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东方曙光(宁波史前文明)/宁波文化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黄渭金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黄渭金编著的《东方曙光(宁波史前文明)》是一本通俗的文化读物,侧重反映对宁波发展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史前文明。编排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集知识性与文学性、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为大众提供了一张文化寻根的导游图,以及一杯安顿旅者心境的下午茶。

内容推荐

黄渭金编著的这本《东方曙光(宁波史前文明)》以宁波的史前文明为主题。全书分综述和分述两部分。综述按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夏商周文化三个历史时期,结合考古研究,介绍了宁波史前文化的研究过程以及宁波史前文化的成就、特征。分述部分共15篇,结合考古研究成果,以河姆渡文化为主要考察对象,从原始地理环境、住宅、稻作农业、家畜、采集、饮食、交通、手工业等角度,用通俗的文字还原河姆渡先民衣、食、住、行、日常劳作、宗教等等方面,使现代读者对原始先民的生活有一直观的了解。同时,也对河姆渡文化的起源及发展,以及对越文化的影响作了阐述。

目录

总序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童年宁波宁波史前文明综述

东方曙光

 一 沧海桑田话环境变迁

 二 建筑史上的奇迹

 三 稻作农业的里程碑

 四 驯养狗猪为家畜

 五 采集和渔猎

 六 [饭稻羹鱼]

 七 喝水不忘挖井人

 八 海洋文化的开拓者

 九 从搓绳编织到纺纱织布

 十 [天工开物]

 十一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十二 太阳神的故乡

 十三 河姆渡文化来源与去向

 十四 融入良渚文化大家庭

 十五 百越民族的祖先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由于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等条件不同,导致生存方式、思想观念、人文历史、为人处事和文化性格特征等方面不同。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类在不断地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人类的生存发展也将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这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史前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宁波9365平方公里土地上,西南部有天台山和四明山,其余三面是临海的平原。平原地区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是早期人类理想的居住地。

目前所知的史前遗址都分布于宁波东、北部的沿海平原地区,这里地势低洼,海平面高度大多只有2。3米,离海又很近,很容易受到海平面升降影响。地质工作者告诉我们,宁波的沿海平原地区曾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很久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大海,成为陆地的时间并不长。全球自更新世晚期以来,经历了星轮虫、假轮虫和卷转虫三次大的海侵。尤其是最后一次卷转虫海侵,对宁波平原地区现代地貌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次海侵大约开始于距今12000年前,那时海岸线还在现今水深100多米的地方,即大约在舟山群岛以东的大陆架边缘,现在的舟山群岛附近海域还是陆地。近年来渔民捕鱼时常常从舟山群岛附近浅海中打捞出古代动物骨骼就是证明。海侵开始以后海水慢慢上涨,逐渐淹没了沿海低洼的平原地区并深人内陆,到距今8000多年前达到最高海平面,现今宁波的平原地区几乎都被海水淹没成为一片浅海,海浪直拍西南部的四明山和天台山麓,平原上的许多低山小丘或被淹浸在海水中,稍高一些的露出海面成为一个个小岛。至距今7400年前海平面开始下降,以后虽有几次海平面升降,但是幅度都很小。这次海侵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于沿海平原地区,形成的淤泥层最厚处有50多米,薄的也有10多米,最终奠定了今日宁波平原地区的现代地貌格局。四明山北麓和慈南山地所夹的余(姚)慈(城)平原是海退后最早露出海面成陆的区域,其他平原地区成陆时间稍晚。

当余(姚)慈(城)平原这一山水环抱的滨海平原形成以后,大约到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先民开始在这里安家落户,劳动生息。河姆渡、鲻山、田螺山、傅家山和童家岙等遗址是海退之后第一批到达宁波生活的史前居民居住地。在这些遗址的最早期文化层堆积中,有广盐性的有孔虫、介形虫、硅藻,如毕克卷转虫、宽卵中华介;花粉中也有大量属于水生植物,其中还有少量属于海滨环境的藜科植物;动物群中有鲨鱼、鲸、金枪鱼、海龟等海洋生物,说明当时离海比现在要近许多,周围的湖河水系受咸潮的影响严重,土壤中的盐分很高。周围相同时期形成的地层内包含大量淡水鱼类、泥炭、香蒲和大量的禾本科植物的孢粉,说明成陆以后的余(姚)慈(城)平原已基本摆脱了海水的淹浸,但是地势低洼,河流湖泊和沼泽遍布,在今河姆渡、二六市和丈亭之间还有一个大湖泊。虽然以后曾有几次海面升降的变化,但从平原上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以及夏商周遗址连续密集分布的情况看,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幅度都很小,附近也未遭大的海侵影响。

