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做了几千年的飞天梦。从我们每一个人的童年时代起,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够走出地球,到天上去神游,去摘星星和月亮,去编织属于自己的那个童话世界……
那一天,与航天英雄杨利伟一起走进曾经载他飞向太空的“神舟五号”舱体时,我的双足仿佛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神力——天地在旋转,江河开始倒流,太阳变得更加炽烈……杨利伟笑了,他说:“当你真正走出地球时,感觉会更奇妙。”
“真的?那你下次带我上天吧!”我说。
“你先把身体锻炼好。”杨利伟拍拍我的腰板。
看来此生无望了。我有些消极。
“没问题,每个地球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飞天梦想。你是作家,你笔下作品中的人就能走出地球。”杨利伟说。
“你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不同方式实现自己的飞天梦?”
杨利伟点点头,然后十分感慨道:其实,我们中国人非常了不起。才50来年的历史,我们就实现了走出地球、飞越太空的伟大理想。
是啊,中国人真的非常了不起: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一年后,费俊龙、聂海胜两位英雄再次登临太空,在遨游5天后轻松回到了地球……今天,又有三位年轻的航天英雄乘坐“神舟七号”,以矫健的身姿走出舱门,张开双臂去拥抱太空……这一幕幕的飞天实景,让多少中国人热泪盈眶!
而在这13亿人的泱泱大国之中,我看到了一队特殊的人群,他们的热泪流得最欢畅,也最壮丽。
他们是另一群航天英雄。
他们是成全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航天英雄”的英雄。
他们最骄傲的是:自己用50年的历史,完成了1OO多次的长征型号火箭发射,3次将载人飞船送人太空……
他们的年轻院长和书记告诉我:他们还有许多美丽的梦想正在编织之中,只待时间的召唤,他们会把中国人的所有飞天梦想变成现实!
于是,他们的一切,成了我笔下的一部不朽的天歌——
1949年隆冬的华北平原,隆隆炮声中的北平南苑。那一天天空飘着大雪,漫天大雪中一辆辆吉普车从一个叫西柏坡的小山村驶出,顶着大雪奔驰在战火刚刚熄灭的华北大平原上。
茫茫雪原上正在向北平推进的野战军纵队,给急驰而来的吉普车队闪开了一条通道,吉普车队却缓慢减速,行进的纵队则停了下来,列队向车上的首长举手敬礼。车上的首长也探出头向战士频频挥手致意。一个小战士惊喜地喊道:“毛主席,是毛主席来了!”随即队列里响起欢叫声,波浪般涌到吉普车边,“毛主席,你这是到哪里去呀?”战士们喊着追赶着扬尘的车轮,忽然车内传来了毛主席的回音:“到北平,同志们加油,快走呀,我们这是到北平赶考去啊,同志们,我们大家都要赶考啊!”
“同志们,我们大家都要赶考啊!”,毛主席的声音还萦绕在行军队列中,那句“赶考”的话则一直在干部、战士中的交谈、讨论中被层层深化。宿营时连司令员、政委都来参加讨论会,越向深里讨论,干部、战士们越理解了主席这句朴素的话。
谁也未曾想到,毛主席进入北京9年后,京城中轴线的南端——南苑,竟成为了“中国火箭的摇篮”,今天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所在地。这个和新中国一起成长、一起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执掌火箭旗帜的研究院,他的第一任院长是周总理亲自任命的中国的大科学家——钱学森,第一任政委是中国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领袖、老红军、原第二野战军15军政委谷景生少将。
南苑,原是清王朝供皇家逐鹿狩猎的猎场,是京郊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胜地。横穿20里围场的永定河支流在老北京人口碑里是一条碧玉闪闪亮得见底的孔雀河。河两岸的繁花、绿草比今个的颐和园的花廊草坪更鲜。更灼眼。当年咸丰帝的皇家马队,那是马没到,风就卷起遍野鸟飞狗叫。
南苑,曾是一片兵营。30里营地,练过袁世凯的保皇新军,也驻过冯玉祥、张作霖的队伍。抗战时驻扎在这里的宋哲元、冯玉祥抗日联军曾参加过卢沟桥、长城喜峰口的保卫战,抗日的烽火照耀过南苑的旷野,抗战的铁流流淌过南苑的大地。P1-2
《天歌——走进中国火箭导弹的摇篮》一书于2008年5月初出版后,在读者与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各媒体的报刊网站纷纷连载、选载,并刊发了专家读者的评论文章上百篇。中国作协将书中的第五章“天上响起东方红”选人中国报告文学2008年优秀报告文学选集。2010年10月,作者又应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之邀,增写了十一章——十三章。续写了“嫦娥二号”、“神舟七号”的研制发射成功,以及在国内外引起的震撼,清晰地勾画出中国迈向世界航天强国的进军路线图。对我国新一代大型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立项研制与中国第二代大型火箭基地的选址修建,新型的大中火箭发射场地的确立选址,建设等作了详尽的描述,激情的歌颂。其间,长征火箭迎来了百次发射,西昌卫星中心作为我国第三发射基地也迎来四十周年纪念。两个庆典日的到来,“长征遥七”火箭胜利发射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唱响的天歌回荡在天上人间。
《天歌·增订版》为研究院第二个五十年,二次创业的战略转型吹响进军的号角,描绘出更加绚丽宏伟的蓝图。同时隆重描述了研究院三代航天人对他们的首任院长、大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同志逝世的深切哀悼,缅怀追忆。作品彰显了航天人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自主创新、英勇奋斗、敢于拼搏、敢于胜利开创的累累硕果与战略转型二次创业中焕发的精神风貌。
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增订版的创作策划者与组织者梁小虹、李洪、刘新民、左敬华等同志的真诚协助、具体指导。感谢在采访创作中向我们提供大量文献资料,热情向我们讲述了亲身感受,亲身经历实践的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的岑拯、刘宇、荆木春、姜杰、张智及十八所的胡昱、曾智商,航天材料与工艺研究所的胡泰安等同志,航天机械公司的高风林,院主管民用产业的唐国宏副院长及大火箭天津研制基地的刘超、李毅、赵泰等同志。
感谢满怀热忱不辞辛劳为作者联系安排采访、打印并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关怀的左敬华、葛薇、柴冰、金一山、李波同志。
感谢作家出版社编辑对本书新版的精心修改,以及出版社对发行提供的热情支持。
感谢中国作家协会一直热情关心本书的创作出版、研讨、宣传的大力支持。
感谢为本书提供图片、文字资料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及图片、文字的作者。
感谢中共中央委员、原国防科工委主任——现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同志为本书作的序言。
作者
2011年11月北京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火箭的摇篮,是中国航天的发祥地。在喜迎研究院50周年大庆之际,由她自主研制的被誉为“金牌火箭”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为绕月探测工程的第一颗卫星——“嫦娥一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唱响了“可上九天揽月”的壮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它标志着中国已进入了世界上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之列。这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个标志性的成就,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是中国为人类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看!“神箭”呼啸送100多颗卫星和“神舟”上天。听!朵朵白云洒下《东方红》的歌声化作一条东方的哈达。
