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博所著的《柳宗元故事(唐宋八大家故事丛书)》读柳宗元,学习他的求知若渴、坚执不屈、拼搏奋进、勇于付出的精神。倘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种不断前进的力量,这世界就依然向着光明迈进。纵然我们永不能达到,却依然可以为这世界点亮一盏指路的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柳宗元故事/唐宋八大家故事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尹博 |
出版社 | 长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尹博所著的《柳宗元故事(唐宋八大家故事丛书)》读柳宗元,学习他的求知若渴、坚执不屈、拼搏奋进、勇于付出的精神。倘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种不断前进的力量,这世界就依然向着光明迈进。纵然我们永不能达到,却依然可以为这世界点亮一盏指路的灯。 内容推荐 尹博所著的《柳宗元故事(唐宋八大家故事丛书)》内容简介:反思总会让人正视自己的孤陋和渺小,这在写和读柳宗元的过程中得以完成。在史料中逡巡,为他一身伟岸而振奋,为。他一世的孤往而感慨,为他身陷困境的遭遇而伤怀,更为他坚持着自己而赞叹。柳宗元给予我的,在写他的过程中一一收获;而在读他过程中的你,能否也收获这些?我难以预测。因为我是在写到尾声时才真正理解柳宗元,有些想法无法更改,也来不及更改。只希望《柳宗元故事(唐宋八大家故事丛书)》能提供给你一个接近柳宗元的平台,你同他对话,同时映照出自己的灵魂,成为你自己,做你自己,而后拓展自己的怀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在困境中如何面对自己,坚持真理。 目录 生逢战乱定姻缘 一封贺表出奇名 别父蓝田议朝政 长安初识韩退之 科举及第遭父丧 军中段秀实逸闻 木匠说出大道理 种树先生的启示 三大文豪有分歧 绝密会议待天时 新政艰难出笼日 市井欢呼新政好 出师未捷身先死 母亲病逝龙兴寺 亲朋离世一恸哭 不甘沉沦的笼鹰 愿卜湘西冉溪地 独钓孤舟雪满江 遍游永州摹八景 捕蛇者蒋氏人家 相伴而行回长安 玄郜观桃花诗案 请求柳州易播州 衡阳依依惜别情 讴歌智勇小区寄 释放奴婢办学堂 开荒种田凿水井 从此江山空柳州 魂栖柳州罗池庙 后记 试读章节 生逢战乱定娴缘 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在长安城东部亲仁里的一座府第中,柳宗元来到了这个世间。柳镇和母亲卢氏望着襁褓中的孩子,喜出望外。两个女儿看到咿咿呀呀叫的弟弟,也十分开心。 柳家祖籍原是唐代蒲州解县,也就是今天的山西运城市西南解州镇。古代这里属河东郡,到了唐代置蒲州,在唐玄宗天宝年问、唐肃宗至德年间曾一度恢复河东郡旧称。因此,多年后的柳宗元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柳河东集》,他也被尊称为“柳河东”。 在北朝,柳、薛、裴并称为“河东三大姓”。作为名门望族,柳镇这一系那时开始就历代仕宦,均为高官重僚。郡守、都督、大将军、仆射、中书侍郎、太常少卿、黄门侍郎、州刺史这些职位,柳镇的祖辈都曾担任过。尤其在唐初,柳家更是权贵兼外戚,在朝廷上下势力显赫,高宗时期,柳家同时官居尚书省的就多达二十几人。然而,经过百年变迁,那样的鼎盛到了柳镇的时代早已悄然落幕,繁华与荣耀仅为回忆提供一个兴奋点。柳镇也是长期担任下级官僚,最高不过做到殿中侍御史。柳镇的几个兄弟也基本没有进入到权势的上层。因此,柳镇对这刚出生的婴儿,既有深深的喜悦,又寄托无限的期望。他期望这个孩子能够重振柳氏一族门风,能够转变家族的命运,更能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李唐王朝建功立业,普济天下,泽被生民。 柳镇有这样期望并非空大。唐代自“安史之乱”后,盛世已逐渐成为过往,雄壮巍峨的宫阙和车水马龙的街道无法掩饰帝国的衰败。