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仅存的中共”一大“文献是如何在美国发现的?
毛泽东秘书田家英自杀真相是什么?
毛泽东“钦点状元”李锐为何在反右派斗争中被打倒?
秘书们如何评价江青?
胡耀邦的“牛棚”岁月是如何度过的?……
《历史的注脚》作者,著名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先生多年走访“文革”亲历者,采访领袖家属,对话红墙内的秘书,通过这些亲历者的口述回忆,复原“文革”时期中南海生活的诸多细节,以及重大决策出台前后的所见所闻,用细节还原历史的真相。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历史的注脚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叶永烈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目前仅存的中共”一大“文献是如何在美国发现的? 毛泽东秘书田家英自杀真相是什么? 毛泽东“钦点状元”李锐为何在反右派斗争中被打倒? 秘书们如何评价江青? 胡耀邦的“牛棚”岁月是如何度过的?…… 《历史的注脚》作者,著名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先生多年走访“文革”亲历者,采访领袖家属,对话红墙内的秘书,通过这些亲历者的口述回忆,复原“文革”时期中南海生活的诸多细节,以及重大决策出台前后的所见所闻,用细节还原历史的真相。 内容推荐 《历史的注脚》是著名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2014最新力作,出入红墙采访实录,搜寻大历史中的小细节,用大事亲历者的回忆还原历史真相。 《历史的注脚》采访中南海的重要秘书们(阎长贵、杨银禄、胡克实、童小鹏等),讲述“文革”时期的红墙往事。 采访领袖家属,看夫人眼中的领袖,解密领袖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 目录 毛泽东和秘书工作 毛泽东曾经是中共中央局秘书 毛泽东也曾是国民党秘书 在上海毛泽东身兼国共两党秘书 从首任秘书谭政到末任秘书张玉凤 毛泽东慧眼识人才 逐步形成毛泽东稳定的秘书群 陈云夫人“细说”陈云——《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采访手记 步入中南海采访陈云夫人 陈云自称是“木炭汽车” 她与陈云的婚恋 家中鲜为人知的细节 从营养学的角度照料陈云 认真细致帮助我修改文稿 陈云与上海 陈云是“阿拉上海人” 在上海两度濒临被捕的险境 抓“两白一黑”战胜上海的不法资本家 上海农村调查肯定包产到户 为棘手的宝钢问题拍板 离休之后常住上海 关于田家英之死 田家英夫人: 田家英离世的前夜 田家英夫人: 田家英自杀的经过 田家英夫人被逐出中南海 王力谈田家英之死 关锋谈田家英 陈伯达避谈田家英 与戚本禹聊及田家英 “生死之交”李锐的回忆 “文革”传单中的田家英 访毛泽东秘书李锐 93岁还去游泳 写作《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 怎么成为毛泽东秘书 中了“状元”之后 在庐山摔了一个重重的“跟斗” 漫长的苦难生活 “关怀莫过朝中事” 访周恩来机要秘书童小鹏 有着“红色摄影师”的美誉 一丝不苟严谨细致 说起周恩来的故事 访江青秘书阎长贵 一篇文章: 引起毛泽东注意 一位恩师: 关锋 一年秘书: 在江青身边 一生坎坷: 坐牢、流放共12年半 访江青秘书杨银禄 他的回忆充满细节 江青很难伺候 吴阶平曾是江青的保健医生 江青与康生 江青在“文革”中的5个阶段 旁听江青与维特克的谈话 江青把他改名为“杨英路” 江青也非一无是处 离开江青之后 与日本电视台谈江青 日本人对江青特别有兴趣 以日本人视角看江青 江青曾经是贤妻良母 一个聪明的女人 “红都女皇”的霸气 毛泽东从未把江青列为接班人 胡克实的可贵回忆 亲历“文革”初期的激烈斗争 胡耀邦的“牛棚”岁月 毛泽东否定以红卫兵取代共青团 他成了“走资派好人” 胡耀邦在家“赋闲”的日子 “人品高尚,襟怀坦白”的胡耀邦 八十大寿出版新著 访罗隆基秘书罗涵先 多亏了史良的一句话 记忆中的罗隆基 记忆中的史良 反右派斗争的导火线 《人民日报》质问: 这是为什么? “右派”们骂卢郁文是“小丑”、“小人” 《这是为什么?》的内幕 对于《这是为什么?》起草者的考证 卢郁文其人 “左派”父亲与“右派”儿子 追踪匿名信的来龙去脉 “带刺的玫瑰”林希翎 在美国采访林希翎 “带刺的玫瑰花” 15年铁窗生涯 胡耀邦作了三次批示 炮打张春桥的主炮手——葛正慧 寻访“炮打张春桥”的主炮手 查证“狄克=张春桥” 泄露“狄克”底细的是张春桥自己 上海藏书楼里的斗争 一颗击中张春桥要害的重磅炮弹 主炮手被关进秘密监狱 囚首垢面的苦牢日子 漫步在姚文元墓前 墓碑上只写姚文元妻子的名字 在反右派斗争中崭露头角 “无产阶级金棍子” “四人帮”中最后一个离世 韩素音关注着中国的命运 总书记跟她谈了三个多小时 她曾走过崎岖的生活道路 龚澎帮助她走出寒冷的阴影 会晤周恩来成为她一生的转折点 成为架在东西方之间的一座桥梁 作为作家,她已出版24部著作 她的家庭和日常生活 可敬可佩的女强人 