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忠早在1997—200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士期间就开始关注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并把对这一思潮的研究作为他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现在的这本书,就是在他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模式理论与评价》以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全面阐述了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在社会主义与市场、市场社会主义与公有制、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激励与约束机制、公平与平等、民主与自由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基本主张,准确地揭示了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并对这一思潮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借鉴意义作了有益的探讨。
张志忠所著的《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模式理论与评价》上篇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形成与模式建构
上篇在对兰格的和东欧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作简要回顾和评价的基础上,从总体上阐释了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新形态和新特征形成原因、模式及分类等问题。
它的理论新形态就是在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理论形态——“计划—市场二元机制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中性论”“联姻论”和“市场机制主导论”。如果说东欧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市场进行资源有效配置以发展经济的话,那么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则试图证明,社会主义可以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市场经济能够解决效率问题,社会主义则可以保证公平、平等、民主和自由等社会主义的一系列价值目标的实现。
它认为市场经济可以从社会制度中分离出来,市场经济可以与社会主义结合,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和主导性的调节作用。它要在某种公有制形式的基础上,创设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新的市场制度。它由于反对指令性计划经济而与传统社会主义相区分,又由于主张公有制和强调国家调节而与资本主义相区分,同时,它也与不改变而只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限制的民主社会主义相区别。它把市场社会主义视作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佳途径。
上篇对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主要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一是对右翼的社会主义“失败论”和“终结论”的回击;二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改革经验教训的总结;三是探索超越民主社会主义的“过渡”之路。
上篇对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新模式的构建和分类作了探讨。本书认为,通过建构新模式来寻求实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的一个主要途径。新模式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代表性的就有十几种,但依据对市场社会主义涵义的理解,我认为,可以把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分为两大类。(1)立足于原先对苏东经济问题的研究而试图为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市场化改革指点出路的模式。(2)当代西方国家的市场主导型的作为替代资本主义的新模式,它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要强调公平和平等的模式;另一类是主要强调民主的模式。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模式理论与评价》中篇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
1.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姻”的基本理论
“联姻”理论是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立足点,凡是市场社会主义者,就都必须要首先回答和论证这个问题。
我认为,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在论证社会主义能与市场经济“联姻”时,实际上形成了本书所概括的“市场手段论”‘市场中性论”“市场优越论”三个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观点。正是这三个观点,才构成了“联姻”理论的支点和依据。
“市场手段论”就是要说明,国有制和计划经济都不是社会主义的目的,而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它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不能把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当成社会主义的目的本身;社会主义的特征是一系列价值目标的实现,这些价值目标就是公平、平等、民主和自由,而不是国有制和计划经济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最佳手段,这是由市场经济的优势所致。
“市场中性论”是“联姻论”的关键论据,它实际上表明了市场可以从资本主义中剥离出来,去服务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弊端是私有制造成的,而不是市场导致的;苏东社会主义失败不在于坚持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而在于实行了计划经济而取消了市场经济。市场能够从社会制度中剥离出来,它既可服务于资本主义,同时也可用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完全脱离市场是不可能的,但使市场完全脱离资本主义则是极为可能的。市场与社会制度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这就为市场与资本主义的分离和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提供了依据。
从“市场手段论”到“市场中性论”,还不能得出市场可以同社会主义“联姻”的结论,因为市场是手段,计划也是手段。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一定要提倡市场与社会主义的“联姻”,而反对计划与社会主义的“联姻”呢?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又提出了第三个论证——“市场优越论”。“市场优越论”是要表明市场经济是优越于计划经济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最佳手段。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在强调资本主义存在弊端的时候,认为这些弊端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导致,而非市场本身所有。如果对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进行对比,那么市场经济在解决效率的问题上显然要比计划经济更有优势。
下篇
评价与启示
下篇主要对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进行了总体评价,并指出它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从总体上来说,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联姻”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等问题进行了新论证和新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由于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本身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而它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乌托邦”;从政治上来看,由于它缺乏“过渡”的主体、环境、基础和机制,因而它又表现出了改良主义的性质。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理论上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由于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社会条件不同,一个是探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一个是要解决经济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在经济上尽快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因而它们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由于二者都要解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它们又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给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提供了论证的实践佐证,而当代西方的市场社会主义也将在模式设计和具体思想材料方面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借鉴材料,有助于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借鉴意义和启示是:第一,清醒认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姻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第二,市场机制需要制度上的配置和调控;第三,充分认识政治民主化对建立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序言
上篇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形成与模式建构
1.否定社会主义能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认识
1.1 源于马克思的传统社会主义者的认识
1.2 自由主义者和新自由主义者的认识
2.肯定社会主义能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认识:市场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1 市场社会主义的涵义
2.2 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沿革
3.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进程
3.1 兰格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3.2 东欧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3.3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4.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形成原因
4.1 对右翼的社会主义“失败论”和“终结论”的回击
4.2 对苏东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总结
4.3 对马克思市场观的反思
4.4 对超越民主社会主义“过渡”之路的探索
5.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新模式建构
5.1 新模式建构的意义
5.2 新模式的分类
5.3 针对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化改革而设计的模式
5.4 当代西方的作为替代资本主义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中篇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
1.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姻”的基本理论
1.1 “市场手段论”
1.2 “市场中性论”
1.3 “市场优越论”
2.所有制问题
2.1 主张实行公有制
2.2 对前苏东的“国有制”和“社会所有制”的批判
2.3 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2.4 保留一定的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问题
3.计划和国家宏观调控问题
3.1 必须保留一定的计划和国家宏观调控
3.2 计划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具体作用
3.3 采取“指导性计划”的形式
4.微观激励和约束问题
4.1 微观激励和革新动力的获得
4.2 微观激励的新机制
4.3 解决软预算约束中的投资代理、企业家责任问题
5.公平和平等问题
5.1 公平和平等是市场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取向
5.2 实现公平和平等的手段
5.3 公平和平等对效率的积极影响
5.4 市场社会主义还做不到完全的公平和平等
6.民主和自由问题
6.1 市场社会主义条件下民主的深入与扩大
6.2 市场对自由的促进
下篇 评价与启示
1.对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评价
1.1 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新论证和新探索
1.2 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作了积极的探索
1.3 理论上的“乌托邦”和政治上的改良主义性质
2.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2.1 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2.2 借鉴意义和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