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1)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数学
作者 (美)李学数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数学很难,追求她是艰苦的;数学很美!不追求她是遗憾的。人生,怎能逃避艰苦,而选择遗憾呢?

《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告诉我们,数学的吸引力何在,以及数学大师们,追求数学的美丽人生。作者李学数以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创作的热情,将一般人认为枯燥的数学问题和数学史、平淡的数学家生涯,深入浅出、趣味盎然地展现出来。

《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1)》介绍了作者不凡的学习数学之路,伯德、罗素、厄多斯、狄拉克等著名学者的趣闻轶事,以及关于圆周率、旅行货郎问题的故事。

内容推荐

《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堪称迄今华人数学科普第一品牌,是一部可得以流传的佳作。十多年前,此书曾经在香港广角镜出版社出版,受到广泛好评。此次是经过修订的全新版本。有如下特色:

首先,《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是一部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普著作。相对目前华人的同类作品,该作品内容更加丰富、语句更为生动、视角更为新颖。作者李学数在香港出了八册,要不是身体原因,原准备写四十册。而此次出版的五册重新做了调整,在内容上除了略有删节,还添加了不少新内容。

特别是作者李学数的华裔数学家身份,他与世界级的大数学家华罗庚、厄多斯等有直接的交往,甚至是一起做过学问,这个机遇绝非一般科普作者所有,所以,全书中到处都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不像一些著作仅仅是抄袭加改造、人云亦云。

最后,作者的创作热情在字里行间表达无遗,这也是一个较高的境界。全书以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将一般人认为枯燥的数学问题和数学史、平淡的数学家生涯,深入浅出、趣味盎然地展现出来,改变了对数学的看法。

本书无疑是中小学生、中小学数学教师以及广大数学爱好者的理想读物。

目录

前言

1.我是李学数

 我怎样向不喜欢和害怕数学的人讲故事

 算术真是那么怕人

 教师不得法,当年恨死算术

 有严重自卑感的人站起来

 笔搁十多年不写

 两次小中风

 我的期望

2.“正义老人”保罗·伯德——一位影响我的黑人教授

 喜欢授课的伯德

 照顾年轻教授

 对我的忠告

3.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数学家——罗素

 贵族出身

 对数学的喜好

 与怀特海老师的合作

 有贵族气派的疯子

 造成第三次数学危机的罗素悖论

 对教育的看法

 中国人的朋友

 80岁写小说

 关心人类的未来

4.20世纪数学论文最多的数学家——纪念保罗·厄多斯

 数学神童

 善于发现及解题

 数学流浪汉

 生活“无能”的人

 独创一些词汇

 与数学家合作写论文

 与塞尔伯格的宿怨

 对年轻数学工作者的爱护

 麦卡锡时代的“黑五类”

 不是一个好病人

 对普通人讲数学失败

 厄多斯数

 我与厄多斯的交往

 厄多斯奇怪的行为

 贫穷但有一颗黄金般的心

 用金钱刺激解决难题

5.最奇怪的人保罗·狄拉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狄拉克的童年和少年

 狄拉克念电机系

 量子电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

 沉默寡言的科学家

 生活朴实得像苦行僧

 在美国定居

 一个无神论者

 狄拉克的忠告

 狄拉克奖的设立

 最后一点看法

6.科学上常用的常数——圆周率

 人对圆的认识

 从古代文物看圆

 科学上到处见芳踪

 中国数学家对圆周率的计算

 表示圆周率的美丽公式

 欧拉在圆周率上的研究

 古代的一个数学难题

 电子计算机算圆周率

 圆周率日

 自学材料

7.古为今用的几个几何问题

 从拿破仑重视数学谈起

 几何实用问题的提出

 意大利数学家的一篇论文

 费马的几何难题

 维维安尼定理

 托里拆利的解法

 用物理方法解决费马问题

 自学材料

8.从哈密顿图到旅行货郎问题

 哈密顿图的由来

 怎样的图是哈密顿图

 哈密顿图基本的必要条件

 旅行货郎问题

 树的搜索法

 为什么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对货郎问题发生兴趣

 动脑筋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3.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数学家——罗素