在瑞士小城度过最后的时光 陈公博与中共“一大” 解读陈公博文章中的“密码” 在美国发现中共“一大”文献 陈独秀的秘密婚恋 陈独秀哪里去了 陈独秀的三次婚姻 据称“陈独秀女儿”的人 户籍档案勾勒出她的大致身世 在晚年仍常常怀念“老陈” 镜框里藏着陈独秀的大照片 顺便带一笔 第三只眼看台湾 从我的家庭来看台湾 从细节来看台湾 从各地来看台湾 从名人来看台湾 毛泽东的细节 “二十八画生”的来历 游击战“十六字诀”的由来 轰动山城的《沁园春·雪》 毛泽东的笔 毛泽东喜欢探究姓名 1967年的毛泽东与蒋介石 毛泽东和卢荻谈《水浒》 毛泽东“你办事,我放心”之谜 红墙轶事 中共“一大”会址的往事 国民党一大比中共一大晚了三年 周恩来坠马事件的五种说法 周恩来一眼识故人 走访罗章龙 项英之死迷雾重重 胡乔木夫妇的名字出自同一诗句 刘少奇替陈其五取名 究竟谁写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江青名字的考证及其改名癖好 江青在延安十年的历史脚印 江青有无“绝命书” 陈伯达竟然有23个名字 季羡林与胡乔木 试读章节 毛泽东和秘书工作 为了写作《毛泽东的秘书们》这本书,我详细考证了毛泽东历年来任用的秘书。经过多年查证,到2005年,我查找到的毛泽东的秘书为26位。经过这几年的继续查找,又找到毛泽东的11位秘书。这样,毛泽东一生任用的秘书为37位。 毛泽东曾经是中共中央局秘书 在就《毛泽东的秘书们》一书进行多年深入探讨的时候,我还发现,毛泽东本人早年既担任过中共中央局秘书,也出任过国民党上海执行局秘书。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后街31号一座简陋的两层民居楼内秘密召开。40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毛泽东以湘区党代表的身份出席。大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李大钊、谭平山、王荷波、毛泽东、朱少连、项英、罗章龙9人为中央执行委员,邓培、张连光、徐梅坤、李汉俊、邓中夏5人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中共“三大”闭幕的翌日,即1923年6月21日,新当选的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在中共中央驻地广州新河浦路24号春园二楼召开会议,推选产生中央局。这时,陈独秀提议中央设立秘书一职。会议选出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谭平山(后由于谭调职,改为王荷波)、罗章龙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任中央局委员长,毛泽东任中央局秘书,罗章龙为中央局会计。中央局下设组织、宣传、妇女等部门,毛泽东负责组织工作,蔡和森、罗章龙、瞿秋自负责宣传工作,向警予负责妇女工作。 这是中共中央局首次设立秘书。不过,毛泽东所担任的中央局秘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秘书,而是中共中央局的领导人之一,相当于后来的中共中央秘书长。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执行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秘书负本党内外文书及通信及开会记录之责任,并管理本党文件。本党一切函件须由委员长及秘书签字。”由此可见,毛泽东所担任的中央局秘书相当重要。 毛泽东有很强的档案管理意识。他担任中央局秘书以后,要求所有党的文件,除了保留印刷件之外,还必须保留原件。此前,中国共产党处于草创时期,党的文件随发随烧。陈独秀在中共“三大”的报告中指出:由于“中央委员会人员太少,不能搜集很多文件。又由于遭受迫害,许多文件材料遗失了”。毛泽东担任中央局秘书之后,扭转了这样的不严密的状态,开始注重保存中央文件,尤其是保存原稿,建立“发文留底稿”的制度。中共“三大”的决议、宣言、章程、报告、通告等都得到很好的保存。后来这些文献保存于中共中央地下档案库。从现存的中共中央地下档案库目录中可以看到,1923年7月至1924年7月这一年间,中共中央积存了300余份重要文件的原件。这些重要文件躲过严重的白色恐怖,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在中共中央档案馆中。 1923年9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第5号通告,宣布中央局自广州迂回上海后的人事变动。“中局组织自迁沪后略有变动,即派平山同志驻粤,而加入荷波同志人中局。又润之(即毛泽东)因事赴湘,秘书职务由会计章龙同志兼代。” 毛泽东也曾是国民党秘书 2009年1月,台北的国民党中央党史展览厅举行国民党党史展览,内中国民党上海执行部1924年3月的决算书上记载,毛泽东任国民党秘书,每月领取120元大洋。这份文件原稿首度曝光,引起参观者的莫大兴趣。 这里所谓的“国民党秘书”,准确地说,是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组织部秘书。 