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游记/国际儿童文学大奖得主经典系列》是儒勒·凡尔纳早期著名的科幻小说之一。小说讲述的是德国科学家里登布洛克教授前人一封密码信的启发,偕同侄子阿克塞尔和向导汉斯,进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险旅行。他们从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口下降,在地心经历三个月的艰辛跋涉,一路克服缺水、迷路、暴风雨等艰难险阻,最后从西西里岛的火山口返回地面。
在小说中,凡尔纳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巧妙地穿插在小说的情节及对人物的刻画上,在向读者描述一个神奇的地下世界,展示曲折生动、饶有趣味的情节同时,又让读者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感受人类征服自然的坚强意志。
德国科学家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书里发现了一封密码信,那是16世纪的学者萨克努珊留下的通往地心的路径指示!于是,勇敢的教授带上侄儿,在机智的向导汉恩斯的陪伴下,冒着生命危险,从冰岛的火山口向地心进发。
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是可以熔化岩石的高温、滴水全无的干渴、漫无边际的黑暗,还是令人头晕目眩的地下迷宫?九死一生中,他们终于来到地底深处的大海边,亲眼目睹远古海兽的殊死搏斗、蘑菇长得像大树、史前人类的遗骨,甚至还有放牧大象的巨人。最后,火山爆发不期而至,炙热的岩浆又一次给了他们意想不到的考验……
《地心游记/国际儿童文学大奖得主经典系列》作者儒勒·凡尔纳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以凡尔纳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世界性的科普大奖。
我倒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叔叔,就说矿石学的坏话,这门学科里的确有不少半希腊半拉丁的古怪名称,诸如菱形六面结晶体、松香沥青化石、钼硫铅,想读顺溜,我看基本得练惯了顺口溜的如簧巧舌才成。
城里的人都知道叔叔有这么个弱点,就偏偏要瞧他的笑话。他们耐心地等着他念到某个难以诵读的词,看他气得脸红脖子粗,就乐得哈哈大笑。这种行径即使在德国,也是失礼啦。别看黎登布洛克教授的课堂常常座无虚席,其中有一部分人就是来看他生气的。这帮人拿这个当娱乐,太欺负人啦。
我郑重声明,叔叔是位名至实归的科学家。虽然他有时也会毛手毛脚,弄坏几个标本,但他在地质学、矿石学方面的天赋,谁也无法忽视。你看吧,他一拿起锤子、钻子、磁石、吹管和盐酸瓶子来,绝对是标准的科研人员的模样。只要看看大矿石的外表、裂痕、软硬,嗅嗅味道,他就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这到底是哪一种物质。
在德国的科学界,黎登布洛克教授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连亨夫莱·达威先生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只要到汉堡,一定会来拜访他。贝凯雷先生这样的化学家,也喜欢和我叔叔探讨化学方面的问题,因为我叔叔在化学上有不少发明和发现。1835年,莱比锡的一家出版社出版了叔叔的《超越结晶体学通论》。这部巨著的插图全是铜版纸印刷,成本太高,所以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赔了不少。
俄国大使斯特鲁维先生的矿石博物馆,你一定听说过吧?那儿收藏了全欧洲最珍贵的宝藏。我叔叔曾应大使先生的邀请,担任博物馆的主任。
就是这么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此刻在冲我粗鲁地吼叫。
想象一下吧,他瘦高个儿,健康状况极佳,50岁的人看起来只有40岁。他的大眼镜后面,一双大眼睛骨碌碌地转个不停。他的长鼻子尖得像把刀,顽皮的学生造谣说,它可以像磁石似的吸住铁屑。其实,它吸的不过是鼻烟罢了,而且量大得惊人。
补充一点,我叔叔走路步幅极大,足有三英尺,而且拳头紧握,好像马上就要冲上战场,给人家一拳似的。看他这副模样,谁还敢亲近他呢?
我叔叔在德国的教授中间,算是经济条件不错的。
他有自己的房子。这所位于科尼斯街的砖木结构小房子,一边是锯齿形的山坡,另一边,一条穿过汉堡旧城中心的运河蜿蜒流淌。房子有些老,不免有些倾斜,但毫不影响它的牢固。房子前面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榆树,不仅是绝佳的支撑,而且春天花开满树,贴在玻璃窗上的花蕾,美得令人心醉。
这座房子里还住着叔叔的教女——17岁的维尔兰少女格劳班,女佣人马尔塔。我无父无母,从小就住在叔叔家,顺理成章做了他的助手。
可能是因为相同的基因吧,我也喜欢地质学,对矿石学也兴趣盎然,一块珍贵的石头足以让我爱不释手。
P3-4
一张夹在古书里的羊皮纸,记录了一个惊天秘密:沿着斯奈弗火山口往下走,可以一直走到地心!
这是诚恳的指点,还是荒谬的谎言?
人能够到达地心吗?如此巨大的地球,从地面到地心,真的存在一条可以用脚丈量的坦途?
虽然那是一座沉默了600多年的死火山,谁知道它会不会突然苏醒?谁又能保证,它所通向的地心不是充满了炽烈的岩浆,能把矿物都化为气体?
羊皮纸秘密文件的记录者,自称地心之旅的先行者,为世人所知的身份却是16世纪的炼金术士。一个妄想炼出金子的人,他的话可信度能有多少?
