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一酒一菩提》是《一醉一世界》的姊妹篇,在沿袭原来风格的基础上,更展现出作者傅建伟先生的渊博、睿智、文采、哲思。
本书以《镜花缘》与《儒林外史》为蓝本,借一纸之字,吐一时之快,传达出作者对中国黄酒事业的热爱、对人生商场的体悟。
本书适合普通大众尤其是酒文化爱好者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酒一菩提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傅建伟 |
出版社 | 西泠印社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一酒一菩提》是《一醉一世界》的姊妹篇,在沿袭原来风格的基础上,更展现出作者傅建伟先生的渊博、睿智、文采、哲思。 本书以《镜花缘》与《儒林外史》为蓝本,借一纸之字,吐一时之快,传达出作者对中国黄酒事业的热爱、对人生商场的体悟。 本书适合普通大众尤其是酒文化爱好者阅读。 内容推荐 《一酒一菩提》一书主要分为两个内容:一、镜花说缘;二、儒林话酒。作者傅建伟用诙谐幽默甚至稍带辛辣的语言,以酒为主线,写出趣味十足又不乏人生哲理的文字,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中国黄酒事业的热爱、对人生商场的体悟。 目录 《一酒一菩提》序 镜花说缘——迷醉的镜花水月世界 第一回 一饮百觥为追梦 花样全翻旧稗宫 第二回 瑶池仙酿众神赞 百花仙子铁骨铮 第三回 喝酒吃荤真和尚 足生云雾辨善恶 第四回 犬封更比无肠闹 奢侈之风何时休 第五回 绍兴黄酒飘远洋 异域酒坛作烟壶 第六回 醋酒不分乱酒道 淑士迂腐酸气浓 第七回 妙手回春赖酒功 济世福水惠众生 第八回 双声叠韵行酒令 古往今来分径庭 第九回 酉水阵酒气熏人 众名酒一展阵容 儒林话酒 第一回 哺糟啜醣醉写世态 冷眼观世杂绘众生 第二回 老童生受聘席上遭辱 落榜人连中咸鱼翻身 第三回 胡屠户提酒闹贺喜 中举婿发疯遭掌掴 第四回 严贡生摆宴放长线 汤知县席上显官范 第五回 张乡绅酒后出馊主意 汤知县纳言闹人命案 第六回 遭连累严监生破资赘 省灯油后世人妄非议 第七回 娄府书斋牵红线 鲁宅喜宴遭折腾 第八回 牛布衣流离诗酒人生 老和尚慈悲酒祭师爷 第九回 众名士雅集出乖露丑 莺腹湖大宴喧腾十里 第十回 天长府陈酒飘香 赐书楼高朋聚醉 第十一回 丰家巷里酒色撩煞人 来宾楼上飞觞醉梦生 《一酒一菩提》后记 试读章节 酒,真是一种神奇的物质,酒精分子的催化与激活,使大脑的神经系统及情智达到活跃的高点。你看,为感谢浩荡洪恩,接下来各式仙等各显神通,有炫耀法力的,有才艺表演的,有不怕肉麻献谀词说马屁话的……各位神仙挖空心思,极尽所能,卖弄本领,献媚讨巧,竭力讨好王母。有一个什么叫赤脚的大仙,自诩为性感帅哥,举着一杯酒七冲八跌跑到她跟前,嘴里喊着“敬敬美女,敬敬美女”,神魂颠倒的王老太居然颊上飞着两朵红晕,照单全收,与他干了。美酒的伟大功效之一,就是可以拉近领导与部下的距离,美酒加媚言让头头如沐春风、如异性按摩那么爽。 乖巧的嫦娥适时冲出,先是提议请百鸟、百兽歌舞伴宴——原来,现代饭店里三点式的歌舞伴宴古已有之,凡间的还是从天上学来的,乖乖的,真长学问!百鸟之舞是黑压压的、杂七杂八的一群鸟乱拍了一阵翅膀,飞起一阵阵蓬蓬松松的鸟毛,还夹着一些令人恶心的鸡污臭,神仙们连忙用手盖住酒杯,鼻子过敏的望着天花板连连打嚏。那四只脚的兽类跳什么舞?“那笨牛、癞象,摇来摆去,已觉不雅,又弄个毛猴子,夹在里头,东奔西跳,偏是他忙;最令人喷饭的,那小耗子又要舞,又怕猫,躲躲藏藏,贼头贼脑,任他装出斯文样子,终失不了偷油的身份……”飞禽走兽表演的舞蹈一结束,嫦娥扭着腰肢往台阶上一站,尖着声说:“下面我提议,请百花仙子施令开放百花,为我们敬爱的王母娘娘寿诞助兴!” 谁不晓得百花开放是应季应节,各有时序,绝非儿戏,百花仙子岂敢违规操作,嫦娥的语音刚落,仙女堆里叽叽喳喳响起一片抗议声: “我们有时间表,不能乱放!” “一季怎么能开四季的花?要放,你有本事你去放!” “马屁精!神经有病啊?”百花仙子白过去一眼,话说得更难听。 这下恰似一盆冷水,不,简直是一盆冰水,使本来热烈欢腾的气氛一下子凝固了。王母的脸上,不动声色地飘过一丝阴云,众神仙打着哈哈说:不开花欢迎仙子姑娘为大家唱歌,场面上搪塞了过去。 看官至此,或许会以为,嫦娥仙子与百花仙子大概因为是同为“仙子”而互妒,各有姿色而对仗吧,其实非也。嫦娥与百花并无宿怨,只是嫦娥的邻居、朋友凤姨与百花仙子之间素有间隙,互不买账,常存口角,且相互耿耿于怀。但那凤姨与嫦娥关系不错。俗话说,近朱者赤,在凤姨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渲染下,嫦娥对百花的印象分已经大打折扣——看来“仙”者亦有凡人之劣性。加上凤姨托孤之言,更让嫦娥滋生了为其好友、好邻居泄私愤之心,时时刻刻寻觅寻衅的机会。 无巧不成书,哪知天上的闹腾与地下的折腾竟高度一致,那一天地上的唐女王武则天正在饮酒赏雪。