朝廷外临强藩跋扈,内有宦官专权,当朝为官者又结成几个党派,为了各自的利益,与宦官、藩镇勾结,皇权不稳。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最受苦的就是黎民百姓,战乱中流离失所,战争过后还要饱受沉重的劳役和赋税,那些民不聊生、鸡犬无遗、饥荒连年的年月让很多庶族文人渴望着社会的变革早日来临,希望大唐江山在“安史之乱”之后能有一次重新振作的“中兴”。因此,柳镇对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寄予如此厚望,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柳镇何尝预料到,多年后的柳宗元正是因为奋不顾身地实现“中兴”而逐渐陷入政治的漩涡,无所顾忌地逆流而上,又被无情地雨打风吹去,折戟沉沙在万里之外的蛮荒之地。如果命运可以预测,柳镇将怎样重新引导幼小的柳宗元呢?一切不可得知。可是,学识这样渊博的父母,这样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几乎注定了幼小的柳宗元在灵魂深处会种下一颗家国天下的种子。 这一年,柳镇外放为宣城县令,卢氏带着一家人暂住在城西南一个“数顷田,树果数百株”的小庄园中。柳宗元和两个姐姐聚坐在庭院中,听母亲卢氏为他们讲书。卢氏向每个子女提问,大姐先背诵了《诗经》选篇,讲解了自己的体会;二姐背诵刘向著的《列女传》。 轮到四岁的柳宗元时,他不慌不忙,将卢氏前日教他的古赋十四首逐一背诵,得到了母亲和两位姐姐的齐声称赞。 末了,柳宗元又央求母亲讲一段东汉宦官专权的史实,卢氏道:“那么久远的事,母亲记不清了。” 柳宗元走到母亲面前,依偎在她怀里,撒娇道:“父亲说,他旧日读过的史书和诸子百家,您没有不知道的啊!母亲就给我们讲一段嘛!”两个姐姐也拍手叫起来,央求母亲讲东汉史。卢氏笑着看着三个儿女,绘声绘色地讲起来。 这是柳宗元家庭中最普通不过的片段。贤淑聪敏的卢氏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且能周睦亲族、孝养长幼,在柳镇常年在外奔波的情况下独自操持家务、教养子女,备受艰。辛、无怨无悔。卢氏既是柳宗元的文化启蒙者,也是人格的教养者。 时光荏苒,五年后,柳宗元能够背诵更多的古赋了。长久浸淫在诗书中,华美与优雅占据着柳宗元的心灵。当他以为生活是一曲高贵典雅的古琴曲时,战争突发而起,烽火和逃亡让他暂停了对生命美好的想象。继“安史之乱”后,河北藩镇再反,泾原兵变,朝廷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关中大乱。硝烟弥漫在大唐之上,长安的官员四处避难。京城内人心浮动,民怨沸腾。九岁的柳宗元看在眼中,第一次体验到生民之苦。原来生命里也有不定的流徙,难耐的饥饿,慌乱的脚步,骨肉的分离。 最初体验首先来自自家。柳镇正从夏口出差到长安,来往正经过李希烈叛军盘踞的地区,回去后一时没有消息,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和姐姐万分担心,几个月来吃不下饭,直到柳镇的书信回到长安,一家人的担忧才烟消云散。 接连着亲身经历了战火。长安骚乱的后期,柳镇把少年柳宗元送到自己任所夏口。叛军李希烈曾兴兵进犯夏口,被击退;第二年,李希烈又派遣董侍率领七千叛军前来攻打。将领李兼在最后时刻率士卒迎敌,奋力死战,击退了强敌的进攻。柳镇就是李兼的幕僚。少年柳宗元跟着父亲一同经历了刀光剑影,目睹了藩镇分裂带来的巨大危害,而知识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更培养和锻炼了他的品行和人格。他的聪颖和早慧,早被柳镇的同僚看在眼中。 李兼很能网罗人才,除了柳镇这样的文士,他还将权德舆、杨凭等人留在门下。杨凭也是李兼的女婿。当时,杨凭的妻子已经逝世,小女儿杨氏自丧母后一直住在外祖父李兼家中。杨凭感到柳宗元年纪虽小,却胸有大志,将来必成大器。不过,他还想试试眼前这个少年。 在庆祝击败董侍一战的酒宴上,柳镇作了一首《夏口破虏颂》诗歌,众同僚齐声赞叹。柳宗元坐在柳镇身边更是十分欢快。