三、近来概况。”

说到“同盟成立之由来”,梁漱溟先说了统一建国同志会的缘起。

说同志会缘起时,梁漱溟表示“要从抗战说起”。他说——

为什么今天的民主运动,偏发生在抗日运动之后,更且源从抗战而来呢?此有正负两面。负面,刺激起民主运动的政府统制力量,这力量完全是由抗战而大大加强的。自抗战军兴,全国各省地方一致拥护中央领导抗战,顿然实现了多年未有的国内统一气象,从而中央政令亦得贯彻到每一个角落,为前所未有。……这种机会和形势,政府如其善于运用的话,则力量还可能造成更强大地步,而且将是完全无害的。那便是将所有力量,专用于对外争取胜利。可惜政府竟不这样,而将其移用来对内。……即以对于思想言论出版的统制干涉而说,就曾达于空前的最高峰。其他钳制人民手段,为从前所无的;……试问这样焉得不激起民主运动?近年呼求民主自由之声,夹在抗敌声中,相与竞烈并爽,正为此耳。

至于正面——民主运动本身——的力量,亦正借抗战而抬头。在中国首先领导民主运动的,自是一般知识分子,而散漫的知识分子,自又不如那些素具政治觉悟,有组织有群众的……多年奔走国事的各党各派及其他团体。何以说,这些党派和团体亦借抗战而抬头呢?那就要先明白他们过去所受的排斥和抑压。……受到国民党排斥的人很广泛……从当时“不革命就是反革命”一句话,便可见。但到后来排斥不了,亦只有容纳。特别是临到抗战,这种容纳虚怀,表现得最高。党外一般势力,因之,而抬头。那么,事情很清楚了;若非抗战而党外各方热心拥护国民党政府,使它力量加强,便没有末后却来压制自己的事;若非抗战而国民党政府虚怀延纳党外各方,使他们抬头,亦没有末后却来抵抗自己的事。而卒之,从这一加强一抬头一压制一抵抗之间,就激宕出来现在的民主运动。

……由于上下行政机关一向的腐败,和人民绝无说话机会,更加重人民的痛苦和战局的危机,此时任谁都晓得要求团结,要求民主;无如广漠散漫的群众,却发不出呼声。还只有那些历来奔走国是,为社会不断出面的人,率先行动。他们已经当局邀在一起,号为共商国事,号为代表民意,势不能瞠目而视,袖手不动了。在二十八年十月间,经过成都、重庆两地几度商谈,遂有“统一建国同志会”之组织。

梁漱溟说,同志会内多是国共两党之外的党派代表人物,在形式上没有表明是党派联合体。成员有救国会的沈钧儒、邹韬奋、张申府、章乃器等;青年党的左舜生、李璜、佘家菊等;国社党的罗文干、罗隆基、胡石青等;第三党的章伯钧等;职业教育社的黄炎培、冷通、江恒源等;乡村建设派的晏阳初、梁漱溟等。

四川张澜、安徽光异不属于任何党派,是以个人名义参加。

为表达信念和主张,同志会订立“信约”十二条。

P28-29

序言

我认为,这本《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为中国民主同盟整理了一部“简史”。

虽言其“简”,在我看来,却很有分量。该书做的是去琐求精之事。这使我联想到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凡“简史”,大抵是精粹之史。

而凡史,一俟精粹,认识价值便大起来。

因为,若视域不够大,则不知该怎样来“简”。

只有以独到之眼从大视域的环睹过程来“简”,方能使最有价值的印象得以突显,才算“简”得精粹。

而凡精粹的,意义必然特殊。故在我看来,认识价值之大也就不言而喻。

我入民盟已二十余年了,关于我们民盟的史性书籍,看得也多了。

冠生此书与众不同。他不是以司空见惯的方法为我们民盟编了一部年表,亦非一般意义上的大事记,而是梳理出了一部中国民主同盟的思想简史。

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者以及主要人物的传记,至今差不多出齐了。在他们各自的传记中,与民盟的关系无一例外地是政治色彩强烈的一章。他们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国知识分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便都是热衷于政治的人。