按汝珍兄的描述,这武则天乃玉皇大帝下派的天魔心月狐托体而变的,目的是让这狐狸精倒腾造祸,对李唐弑父诛兄的恶行予以惩罚,而心月狐就是广寒宫里嫦娥的邻居凤姨,所以不知是附体与真人心有神犀一点通,还是纯属巧合,武婆子醉醺醺大着舌头也在诏令百花齐放,企图制造文艺的春天到来了的假象。这真是芥菜籽掉进针眼——碰巧,这时百花仙子正好不在洞府,老大不在,群花无主,但楼上的主和楼下的主都得罪不起,尤其是楼下更年期的武婆娘更不是好惹的,在无奈之下,众花神只得违心违时违规暂时开放。可怜的牡丹迟开了一点,竟被武疯婆用火盆足足烤了两个时辰,用火烤的目的是升温,按照武疯婆的理论,即使在大冬天,我只要把气温给搞上去了,甭管是人造的还是海造的暖风,只要荡漾了,就是春季到来了。春无来了,你牡丹还能装傻作痴,不把花苞给我掰开来?结果牡小姐被烤得焦头烂额,焦味刺鼻,无奈之下,最后也只得开了……百花仙子就因此而违犯天条,被劾为“逞艳于非时之候,献媚于世主之前,致令时序颠倒”。大头头玉帝一怒,就把百花仙子连同九十九位花神统统贬入凡尘——得罪王母的因,此时有了果。 看官,看来顶头A是千万不能得罪的,也是得罪不起的。李同学比我们早出世了二百多年,哪怕是“桃花源中人”,也深谙了此道,给我们作了形象而生动的解述。当今流传的一幅草根对联,或许更能说明一些问题,上联:说你行不行也行;下联:说你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怎么样,不管仙人凡人,你不尿这一壶,一样够受的吧?当然,按汝珍兄的个性,说不定直接或间接地有过此类刻骨铭心的经历,要不怎么写得出如此生动的场景来呢。 P15-17 序言 我不善饮,更不敢饮,但是,有时却喜饮好饮。平时读书,也颇留意与酒有关的史事。有时,也会应知心好友之邀,参加一些酒会,我不胜酒力,在那样的场合,却往往借酒壮胆,发表一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酒论。先略加整理,在此稍加申说,请各位贤达硕学,特别是本书的作者傅建伟先生指教。 我们都知道酒拥有7,000多年的历史,酒是人类生活当中的主要饮料之一。试问:哪个民族的文化和酒没有关系?哪个民族的文化里绝对没有酒的因素,或者说没有接近于酒类的饮料?就我浅薄的知识来讲,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事实是,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都有一种或多种能够调动人的激情,让人达到半迷醉状态的饮料,后来,酒唱起了这类饮料的主角。这就说明了,酒和文化的关系非常特别,或者说酒注定包括了文化的成分,而文化越高级,对酒就越讲究。 就中国而论,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酒,无论从文学艺术、文化娱乐,还是从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角度看,都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酒出现以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它的形态多种多样,它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的历史相融合。酒更有一种非常的特质,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也不仅仅是一种饮料,酒还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酒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方方面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部酒的历史,也正是一部文化史。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中国酒的精神、或日中国酒神的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最初的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子高唱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这种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忘却暂时的荣辱,就是中国酒文化的精髓所在。这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抛弃一些无谓的、僵化的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从而获得生命极大的快乐。 在文化艺术的发展长河中,酒的精神无所不在。它对文学艺术家创作出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自由、艺术和美,三位一体。