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长河流月(逸经散文随笔选萃)/民国名刊简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南辕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南辕选编的这本《长河流月》是《逸经》散文随笔选萃,分雅人深致;名流寻踪;民风世象;轶闻掌故4部分编辑。所选文章既注重闲适清新、诙谐美妙之作,亦不忽略伤时感事、忧国忧民之文及愤世嫉俗、勇猛奋进之章。

内容推荐

《长河流月》是“民国名刊简金”系列丛书之一。选录了刊物《逸经》上的散文随笔80篇,包括:周作人的《<南堂诗钞>的禁诗》、老舍的《像片》、郁达夫的《饮食男女在福州》、林语堂的《无穷的追求》等。

《长河流月》由南辕选编。

目录

前言

雅人深致

 与又文先生论《逸经》

 无穷的追求

 代语堂先生拟赴美宣传大纲

 林语堂与翻译

 曼殊零墨

 中国画的文人画

 《南堂诗钞》的禁诗

 红葫芦随笔(节录)

 幽兰

 兰陵琐话

 像片

 与林语堂游苏记

 采石矶半日游

 烂柯山和仙霞岭

 由杨树浦到济物浦

 癸酉南归日记

 关于《客途秋恨》(附歌曲全文)

 “文人”

名流寻踪

 齐白石杂谭

 一代艺师吴昌硕

 画人张善子大千兄弟

 曼殊逸事

 行云流水一孤僧

 元庆去世七周纪念文

 清雅真纯——徐志摩印象

 周作人:铁与温雅

 胡适之

 王文显

 王国维

 吴宓:学者而兼绅士

 袁宏毅先生希涛

 再述柯劭志轶事

 谈严范孙

 潘达微

 徐凌霄

 我和言论界的因缘

 毛泽东侧记(节录)

 关于瞿秋白

 琐忆鲁迅

 郭嵩焘与中国外交

 袁世凯纪略

 沈鸿英的孽账

民风世象

 嘲京官(一)

 嘲京官(二)

 请安

 谈谈状元

 寡人有疾

 第二次的出狱

 西归

 中国人与英国人(节录)

 放风筝的是非(节录)

 饮食男女在福州

 新婚衾枕

 咫尺天涯

 “世界变了!”

 唐都长安的牡丹狂

 关于“柳”的故实的演变

 果足

 马虎考

 谈扇

 围棋杂考

 木牛流马考

 酆都鬼世界

 牛郎织女故事之演变

 琐语中秋

 岁除闲话

轶闻掌故

 太平话(节录)

 京华耆宿闻见录(节录)

 《清史稿》回忆录

 清末民初姓名奇闻

 文病偶述

 清道人遇诈秘记

 武昌起义杂忆(节录)

 革命逸史(节录)

 洪宪纪事诗本事注(节录)

 神秘火柴

 孔家店紧要声明

 不算旧帐论

 前线简闻(节录)

 东南风·阴阳风

“民国名刊简金”丛书例言

试读章节

无穷的追求

林语堂

有时我以为自己是一个到异地探险的孩子,而我探险的路程,断是无穷期的。我四十生辰之日,曾作了一首自寿诗,长约四百字,结尾语有云:“一点童心犹未灭,半丝白鬓尚且无。”(《论语》四九期)我仍是一个孩子,睁圆眼睛,注视这极奇异的世界。我的教育只完成了一半,因关于本国和外国仍有好多东西是要苦心求学的,而样样东西都是奇妙得很。我只得有一知半解的(直译:半煮熟的)中国教育和一知半解的西洋教育。例如:中国很寻常的花卉树木之名目我好些不晓得的,我看见它们还是初次相见,即如一个孩子。又如金鱼的习惯,植兰之技术,鹌鹑与鹏鸪之分别,及吃生虾之感觉,我都不会或不知。因此之故,中国对于我有特殊的摄力即如一个未经开发的大陆,而我随意之所之,自由无碍,有如一个小孩走人大丛林一般,时或停步仰望星月,俯看虫花。我不管别人说什么,而在这探险程序中也没有预定的目的地。没有预定的游程,不受规定的向导之限制。如此游历,自有价值,因为如果我要游荡,我便独自游荡。我可以每日行卅里,或随意停止,因为我素来喜欢顺从自己的本能——所谓任意而行,尤喜欢自行决定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什么不是。我喜欢自己所发现的好东西,而不愿意人家指出来的。我已得到极大的开心乐事,即是发现好些个被人遗忘的著者而恢复其声誉。现在我心里想着精选三百首最好的诗,皆是中国戏剧和小说里人所遗忘和不垂意之作,而非由唐诗中选出。每天早晨,我一觉醒来,便感觉着有无限无疆的探险富地在我前头。大概是牛顿在身死之前曾说过,他自觉很像一个童子在海边嬉戏,而知识世界在他前头的有如大海之渺茫无垠。在八岁时,塾师尝批我的文章云:“大蛇过田陌。”他的意思以为我辞不达意。而我即对云:“小蚓度沙漠。”我就是那小蚓,到现在我仍然蠕蠕然在沙漠上爬动不已,但已进步到现在的程度也不禁沾沾自喜了。

