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资料最详实、最权威的李嘉诚传记版本。作者李忠海持续跟踪采访李嘉诚等两岸三地三百多位政经名人,大量独家图片与第一手资料,磨砺十年终成《李嘉诚传(峥嵘)》。
完全摒弃各种众说纷纭的江湖传说,秉持春秋笔法,不以尊者为讳,不以哗众为宠,以大量第一手的详实资料揭示了商圣李嘉诚波澜壮阔的一生。
引用李嘉诚的谈话演讲及其身边人物的专访,让李嘉诚自己说自己,从一个侧面反映李嘉诚的思想之嬗变演绎的过程。
以历史学家的宏观视野与围观雕琢,展现了香港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百年香港史上的诸多风云人物。
《李嘉诚传》是作者李忠海在追访两岸三地三百余人的基础上,以所能搜集到的原始资料为依据,反复求证而成。该书完全摒弃了各种众所纷纭的江湖传说,秉持春秋笔法,不以尊者为讳,不以哗众为宠,以大量第一手的详实资料揭示了李嘉诚波澜壮阔的人生。全书还以历史学家的宏观视野与微观雕琢,展现了香港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百年香港史上的诸多风云人物。书中大量引用李嘉诚的谈话演讲及其身边人物的专访,让李嘉诚自己说自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嘉诚的思想之嬗变演绎的过程。
多少年后的今天,李嘉诚依然抱憾,自己没有童年与少年。甚至对儿子能读世界名校心生嫉妒。直到今天,李嘉诚感叹昨天的李嘉诚,是多么向往学校的琅琅书声啊。扭曲的世界,带来多么大的扭曲与多么大的遗憾。所幸的是,这种遗憾,仅仅是发自时空之外的感叹,如果回到现实,李嘉诚依然可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李嘉诚出身并非大富大贵之大家,就算其身世显赫,可以上溯到一千年前的大唐李皇,但在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家道中衰,止于小知识分子家庭,在生活和世界的边缘,这种家庭及生活背景出身的孩子,一般来讲是健康的,他们聪敏、灵气、善良、温情,求知若渴。更重要的是,对知识有着超越生命超越世界超越自我的追求。对人生更有着出人头地的强烈欲望与追求。始终,他们具有常人不具备的超常的视野与心智。
对大部分受过良好童年教育的孩子来说,接下来是青少年时期的一帆风顺,千宠百爱,千呵百护,如果没有意外的悲剧使他们脱离生活的平稳的安全的无惊无险的轨道,他们将信守自己生活的真理,遵循生活事先已经安排好的不变轨迹,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并以此演绎整个生命历程的诸种平淡无奇的经验,从平淡复归平淡,从平凡走向平凡,从平庸变成平庸。
李嘉诚不得不过早地踏入社会大门。求职无门,一次又一次碰壁,虽然有时有点灰心,但是看到母亲弟妹期待的眼神,没有丝毫的气馁,丝毫的动摇,一天,又一天,带着希望走出家门。
虽然香港的九月天很多时都是阴沉沉的,但是作为长子的李嘉诚必须要给这个家徒四壁的家带来灿烂的阳光,哪怕是刹那间的光明与看不到的希望。甚至乎嘴角微微一翘的刹那间的微笑。
一次,母亲对李嘉诚说:“你去找一找潮州的老乡吧,潮州人总是帮潮州人的”。李嘉诚手拿打听到的地址,找到了上环黄记杂货店,说来这位店主黄先生还与李家有点关系,早年黄先生也住在潮州北门,与李嘉诚家仅隔两条街,况且,他还是李嘉诚伯父李云章的学生,尊师重道的潮州人总会念及这层老关系的。还未等李嘉诚的稚气喘定,眼前的景象已经令李嘉诚大失所望。店铺早已倒闭,只有黄记招牌,还在海风吹拂中,摇摇欲坠地飘摇在那里。
又一次的碰壁,又一次的失望。多少次的碰壁失望,多数人也由此灰心失望,成为社会里的普普通通的类型,从事普普通通的工作,做一个普普通通的难分彼此的似曾相识的类型。当然,世界本来就该如此。否则,岂不人人都成了李嘉诚,这个世界哪有那么多的机会与财富?