19世纪当以蒸汽机的发明和进化论的创立而引以为荣,然而更为令人瞩目的是19世纪纯数学的蓬勃发展而为这个时代赢得了更为崇高的荣誉。——罗素

现代数学最主要的成就是真正揭示了数学的整个面貌及其实质所在。——罗素

数学是我们信仰永恒与严格的真理的主要根源,也是信仰有一个超感的可知的世界的主要根源。几何学讨论严格的圆,但是没有一个可感觉的对象是严格的圆形的,无论我们多么小心谨慎地使用圆规,总会有某些不完备和不规则的。这就提示了一种观点,即一切严格的推理只能应用于同可感觉的对象相对立的理想对象,很自然的可以再进一步论证说,思想要比感官更高贵,而思想的对象要比感官直觉的对象更真实。

——罗素

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过。——罗素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是英国著名数理逻辑家,也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哲学家,著名的左翼知识分子。他从23岁起开始写作,不断工作75年,共写出100多本书和成千篇短文。孔子说“仁者寿”,他可以说是20世纪的一个仁者,热爱人类,为世界和平的工作而孜孜不倦地努力。

他说:“生命应该像花朵那么温柔可爱,像峰峦那么稳定而清晰,像苍天那么高深而不可测,生命是可以这样的!”

他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许多人不知道他曾是数学家,而且他在近世数理逻辑的研究上有过重要的贡献。

他在1951年80岁时对自己一生的回顾说:“一个人活到80岁,已有足够的理由说他活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工作已做完了,那些剩余的已无关紧要。”

“从我童年开始,我为追求两个目标而努力,这两个目标多年来远远地分开着,但近年已结合为一个。这两个目标是:追求那些仍在未知世界里但可因探讨而了解的事物;为创造更幸福的世界必须做的最大的努力。”  他在34岁前从事数理逻辑的研究,并且做出卓越的贡献,以后为了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写反战的小册子。

他预言德国会出现军事极权,结果准确而令人惊叹。

他预言日本会侵略中国及与美国交战,最后被美国打败。2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证实了他的话。他指出当时日本往军国主义发展,是“日本人采集了西方的缺失,并保留自己的缺失”。穷兵黩武会给他们带来灾祸。

1920年罗素去美国旅行演讲,有机会深入观察美国社会,在1922年他预言:“美国将会开始其帝国主义的生涯——不是领土方面的侵略,而是经济上的征服。”他对美国听众说:“美国不是被华盛顿政府所控制,控制你们的是油田和摩根(Morgan,1837—1913,是当年的财政家),美国是遍布全球的金融帝国,要是由眼光狭窄和残忍无情的人所控制的话,人类将面对一个可怕的恶魔。”

在1928年出版的《怀疑论集》中,他写道:“世界可能会有一段长的时间,在美国和苏联之间形成两大对立的集团。前者将控制西欧及美国本土,而后者将控制整个亚洲。”

这些话后来都证明是正确的。

中外的数学家没有几个能像他这样独具慧眼,对于事物的发展预测得这么准确。

罗素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先知?

他的一生是多姿多彩的,我们这里粗略地介绍他。

贵族出身

1872年5月18日罗素生于英国的蒙矛思郡(Mommouthshire)的雷文斯克罗夫特(Ravenscroft),生下之后的第三天,他就抬起头,以生气勃勃的样子观看四周的事物。

他的母亲记载:“婴儿重8磅(约3.6千克),长2英尺(约0.6米),很肥很丑,很像他的哥哥弗兰克(Frank),大家都说他的两只蓝色的眼睛离得太远,下巴较短。现在我的母乳还多,不过要是稍微迟一点喂他,他就会马上生气,大哭大叫,手舞足蹈,直到吃到乳为止……他也很有力气,而医生奥德兰德说:他具有寻常孩子们所没有的强壮肌肉。”

是的,奥德兰德医生说:“这孩子身体很好,接生30年来我从未见过这么大而胖的婴儿。”