我不知道这探险的路程将来直引我到哪里去。谁能逆料我将来结果不至成为一个共产主义的哲学家呢?然而我决不至流为一个共产主义的行动者。思想生活和行动生活是大相径庭的。有些人确能兼而为之,但两者精神上是相反的。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一是管自己的事的,一是管人家的事的。前者属于吃植物的,如牛羊及思想的人是;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及行动的人是。其一是处置观念的;其他是处置别人的:我常常钦羡我的同事们——行政和执行的奇才,他们会管别人的事而以管别人的为自己一生的大志。我总不感到那有什么趣。是故,我永不能成为一个行动的人,因为行动之意义是要在团体内工作,而我则对于同人之尊敬心过甚至不能号令他们必要怎样做、怎样做也。我甚至不能用严厉的辞令和摆尊严的架子以威喝申斥我的仆人。我又怎能组织暴动,或指挥罢工,或运动正式的政治革命呢?我常赞扬一般革命者和官吏,以他们能造成几件关于别人行动的报告,及通过几许议案叫人民要做什么,或阻止人民做什么。他们又能够令从事搜讨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依时到实验室,每晨到时必要签名于簿子上,由此可令百分之七十五分三的效率增加到九十五分五。这种办法,我总觉得有点怪。为什么科学家每晨到办公室去必要签到呢?这样增高的“效率”将可以帮助他们呈出多些重要的发明吗?我以为在一个科学研究馆中实施科学的管理法实是一个笑话,是名辞上的矛盾。同样,我也鄙屑一般大学教授之答复来函过于快捷。个人的生命究竟对于我自己是最要不过的。也许在本性上,如果不是在确信上,我是个无政府主义者,或道家。

现在我只有一种兴趣,即是要知道人生多些——已往的和现在此处的,兼要写人生——多半在脾气发作之时,或发奇痒、或觉有趣、或起愤怒、或有厌恶。我不为现在,甚至不为将来而忧虑,且确然没有什么大志愿,甚至不立志为著名的作者。其实,我怨恨成名,如果这名誉足以搅乱我现在生命之程序。我现在已是很快乐的了,不愿再为快乐些。我所要的只是些少现金致令我能够到处飘泊,多得自由、多买书籍、多到地方、多游名山——偕着几个好朋友去。

我自知自己的短处,而且短处甚多,一般批评我的人大可以不必多说了。在中国有许多很为厉害的、义务监察的批评家,这是虚夸的宋儒之遗裔而穿上现代衣服的。他们之批评人不是以不幸的有极的人为标准,而却以一个完善的圣人为标准。至少至少,我不是懒惰而向以忠诚处身立世的。

载第19期(1936年12月5日出版)