……
即使有1000个质疑和不确定,倔强的黎登布洛克教授还是坚定地选择出发。
一路上,他们像唐僧取经,历尽九九八十一难。陡峭的洞穴无处落脚,只好用绳索捆住自己,一点一点地下落。伸手可及之处,除了石头还是石头,一滴水也没有,只好凿穿岩壁找水喝。地下坑道千回百转,稍不留神就走错了路,甚至迷失在无所描述的岔道里,与伙伴们失去联系。这时候,回音壁帮了大忙,这种奇特的地质现象让他们身隔数里,却能彼此通话。
《地心游记》的作者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在成长中也遇到过这样的峰回路转。
他本是个对大自然充满幻想的少年,11岁曾偷偷跑上轮船,想去印度旅行。结果被家人追回,饱受老拳,还无奈地发誓,从此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丰富的想象力,就是凡尔纳的回音壁,让他从律师父亲子承父业的规划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18岁的凡尔纳遵从父命,去巴黎攻读法律,可是他对法律毫无兴趣,却爱上了文学和戏剧。一次,凡尔纳自一场晚会早退,下楼时他忽然童心大发,沿楼梯扶手悠然滑下,不想正撞在一位胖绅士身上。凡尔纳非常尴尬,道歉之后随口询问对方吃饭没有,对方回答说刚吃过南特炒鸡蛋。凡尔纳听罢摇头,声称巴黎根本没有正宗的南特炒鸡蛋,因为他是南特人而且这是他的拿手菜。胖绅士闻言大喜,诚邀凡尔纳登门献艺。这位胖绅士的名字是大仲马。两人的友谊从此开始,合作创作了剧本《折断的麦秆》并得以上演。这标志着凡尔纳在文学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毕业后,凡尔纳一门心思投入创作,不惜放弃父亲的经济资助。
凡尔纳创作出《气球上的五星期》后,16家出版社无一家理睬。他愤然将书稿投入火中,幸亏妻子及时抢救出来,书稿被送入第17家出版社后得以出版。凡尔纳也与赏识此书的编辑赫茨尔结下了终身友谊,此后每年出版两本科幻小说,包括《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等。
凡尔纳的作品,带给读者的,不仅是文化消遣和娱乐,还是生动形象的地理历史科普课。一百多年来,他的科幻小说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粉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
凡尔纳被人们称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凡尔纳小说里的不少设想在当时被视为痴人说梦,如飞机、坦克、火箭、潜艇、远射程大炮、电话、电影、电视、传真、摩天大楼、登月等等,可是数十年后却一_成为了现实,而且不少科学家是受凡尔纳故事的启发,才进行了发明和付诸实践的。现代潜艇之父西蒙莱克在自传的开头写道:“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法国的利奥台元帅甚至这样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
1884年,教皇在接见凡尔纳时,从另一个视角给予了评价:“我并不是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学价值,但我最珍重的却是它们的纯洁、道德价值和精神力量。”_在《地心游记》里,你会看到各色各样的岩石、不同时期的古生物、地心热地心冷的科学辩论,更能看到最丰富的人物生活。
家徒四壁的农民夫妇,节衣缩食地养育着19个孩子,面对陌生的来客,依然保持古朴的热减与善意。
冰岛的学生住着最简陋的宿舍,刻苦地学习四种语言,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不论是他们的老师,还是为衣食奔忙的父母,始终保持阅读的习惯。
向导汉恩斯不善言辞,说的最多的句子也不超过两个单词,但他忠诚踏实,不计得失,顺境逆境都能淡然处之。生死攸关的时候,他不会退缩;荣誉加身,他也不改本色。
故事的主角,黎登布洛克教授是本书中最为出彩的人物。
作为一个潜心科研的教授,他不擅与人交往,再加上个性急躁,严于自律,也严于律人,不管是他的学生,还是他的侄子、老仆,都对他敬而远之。而他最大的人格魅力在于,为了科学可以抛开一切私心杂念,生死都置之度外。他说:“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只要有心跳,就不会绝望。”正是这种一根筋的执拗和坚持,让他选择了地心之旅。更重要的是,在这历经千辛万苦的过程中,他体会到合作的重要,学习与他人相互信任、依靠与欣赏,相辅相成;他唤醒了沉睡心底的温情,叔侄亲情热烈升温;他坦然接受不如意,面对讲演中的口吃、无法解释的疑团,仍然不焦不躁,冷静平和;他的急性子也在慢慢改变,能够在扑向终点的一刻,保持克制,客观求证……一位个性有瑕疵的教授,就这样成长为一位伟大的人,不仅仅因为他的科学发现,更因为他心灵的自我成长。
故事的结尾,教授一行被火山爆发送回了地面,并没有看到真正的地心。真正的地心是什么样儿呢?一片荒芜的山陵大海,还是生活着更远古的一个时代?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想象,比如这几年搬上银幕的好莱坞同名3D大片中,凡尔纳21世纪的忠实粉丝又一次以身试险,深入地心寻求答案,以此对这部1864年巨著的致敬。
这应该是凡尔纳最希望看到的读者反响,在欣赏过他运用想象上天入地之后,不妨自己也如法炮制。地心到底是什么样的?你可以想象得更加奇特瑰丽。
这本书很能代表凡尔纳。喜欢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却又有着实实在在的科学依据,好像地下真有这么一个奇妙的世界,让人向往不已,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亚马孙网站
《地心游记》是科学幻想小说的经典之一。
——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