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海南省人民检察院资深检察官,长期从事检察实务研究,同时亦是金融刑法学的创始人,有着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和学术造诣。作者在《岁月情怀》中从家庭、工作等角度回忆了自己和父亲的人生历程,并以此为参照描述了建国以后我国检察事业发展的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岁月情怀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建 |
出版社 | 法律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建,海南省人民检察院资深检察官,长期从事检察实务研究,同时亦是金融刑法学的创始人,有着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和学术造诣。作者在《岁月情怀》中从家庭、工作等角度回忆了自己和父亲的人生历程,并以此为参照描述了建国以后我国检察事业发展的历程。 内容推荐 《岁月情怀》以个人真实的经历为蓝本,运用平实生动的叙事手法,从追寻中外检察渊源入手,用鲜活的语言讲述了作者父亲与其自身成长的真实故事,融思想、工作、学术、文学、家庭五位一体,展现了父亲与我的童年、故乡、知识、职业、梦想的人生世界,《岁月情怀》从作者刘建家庭二代人背后解读时代变局,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研究性传记。 目录 检察演绎 第一章 父亲的人生轨迹 根在上林 从土改干部到检察官 宜丰第一个被最高人民检察院任命的检察员 检察工作三起三落 危险时刻挺身而出救人 正义的使者 参加党的八届八中全会警卫工作 “泥腿子”检察官 爱恨分明 情系公安 情与法抉择 高尚人格,大爱无私 父母情怀 父亲印象 百善孝为先 第二章 我的检察足迹 懵懂童真 小学动荡 中学求学 走向社会 子承父业 检察新兵 “严打”历练 为“折翅的天使”撑起一片蓝天 当好公诉人 立案监督改革的浪花 打开法纪检察工作局面 廉洁从检 培养宏观检察思维 宝岛寻梦 特区检察情结 “天字号第二大贪污案” 为派驻乡镇检察室提供理论支撑 红都检察精神 把法律知识献给人民 香港之行 第三章 学术追求 学术人生 写作三步曲 金融刑法学之梦 用学术成果展示人生价值 学界朋友 成功有妻子的默默奉献 第四章 文学情深 文学的力量 洞山揽胜 黄沙大战 “万岁军”军长传奇 孔子家乡曲阜采风 感受上海 凭祥见闻 第五章 浪漫海南 宝岛渊源 黎母山神话 海底村庄 陵水猴岛 五公祠 苏东坡在海南 文天祥堂弟文天瑞后裔今何在 古代检察官海瑞 美丽三沙 结束语 附录主要著作论文项目一览表 生平大事实录 摄影作品 后记 试读章节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检察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三起三落”的过程。第一次是1951年有人提出要裁减检察院。1957年冬,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个别干部被错划成右派,检察工作进入低谷,法律监督职能受到减弱。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使检察工作受到冲击,当时在政法工作中,实行“一长代三长”、“一员代三员”的错误做法,破坏了刑事诉讼程序,对检察机关冲击很大,使检察机关形同虚设,但宜丰县检察院仍然在运转。这一时期,检察工作虽然处在风口浪尖上,但父亲作为业务骨干精神饱满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第二次是1959年2月,精简整编,公、检、法合并办公,各项检察工作在艰难中发展,但检察工作一直未中断。即使是在检察工作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父亲仍兢兢业业工作,1959年年底还被评为全区政法系统先进个人,是“文革”前宜丰检察院唯一获此荣誉的人。1960年9月以后,恢复公、检、法各自职能,检察工作逐步走向正轨。1965年2月17日,经县委批准父亲还担任了检法党组成员,协助李秉金检察长处理日常工作。时任副县长罗云如对检察工作十分支持,与我父亲关系很好。值得一提的是,李秉金检察长一家与我家关系十分融洽,记得1965年10月他爱人从山东老家捎来五只大螃蟹给我母亲,全家人第一次吃到海鲜,那种舌尖上兴奋的感觉一辈子难忘,以致后来李秉金检察长从黄岗山垦殖场调回山东老家,送行时我父亲依依不舍,两人抱在一起泪流满脸,战友情深义重。 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时被撤销。1968年2月,县武装部对公、检、法三家实行军管。1968年5月,县检察院被撤销,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干部失去人身保障,父亲被造反派抓去批斗,然后被下放劳动,酿成新中国检察制度陷入不堪回首的一幕。小时候记得父亲接到下放石花尖垦殖场的通知,一家人心情十分沉重,不知路在何方,命运如何?