因酒而自由,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美。在醉酒或者一种微醺的状态中获得艺术所需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的中国艺术家尘世束缚、获取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选择。中国最强醉鬼刘伶在《酒德颂》当中就曾经这样讲过:“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楹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这种境界,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典型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人大概和酒的精神特别有缘分。一方面,中国文化界人士大多嗜酒。酒可以激发灵感、活跃形象思维,酒后吟诗作赋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即便是饮酒本身,也往往成为创作的上好素材。甚至可以讲,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每一页都散发着中国特有的酒香。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人的杰出代表,都终身嗜酒。李白自称“酒仙”,而杜甫因一句“性豪夜嗜酒”,而有“酒豪”之名。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早已是脍炙人口的酒诗。“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饮酒》)等等诗句,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郭沫若曾经做过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他统计了李白和杜甫现存诗歌中直接谈到酒的频率。这个数字非常惊人:在李白的诗歌当中,直接出现“酒”字的,占17%;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杜甫的诗歌当中,直接提到“酒”字的,居然占21%!这在多少让人出乎意料的同时,不禁让人遐想,假如没有酒,李杜该怎么办? 古人不待言,五·四以后的中国现代文人、中国现代文化的创造者也几乎没有不好酒的。比如鲁迅先生,倘若我们翻开他的日记,就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好酒,尤其是喜爱家乡绍兴的黄酒。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非常著名的一首诗《自嘲》,其中就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样激愤的诗句居然就是在郁达夫先生做东的酒席上,鲁迅先生喝到微醺之后,挥洒而成的。郁达夫先生更是以好酒著名,“大醉三干日,微醺又十年”,这样的佳句恐怕连李白也要为之击节,而这就是他酒后醉吟而出的。 不仅诗歌如此,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书法艺术当中,酒的精神更是活泼万端。比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脾气非常古怪,他的字画很难轻易地得到。但是,当时的人都知道郑板桥喜好狗肉和美酒,于是求画的人,便经常拿着狗肉和美酒,想趁其醉而如愿得到字画。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用意,但是却实在经不住美酒的诱惑,只有经常写诗自嘲。他有这样一句诗:“看月不妨人去尽,对花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另外,像吴道子作画前夜必要酣饮大醉,方可动笔;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更是在醉后挥毫所作,都是极好的例子了。 中国还有酒令。这是对人们的聪明才智、知识水平、文学素养和应变能力的考验。没有满腹诗书和机敏睿智,则注定败北。中国传统文化把酒的文化发挥到极致美妙,百家词曲、歌谣谚语、典故对联等都酿在了酒令中。从中国酒的幽香中,始终可以品味到浓浓绵绵的书卷气和文化味。古代文人饮酒时的意雅情趣,我们今天是无法见识了,只能从《红楼梦》、《镜花缘》等小说和有关书籍中知晓皮毛了。 中国酒文化的真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真精神是融为一体的。只有在中国文化宏大的背景下,去欣赏、去领略我们酒的真精神,才能使中国酒文化得到真正的弘扬。