P4-6

序言

文学期刊的出现,是文学传播上的大事,也是整个文学史上的大事。先前,诗文写成,达到读者,只靠口耳传诵,笔墨传抄,既慢又贵且零散;从而,作家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作者与作者、作品与作品的关系,文学与其社会人生背景的关系,文学与其社会人生效果的关系,等等,都是松散的,迟缓的,辽远的,朦胧不明的,难以预计的。即使在名山胜景、邮亭驿馆的壁上题写,在盛会雅集沙龙中吟诵,影响可以扩大一点,经久一点,究竟也很有限。印刷术虽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其用于文学作品,长时期只是为前代作家或自己晚年才刻成集子,慢慢送人,不用于随时写成的单篇文字,除了进学中举点翰林时的刊文之外。而自清末始有文学期刊、民国20年代始有新文学期刊以来,情形大为不同了。一篇之出,短则以周计,长亦不过以年计,可以克期印成千万份,与千万读者相见。而且,还有别的作者,少则数人,多则数十人,以同一体裁品种或不同体裁品种的作品,同时在一本期刊上与读者相见。并且这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一段时期内总有某个期刊杂志在那里定期出版,作者甚至可以每期都有作品在那上面与读者相见,读者也可以期待着常在那上面见到哪些作者哪些作品。这样,作者就会相当明确地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写给哪一类读者看,大致有多少读者,知道读者大致会怎样接受,欢迎不欢迎,考虑要不要适应读者,或是引导读者,或是改造读者,或是有意与读者为敌;也大致知道自己在这上面将与哪些作者哪些作品为伍,考虑要不要适应他们,或是我行我素,或是有意立异,或是委而去之。有了文学期刊,所谓“文坛”的“坛”才有了实物,“坛”就是主要由期刊组成的。新文学对旧文学的迅速胜利,就表现在新文学期刊在全国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占领了期刊就是占领了文坛。新文学运动以来,认真努力作旧体诗文的人一直未绝,仍自有其师承流派,也有成就颇高的;然而,他们没有什么期刊,偶有几个也势孤力薄,不成气候,所以他们没有一个“坛”,就显得溃不成军了。有了文学期刊所组成的文坛,而后才可能有职业半职业作家。每种文学期刊有一个主编或编辑部,在作品的催生、接生,促进、促退,安排、协调,组织、引导等等方面起着很大作用,在作者与读者的联系中起着很大作用,在作者与文学市场的联系中起着很大作用,这一角色是先前的文学史上所没有的,他给文学史带来许多全新的东西。大家知道,如果没有《晨报副刊》,没有“开心话”这一栏的设立,没有孙伏园,没有孙伏园与鲁迅的关系,没有孙伏园善于笑嘻嘻地催稿,就不会有《阿Q正传》,或者不会在那个时间写出来,或者不会是现在这个题目这个样子。《阿Q正传》如果是在没有文学期刊之前写出来的,即使能达到“洛阳纸贵”的轰动效应,也不会在一段一段陆续发表的时候,有许多人危惧不安,恐怕以后要骂到自己头上,从而对作者为谁作种种猜测,多方打听,先是到处说《阿Q正传》处处在骂他、后来又逢人便声明不是骂他这些戏剧效果。甚至,孙伏园如果不是离开北京一段时间,《阿Q正传》就会比现在长些,阿Q被枪决就会迟些。

研究晚清以来的文学史,特别是研究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新文学史,当然要研究各种别集、总集、长篇专著,但单是这样还不够,还必须研究各种文学期刊(以及有文学作品的综合性期刊)。一个文学期刊,往往大致上体现一个流派、一种主张、一种倾向;即使不是同人刊物,而是商业性刊物,也仍然有一个大致共同的倾向。从期刊上,才较易于看清作品的“语境”,作品中未明言的所指,作家之间的关系,作家作品在当时的地位、作用、影响的比较和受读者重视欢迎的程度的比较。从期刊上,才较易于看清文学流派倾向的全貌,看清一个个文学流派倾向如何以其全部作品而不仅是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在起作用。从期刊上,才较易于看清一个一个文学论争(也有些不纯是文学范围上论争)的全貌,看清论争的起因、发展、结局,看清论争各方的是非得失。鲁迅斥梁实秋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近十多二十年来,时常被举为鲁迅如何“尖刻”如何“不宽容”的例子。只有研究了当时的有关期刊,才看到其实是梁实秋首先把“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这么一个文艺理论上的问题,引到“在电灯杆子上写‘武装保卫苏联’”的问题,引到“到××党去领卢布”的问题,给论敌扣上一顶当时千真万确会招来杀身之祸的红帽子,这才看得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称实在还是很宽厚的,这是近来逐渐有人弄清楚的了。

新文学运动以来,可以肯定地说,散文的成就在小说诗歌之上;鲁迅、周作人两个高峰的创作成就主要都在散文方面,就是证据。要研究新文学的散文方面的历史,尤其要研究文学期刊。除了上述理由之外,特别还因为,散文多是短篇小幅,无论是再现现实,还是表现自我;是针砭时弊,还是抒写性灵,多是一片一面,一花一叶,所以更需要从文学期刊上来研究,才能够把每一篇散文作品放在其具体“语境”中,同一流派倾向中,不同流派倾向的竞争中来理解。