身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毛泽东,怎么会去当“国民党秘书”? 事情还得从中共“三大”说起。 中共“三大”的中心议题,就是讨论国共合作问题。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指出“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会议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大会期间,毛泽东曾和陈独秀、李大钊、徐梅坤先后两次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财政部长廖仲恺家,恳谈国共合作事宜。 根据中共“三大”的决议,毛泽东加入了中国国民党,成了一位“跨党分子”,即既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又是中国国民党党员。 在中共“三大”决定实行国共合作的同时,孙中山在苏联顾问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推动下,决意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榕树低垂,一条长长的老街越秀路从树下穿过。街边的人行道上方是骑街楼,这种便于躲雨的旧房一望便知是20世纪上半叶的南洋建筑风格。2008年10月,我在广州越秀中路与文明路交叉口,见到高高的围墙抱住一个偌大的院子,门口高悬郭沫若题写的“广东省博物馆”六个大字。国民党“一大”会址就在大院之内。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一大”就在这里召开——这“一大”是按照中共党史的习惯简称的,而按照国民党的用语则简称为“一全大会”。中国国民党的创建早于中国共产党,而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则晚于中国共产党。步入礼堂,主席台上悬挂着中国国民党党旗和孙中山肖像。主席台下是一排排深褐色木长椅,前排为临时中央执行委员座席,后面为会议代表,再后面是列席代表。正式代表对号入座,座位上贴着代表的姓名。我看到许多熟悉的名字,如廖仲恺、戴季陶、于右任、谭延闽、程潜、叶楚伧、孙科、何香凝、陈璧君等著名的国民党人士,我也看到李守常(李大钊)、谭平山、林祖涵(林伯渠)、王尽美等著名的共产党人士。其中,最引入注目的是第39号毛泽东。国民党“一全大会”代表196人之中,有24人是中共党员。经孙中山提议,“李君守常”为大会主席团五名成员之一。会议洋溢着国共合作的良好气氛。39号“毛君泽东”是相当活跃的代表,几度在大会上发言,并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月30日下午,选举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时,孙中山亲自拟了一个候选人名单,交付大会表决,其中就有毛泽东。经过大会表决,毛泽东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国民党“一全大会”结束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派毛泽东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工作。在上海,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执行委员、组织部秘书和文书科代理主任。 在上海毛泽东身兼国共两党秘书 2008年12月19日,我陪同毛泽东的儿媳刘松林(刘思齐)在上海茂名北路威海路参观毛泽东旧居。1924年2月中旬,毛泽东从广州来到上海,就住在这里。当时的毛泽东,身兼国共两党的秘书:既是中共中央局秘书,又是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组织部秘书。 P1-3 序言 我在写作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的纪实长篇的同时,也为杂志、报刊写作一些涉及当代历史的文章。《历史的注脚》和《历史的侧影》这两本书,就是这些文章的选集。 这两本书的书名,叫做《历史的注脚》、《历史的侧影》,因为这些文章并非正儿八经的史著,而是为当代历史作小小的注脚、寻觅当代历史的侧影而已。不过,这些历史的注脚、侧影大都涉及众所关注的历史话题,而且很多来自我的第一手采访,也许正因为这样,本书有着历史的价值。 书中的“万花筒”式的短文,则是我所写的关于当代历史的形形色色的短笺。透过方方面面的充满细节的花絮式的短文,构成当代历史的万花筒。 感谢中华书局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余佐赞先生,编辑贾雪飞、于欣小姐的热情约稿和支持,使本书终于得以完成。 叶永烈 2013年2月15日初稿 2013年4月9日修改 于上海“沉思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