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外界以为,像今天一样,中国人一直以喝白酒为主。这当然是一种因为不了解历史而起的误解。大概是隋朝以后,才开始有我们今天讲的白酒、烧酒。经过蒸馏过程以后的白酒更要晚至是宋代才产生的,到元朝以后才大规模推广。此前,当然一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中国人依然在喝的自然是度数没有那么高的米酒,或者黄酒了。 揭明这一点是非常要紧的,因为在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酒对中国传统文化究竟起了怎样的助推作用? 按照现在学术界的理论,世界的几大主要文化,都经过了一个特殊阶段,叫轴心突破,或者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每一种文化都出现了一种突破。中国的孔子、老子,或者印度的释迦牟尼、大雄,或者是古希腊的一些先哲,也几乎都出现在同一时代。在这个非常关键的时代里,所有各大文明都出现了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每一种文化接下来两千多年的命运。例如,中国文化到今天,仍旧离不开孔子和老子;印度文化到今天,很难说离得开释迦牟尼;西方文化到今天,又怎么离得开古希腊文明? 在所有这些突破当中,中国文化的突破是非常直观的。它的突破叫绝天地通,也就是说,天地之间的交通被隔绝了。以前沟通天和地的、沟通上苍和人间的,是可以进入半疯癫、半迷醉状态的巫师,他们往往借酒沟通了天与地。中国文化到了这个阶段,突然开始倾向于不承认,甚至彻底否认巫师有沟通天地的功能了。 中国文化跟希腊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文化的主流似乎一直强调克制、静心、内敛、理性、中庸。很多人将之归因于中国没有希腊那样的酒神文化。其实,中国的酒文化起码和希腊同样丰富,也许只不过像中国古代的米酒、黄酒那样比较温和罢了。更何况,人都需要一个出神的阶段,最高的境界正是所谓“出神入化”。要从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由王国,前提必须出神。人们用什么办法才能够摆脱人世间的纠缠和纷扰呢?对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同的酒一直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还是来观察一下中国的主要精神文化流派。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儒家是谦谦君子,这也许是如此。但是,绝不能忽略,儒家礼乐文化的传统,根本离不开酒,它有着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敬酒仪式。国家有大事要敬酒,民间有庆典要敬酒,甚至有时丧事也要敬酒;祭祖要敬酒,赏赐要敬酒,晋爵要敬酒,有外国使臣来进贡也要敬酒等等。道家和佛家按照戒律都要求戒酒。但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中国文化当中,对一些和尚、道士喝酒,我们总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有时还认为很可爱。比如,鲁智深喝酒、吃肉;又比如,中国佛教里甚至有这样的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都说明喝酒或许是可以原谅的。 确实,在中国古代,曾经屡有禁酒之令。但那主要是因为粮食紧张的问题。禁酒令本身并不是要排斥酒,而是因为缺乏粮食。所以历史上每次禁酒令维持的时间都不会很长。怎么能够在中国人或者任何一个民族的生活当中,剥夺了酒的席位?这样只会令统治者失去民心。酒在人们生活中,最起码是一种调解,人们靠酒可以改变一瞬间的生活。尽管从根本上来说,酒并不能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酒可以给生活打开更多的窗,可以让现实中的人沉入梦境,这就是酒的社会功能。 我不善饮,更不敢饮。但是,却喜欢结交善饮、敢饮的朋友,尤其是那些深谙酒文化的酒中真君子,更让我钦服无似。本书的作者傅建伟先生,无疑就是这样一位酒中真君子。 傅建伟先生年长我六岁,同属六零后,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 令我惊讶的是,一个工科生对文字居然如此醉心,对黄酒事业居然如此痴心,其言、其行、其文字无不让我动容。 令我感佩的是,傅兄不仅写专业,而且还能用如此诙谐幽默甚至稍带辛辣的语言,以酒为主线,写出这等趣味十足又不乏人生哲理的精彩文字,实乃博学多才之能士。此书之前,傅兄还点评过《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四大名著,立意很新,切点很准,别具匠心,捧起读之,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令人尊敬的是,傅兄还一直大力倡导并践行着儒家和谐文化,心存善念,身行善事,在公益慈善界也广受赞誉。