P1-4 序言 这个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人还有多少?以天下为己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还有多少?回望柳宗元,并非反衬我们志向的褊狭,而是让我们每个人多一次反思的机会:在为一己私利匆忙奔走、蝇营狗苟的状态中,我们真的还做着自己吗?我们被什么驱使着,停止不了不断索取的脚步?我们又该如何找回自己? 反思总会让人正视自己的孤陋和渺小,这在写和读柳宗元的过程中得以完成。在史料中逡巡,为他一身伟岸而振奋,为。他一世的孤往而感慨,为他身陷困境的遭遇而伤怀,更为他坚持着自己而赞叹。柳宗元给予我的,在写他的过程中一一收获;而在读他过程中的你,能否也收获这些?我难以预测。因为我是在写到尾声时才真正理解柳宗元,有些想法无法更改,也来不及更改。只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你一个接近柳宗元的平台,你同他对话,同时映照出自己的灵魂,成为你自己,做你自己,而后拓展自己的怀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在困境中如何面对自己,坚持真理。 中国的儒与道给士人提供了仕与隐的双重价值观,让他们进退自如,乐在其中。柳宗元却超出苑囿,自成一道。他从未退缩,坚持一己之力可以改写历史;当事态陡转,他拒绝退避三舍,厌弃全身而退的油滑,以一己之力对抗着炎凉。他始终为他自己负责,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理论上的。他在自己的信仰中永生。 因此,我们读柳宗元,学习他的求知若渴、坚执不屈、拼搏奋进、勇于付出的精神。倘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种不断前进的力量,这世界就依然向着光明迈进。纵然我们永不能达到,却依然可以为这世界点亮一盏指路的灯。 用我们的灵魂之光点亮我们心灵的灯,与古代的灯光相和呼应连接,并把这灯光传向永远。 尹博 壬辰年孟秋识 后记 小时候听父亲讲历史故事,柳宗元一直以一个政治上的倒霉鬼形象出现在脑海中。父亲一再提醒,人要有政治上的“警觉”,不能像柳宗元一样,最终搞得自身不保,连家人也跟着受连累。而那首脍炙人口的《江雪》只作为毛笔习字的内容为我们这些孩子熟悉着,其丰富的内涵无从得知。 读硕士时,选择柳宗元、韦应物作为毕业论文研究的对象,又一次与柳宗元结缘。在细读柳宗元诗歌的过程中,也走进了他的心灵世界。他两度遭贬谪,远放永州和柳州,无法倾诉的寂寞在诗间流动,让人为之动容。《江雪》似乎勾画了这样一个无法触及的“寂寞场”,他是他自己的读者,倾诉与思考的对象都是他自己。 直到毕老师接下“唐宋八大家故事丛书”这一选题,最终决定由我来写柳宗元的故事,我再一次与柳宗元对话。真正了解一个人,懂得他的心,似乎总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次,我分析了他的文章,了解了他的过往以及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尤其是“永贞革新”的经过。他的出生、少年、人仕、贬谪、离世,我一一走过。他对真理的追求、对正义的挑战,在一个渴求结果的人看来不过是一场玩笑,对于一个想要结果却惯于观望的人来说不过是一针打在精神上的鸡血。唯有那些敢于面对自己、最终成为自己的人,才会懂得他的所作所为。因为懂得,所以再读《江雪》时,不再一厢情愿地希望柳宗元放下与自己的对立,身心与万物和合。 本书的体例要求写故事,我首先要成为一个说故事的人,所以摒弃了很多无法成为故事的史料。我不知道我说的故事是否动听,只知道由我说柳宗元的故事给大家听,这是何其珍贵的缘分。我希望有机会再说得详细一些,动听一些。 在写作过程中,我参考了孙昌武《柳宗元评传》、翟满桂《一代宗师柳宗元》、刘柯《柳宗元》、杨伯《欲采蘋花不自由》等书,在此深表感谢。感谢长春出版社孙振波先生策划的这套选题,使我有机会在柳宗元的思想中徜徉,来去自如。 是为记。 尹博 识于壬辰年孟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