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知识分子》是何怀宏教授思考和评述古今中外知识分子品行、思想、精神的记录。
全书共分三辑,分别为“观念的人”“西方哲人”“中国士人”。何怀宏先生通过向读者介绍中外古今的著名的思想家如苏格拉底、维特根斯坦、萨特,陈布雷、王小波、史铁生、张承志等人,评述他们的思想,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思想、著作,传递了“独立为知识分子第一义”这一基本观点。在这本《独立知识分子》中,何怀宏先生主张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最重要的还是“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其精神独立、思想自由体现在知识分子不畏惧行动精英的权力,不谄媚大众和舆论,具有精神创造能力,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国家社会的关怀之情和对新一代知识分子所寄予的希望。
知识分子究竟包括一些什么样的人?被称为“知识分子”的人们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知识分子何以区别于作家、学者、艺术家、科学家……何怀宏先生在《独立知识分子》一书中通过向读者介绍中外古今的著名的思想家如苏格拉底、维特根斯坦、萨特,陈布雷、王小波、史铁生等人,评述他们的思想,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思想、著作,阐明了“独立为知识分子第一义”这一基本观点。
《独立知识分子》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观念的力量
影响我们的行为、活动和历史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制度,三是思想文化。而每类又可再分出两种。属于自然的两种:一是人类共居的地球,二是各民族、群体所居的特定地理环境。属于制度的主要有两种:一是经济制度,包括生产、生活、交换、分配等方式;二是政治制度,包括权力运作、法律、军事等机构和活动。属于思想的两种:一是比较稳定外化、为一个群体共有的文化、风俗、心灵习性,二是比较个人化、经常处在争论和辩驳之中的思想、观念、主义和理论。那么,这三类,或者更往细说,这六种哪一个对人类的生活和历史具有更重大的影响?或用习用的话来说,是地球或者地理环境,还是经济或者政治,抑或人们的心态或者思想更具有“决定性”?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说观念起了巨大的作用时,并不是说它起的都是好作用或者说起了作用的观念都是正确的。推介《进步的观念》一书的比尔德说:“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由观念支配,既有正确的观念,也有错误的观念。英国的一位智者断言,观念对人类生活所具有的支配力量,与其中的错误程度恰好成正比。”而吊诡的是,过度引申和扩张的单线“进步观念”可能也恰好在某种程度上属于这样的观念:它最真实的成分往往不那么引人注意乃至显得无力,而它最有力的部分却是不那么正确或周全的。
总之,我们不想夸大观念的力量,但它们的确还是起了巨大的作用,尤其在某些巨变的时期:这时其他条件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变,但由于人们的想法变了,也就酿成了社会巨变,虽然这里也可以进一步追溯说人们的想法改变是其他条件变化累积的结果。
不过,对学者和思想者来说,可能还是会更为关注思想观念,就像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阿克顿1895年在其就职演说中说:“我们的职责是关注和指导观念的运动;观念不是公共事件的结果而是其原因。”但知识者自然也得常常警惕这种对思想观念的偏爱,警惕自己不要逾越某些界限。观念不仅在接受的个人那里常常是滞后的,它的社会结果是滞后的,对观念及其后果的认识也是滞后的。我们往往要通过一个观念的后果才能比较清楚地认识这观念。而除了时间的“中介”,我们还需注意作为人的“中介”,观念往往是通过少数尤其是行动的少数而对多数人发生作用。企望由自身在当代即实现某种理想观念的“观念人”往往要在实践中碰壁。
所以,我们需要特别注重时间、时段、注重历史。我们将试图回顾。柏拉图说一个人的“学习就是回忆”,而一个民族的学习大概要更多地来自回顾,这种回顾也似乎更有可能、更有意义、更容易着手。但我们将立足于现在来回顾,甚至于关照未来进行回顾。我们是在一个历史的巨变时期之后——但也可能还是在这之中——来回顾。的确,我们只是从一个侧面,即从观念的历史来回顾。但我们也意识到观念在一个历史巨变时期的特殊重要的力量。
总之,中国在20世纪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现在也许可以做一点回顾整理——回首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对这些观念的认识和实践。我们也许必须离得足够远才能对观念的性质和分类,尤其是观念的成果或后果,看得比较清楚。而今天当风暴的尘埃基本落定,我们也许的确有条件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了。
P3-11
知识分子丛书总序
知识分子应如何定义?有人说知识分子是一个职业;有人说知识分子是一种身份;有人说知识分子是追求真理的人;有人说知识分子是批判社会的人。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在所有这些定义中,我最喜欢法国大知识分子雷吉斯(德布雷的定义。据他说:“知识分子需要投入、表态、传播,这和作家不同,作家只是满足于写小说或诗歌;与艺术家也不同,艺术家需要创造艺术作品;和学者也不同,学者寻求的是真理。而知识分子就是一种干预性的态度,走出自己的办公室和实验室。比如雨果,当他写《世纪传奇》时,他是作家,但当他写《死囚末日记》时,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因为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在法国取消死刑,或者是写拿破仑三世的时候,就是为了打倒拿破仑三世的专制制度。还有画家库尔贝,当他画《奥尔南的葬礼》的时候,他是一位画家;但是当他加入巴黎公社,主持讨论摧毁拿破仑树立起来的旺多姆圆柱的时候,他就是知识分子,当然他也为此入狱。我们还可以举一些例子,科学界的约里奥(居里或者是萨哈洛夫,当他们为核工业能源工作的时候,他们是科学家,但是当他们加入法国共产党的时候,或者是主张维护人权的时候,就是知识分子。萨特在出版《词语》的时候是一位作家,但当他主持罗素法庭批判美国入侵越南的时候,他就成为一位知识分子。”
这套丛书取名知识分子丛书,就是在德布雷意义上取的。这套书的作者都有各自的专业,在这套丛书中,他们都写了一些超出自己专业之外的文字,在公共事务上发言,批判社会,关注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的议题。我编这个丛书有两个遴选标准:第一,要有思想。第二,文字要好。
为了这两个标准,我大费周章。如果论文字好,首选王小波、李零和冯唐。他们的文字都是我最喜欢的。借用冯唐评价文字好坏的标准,这三个人的文章我看的时候都曾大笑。在我京郊的住所,我读李零的文章笑倒在榻榻米上。冯唐的文章也曾大笑多次,差点诱发哮喘。小波的当然早就笑过。还有崔卫平佐证,她对我说,读小波的东西不能在地铁这样的地方,因为你一旦大笑,别人会以为你发了神经病,所以她说,她是和十几岁的女儿一起坐在家里床上看的,看着看着就笑倒在床上。
我相信,这里选的知识分子作家都是中国当代最好的写作者。他们敏锐的思想、独到的视角和美好的文字是我国文坛的最佳收获,也是当代汉语写作中的最高境界。我请他们每个人自己选出自己最得意的文章,每人十万字。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估计十万字是人们耐心的极限,请不要让我后悔应当把每本字数定在八万。可以放心的是,这些作者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们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更不是逼出来的(没的写硬写),而是“流”出来的。因为心里太满,冲动太强,所以不得不“流”出来的。相信读者会从作品的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写作时内心的快乐,这将是一位读者所能祈望得到的极致。
可惜的是,由于各不相同的原因,这套丛书最终无法收入李零、秦晖、吴思、葛剑雄等人的文字,遗憾之至。
李银河
2012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