最后,一全家人商定,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在县城读书,1968年下半年父亲一个人下放去石花尖垦殖场劳动。父亲在石花尖垦殖场工作了两年,1970年因根正苗红,下放干部中第一个归队调回县保卫部。1971年又选调江西省保卫部(即现在省公安厅)工作,后又重新回到宜丰县保卫部工作。从此,父亲就一直留在宜丰县公安局,再没回县检察院工作。但他人生中的一些往事,却深深印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时时刻刻不停追寻父亲那个时代的许多动人故事。 危险时刻挺身而出救人 乡村社会在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在一个村里生活,抬头不见低头见,五百年前都是一家人,“有酒大家喝,有饭大家吃,有难大家帮”,这就是宜丰人的价值取向和伦理共识。小时候父亲家庭穷困,常得到乡亲们关照,长大后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常对我和弟弟说:做人滴水之恩要以涌泉相报,要记住别人的好,在他人危难时,要挺身而出尽最大努力帮助人。我家上林祖屋门前有口水塘,20世纪50年代塘水清澈凫唼喋,是村民休养生息的好地方。1950年夏天,上林村有个小青年外号1~14I'“古伢子”,中午去水塘里游泳,游到水塘中间突然没力气游不动了,呛了几口水,声嘶力竭大呼救命。父亲在家听到救命声后,立即从家里风驰电掣般飞跑出来,连衣服都没有脱,一个箭步“扑通”跳入水塘中,迅速游到水塘中间,用头顶着“古伢子”艰难往水塘岸上推。在乡亲们帮助下,“古伢子”终于被拉上岸得救。父亲用行动诠释了人间真情,“古伢子”获救后,他的父母感动得热泪盈眶,视父亲为救命恩人,父亲却笑着说:“乡里乡亲,救人应该,何谈感谢!”这话语表面看来很客气,内心深处潜藏着父亲对乡亲的爱。俗话说: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父亲不顾自己安危勇于救人的事在村里传为佳话,义举无形耸起了一座精神丰碑,乡亲向他翘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几十年过去了父亲的事迹仍被乡亲们念记着,父亲人格的力量从内心深处打动、影响着乡亲们,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温暖和友善。乡亲们对人看重的不是你嘴巴讲什么,而是看你是不是心里装着乡亲,时刻想着乡亲,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命救乡亲。“古伢子”从死亡线上被父亲救上来,长大后参军入党,退伍转业后80年代还担任了上林村民小组长,成为村里带头致富的骨干。 正义的使者 坚守公平正义是一种情感和力量,是检察官的天职。用法律之剑扫除世间的丑陋,用正义之剑横扫世间的邪恶。百姓利益大如天,秉公办案,疾恶如仇,是父亲的职业风范。父亲的办案原则是:不分贵贱,坚持原则。他的信念是: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宪法和法律忠诚,公正办理每一件案件。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说:“检察官心里应该记着党和人民,检察官的眼睛应该蔑视特权,检察官的臂膀应该扶持弱小,检察官的两袖应该一片清风。”20世纪50年代初检察工作重点是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和保护公民人身权利不受侵犯,1955年至1956年检察工作重点是打击危害国家安全、重大刑事案件、破坏合作化运动的案件,1957年至1959年打击的重点是凶杀、报复、阴谋暴力、反对会道门活动、破坏事故、重大盗窃、强奸、流氓、走私、贩毒、贪污、破坏社会主义财产和社会秩序等案件,父亲作为检察院办案骨干,依法办理了许多在全县有重大影响的案件。1955年父亲出庭公诉6次,1956年出庭公诉24次,1957年出庭公诉44次,在法庭上与各种形形色色犯罪分子作斗争,维护国家法制尊严。P9-11 序言 检察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文明的产物。现代检察制度在西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检察”,从字面理解,是检验、比较、分辨、审查的意思。检察作为一种执法活动,是指检察官根据法律的授权,对法律执行和遵守情况进行的监督。 现代意义的检察制度滥觞于西方,法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检察官制度的国家。早在12世纪初,法国就出现了类似检察官的“国王代理人”,是在私诉转变为公诉过程中产生的,是诉审分立的成果。检察官成为制衡法官擅断、控制警察恣意的“法律守护人”角色。14世纪,路易十四的法令规定“各级法院设置检察官”。法国实行的是审检合署制,即国家不设立与各级法院平行的检察院,而是由司法部向各级法院派驻检察官。在普通法院系统内,共和国最高法院、上诉法院和大审法院。相应地,最高法院设驻最高法院检察总长1人,副总检察长1人;总检察官22人;上诉法院设驻上诉法院检察长1人,副检察官或首席检察及检察官助理若干人;驻大审法院全国共有181个,由共和国检察官领导。法国的检察院由共和国司法部领导。