而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一酒一菩提》,我以为是上部《一醉一世界》的姐妹篇,在沿袭原来风格的基础上,更展现出傅建伟先生的渊博、睿智、文采、哲思,传达出他对中国黄酒事业的热爱、对人生商场的体悟。 我喜欢结交善饮、敢饮,深谙酒文化的酒中真君子,更喜爱那些幸福地、快乐地工作和生活着的,并且愿意以自己的快乐幸福感传染友朋的至情至性之人。傅建伟先生正是这样的一个人,能够拥有事业和志业和谐统一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至于《一酒一菩提》的绝伦精彩,读者开卷即知,我的任何话都是多余的,我只能冒昧地略抒管见,以副傅建伟先生命序之雅意了。 后记 (一) 莫言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作为蒲氏松龄之乡邻的莫言能讲故事,会讲故事,擅讲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既讲好了故事,又讲了好故事。或许是得了蒲松龄先生的真传,莫言擅讲人人鬼鬼、神神道道、生生死死、生死疲劳、魔幻与现实纠结得难分彼此的故事;也正是因此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站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殿堂上的莫言,发表的演讲词题目便是: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那天,看着莫言兄气宇轩昂地站在神圣的瑞典文学院殿堂上依然在“讲故事”的我,心头猛然一震:我也是个讲故事的人啊!只不过,莫言的故事讲大了,讲到了诺贝尔文学的圣殿,我的故事讲得小,只讲给一小部分人听。我讲的是关于黄酒的故事,与莫言兄的故事比,只能算作小儿科了,不过,小有小的好处,我讲的每一个故事里都飘逸着黄酒的醇香。 大千世界,千奇百怪,世间万物,各有所爱。莫言还在娓娓动听地讲着他的大故事,我自然要慢慢道来这些黄酒的小故事喽,作为一个黄酒人,腔子里跳动着的自然是黄酒心,一颗热爱、挚爱黄酒的心;因为热爱,我愿意为它奉献毕生精力。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因为热爱,所以,置身酒业十余年来,每于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烦嚣的应酬之余,但得片刻闲暇,必奋笔疾书,把酒之思,酒之念,酒之雅,酒之狂,倾泻纸上,十数年间,集数十万言;因为热爱,所以,倾情于酒,常于酒酣耳热之际,发肺腑之言,任由酒话连篇,嬉笑怒骂诉诸笔端,因此便有了以《红楼楼》《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为蓝本的拙作《一醉一世界》;因为热爱,所以,《一醉一世界》一出版,我便想着正写着的这本书的书名了,也在思谋书名的日日夜夜中顿悟:黄酒是我所爱,爱原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啊! (二) 爱,当然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说来也巧。我因为入了酒这一行,才爱上了酒;爱上了酒,才越发地知道了酒的好处;知道了酒的好处,便越发地爱酒,生生循环不息,便时不时地写些小文,以抒情思,不想引起了一家行业媒体的关注,竟然向我约起稿来。起初,我是应付了事,后来,觉得对不住人家的一腔真诚,也怕令读者失望,因此,便认真起来,凡事就怕“认真”二字,这一认真不打紧,一篇一篇的稿子就这么扯棉絮般地出炉了。现在回想起来,颇有点戏剧性哈。 以“勤能补拙”来诠释或形容我的写作过程,自以为比较妥贴,由于有笨鸟先飞的行动与不怕人耻笑的傻劲,故敢在此路上义无反顾地前行。 当然哕,偶然中自有必然。咱今天也学一学莫言兄,讲一个故事给大伙儿听听。这个故事是朋友讲给我听的,她讲的是她朋友的故事。 这位朋友说,她的一位朋友是一个心底特良善的女孩子,美丽,清雅不可方物。为了救朋友之急,解朋友之难,她拿着自己的银行卡去透支;为了给部门员工发奖金,鼓舞士气,她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以公司的名义发给大家。她邀请同事到家里来,做非常精美的饭菜给大家吃,做好的饭菜端上来,她却很少吃,只是双手支着下巴,忽闪着一对漂亮的大眼睛看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一副很知足的模样。叫她也吃,她说,亲爱的,你们吃,我看着你们吃好高兴喔!饭菜吃好了,她要大家坐着看电视、听音乐,她一个人去洗刷,还快乐地哼着歌,边哼边说,亲爱的们,一会儿水果就好了哈。她是真的快乐的,她因大家的快乐而快乐。 