新文学中的新散文,滥觞于《新青年》的“随感录”。《新青年》不是文学期刊,后来它一分为三:后期《新青年》继承了前期的政论而外,《小说月报》继承了它的文学方面;《语丝》继承了它的社会文化批判方面。《小说月报》原是鸳鸯蝴蝶派的阵地,是商业性的文学期刊,商务印书馆不能不任命沈雁冰(茅盾)出来接任该刊主编,是鸳鸯蝴蝶派失去了读者失去了市场的反映;沈雁冰接编后把它彻底改造为文学研究会的阵地,则是新文学的一大胜利。《小说月报》以小说和文学理论为主,其所载的散文随笔,常常带着小说的印迹,是后来的社会速写报告文学的先声,代表散文的一个重要方面。《语丝》则是第一个散文刊物,其主要人物是鲁迅、周作人兄弟,其共同点是充分发扬主体性,任意而谈,批判旧的,催促新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后来周氏兄弟分道扬镳,周作人从“我思故我在”的立场,坚持思想自由、个性自主,在其领导或影响下,出现了《论语》、《人间世》、《逸经》、《文饭小品》等散文随笔刊物,被论者称为“闲适派”。鲁迅则从“我在故我思”的立场,坚持面向人生,解剖黑暗,在其领导或影响下,出现了《太白》、《杂文》、《鲁迅风》、《野草》等杂文小品刊物,被论者称为“战斗派”。这两个称呼未必十分贴切准确,但大致可以说,二者正好分别代表《语丝》的一面,是《语丝》的一分为二。二者曾经尖锐对立,今天从文学史的宏观上看,又未尝不可以说是合二而一,共同发扬了《语丝》所开创的光辉传统。此外还有比较中间比较兼容并蓄的《现代》和《万象》,二者不纯是散文刊物,而所载散文亦有相当分量,很值得注意和研究。

上面说的《新青年》之后的十种新文学期刊上的散文,大致包括了新文学史上民国时期的主要散文。现在按期刊分别选集,较常见的名家名作,也与同一期刊上较不常见的作家的优秀之作选在一起,这样就接近于以期刊为载体的散文发展史的“原生形态”,带露沾泥,生香活色,读起来自与读作家专集或他种选集不同,那些多少有些折枝花的味道。对于爱好散文的读者和研究散文的研究者来说,这是我们敢于说这套选本有他种选本所不能代替的价值的理由。

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七日,舒芜序于碧空楼。

后记

“民国名刊简金”丛书例言

晨钟暮鼓——自古以来,钟声总是伴着东升的旭日,宣告黑夜的消逝和新的一天的开始。钟声的浑厚、雄壮,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新的希望、新的生机。当新文化运动的钟声报道了旧文化旧思想的一统地位的终结后,人们发现,透着新思潮新观念的气息、一展新文体新文风的格调的散文园地,也迎来了它的满园春色。如果说,“五四”运动前后现代散文尚处草创期,尚有那样多的旧的思想文化桎梏需要进一步冲破,那么,从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前期的十年间,现代散文则步入了一个多彩多姿花团锦簇的时代,正如朱自清先生《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中所说——散文“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炼、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

在那众芳争妍的散文苑囿中,尤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文体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小品文”文体最具影响力。对前者来说,“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十分注重文章的战斗性,强调散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而不是“小摆设”。它反映出在当时中国那样的黑暗时代,“敏感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进步的作家们一定有一番新的奋起、新的努力”,决不会像“归去来兮”的陶渊明那样“自谓是羲皇上人”而超然物外。

对于大张“性灵文学”旗号的自由主义作家而言,因为“立志做‘秀才’”,不愿持久地用肩膀承受“国事”那样的重负,所以总是希望把散文带入一种“闲适淡雅”、“和平静穆”的境界,“百忙中带入轻笔,严重中出以空灵”,追求散文纯粹的艺术美、意境美,并不理会那山河破碎时节的“十万军声半夜潮”的气氛。从理念上说,这般超脱世务牵累、心仪平和冲淡,对散文意境的深入开掘,对散文文风的进一步发展,不是没有意义。只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犹如此心平气静,自成一统,坐看浮云,闲庭信步,那显然是一种理论与现实的错位,理所当然地要遭到学界的激烈反对。尤其抗战爆发后,这种文学主张也就陷入了明日黄花的境地。

