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志士中最突出、最值得怀念者之中,有死后被孙中山称颂为“十年跋涉,一生革命,固民国之元勋,其功永垂史册”的大名鼎鼎的陶成章。
陶成章是辛亥革命中与兴中会、华兴会三鼎足之一的光复会的创始人与实际领导者。
陶成章也是引导秘密会党走向民主革命的实干家。会党、学界、新军与华侨,为辛亥革命四大社会支柱,陶成章均与之结下深厚关系,是对他们有巨大影响力的革命党人,堪称地道的民众领袖。
胡国枢、钱茂竹编著的《陶成章》以翔实的史料介绍了陶成章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主要革命活动和在辛亥革命中建立的丰功伟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陶成章/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胡国枢//钱茂竹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辛亥志士中最突出、最值得怀念者之中,有死后被孙中山称颂为“十年跋涉,一生革命,固民国之元勋,其功永垂史册”的大名鼎鼎的陶成章。 陶成章是辛亥革命中与兴中会、华兴会三鼎足之一的光复会的创始人与实际领导者。 陶成章也是引导秘密会党走向民主革命的实干家。会党、学界、新军与华侨,为辛亥革命四大社会支柱,陶成章均与之结下深厚关系,是对他们有巨大影响力的革命党人,堪称地道的民众领袖。 胡国枢、钱茂竹编著的《陶成章》以翔实的史料介绍了陶成章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主要革命活动和在辛亥革命中建立的丰功伟绩。 内容推荐 《陶成章》是“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之一,由胡国枢、钱茂竹编著。 《陶成章》讲述了: 陶成章(1878—1912),浙江会稽陶堰(今绍兴县陶堰)人,光复会创立者之一。少有志向,以排满反清为己任,曾两次赴京刺杀慈禧太后未果,后只身东渡日本学习陆军。翌年回国后,积极参与革命活动,破农敝屣奔走革命,四至抗州而不归,奔走于浙、闽、皖各地联络革命志士。民国创立后,他力辞接任浙督,积极准备北伐,设北伐筹饷局、光复军司令部,任总司令。1912年1月14日凌晨,陶成章(陈其美揽权起杀机,欲置其死地而后快)被受陈其美指使的蒋介石、王竹卿(帮凶、光复会叛徒)暗杀于上海广慈医院,年仅35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农家少年 一、清苦家庭 二、乡风熏育 三、坐塾与读史 第二章 游学东瀛 一、甲午义愤 二、北上京师 三、奔赴日本 第三章 联络会党 一、会党源流与沿变 二、制订《龙华会章程》 三、串联发动 四、会党的革命化 第四章 建立光复会 一、肇始于东京 二、组建于上海 三、光复会的性质与特点 第五章 创办大通学堂 一、会见秋瑾、徐锡麟 二、建立大通学堂 三、捐官赴日 第六章 痛斥保皇党 一、五省大都督 二、加人同盟会 三、在皖浙起义中 四、痛击立宪保皇派 五、五省革命协会 六、与鲁迅的交往 第七章 南洋革命活动 一、与平实论战 二、艰难募款 三、《浙案纪略》及其他 第八章 两会恩怨 一、并肩战斗 二、兄弟阋墙 三、携手共进 第九章 重组光复会 一、重组原因 二、经略南洋 三、《教育今语杂志》及其他 第十章 底定东南 一、广州起义 二、光复上海 三、举旗浙江 四、攻克金陵 第十一章 气壮河山 一、立志北伐 二、猝遭惨祸 三、民族之痛 四、魂归故里 尾声 中山祭陶 陶成章年谱简编 试读章节 二、北上京师 在陶成章24岁时,迎来了20世纪的开始。世纪之交,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国家处在存亡之际,民族进入继绝之境。风云际会,志士奋起,陶成章在全国汹涌澎湃救亡声中走出了革命的第一步:北上京师,寻求机会,迈步雄关,考察形势,他要一举推翻清廷统治。产生这种行刺暗杀思想的动机是: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呼喊了多年的变法维新,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始了,但仅只百日,变法就彻底失败了。人们不堪忍受洋人的欺凌,于是在1899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列强于庚子年(1900年)7月组织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攻击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列强于辛丑年(1901年)9月逼迫清政府订立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了任人宰割被瓜分的境地。 在这千钧系于一发的情况下,救国已刻不容缓。孙中山加紧了武装起义,留日学生也呼声日炽,各地民众如烈火干柴,待日而动。在绍兴,也出现新变化,蔡元培于1898年毅然离开高官厚禄的任所,回家乡从教育人手,走教育救国的道路。在前一年的1897年3月,徐树兰已创办了“绍郡中西学堂”,蔡元培一到,就被聘为学堂监督(校长)。从此,蔡元培开始了他从事教育的一生。蔡元培回到家乡的消息,这种可贵的爱国行动,当然影响到陶成章。他素主中央革命,认为在国家的中心城市,一举火矩,就会四方响应,形成燎原之势,摧枯拉朽,推翻清人统治。他又认为,最迅猛地挽救危亡的办法,莫过于搞奇袭暗杀。暗杀从来是出其不意,致敌人于死地的特种手段,一剑封喉,何其快哉,又何其震惊。所以在蔡元培南下返绍不到两年的时候,陶成章却北上京师,去实现其救国救民的愿望。 对于这次北上,陶成章之友魏兰在《陶焕卿先生行述》(以后简称《行述》汤志钧《陶集》第49页)中如此描述:“庚子义和团之乱,先生即欲刺杀西太后,亲赴奉天,并游历蒙古东西盟,察看地势,以为进行之计。”