检察官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同时按照法律规定,下级检察官要受其上级的指挥和支配。司法部长直接领导检察总长和上诉法院两级检察长需定期向司法部长汇报所有重要的案件;上诉法院检察长领导共和国检察官,定期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评估;共和国检察官不公领导其所在大审法院领导其辖区内派驻在轻罪法庭以及违警罪法庭的所有检察官。法国检察官的职权比较广泛。在刑事案件中,法国是典型的“检警一体化”的国家,检察官的主要职责包括三部分:一是代表公共利益提起诉讼;二是指挥警察收集证据,裁量是否起诉,同时对预审法官或者警察已经采取的拘留等侦查行为是否合法进行监督;三是支持公诉并监督法院判决执行。在民事诉讼中,检察官可以代表国家和公共利益参与诉讼活动。 英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产生检察制度的国家之一,13世纪英国开始由律师代替国王进行诉讼,其职责是对与有关王室利益的案件向法院提起诉诉讼,为国王提供法律服务,以保护王室的政治和经济利益。1461年,国王的律师改名为总检察长,并设置了国王辩护人。英国检察制度以权利为中心,1984年议会制定了《刑事起诉法》,规定条件统由检察官负责,1985年正式成立了检察机构(简称CPS),建立了现代意义的检察制度,这是英国刑事司法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在此后近20年司法改革中,检察官的权限不断扩大,检察机构不断健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共分成42个司法区,每个司法区中都设有检察机构,每个检察机构首席检察官,领导检察人员6500人,其中检察官2500人。 中国检察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的御史制度。古词“检察”二字合用始见于唐代。《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对黄门郎王硅说:“国家在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治敕(皇帝颁布的法律文告)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也就是说,史中书全令为皇帝起草的诏敕交由门下省复验,以驳正诏敕文稿中的差失,由此可见唐代的“检察”含有监督的意思。御史制度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职责是“纠察百官,监督地方”。中国现代检察制度发端于清朝末年司法改制期间,1906年颁布的《大理院审判编制法》规定在审判厅内设置检察局,模仿日本建立了检察制度。国民党政府于1927年颁布了《最高法院组织暂行条例》,规定在最高法院内设检察署,在地方各级法院内配置检察官。从文化源流上看,中国近代检察制度是受西方检察制度的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御史制度的结果,是中西检察文化的合璧,历史渊源流长。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检察署成立。经毛泽东主席批准颁布的《最高人民检察署试行组织条例》,是人民检察制度最早的法律渊源。《最高人民检察署试行组织条例》规定检察机关具有六项职权,其中就包括“对刑事案件实行侦查,提起公诉;对各级司法机关之违法判决提起抗议”等。在检察体制上,改变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审检合署的制度,检察机关不再设于法院,而成为独立的国家机关。新中国成立初期,最高人民检察院主要领导人罗荣桓元帅、张鼎成等,都是我党负有盛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检察事业打下了第一块基石。1954年宪法和检察院组织法规定设置人民检察院至今,新中国人民检察制度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局部到全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法律监督作用,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样本”,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外检察制度发展历史表明,检察官作为社会群体一部分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我的家乡江西宜丰建县1790年,有检察的历史可追溯到宋朝。宋太平兴国六年复新昌县后,设县令一员,总治民政权、课农桑,平决狱诉。宋绍兴年间(113l~1162),设县巡检司,下置大姑岭巡检司。民国1912年8月,成立宜丰县司法公署,专管审检事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宜丰建立了苏维埃政府,成为湘鄂赣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潭山镇找桥村闹红标语现在还依稀可见。1932年修铜宜奉县苏维埃设立了工农检察部,部长赖勤新。