然而,当文明转型的阵痛不期然降临在每个个体生命和家庭时,无论自愿或者被迫,无论偶然或必然,他们都必须重新寻找生活的基础,必须重新建构对于生活和世界的认知,必须重新感知过去现在生活所赋予人类的真谛,必须重新找寻新生活的社会支撑点。必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苦难幸运。在此意义上,那个时代的草根知识分子及其后代,都在参与着对社会既有的潜规则的循循善诱式的改造创新演绎变通。
李嘉诚万幸地感受着时代的沧桑,现实的悲苦,生活的磨难,时空的巨大落差。
对于具体的个体生命来说,是某些偶然的、神秘的因素规限了这样的努力成为悲剧或闹剧,从“自铸伟辞”,无为而治,以柔克刚的圣雄甘地,到献身社会,忘却自我的德兰修女,甚至乎如鱼得水,励精图治的胡雪岩,甚至乎风云变幻等闲视之的包玉刚,都毫无例外,在生活轮回的原始轨道上,沦为神坛下蜷伏的奴婢,或者成为自立法则、自创王国的大师、巨匠。
最终,从圣坛下蜷伏的战战兢兢的求道者,步出桃花径,豁然开朗,信步迈上万众顶礼膜拜的圣坛。商圣李嘉诚幸运地成为后者。这一切,全赖悲惨世界所赐予的无穷动力法力定力毅力道力苦力张力。
五十年之后的今天,李嘉诚贵为世界华人首富,在外人眼中,这样的人一定周身名牌、餐必鲍翅,享尽天下荣华富贵。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事实上,李嘉诚却是一位“食无大肉,衣无重彩”的圣雄甘地式的尊崇清规戒律,一丝不苟的节俭者,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生活情趣的清教徒。通常的午餐,有碟青菜,一条小鱼,一杯清水,哪怕是一盘炒河粉,已经吃得有滋有味,心满意足。
为了教导儿子,一样番薯糖水,可以喝足一年不变,这就如同李嘉诚自己对儿子所说的那样,你手中的苹果,永远吃不出我口中的味道。他在接受一名外国记者访问时表示:
“我的生活水平跟我在一九五七年事业已上轨道时相差不远,甚至更加简朴。无论是从前或现在,我都喜欢简单的生活,对于物质享受的要求不高,反而着重内心的平静,希望多做些有意义的事。”
化外之高人超人,似曾相识。当然遥不可及。求知甚至成了李嘉诚生活和事业的最重要的部分,直到今天他仍每天坚持听英语新闻,每天睡觉前看书的良好习惯。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实际上,人生最重要品质的养成和实践,在校园里已经开始,诚信、勤奋、上进、助人是我们人生路上不变的立足点。我个人的人生实践告诉我,如果一个人要对祖国、民族有所贡献,这些品质是必由之路,没有其他的选择。”
这样一个人的成功毫无疑问是必然的。当然,不是看得书多就会成功。否则,也太天真了。
父亲因病去世,家境的贫穷使他过早地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善良,面对丑恶。P46-49
对世间芸芸众生来说,李嘉诚先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企业领袖,一个家喻户晓和令人景仰的名字。历史学者李忠海博士这部巨著,为大家详尽地介绍了李嘉诚先生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他勤奋坚毅的性格和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办事精神,与他在事业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世人和后辈来说,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李嘉诚先生令我感受最深刻的,是他那深厚的善根和他那“仁为己任,善与人同”的精神。世间有不少成功的企业家和富人,但如李先生这样善心和至诚的着实不多。
李先生深信:人需要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并重。单是物质财富并不足以令人快乐,助人才是快乐之本。因此,他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大幅地长期资助教育、医疗及慈善事业。
李先生曾说过:基金会是他的第三个儿子,他为了基金会的工作,劳心劳力,任劳任怨。他亲自去跑中国西部贫困的山区,深入苗寨及村校等去了解情况,以便提供有效而实质性的帮助。
李先生深信“知识改变命运”。为此,他大力资助教育。他亲手创办了汕头大学,并大幅资助海内外无数大学,包括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大学、伯克莱加州大学、多伦多大学、剑桥大学、北京大学等。他对医疗服务及医学研究的关心及大力支持,也是众所周知的。他亲自创办的宁养服务(善终服务),闻者无不动容,感动莫名。
我所认识的李嘉诚先生,是个极富悲心愿力,坐言起行,全情投入,亲力亲为的大慈善家;一个不折不扣的人间菩萨。愿他那闻声救苦的菩萨精神及善行,能感染世人,共同把苦难的世间建成快乐自在的人间净土。
李焯芬
(国际著名工程学家、香港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