在河姆渡先民生活的近两千年时间里,宁波地区一直处于地下水位高、湖泊众多的状态,但也曾发生过湖泊增多、水域面积扩大和水面缩小、沼泽发育的更替。从水生植物的增减和文化层的年代判断,较大的水域面积缩小、沼泽化时期分别在距今6~700~6000年和5500~5000年前,中间间隔阶段是水域面积扩大时期,相应的在河姆渡遗址第二文化层层面上沉积了一层淤泥,傅家山遗址第5层是厚7-14厘米的青灰色淤泥,没有人类活动迹象,表明距今6000年前后这里有一段时间被水所淹。

P52-53

序言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何伟

(一)

中国的古城实在不少,若论我国沿海最早的文化古城,只要稍稍具备历史地理的眼光,都会聚焦宁波——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

这座从远古走来的名城,河姆古渡的骨哨一吹就是七千年,展开了一幅幅风云际会的历史长卷。翻开谭其骧先生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不难发现宁波在我国沿海各大城市中的“早熟”:当宁波沐浴河姆渡的文明曙光时,我国海岸线上的先民基本还处于文明的空白处;当宁波先秦时期设县建制,广州还是邻近番禺的宁静村庄;当宁波唐代建州(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已是“海外杂国,贾舶交至”的繁华城市,此时的上海还只是一个海滨渔村;宋代的宁波已是我国闻名国际的四大港口城市之一,天津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一片滩涂;及至近代宁波作为“五口通商”被迫开埠,青岛、大连等城镇化才刚刚起步,更不必说改革开放后才崛起的深圳了。

如此“炫耀”的类比,无意仰己抑人。只想说明,以商城闻名的宁波,其实是隐身的文化重镇。其文化价值和地位,显然是被低估了。仅以中华文明源头之一的河姆渡为例:其制陶、稻谷和干栏式建筑的发现,修正了我国学术界总把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唯一摇篮的定论,确认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另一个发源地。其出土的代表海上活动的六支桨,印证了宁波先民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为我国台湾和太平洋岛屿的文化作出历史性的贡献。澳大利亚悉尼市迪米蒙地电影制片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拍摄了一部记录太平洋沿岸历史的影片,其序幕就是从河姆渡开篇的。

宁波文化矿藏的丰富性和不凡品质,还在于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地之一,中国大运河的出海口之一,沿海城市中建城的起源地之一,金融史上我国钱庄的发源地之一,海运史上造船和航海的发源地之一……总之,宁波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经络中一个很关键的穴位。宁波的历史区域文化,犹如一座丰盈的藏书楼,在文化复兴的聚光灯下,亟须整理与传播。

宁波历史文化何其久也,宁波地域文化何其丰也,先贤前辈们已经为宁波开辟出了一块文化沃土。每念及此,作为祖籍宁波、生活于宁波的我,不禁对家乡深厚的文化遗产肃然起敬。可是,在今天追赶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时,有多少宁波人还记得曾经的灿烂?又有多少人了解宁波往昔的辉煌?

(二)

区域文化研究的兴盛和传承,是近年来国内学界的独特景观,既得益于文化的复兴,又受到区域发展竞争的推动。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这股热潮也波及作为吴越文化分支之一的宁波文化。

某种文明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根本上是由地缘自然条件所决定的。文明所处的地缘环境与精神性格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影响一个文明的精神气质最根本的因素,是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换成老百姓的说法,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三面环山,潮汐出没的宁绍平原居中,多类型地貌孕育出姚江、奉化江、甬江流贯其中,江河湖海点缀其间,构成了宁波“经原纬隰,枕山臂江”的地理特征。“南通闽广,东接倭人,北距高丽,商舶往来,物货丰溢。”(宝庆《四明志》)“自宋以来,礼俗日盛,家诗户书,科第相继,间占首选,衣冠人物甲于东南。”(成化《宁波府志》)