当时宜丰农民协会是当时唯一的权力机关,通过行使检察权,收押农民军送来的20余名土豪劣绅,并张贴通辑在逃县知事等人的布告。在人民检察制度80年风雨洗礼和岁月砥砺中,从宜丰可找到苏区检察的轨迹。新中国人民检察制度是红色苏维埃检察制度的延续。历史的检察是现实检察的基石。接下来的往事,要从我的家乡开始,按时间顺序铺排,分五大板块,讲述父亲与我人生各个阶段活动的重点、特色与成长的脚印,真实描绘我家两代人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反映父亲与我时代变迁中的平凡人生和真实的生命体验,浓缩出中国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演绎的波澜岁月。 后记 本书以个人真实的经历为蓝本,运用平实生动的叙事手法,从追寻中外检察渊源人手,用鲜活的语言讲述了父亲与我成长的真实故事,融思想、工作、学术、文学、家庭五位为一体,展现了父亲与我的童年、故乡、知识、职业、梦想的人生世界,从我家两代人背后解读时代变局,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研究性传记。 作家路遥写13万字中篇小说《人生》只用了21天,而我不是作家,没有文学功底,只是原原本本把父亲与我的人生经历记录下来,耗费了我整整三年业余时间心血,差距之大是实实在在的。记得有一次回家在海口公共汽车上,我拿着初稿边想边改,坐在旁边的一位先生笑着说:“这么痴迷?”我点了点头,又进入自己的创作世界,仿佛这个世界只有我和故事存在,是真情实感的释放,是从心底流出的文字,也是我写作以来最投入的一次。第一稿写出来后,中国检察出版社副总编安斌看后说:“有点意思。”许多同事和朋友建议我充实后写成一本书,给年轻人实现自己梦想增添力量和勇气。在创作过程中,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李文燕教授、最高人民检察院张智辉教授、北京市第二检察分院李斌博士、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吴健雄博士、湖南省检察院研究室张翠玲女士、海南省高级法院研究室吴风华主任、海口市作家协会主席张品成、江西省宜丰县民间文学研究会作家漆跃庆、宜丰县文化馆作家邹海如、海南省检察官文联何芬女士、海南省检察业务专家姚建才、海南省检察院二分院研究室曹东升主任和张幸女士、海南仁本投资公司董事长刘法铮先生、海口市米兰区检察院检察长郭慧丽女士、宜丰县检察院检察长郑法才、三亚市检察院葛军处长、万宁市人民检察院文泽光、洋浦开发区法院林筱发法官、华东政法学院杨凯浩和海南大学法学院彭新秀同学等业内外人士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初稿提出了许多宝贵修改意见。表弟刘国正、章耀辉认真审读,核对了书稿。 本书属非虚构性文学,我于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三年到家乡上林自然村采风,乡亲们知道我要回家乡收集资料写书,半个月前就酿好米酒,打电话叫我回村里看一看乡亲,这是上林人世世代代留下的传统习惯,淳朴的乡亲之情让我十分感动,使我不得不认真对待这次创作,尤其是何家村何新章书记、村长刘华、村委刘日林等帮助提供了许多历史资料,让我有一种接通地脉的踏实感觉。乡亲们盼我尽快把书写出来,让上林年轻人读一读,知道如何努力读书,自强不息,实现人生价值。夫人李艳华多次建议从文学角度进行深度加工,增加真实性、历史性和可读性,督促我尽早问世。作品能写出现在这个样子,我至少修改了500次以上,应该算是精雕细作,但越改发现问题越多,真正体会到“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这部13万字的传记,现在连我自己都觉得不是我个人的作品,而是大家集体智慧结晶。 人生需要阅历。生命中经历的许多事情,有的很快就过眼云烟,有的却永远刻在大脑中,留下的记忆是那一个又一个重要的生活瞬间,它使我们对已经消逝的生活以一种新的生命和视角。人的一生是多变和流动的,文学需要创作出那个时代的人与事。法国哲学卢梭说过:“我在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我就是按照这种思路将个人成长放在时代大变局中来写作,不是为了父亲和我个人立传,而是真实记录下我人生中值得感恩、值得珍惜、值得赞美的人和事,将理想和奋斗精神传播到我们的时代。阅读本书后,能使读者发现孕育父亲与我成长的土壤、氛围及根源,帮助读者清晰如斯了解父亲与我对生命、对人生、对生活、对工作、对学术、对爱情、对亲情的认知,能使人在阅读中有美的享受,兴趣盎然,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启迪人生,沁人心脾,怡人心性,感受快乐,增强心灵的力量,感悟生命的意义,就达到我写本书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一是展示中国检察官演进;二是父亲与我的家国情怀。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法律出版社大众分社社长韦钦平女士大力支持,蔡吉编辑认真审编,一并深表谢意。在书稿的打印过程中,海南省检察院陈开梅、周明月、彭迪、宫贵钊等同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