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为作者品山鉴水之旅途中对山水之美的感悟。旅游是一种愉悦身心,增长知识的活动,然有多少旅游者面对山水感到心有所动,慨然而有所得?本书作者对自然山水的颖悟,多随感而发,然凝聚了作者多年对自然美学的深深感悟,加上细腻的笔触,优美的语言,读之如清风拂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乐山乐水,吟风弄月之佳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交游风月--山水美学谈/美学冲击力书系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陈望衡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全书为作者品山鉴水之旅途中对山水之美的感悟。旅游是一种愉悦身心,增长知识的活动,然有多少旅游者面对山水感到心有所动,慨然而有所得?本书作者对自然山水的颖悟,多随感而发,然凝聚了作者多年对自然美学的深深感悟,加上细腻的笔触,优美的语言,读之如清风拂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乐山乐水,吟风弄月之佳作。 内容推荐 本书顾书名而思义,全书为作者品山鉴水之旅途中对山水之美的感悟。旅游是一种愉悦身心,增长知识的活动,然有多少旅游者面对山水感到心有所动,慨然而有所得?本书作者对自然山水的颖悟,多随感而发,然凝聚了作者多年对自然美学的深深感悟,加上细腻的笔触,优美的语言,读之如清风拂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乐山乐水,吟风弄月之佳作。 目录 序:人得交游是风月 天开画图(上) 野性之美(上) 野性之美(下) 生机之美 天籁无语 倾听天机 天开画图(下) 雄伟与秀丽 旷远与幽深 恬淡与绚丽 艰险与奇特 人心境界 山水美与神话 山水美与楹联 山水美与音乐 风景与风水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心凝形释 解放感觉(上) 解放感觉(下) 错觉之妙 放飞情思 悬置功利 出入其间 创造朦胧 天乐之赏 澄怀昧像 男人是山,女人是水(上) 男人是山,女人是水(中) 男人是山,女人是水(下) 流水之类(上) 流水之类(下) 品山鉴水 三峡之魂 桃源梦寻 天地之才情——武夷山 雨游三清山 话说龙虎山 读君山 武汉三山小记 欲把东湖比西湖 鸾凤从四面飞来 朱碑亭记 日出时刻 寻访三生石 结语 山光水色与人亲 附录:自然至美 跋 试读章节 男人的魅力在于女人的关爱,女人的美丽在于男人的呵护。山水也一样。水是山之灵,山是水之魄。有山无水不精神,有水无山欠气概。风景之美正在于山与水的绝妙组合。 说杭州美在水,其实并不准确,杭州诚然以西湖闻名,但西湖之美却在四周远远近近的山。西湖三面环山,一面临城。这种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东湖未有,太湖未有,巢湖未 P156有,鄱阳湖也未有。 杭州湖畔居品茶,奇绝处在于赏景。坐在临湖敞口茶厅,沏上一壶龙井,茶香氤氲中,凭栏眺望西湖。西湖就像一面明镜镶嵌在碧玉之中,这时,你才觉得,正是这环湖的山众星拱月般将西湖女儿俏丽的脸蛋托了出来。有山,就有云气,有烟岚,于是,山色空漾,云霓明灭,动静相映,变幻不居……西子姑娘千变万化的美丽与神秘尽在这山色之中。 没有男人的爱慕,哪有女人的美丽!没有这样多的山呵护着西湖,哪有西湖绝代的妖娆! P157 序言 我们总是习惯于认为,历史是以一种平和、有序、可理解的方式在理性的堤岸之内缓慢流淌的,在这个流淌绵延的过程中,逐渐积淀起一系列的观念谱系,包括真假、善恶、美丑的诸般价值意识和感觉,它们盘踞于人们心中,往往被视为不证自明、天经地义的东西。可是有一个时候,那一条长河会变得波诡云谲,一切都显得不再可靠,原本根深蒂固的观念也被连根拔起,成为漂浮于空中、失却实在指向性的纯粹符码。 堤坝似乎不复存在,那些我们以为可以据以理解这个世界、把握这个世界的概念和规范都用不上了。我们就像庄子笔下的那个河伯一样,原本看着河流浩荡“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可是当遭遇那一片失去了边界的大海,就不得不望洋兴叹了。 现在我们就正面临着失去边界的震惊和晕眩,感受着飞速变化的现实带来的审美冲击力。这是一种类似于shock(休克)的感觉,因为我们仿佛只能听任种种逸出常规、超乎定见的文化现象或审美现象在那儿以自己的逻辑(如果有逻辑的话)生机勃勃地绽现,却无法加以有效地把握。美学家跟每个人一样,同样只能皱着眉头在那儿寻思:怎么这个世界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呢?