樊光先生在《辛亥革命光复会领袖陶成章传》(以后简称《陶传》汤志钧《陶集》)中亦云:“庚子年义和团起,拟潜人北京,乘机刺杀满清西太后那拉氏,以起事不成,因又只身赴天津,历游蒙古东西盟各地,观望山川形势,以规光复。”北上京师,实为陶成章一生事业的开端。但西太后的出行岂是东南一隅的乡村塾师所能了解的,何况此时西太后也确实不在万寿山的万寿宫,她已挟着光绪帝和一班朝廷重臣西逃西安了。陶成章空等了许多时,行动无成,就照原先预定的计划到天津出山海关而人满洲。满洲是满清的根据地,他要了解那里的山川形势、民情习俗、物产土宜,。以为将来直捣黄龙作地理上的准备。在满洲考察以后,他又走蒙古东西两盟,满、蒙是连在一起的,那里是八旗子弟的老巢。他也“察看山川形势,了解民情风尚,以图光复河山,为革命作准备”。考察数月后,费用殆尽,只好只身南返。但他不因行刺无成而懊丧,而因得东北形势而高兴,其老友樊光回忆道:“回来后,与我见面,不及落座,即一再高呼:‘清朝真正王气已尽,清朝真正王气已尽!’说我们革命兄弟,摧枯拉朽,推翻满清王朝,此其时矣!”(樊光《我所知道的陶成章》《史料》) 这年闰八月十三日,陶家喜添贵子。成章17岁时与王氏夫人结婚,未有生育,今年成章24岁了,喜得一子,当然不胜喜悦,他为儿子取名守和。这也是品三先生的长孙,品三当然喜不自胜,一族人也为之高兴庆贺。成章长子陶守和后来在浙江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成绩优异,为全省第二名,留校任教。法专停办后,在秀州中学任教。20世fg30年代,先后由蔡元培、陈仪推荐去江苏高等法院,福建蒲城邵武地方法院任职,抗战后任常州法院院长。建国之初,陈叔通向最高人民法院推荐守和,并通知其速上京师,孰料肝病加剧,于1950年5月亡故。 陶成章并不因儿子出生、家中诸事繁忙而停止革命活动。1901年春节过后不久,他又一次北上京师。这次他住到了族人陶杏南家中。他先以为西太后已回北京,故再往颐和园,欲手刃那拉氏自誓。章、鞠《陶传》云:“岁辛丑作燕游计,家故贫,摒成行。之京谒族人前廉访杏南君。君雅敦族谊好士,重其为人,遂居焉。日与任侠仗义者游。亲见夫清西太后窃国,光绪帝幽囚,痛陷于无政府虚君位之国家。愿效骆宾王讨武曌故事,手刃那拉氏自誓,大庭广众,倡言不讳。杏南君惧祸,讽示公。公以不可以郁郁久居,策蹇出都门,渡孟津。越太行,之徐之铜山。令铜山者即公族某也。某非杏南君比,又见公佗傺落拓,不为礼,即辞去。某赆公墨西哥银数十,却不受,实则行囊早罄,乃跣足步而行。”陶杏南,名大均(1858—1910)系陶成章同族之侄,为东次房第20代孙。14岁时以官费留日,7年学成,任清廷驻日使领馆翻译,甲午战败,被李鸿章选中为使团四人之一任翻译赴日,后即入李鸿章幕府,在直隶总督内处理对日事务。1898年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即外交部)上行走。官阶为正六品。八国联军时,李鸿章单骑入城,倚大均为左右手,慈禧太后重返京城后,重用陶大均,任为奉天驿巡道道台,官阶连升六级为从三品。1904年改组称为外交部,大均为第一任左丞,官阶从二品,一年后为从一品,这是陶堰陶氏明清两代官宦中最高官阶。以后因得罪清廷贵族,被贬为正三品,1910年8月13日在南昌去世,终年50岁。他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人物。陶成章二次上京时,正是陶大均为李鸿章出谋划策与八国联军谈判之时,也正是他全力以赴保大清君臣安全还都,并乘机向朝廷进言要图变自强之时。以亲属关系讲,他热情接待了陶成章,且也耳闻成章为人仗义,素有才干。从内心来讲,他与陶成章来京目的是相反的,时间一长,果然见到成章尽与一些豪侠之士聚谈,且扬言要效法唐代骆宾王《讨武盟檄》的办法——刺杀当代武则天慈禧太后。这时,他害怕了,先是几次劝说无效,后来就流露出希望成章早日离京,以免祸及自身。成章看到大均如此惧祸,就知道不能久居于此,不久就辞别大均,“策蹇出都门”。“策蹇”就是骑着一匹跛足的驴(或驽马)。他离开北京,直到江苏的铜山。当时铜山县令陶在铭,为陶堰南长房第17代孙,与陶浚宣(心云)、陶七彪(在宽)均为陶成章之族叔祖。陶在铭字仲彝,平日也乐意资助同族困难子弟,但此时却正处于为难之时,因他长期在江苏上元、江宁、高淳等地为县令,如今在铜山又为令,多时不迁,使其坐立不安。他见到成章一副疲敝落拓的样子,顿生厌恶之情。他没有陶大均那样雅量,而是不予接待,仅出墨西哥洋数十,让成章离县返乡。成章见话不投机,知其不屑于自己,就推辞了这笔钱,而独自继续南行了。其实此时他已行囊早空,身无分文。他忍着饥饿赤足徒步。魏兰《行述》云:“道径徐州,旅费缺乏,步行七昼夜,几至饿毙。”后幸逢好人,才勉强回到绍兴家中。 经过这两次北上,虽然没有达到行刺西太后的目的,但是,扩大了眼界,结识了不少江湖豪侠,认识到了清廷必然灭亡的原因,增强了革命造反并最终必能成功的信心。一些友人看望他,他畅谈二上北京,直到关外察看地形情景。有一诗表达了此时此刻他的壮志豪情。诗题为《奉答友人绝句》: 天绝风云急,神州剧可哀。 雄谈关山外,君看越王台。 自注:“昔人云:会稽为报仇雪耻之邦,非藏污纳垢之地。吾侪生长是乡,宁能无卧薪尝胆、沼吴复越之志乎!”他向友人表示要以勾践卧薪尝胆精神勉励自己,百折不挠,万难不屈,作长期斗争的准备,但“沼吴复越”是一定会成功的,他对前途充满了信心。但行刺已非所宜,则下一步办法最好还是谋人军事学校,于是过了年后他再次北上京师,他还是去了陶大均处。打听到当时有陆军学校可以投考,而陶是重要官员,可以为之介绍,故向大均提出了这个要求。但陶大均既为清廷重臣,此时正是深得朝廷器重之时,同时他又明白成章人军校的目的是推翻满清,因此,不但没有支持,反劝说他放弃这条道路。成章见终不能如愿,就离京南下。他在京数月,所见所闻感触良多。七月初五,他在给马水臣信中说:“(在北京)耳所闻者,不过丝竹;目所见者,市之刑人而已;车如流水马似龙,引见之官也;手执国旗身佩剑,欧洲之兵也。”