在他2岁时,妈妈和6岁的姐姐患白喉而去世。快到4岁时,他的爸爸患重病而去世,年仅33岁。

P25-27

序言

李信明教授,笔名李学数,是一位数学家。他主攻图论,论文迭出,成绩斐然。同时,又以撰写华文数学家的故事而著称。

我结识信明先生,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那时我和新加坡的李秉彝先生过往甚密。有一天他对我说:“我有一个亲戚也是学数学的,也和你一样关注当代的数学家和数学故事。”于是我就和信明先生通信起来。我的书架上很快就有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的《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1991年,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的美国数学研究所访问,和他任教的圣何塞大学相距不远。我们曾相约在斯坦福大学见面,可是机缘不适,未能成功。我们真正握手见面,要到2008年的上海交通大学才实现。不过,尽管我们见面不多,却是长年联络、信息不断的文友。

说起信明教授的治学经历,颇有一点传奇色彩。他出生于新加坡,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两地度过中小学时光,高中进的是中文学校。在留学加拿大获得数学硕士学位后,去法国南巴黎大学从事了7年半研究工作。以后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取计算机硕士学位,1984年获得史蒂文斯理工大学的数学博士学位。长期在加州的圣何塞州立大学担任电子计算机系教授。这样,他谙熟英文、法文和中文,研究领域横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先后接受了欧洲大陆传统数学观和美国数学学派的洗礼,因而兼有古典数学和现代数学的观念和视野。

值得一提的是,信明先生在法国期间,曾受业于菲尔兹奖获得者、法国大数学家、数学奇人格罗滕迪克(A.Grothendieck)。众所周知,格罗滕迪克是一个激进的和平主义者,越战期间会在河内的森林里为当地的学者讲授范畴论。1970年,正值研究顶峰时彻底放弃了数学,1983年出人意料地谢绝了瑞典皇家科学院向他颁发的克拉福德(Crafoord)奖和25万美元的奖金。理由是他认为应该把这些钱花在年轻有为的数学家身上。格氏的这些思想和作为,多多少少也影响了信明先生。一个广受欧美数学训练的学者,心甘情愿地成为一名用华文写作数学故事的业余作家,需要一点超然的思想境界。  信明先生的文字,我以为属于“数学散文”一类。我所说的数学散文,是指以数学和数学家故事为背景,饱含人文精神的诸如小品、随笔、感言、论辩等的短篇文字。它有别于数学论文、历史考证、新闻报道和一般的数学科普文字,具有更强的人文性和文学性。事实上,打开信明先生的作品,一阵阵纯朴、真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其中有大量精心挑选的名言名句,展现出作者深邃的人生思考;有许多生动的故事细节,展现出美好的人文情怀;更有数学的科学精神,点亮人们的智慧火炬。这种融数学、文学、哲学于一体的文字形式,我心向往之。尽管“数学散文”目下尚不是一种公认的文体,但我期待在未来会逐渐地流行开来。

每读信明先生以李学数笔名发表的很多文章,常常折服于他的独特视角和中文表达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位“世界公民”,学贯中西,能客观公正地以国际视野,向华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展现当今世界上不断发生着的数学故事。他致力于描绘国际共有的数学文明图景,传播人类理性文明的最高数学智慧。

步入晚年的信明先生,身体不是太好,警报屡传。尤其是视力下降,对写作影响颇大。看到他不断地将修改稿一篇篇地发来,总在为他的过度劳累而担忧。但是,本书的写作承载着一位华人学者的一片赤子之情。工作只会不断向前,已经没有后退的路了。现在,这些著作经过修改以后,简体字本终于要在大陆出版了,对于热爱数学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

2013年的夏天,上海酷热,最高气温破了40℃的纪录,每天孵空调度日。然而,电子邮箱里依然不断地接到他发来的各种美文,以及阅读他修改后的书稿。每当此时,心境便会平和下来,仿佛感受了一阵凉意。

以上是一些拉杂的感想,因作者之请,写下来权作为序。

张奠宙  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