她人很纯朴,也很能干,经济头脑不错,文学修养也高,文笔十分细腻流畅,武侠、言情、枪战、官场无所不能,尤其擅长言情小说。早在十年前,便在“榕树下”开设有专栏,以今生是猫的笔名写了一批又一批脍炙人口的情感小说、美文,把人感动的是唏哩哗啦的。前一阵子热播的《八路军》,她是编剧之一。 这么一个独特的女孩子,交男朋友的方式也是大大的与众不同。 这女孩儿曾经有一段时间在电视台工作,上班时间是颠三倒四的。某日,她下班回家,发现自己的电脑坏了,她可是每日都要写文字的呀,既是生计,也是爱好。于是她赶紧给修理公司打电话,答复是下午三点半前派员过来修理,放下电话。女孩儿看时间尚早,她小睡了半个小时,起身冲澡,正在洗长发的时候,门铃响了,女孩儿想,修理电脑的不该这时候到啊?或许是左邻王阿姨又有什么事找她了吧?甭管是谁,在家不给人开门是不礼貌的,她三下两下的冲洗完毕,把长发胡乱地擦了两把,抓了件睡袍套上就往门口跑,想想不妥,又跑回来,穿好睡衣,又披了件褂子,这才去开门。门一拉开,两厢里都傻掉了:伫立门口的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白白的脸子上还挂着汗珠,而门里则是一个身着睡衣的女孩子,头发上还淋淋地滴着水。 斯情此景很有镜头感吧?咱就给她定格喽! 女孩儿急忙把半个身子隐在门后,有些愠怒地问:你是——? …… 因有《一醉一世界》的磨砺,这些文字写来更得心应手,一边酒香幽幽,一边墨香微微,这种写作过程,真是一种享受,酣畅淋漓的疾书,大快吾心!兴奋时,也曾把自认为得意的段落忍不住地念给身边的朋友听,朋友听了,往往惊奇于我这平日木讷之人,竟能发出金石般犀利的稀声,此场景颇似张裕总经理周洪江先生为吾拙著《一醉一世界》所作序言之语境:傅先生以往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沉稳而又不苟言笑的人,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和他的思想内涵自不必说了,自这次拜读了傅先生《一醉一世界》的书稿,又发现了他风趣、幽默的另一面。这或许就是酒的魅力吧?它竟使平日不苟言笑的我也有了勃勃生气,光彩。 其时,还有人说,不能只写这些篇章的,起码得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等这些现实意义的小说要旨辑录在内呀……越说越没边没沿了!慌得我忙推他们出去,返身回屋,关了门,我便小小的得意了,但得意却不忘形。 我在想着,这世界真是奇妙啊!我与黄酒情缘,似乎是冥冥之中早就注定了的。 十五年前的一纸调令,让毫无思想准备的我,突然地掉进了黄酒圈儿,自此与黄酒结缘。初入此门,我像刚出蛋壳的雏鸡儿,呆呆愣愣的,眼睛不晓得往哪里看,手脚不晓得往哪里放,直到一阵扑鼻而来的酒香,令我猛醒:这不就是同事间经常喝的那个酒吗?这不就是大学毕业时,举杯共贺的那个酒吗?这不就是小的时候,爸爸喝的那琥珀色的液体的味道吗? 贪婪地呼吸着这熟悉而又亲切的味道,一瞬间,时光好像倒流了回去,我又看到了每餐都喜欢咪一口小酒的奶奶,她喜欢地笑着,笑得泪花闪闪的,记得我做小工的时候,平生第一次把捏得汗浸浸的几元钱带回家,奶奶说,“有儿受不了廿年穷,转眼,我娃会挣钱了!” (六) 奶奶走的这些年,我想念了她这些年。我始终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她,虽然,她就躺在上虞肖金称山的墓穴里,清明时节,我也常常地去看她,可是,她从来不曾入我的梦。就在踏进中国绍兴黄酒集团,踏进古越龙山公司的那天晚上,我真切地梦到了我的奶奶,爸爸竟然也来了,他们说,“伟儿在酒厂工作了,以后我们就有好酒喝了!”这是这么些年来,奶奶和爸爸、我最最敬重的亲人第一次双双走进我的梦乡,那天,他们的兴致很好;醒来,泪湿枕巾。 从那天开始,我才知道酒是家人间最亲密的牵连,不分阴阳。自此后,年年上坟奠祖必是古越龙山绍兴酒,而我,经多年熏陶,俨然一酒耗子耳! 静坐深思,不由得想,我与黄酒间的情愫,是在儿时就结下了的,酒香氤氲的故乡铸就了我血液中绍兴酒的基因,工作上无意识地调动,造就了我与我所热爱的黄酒事业的无缝对接,如果说初识黄酒源于家乡的环境,那么进入黄酒才是识酒之始啊,日久月深的研究琢磨,渐知其精妙,就更觉其博大,愈发要钻研下去,愈发地离不开它,渐渐地,工作,学习,生活,业余爱好,甚至人生之全部,竟至于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了。 前年,母校同济大学邀请我,作为百年同济百名校友回母校演讲,演讲结束后,有一个互动环节,记得有一位学弟问我:什么叫幸福?我答日:幸福其实很简单,一、干自己喜欢干的活,前提是干这个活能养活自个儿;二、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前提是大家都要快乐。 从事黄酒事业,我就更感到了幸福和快乐,愈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愿大家都幸福安康! 二零一三年立夏初稿 二零一三年四月初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