文化早熟的宁波好比一个内敛聪慧的智者,有外貌形象,有性格气质,也有个性脾气。发源于四明,耸立于三江,兼得中西交汇之利,倚其7000年的文明发展,塑造了一整套属于自己的优秀文化符号、习俗和精神,说得洪亮一点,叫作“宁波文明”。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符号。宁波的文化特质,如果要用极精简的字词来表达,就是“江海”和“商贾”。水路交通和商帮文化是阅读宁波风云际会悠长岁月的两个关键词。伸展开来,从类型看,有海洋文化、农耕文化、港口文化、海防文化;从特质看,有商帮文化、耕读文化、工匠文化、饮食文化;从思想看,有浙东文化、佛教文化;从文人看,名儒硕彦,人文荟萃,有南宋的心学先贤“甬上四先生”,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严子陵、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开启日本明治维新的导师朱舜水、工商皆本的民本思想家黄宗羲……正可谓千年古城,百年风云,几度沉浮,气血不衰,乃文化之力也。

(三)

一座城市的持久吸引力,不在林立高楼,而在文化气质。让城市站立不衰的,是文化“软实力”。表面上看,决定城市差异的是经济,骨子里是文化。今观神州,仰赖房地产狂奔的造城运动,流水线般建造的排排高楼大厦取代古城旧貌,割断了多少城市的历史脉络,推平了多少地域审美特征,埋葬了多少丰厚的历史记忆,已经无法计算。宁波籍文化大家冯骥才先生认为,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多样,每个城市都有独特和鲜明的城市形象。可惜,现在我们660个风情各异的城市形象基本都消失了,即使有,也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很难再呈现出一个整体的城市形象。眼下,追名逐利遗失了文化,随波逐流遗忘了故乡,身在故乡而不知故乡何在。

物欲越是膨胀,文化越是珍贵。宁波人之所以成为宁波人,并不是因为出生在宁波,而是身上承载着宁波的文化符号和基因。这些由宁波的风俗、语言和信仰因素组成的“宁波腔调”,以及地缘、血缘关系组成的坐标系,会让人们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不论你身处世界何地,只要据此便可找到家乡,认祖归宗。如果遗失了宁波文化,即使站在这片土地上,也很难再是宁波人。令人忧心的是,在现代化城市化的急切步伐下,本土历史文化面临诸多存亡考验。公路毁了,可以修复;房屋塌了,可以重建;文化遗产一旦“消失”,如同绝迹的物种,没了,就永远没了。现代人精神家园的迷失和情感归属的危机,成为一种流行国际的精神疾病,正是文化除根后流离失所的后遗症。

今天的宁波缺什么?不少人感叹缺文化,我看来,表述不很准确。宁波并不缺少文化,缺的恐怕是对丰厚文化的记忆和传承。“文之无书,行之不远”,作为文化工作者,作为宁波人,我们深恐随着时间的推移,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文字的阙如而流失,随着记忆的衰退而归零。把文化摆在什么位置,不仅仅取决于政府,更取决于每一个厕身其间的市民的态度。文化是城市之魂,是我们这座城市安身立命的基座。唤醒城市记忆的味道和画面,保护并标出宁波的文化风景线,绘制文化地图延续文脉,亟须一套权威、全面、通俗的文化读物。本丛书的出版和传播,即是努力之一。

(四)

本丛书的编纂,虽非规模浩大的文化工程,却颇费周折,几起几落,幸得宁波文化事业基金委员会慧眼识珠,忝列扶持项目,又得宁波市委副书记余红艺及市委宣传部等部门的鼎力支持,宁波出版社调集精干,组织本地学界文化精英,殚精竭虑,撰写这套丛书。

自2012年始,编纂委员会成立并确定了丛书的编纂大纲,专家们从宁波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坐标中,尽可能筛选出具有鲜明特色和传承价值的内容作为首批选题。第一辑八种,选题侧重反映对宁波发展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八个方面地方特色文化。计划此后逐年推出各类文化系列,集腋成裘,奉献出宁波文化的“满汉全席”。

丛书着力点不在学术钻研和考证,而在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定位在文化“小吃”,充其量是宁波文化史的通俗版、系列专题篇,绝非贯通一气的皇皇巨著。丛书力求编排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集知识性与文学性、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为大众提供一张文化寻根的导游图,以及一杯安顿旅者心境的下午茶。于闹市中拾取一份宁静,于纷繁中理出一片安详,于浮尘中闻到一缕书香,于物欲中寻得精神的家园。

2014年夏写于水岸居

(本文作者为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4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