当抗战的烽火也燃遍整个文学界时,传统的“儒生无力荷干戈”、只作“艰声长叹”的状态,被现代身兼救亡与启蒙双重角色的知识分子所改变。他们手头的笔,既是唤醒民众的号角,也是刺向敌人的投枪。这样,战斗性的散文成为这时期散文领域的主流。就其奋勇进击、鼓舞民心方面看,这种文风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而且其时确也形成了抗战文艺中暴风骤雨式散文的新气象。然而,挟带着激愤、焦躁情绪,在一个相同的主题下,用一种近似的文风,所创作出来的散文势必缺乏个性,从而显出了格调单一的弊端。尽管曾有人发出没有硝烟味的、“与抗战无关”的文章也应做做的呼吁,但在群起鸣鼓而攻之的氛围中,那种试图有所更新、有所恢复战前已达到一定高度的散文文体、文风的声调,终究是微弱的。抗战胜利后,劈头而来的又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内战,使政治关系左右散文创作方向的状况没有大的改变,散文除了在严肃的主题下体现时代精神外,似乎很难由单一性向多元化嬗变。

有感于现代散文曾取得那般辉煌的成就,也有感于现代散文曾历经那样曲折的道路,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发表散文的重要阵地——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期刊,试图从中一览现代散文发展变迁的概貌,并欣赏到其中最精彩的散文篇章,同时也让人大致领略不同期刊的思想志趣、文章风格的区别。于是,我们有了分刊分类整理出版旧刊中的散文名作的愿望。鲁迅先生在《“题未定”草》中,早已说过选文章之难:选者“眼光愈锐利,见识愈深广,选本固然愈准确”,但如果选者“眼光如豆”、那可就是一个“文人浩劫”了。尽管我们也深知此中之难,但岁月的尘封湮没了多少曾经流光溢彩的“金声玉振”之作,旧刊的面貌今人也已难以知晓,为了使读者在欣赏旧作的过程中获得关的享受、品性的陶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知识面的增广,也为着免去专业研究者查找旧刊上的某些散文的麻烦,我们还是尽自己所能去遴选,并且也自信基本能选出诸刊中短小散文的精华、反映各刊在散文创作方面的基本风貌。《世说新语·文学》中谓:“潘(岳)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机)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本乎此义,故题丛书名日“民国名刊简金”。

既是丛书,自有“凡例”之类说明文字:

时间——以散文领域流派纷呈、千帆竞发的30年代的文学期刊为主,亦兼顾20年代和40年代。

刊物——首批所选之刊物有:《小说月报》(1921~1931)、《语丝》(1924~1930)、《现代》(1932~1935)、《文饭小品》(1935)、《太白》(1934~1935)、《杂文(质文)》(1935~1936)、《论语》(1932~1937,1946~1949)、《人间世》(1934~1935)、《逸经》(1936~1937)、《鲁迅风》(1939)、《万象》(1941~1945)、《野草》(1940~1943,1946~1949)。

文风——既注重闲适清新、诙谐美妙之作,亦不忽略伤时感事、忧国忧民之文及愤世嫉俗、勇猛奋进之章。对各家各派兼容并包,反映特定时代、特定流派的思想志趣和艺术特点。当然,派别不同,立场有别,某些文章就难免带有门户之见,甚而有彼此相互攻讦的文字;并且也不排除个别文章在思想倾向上有偏差的情况,这就需要读者将文章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阅读、去理解了。

作者——名家固不可少,无名作者而有精妙之文亦广为容纳。个别作者后来在思想立场上或许是消极甚至反动的,但他们当时的有些作品却有进步意义或有较高审美价值,故也适当选录。

形式——以2000字以内的短小精悍之文为主,亦适当选入(或节选)某些长文。当然有的长篇名作只得忍痛割爱了。一刊(或性质相同的两刊)之作编为一书,并根据刊物特点,将所选文章分为几类,如民风世象、雅人深致、百味人生、书里书外……之类。

此外,为便于读者理解,个别疑难问题作有简注。但原文文句有不合乎语法者,不加改动;一般的异体字也保持原样。唯以下几种情况有所修改:

原刊不规范的标点符号,径改之;不规范的版式,适当作调整;明显错字或不规范字,径改;疑为错字或当时通行而现在视为错字者,酌情用[]标出正字;衍字,直接删除;漏字,用< >补上。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一切都在变化,都在更新。当新世纪的钟声行将敲响,回首那半个世纪前散文园地曾有过的烂漫与辉煌,重温那个性鲜明、异彩纷呈的美妙篇章,我们感受到了时代风云撞击下的心灵震撼、艺术享受中的品性净化。我们不禁要期待“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新时代的散文华章对以往的超越,我们也坚信,随着五四运动“‘个人’的发现”的传统的发扬光大,散文创作更美好的春天必将到来。

(陈益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