关于今天有名目繁多的指称:“E时代”、“传媒时代”、“消费时代”、“后现代或后后现代”……还有很多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命名:“经验断裂”、“美学生活化或生活美学化”、“审丑的时代”、“全民狂欢的年代”……我们必须真正重视当下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直接对现实境遇发言,否则所谓的美学研究只能是一种体内循环。面对当下丰富而生动的文化现实,美学家的缺席或失声是不正常的。美学家一定得有很好的胃口,有旺盛的食欲,有强大的消化能力。 在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芝诺悖论”,说阿喀琉斯在后面追赶乌龟,但无论他多么快,永远都追不上爬行缓慢的乌龟,因为他永远都只能达到乌龟“曾到过”的一个点上。这当然是一个利用逻辑自身缺陷展开的诡辩,有违于常识。哲学家们早已知道问题所在,即那跨越的一步被无限分割了,阿喀琉斯被拦在无限等分的“界”外。因为他被设定为是不能“越界”的。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有点像我们今天的美学追不上生活一样。如何才能使美学捕捉住生活?其实也非常简单,那就是要敢于越界。既然生活本身已经溢出了原有理解的范畴,那么死抓住一些旧的概念无异于自设樊篱,自营囚室。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时至今日,美学不可孤芳自赏,只是守着一堆老IH的形而上概念做文章,不应该继续抱残守缺地满足于谈论“感性”、“理性”、“形象思维”、“意境”、“形式”、“内容”等,对于流行的大众文化只是简单地抱一种拒斥态度,毕竟美学不能无涉于鲜活的个体生存状态,不能脱离迅速变换着的精神境遇。“实在与虚拟”、“想像与欲望”、“精神与身体”、“沉重与轻逸”、“缓慢与快捷”、“劳作与游戏”、“语义与现象”、“原本与复制”、“中心与边缘”这些关系也许更值得美学家们去好好地加以研究。 科技对今天美学形态和人们审美感觉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速度感、空间感、时间感、形式感无一不在科技的笼罩之下被修改,美感与丑感也必定受到影响。用我曾经提出的那一组关系来描述,就是实在性减弱、虚拟性强化;想像越来越成为欲望的延伸;身体的合法性全面上扬,精神价值反倒开始染上了一点羞耻感;沉重性不再是构成审美的基本要件,而轻逸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存姿态;缓慢的魅力已经久违,快捷成为所有人内心的渴望;劳作不是人生的主题,其美学意蕴也被剥离殆尽,游戏越来越成为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即使通过这种游戏得到的仅仅是幻觉的餍足;原本不再重要,大量繁殖的复本消解着所谓原创的价值…… 古代的诗人在灯下捻须吟咏,今天的人们捧着话筒对着MTV的画面抒情;从前的人们迷恋于月下清风或雨中残荷的意境,今天的人们在虚拟的空间体验着感情的跌宕起伏;从前的人们慢慢地品味艺术的滋味,今天的人们则几乎把一切当成了消费活动,并且把快感当成了美感。诗人纪伯伦说,美是温柔的低语,美与黎明一起从东方升起,美倚靠着日暮的窗户,美是秋叶的舞蹈,美是冬天的飞雪。苏东坡说,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乃造物之无尽藏,耳得为声目遇成色,给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感。此等意韵悠长的古典形态之美已很难寻觅,因为频奏凯歌的科技已经穷尽了我们的想像力。 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深刻地洞见了科技发展对美学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他认为,所谓的技术复制时代,就是从“有韵味的艺术”转变为“机械复制的艺术”,从艺术的“膜拜价值”转向“展示价值”,从“美的艺术”转变为“后审美的艺术”,从“对艺术的凝神专注”转向“消遣性接受”。像在今天给人们感官带来更强烈冲击力的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也都可以被涵盖在“技术复制”这一个统称之内。我们注意到,“韵味”(aura)的丧失成为今天人们生活中的基本特征之一,尽管在科技的助推下,“美”似乎无处不在。审美活动原本是具有原位性、即时即地性、独一无二性的,但是科技强调的是可展示性、可展览性,其实也就是一种可消费性。其结果就是如阿尔都塞·赫胥黎所说,技术进步导致了庸俗化。在今天,渣滓的生产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多。