起初的他们,虽忧国忧民,却几乎都不认为唯有参与了政治的组织,跻身于政治的舞台,才能践行为国家为民众服务的使命。他们中,大多是准备无怨无悔地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教育兴国、文化传承、改造乡村、扶助弱民的事业的。他们的思想后来统一在民盟这一政治组织之中的过程,正是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为国家之方向、民生之出路而上下求索的过程。他们每一个人头脑中当年产生出来的政治思想,必然是民盟这一中国知识分子集团的政治主张的部分体现。只有将他们所有人的政治思想形成的过程梳理清楚,才能梳理清楚民盟当年政治主张形成的过程。而若不能呈现这一过程,民盟的思想简史便无从谈起。

这一点,冠生做到了。不但做到了,而且呈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根有据。

这是难能可贵的。

依我看来,此前关于民盟的史性书籍,几乎都是在“藩篱”之内成书的——因而只见思想的昭告,难见思想的形成过程。

当年一些并不热衷于政治,甚而远离政治、一向拒绝加入党派的中国文化知识分子,居然以思想凝聚在一起,成立了当年中国最具政治色彩的组织,并且肯为一至为坚定的政治主张一个个大声疾呼,有时豁出去了,不惜坐牢,不顾性命,怎么会是没有过程的现象呢?而此过程之诸多细节,在1949年后渐成限制文字、限制回忆,被政治的“藩篱”所罩蔽,于是在盟史中讳莫如深。

其实,抹掉那一过程,“肝胆相照”、“同舟共济”仿佛便只不过成了意气相投之事,给后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1980年代以降,那过程才逐渐一点点公之于世。然而,并没有谁将散碎的文字加以整理、组合。

现在,冠生将之排序、整理、组合在一起了,于是当年一批民盟人士的思想面貌更加清晰,民盟这一政治组织的思想脉络和肌理也轮廓完整了。

读《从前的先生》书稿,我获得的感想如下:

一、若一个时代是这样的——国家之事由政治人物担当解决,民生之事由政府部门尽职办理;文化、教育、艺术、医疗各界学优守则,民间百业相安而做,无妒心,不眼气,想要登上政治舞台发表宣言传播主张者不是很多,而是极少……那么其时代肯定是个好时代了。

反之——教师与学生一起走上街头,游行请愿,愤怒抗议;诗人成为斗士,学者发表檄文;而百姓们心头堆积对官吏与富人的憎恨……那么,时代肯定出了大问题。或换种说法:问题大了!我们民盟当年的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那么一个糟糕的时代。

二、我们民盟当年的先生,大抵不是成了政治人物才值得世人尊敬的。他们此前便是在教育、新闻、文化、社会学及艺术各界成就斐然、立名垂范者。他们之登上政治舞台,并不是看准了“时势造英雄”、“舍我其谁”之类,而是因为时代风云凶险,乱象丛生,急国之所急,民之所急,不忍袖手旁观,迎难而上,冒险而上式地过问政治。这一种涉政选择,与自家人生利弊之考虑和掂量完全无关——民盟的精神传统,正在这一点上,乃是民盟思想史的灵魂。

三、今日之民盟同志的参政议政,与当年已不能同日而语。当年需有大勇,但所要达成之目的明确、单一 ——促和谈,止内战,实现民主。而今日之参政议政,从政体改革到经济、科技、司法、教育、文化、艺术、农村建设、环境治理、青年就业、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医患矛盾、社会治安……方方面面,百千问题。其中诸多问题,属中国深水区改革难关,犬牙交错,棘手之极。故,不论民盟人士,或其他一概参政议政人士,虽不需冒自我牺牲之险,但却需有费孝通先生进行社会调查那般的深入民间的执着精神。

倘昔者无畏,今人执着,那么我认为——所谓民盟精神,便由今人所继承了。《从前的先生》作者的良苦用心,便已起到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从前的先生》中涉及民盟先辈诸位,他们每一个,又都是故事多多,逸事多多,具传奇色彩之人。

冠生笔不斜出,专辑他们当年的思想,这是需要成书定力的,也的的确确是去功利心的。

谨致敬意!