他已识透了清廷的奴才本质:“(清廷)非境遇之奴隶,则情欲之奴隶,非崇拜古人之奴隶,则必仰承白人之奴隶耳。”他已深知,对于这种奴性十足的朝廷,唯有彻底推翻,国家才有前途,而毫无变法改良之可能。对于这次北上,陶成章在《浙案纪略》云:“壬寅,居北京,审察大势,知非由陆军着手不可,因之屡谋入陆军学校,以图晋身之阶,乃竞不获如愿。” 既然不能进军事学校,在北京已无施展手段之机会,则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国外,在境外来寻找一条新的革命道路,于是陶成章来到了上海。 P29-33 序言 整整一百年前,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黑暗统治的时代,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革命,这就是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的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同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步的新纪元。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八年后,五四运动爆发;十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辛亥革命开启的革新开放之门,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功绩和伟大意义。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开启思想闸门、传播先进思想、点燃革命火种、推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站在时代前列,为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而向反动势力宣战;他们不惜流血牺牲,站在斗争一线浴血奋战;他们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愈挫愈奋,在失败中不断汲取和凝聚新的力量;他们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和斗争的目标。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革命先驱和仁人志士,才有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也才有了以此为开端的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和最终胜利。当然,我们在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到他们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性,又要看到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客观条件影响而具有的局限性与片面性,这是我们在看待历史人物时应当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也就是既不文过饰非,也不苛求前人。 几十年来,关于辛亥革命及其重要人物的研究工作不断深入,也陆续出版了大量的图书、画册等,但仍然不十分系统和完整,有些出版物受到时代因素和其它客观条件的影响,难免有失偏颇和疏漏。在即将迎来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刻,团结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本套《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并得到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于辛亥革命历史研究的重视。这套丛书的出版,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既可以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工作起到重要的填补空白和补充资料的作用,同时也是对立下丰功伟绩的仁人志士的纪念与缅怀。 为了保证本套丛书的编辑质量,编辑委员会在民革中央的领导下,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组织工作,特别是邀请了著名专家金冲及先生、章开沅先生、李文海先生担任顾问,他们在百忙之中分别对本套丛书的编辑思想、人物范围、框架体例、写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成为本套丛书能够高质量出版的重要保证。此外,参与本套丛书写作的。都是在近代历史和人物的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既有对辛亥革命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功底,又有较丰富的写作经验和较高的文字水平,因此,我们可以寄希望于本套丛书的出版,会对推动辛亥革命及其重要人物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起到重要作用,对弘扬爱国主义,提高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积极的影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