50年前,航天儿女放飞的第一枚火箭,坚强地从坐落在北京南苑的“摇篮”里起飞。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内外形势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敏锐的目光及非凡的胆略。毅然作出的英明决策。
30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明确地把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纳入我国发展高科技的“863”计划,并付之以攻关实践。
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的新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尖端科技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作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井为工程实施付出了大量心血。
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众多航天人的努力,最终实现了以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载人飞船巡游太空、首次绕月探测为标志的历史性突破,将中国航天史上的三座里程碑永远镌刻在深邃浩瀚的太空。
2003年11月7日,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的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满怀深情地说:“实现飞天梦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美好的夙愿。自古以来,嫦娥奔月、敦煌飞天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就在中国人民中流传。”他勉励航天战线的全体同志继续团结奋斗,努力在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伟大事业中有所创造、有所作为,并对航天人创造的载人航天精神高度肯定,赋予了最新的科学阐述:“热爱祖国,为国增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今天,当整个中国为“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一号”高举欢呼的手臂、唱响月亮之上圆梦的赞歌时,我欣喜地读到由天泉、何建明两位作家创作的一部谱写中国火箭事业50年征程、赞颂铸造中国“神箭”的英雄、有如辉煌史诗般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天歌——走近中国火箭的摇篮》。全书以中国高科技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为经线,以“摇篮”里走出并成长起来的中国航天战线的英雄群体所创造的丰功伟绩为纬线,透过20世纪世界风云的变幻,折射出中国火箭发展的历史步伐。这是两位作家全方位、多侧面、立体武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50周年庆典奉献的厚礼,是一部反映中国航天向太空进军的力作,唱响了中国航天对祖国忠诚的历史颂歌,是为威震全球的中国“神箭”谱写的壮丽诗篇。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航天人的深情挚爱。书中50年时空的交叉跨越。现实与历史的相互辉映,展现了中华民族实现美好梦想的艰辛、苦难。以及带给祖国母亲的惊喜和荣耀。洋洋洒洒30余万字,在喜悦与泪水中讲述了从第一枚仿制的“1059”导弹起飞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征服太空,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路拼搏,一路凯旋,历经50年风风雨雨的惊涛骇浪,雷鸣电闪般叩开宇宙之门的奇迹。
《天歌——走近中国火箭的摇篮》里描写的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高科技铁军。他们传承我们党我们军队的光荣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精髓的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继续新的长征的情景,仿佛从书中跃然跳出,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美好未来的神往……
书中人物的典型性,时空的交错纵横延伸,叙述的悬念奇兀,故事的细节选择,人物的个性开掘,语言的诗意哲理,构成作品独具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在我国众多以航天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亮出了另一道光彩夺目的风景线,是一部富有时代精神、具有收藏价值的文学作品。
我能为本书写序,感到非常高兴。在此对两位作家的信任表示深深的感谢,并热切希望本书能够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受到航天战线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喜爱,并从中吸取教益和力量。
衷心祝愿我国的航天事业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蓬勃发展,创造更大的辉煌!
张庆伟
何建明和天泉编著的《天歌——走近中国火箭的摇篮》里描写的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高科技铁军。他们传承我们党我们军队的光荣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精髓的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继续新的长征的情景,仿佛从书中跃然跳出,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美好未来的神往……
《天歌——走近中国火箭的摇篮》中人物的典型性,时空的交错纵横延伸,叙述的悬念奇兀,故事的细节选择,人物的个性开掘,语言的诗意哲理,构成作品独具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在我国众多以航天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亮出了另一道光彩夺目的风景线,是一部富有时代精神、具有收藏价值的文学作品。
何建明和天泉编著的《天歌》内容介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火箭的摇篮,是中国航天的发祥地。在喜迎研究院50周年大庆之际,由她自主研制的被誉为“金牌火箭”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为绕月探测工程的第一颗卫星——“嫦娥一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唱响了“可上九天揽月”的壮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它标志着中国已进入了世界上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之列。这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个标志性的成就,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是中国为人类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