当然,这是一种相对保守的判断,因为毕竟,传统精英式的美的创造和欣赏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对于执著于美学经典形态的人来说,他们怀着一种对“韵味”的依恋无可厚非,但并不见得可以因此拥有价值评判上的优越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这种自上而下、从膜拜到展示、由精英到大众的变迁是无可逃避的,这几乎就是一种宿命。 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像是一个“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既会跳出美丽的天使,也会放出邪恶的魔鬼。科技又像是一盏“阿拉丁神灯”,一旦拥有,就会帮助人类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这究竟算一个美好的期许,还是对于欲望的刺激和放纵?科技帮助人类消除了在世的“异乡感”,使得审美活动成为可能,但同时人自身是否也正在经历一种异化,即失去了体贴世界的那种“亲在感”?在日趋发达的科技的影响下,美的形态和美的感觉正在发生革命性的裂变。 科技的人口事实上就是生活世界的人口,因为科技的本能就是要覆盖、介入、占有生活的机体。生活美学化是科技进步的一个必然效应。在这里我们暂时搁置有关生活美学化的价值评判,无论说它好还是不好(也许并不存在简洁明了的好坏问题),它都是一个越来越显豁的文化事实。从我们的眼光来看,一个“泛美学主义”的时代是确实存在的。众所周知,大众文化已然成为一个庞然大物。我们在这里也不想谈论大众文化产业的生产与消费逻辑,而只想追究这一以惊人的速度膨胀并且成功广揽人心的生活和文化形态,其内在的美学元素是什么,它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嬗变,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颠覆了什么,消解了什么,承继了什么,创造了什么?现实生活中许多尚无法被命名的美学现象,是美的敞开还是遮蔽?在泛审美的共同体中,人是更亲密了还是更孤独了?等等。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推出这一套《美学冲击力书系》,组织一批既关注现实文化生态又有相当理论功底的作者,分别撰写了以传媒、网络、山水、休闲、居室、美容等为主题的美学著作。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书里,美不是作为一个理念或对象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仍然在生长着、不断扩张、与个体生命相互交融的生活经验得到确认和把握,美学也不是作为精神的独裁者而高高在上,它更像是眼下纷乱生活海流中一个灵活警觉的向导。通过这个向导,我们也许可以在当前浩渺莫测的文化大海上,开辟一条“理解”的航线,发现那个“意义新大陆”的边缘。 我们被大众传媒所包围,我们的感性被传媒所塑造和修饰。传媒的力量如此巨大,谁也不敢小看。这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一块符号攻守之地,一块价值交锋最激烈之地,一块意识形态与意象形态并行之地,一块商家和大众以娱乐的面目达成妥协之地。同时这里也是一块诱惑和禁忌并存的雷区,一块天使与魔鬼下棋的纹枰,一块万象纷呈而少有人加以清理的杂草丛生之地。我们在图像里消费。我们在广告里陶醉。我们在影视里流泪。我们在手机里恋爱。我们在节日里狂欢。传媒是主导人们价值观的霸主,是人体和心智的延伸,呈现出一种天花乱坠之美——故有《肆虐的狂欢——传媒美学谈》。 人与自然越疏离,便越是渴望与自然山水的亲近。在人文的视野里,自然山水之美的地位重新得到尊崇。人与山水的往还,是一次调适身心的审美活动,有种美学的惊奇只有在旅游中、在与山水打照面时才能感觉到。“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柔和情韵,“骏马西风冀北”也别有冷峻风味。在山水中我们跳出了自己与外界晨昏相亲的惯性的惰性,努力去寻找另外的“眼神”,别样的“妩媚”。把自己的整个身心交出去,直接与山水晤谈,使自己的全部感官向天地开放,并且接受自然的赠礼,养成胸襟,培育情怀。在自然中实现自由,把山水当成了朋友——故有《交游风月——山水美学谈》。 人生两件事,一为劳作,一为休闲。不劳作,即是休闲,但“休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成为一件郑重之事。时代在加速,人生的旅程也仿佛越来越快,人们都拼命往前赶,悖谬之处就在于,加快步伐是为了能够有一天可以慢下来“休”,努力挣钱是为了有一天可以堂而皇之地“闲”。休闲是什么?是一个产业,是一个节目,是一次公关。对很多人来说,休闲是一种有目的的消费活动,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忙着休闲”的尴尬状态。未被异化的“休闲”是怎样的?怎样才能优雅地生存?“休闲”二字意味深长——故有《闲暇是金——休闲美学谈》。 