2014年3月15日于北京

后记

丰厚的历史,匮乏的史料,有限的阅读,寒酸的研究……总体上看,面对民盟七十多年来路,这是实情。来路铺在中国近现代史背景上,刚过“古稀”界标,路况已有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

加入民盟的后人,多少都有仰慕和追随前辈风骨的心思。创建民盟的一代先贤既已作古,想走近他们,只能看史料。这些史料,先后经历抗战、内战、冷战、改造、院系调整、三反、五反、镇反、“反右”、四清、社教、“文革”、清污、反自由化……本来可见的史料中,有的是无意散失,有的被肆意销毁,有的属故意遮蔽,有的则执意雪藏……市场经济活跃起来后,还有一部分史料待价而沽。情形若此,按常理,即便做足力所能及的功课,也逃不出挂一漏万的结果。

故,原有心,却无力。无力的时间一长,心思也荒了。好在因工作需要,时常接触基层民盟组织成员,每觉藏龙卧虎。静心听他们说话,细想他们做的事情,每觉可爱可敬,常受感动,有时感到震撼,直撞内心深处。心思虽荒,却没有废,想:在野时代,民盟风骨凸显于斗争,面对强权要求民主,迎着迫害反对独裁;进入承平年代,朝野概念不再,更多情况下的所谓风骨,则转化为张澜先生主张的“四勉·一戒”。

对于“四勉·一戒”,他们或没都读过文字,却在生活中自觉持守着其中的精神——向善向学,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乐观弘毅,在艰辛寂寞的职位上勤勉踏实;严以责己,宽以待人,成绩普通,蕴涵非凡,在在让我望尘莫及。说起来,盟内该有一种机制,对敬业勤勉、工作踏实、实绩突出的普通盟员和干部,给予及时、足够的表彰,温暖他们的心。遗憾的是,这项工作目前很难恭维。更遗憾的是,自己无力改进。唯一能做的,是他们有需要、我也能参与的事情,尽点心力,为他们添些“吾道不孤”之感。

他们的一项常规工作,是为民盟的新成员组织培训讲座,以增进对民盟历史的了解和理解;也为机关专职干部和骨干盟员组织培训讲座,以提高对参政议政工作的了解和理解。我多年里先后主持民盟中央宣传部和参政议政部工作,有义务、有责任为他们多做点服务,由此开始整理手边史料,准备讲座内容。明知挂一漏万,却也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因此不避浅陋,不怕出丑,今天“挂一”,争取明天“挂二挂三”。为此,连续多年,南北东西跑了二十来个省市,同年轻盟员聊我能读到的民盟历史。盟友们纯良、宽容,每次都给予真诚的鼓励。今夏哈尔滨讲座上,反响更是强烈,让我生出心思,以讲座素材为基础,编写成书,或可满足更多更远的盟友们所需。

梳理素材的过程中,多了一层感受——盟史确是厚重,史料确是匮乏,阅读确是有限,不过,即便如此,想把脉络梳理清楚,事件说得准确,所需功力自己未必具备。史料固然多多益善,但现有素材已足够自己对付,或许还超出了能力所及。原想以一册写及七十余年历史,没想到自民盟前身初建到1950年新政权初建前后的内容已足够一本,不宜再多。

对这本札记,盟内朋友既予鼓励,还有很好的建议。盟外朋友则告,社会上的很多读者也期待更多地了解民盟历史的真实细节。这话倒勾起了我的一个愿望——若有拍摄纪录片的内行,关注民盟历史的影像记录和还原方式,应该能拍出非常好看、大有价值的作品。毕竟,这本文字只是一个人的零星札记。限于阅读范围、搜求能力和理解水准,这本札记放在民盟历史背景上,确属挂一漏万。如能有更多人关注、用心、下工夫,会有更多的历史碎片被打捞出来,弥补更多的缺失,还原更多的历史细节。

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是由无数具体、生动的细节构成的。我们也许永远都回不到完全的历史现场,却不妨尽可能离它近一点。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可能就因为很多事情的本来面目和内在逻辑都不清楚,或不愿面对。没有“实事”,也就难“求是”。

这本零星札记,意在多少积累点“实事”。如有不实之处,诚盼批评指正。

感谢民盟前辈留下史料;感谢梁晓声、王赞师友拨冗作序;感谢刘瑞琳女士鼓励成书;感谢徐向东先生提示写出最初创议成立民盟的梁漱溟、张君劢、黄炎培、左舜生四位前辈小传;感谢曹凌志先生确定书名。也感谢所有鼓励我编写本书的师友亲朋。 “后记”文字即将结束,偶尔在女儿翻译的一本传播学书稿里读到一段话,正合自己此时心思:“形成一种证据感,坦率地承认可用信息的局限性……仔细剖析标语和抽象表达,拒不隐瞒新闻,或者在真实性之上强加道德高度或任何事由。” 说得真好。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8: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