人类最初是穴居的动物,今天越来越追求“生活品质”、越来越强调物性享受的人们,更加需要一个安身立命之所。身处荒野需要一片遮挡烈日的荫凉,寒意袭人时需要一个遮风避雨的小窝。美好的自然环境、优雅的庭园环境、舒适的室内环境,成为人们评估自身或他人生活状态的重要参数。居室内外的环境,既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美学问题——故有《温馨的家园——居住美学谈》。 生活如万花筒,五光十色,除了以上的以外,网络与美容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日益充当重要的角色,我们即将推出的还有网络美学与美容之道等著作。 著名哲学家成中英教授认为,本体在诠释中显现,真理就是真理的直接陈述。对任何新生的经验来说,都有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个人体验到公共规范的过程,标准不是圣人一手裁定的,而是逐渐生成、不断涌现出来的。累积起来的经验得到把握以后,也就融入到了传统之中。的确,经验是值得重视的,正是生生不息的经验之流使得人们对于“美”的理解不断深人和丰富起来。原有的审美标准被解构了,但新经验的融合和聚合必定会重构出新的价值标准,培育出新的审美感官,创生出新的生存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的确是语用化的,我们完全可以暂时搁置形而上之思,在传媒、网络、山水、休闲、居室、美容这些“形而下”的经验现象中窥见“道”的显现。 美总是在具体的境遇中敞开。就让我们在与美迎面相逢或擦肩而过的现实境遇里,“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 后记 大自然真是无比神秘。在武汉,台风过去与它极少有缘,然今年好几次自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都吹到了武汉,清风、凉雨着实让武汉人高兴了好些日子。我的这本书稿也就在这份清爽之中完稿了。 虽说它定稿于这个暑假,然而这本书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从事美学研究之初。有朋友说我是研究自然美起家的,虽不全面,但也是一部分事实。我的美学处女作为《简论自然美》,它发表在刚创刊的《求索》1981年第2期。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此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华文摘》等多家刊物转载,《光明日报》也在学术新论栏介绍。我清晰地记得,是李泽厚先生将《光明日报》的剪报寄给我的,他还在我介绍此文的条目上用红铅笔画上重重的一条线,足以见出先生对晚生的关爱。后来,我在上海见到李先生,李先生说,你此文的观点虽与我不相同,但我觉得这样好,我不希望你的观点跟我完全一样。李先生的学术胸襟令我十分感动。当时的情景历历如绘,清新如昨。此后,我虽然没有全力于自然美的研究,但也不时做有关自然美的文章,比较有分量的《中西自然美学观比较》发表后,也在《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过。20世纪末,广西社会科学院的范阳、丘振声、黄贯群三位先生拟组织一套丛书,约我写《山水美与心理学》,我完成了13万字的稿子,寄给了他们,后来丛书未出成,范阳先生他们将所有的书稿编人一本书,名日《山水美论》,1990年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89年我到浙江大学工作,杭州的《风景名胜》杂志约我写山水美学随笔,1994年,上海的《旅游天地》又约请我主持“品山鉴水”专栏,这样,陆续写下来,关于自然山水美的文字也有好几十万字了。 去年,我将其中游记类的文字,选编成《妩媚山水》一书,交给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今年,又来编这本以山水审美理论为主的书。收入此书的绝大多数文字,属于我这些年写的山水美学随笔,其中主要是与旅游相关的文章。本书的部分文字则选自《山水美与心理学》。 近年来,我除了继续中国美学史方向研究外,还开辟了环境美学研究方向。环境美学方向实际上是我的自然美研究的发展。不过,我认为,从环境美学的维度研究自然美与过去从美学基本问题研究维度研究自然美是不一样的。后者的研究似离不开美的本质之类的问题,前者则更多地联系到人的生活,联系到实践,联系到生态,联系到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虽然是一个经典的论题,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如此严峻地凸现出来。 环境美学——一个多么有意义的研究领域,我将为之贡献毕生。 陈望衡 2005年9月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