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转化一直是人类关心的话题,作者在本书中用科学理论,以及世界各地大量真实的事例,以现代人能够接受的口吻,深入浅出地向我们诠释了生命转化的真相,探索灵魂、叩问生命奥义。《我们为何不幸福》中的故事脍炙人口,充满吸引力,对于我们的人生和心灵也是一种非常向善的启迪。
《我们为何不幸福》是一本来自藏地的当代心灵治愈学伟大经典读本,由当今世上最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慈诚罗珠堪布所著,为活在人生之苦中的人们解读佛教中的幸福密码。《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曾说:“我对堪布慈诚罗珠甚为倾慕,对他的志业也衷心支持。”《正见》作者宗萨钦哲仁波切也说:“我对他(慈诚罗珠堪布)非常尊敬景仰,他是伟大的佛法修行者。”
用有限的物质来填补无限的欲望空间是永远不可能的,这只会让我们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如果不控制它、调整它,欲望会更加张狂,最终将会把我们撕得鲜血淋漓、痛不欲生。
我们都比自己想象的要富有,只是因为被贪婪、执著蒙蔽了双眼,才看不到。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亲人、朋友、健康……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悔悟。
《我们为何不幸福》由慈诚罗珠堪布编著。
很多人认为,虽然我现在比较苦,为了升职天天加班,为了人际关系天天应酬,说很多不想说的话,做很多不愿做的事,但这都是为了将来。我宁愿现在吃点苦,以换取将来的幸福……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小时候在学校里,学习压力很大,根本没有感觉到童年的幸福;学校出来以后,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也顶着相当大的压力;工作以后,为了不落人后,为了拥有房子、车子等与面子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心甘情愿地当房奴、当车奴,把最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追求财富当中了;最后熬白了头发,耗尽了精力,在两鬓斑白、满面皱纹、风烛残年之际,即使有了再多的钱,身体也已经无法享受了。
我们想想: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什么时候我们得到了幸福?……
针对生命中这种困惑和痛苦,当今世上最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慈诚罗珠堪布的心灵治愈学经典——《我们为何不幸福》告诉我们:我们都比自己想象的要富有,只是因为被贪婪、执著蒙蔽了双眼,才看不到……
人生苦短,我们万万不能在走完人生之路,躺在病床上,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是抱着对世间、对社会、对各种人的不满、抱怨、仇恨离开这个世界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当下和未来生命中的幸福密码,让自己强大到所向披靡呢?
《我们为何不幸福》由慈诚罗珠堪布编著。
作者序:借佛法拥有幸福人生
第一章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1.为什么拥有了财富还是不幸福
2.金钱能够带来满足,但效果是最小的
3.痛苦的因缘:过度的欲望、自私心、执着
4.永远不可能:用有限的物质来填补无限的欲望空间
5.“乐观者最早死”
6.学会放下离谱的自私
7.执着会产生欲望,随后导致痛苦
第二章 你可以更幸福
1.物质并不能带来永久,绝对的幸福
2.知识不能滋养心灵
3.我们错解了幸福
4.不停息的欲望号机车,把人类引向了痛苦的深渊
5.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6.佛教中的幸福密码
7.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过低碳,简单的生活
8.人生苦短,人身难得
9.我们应该对生命有一个公正的态度、正确的认识
10.绝大多数的现代人,没有任何敬畏感
11.不但要爱所有的人,还要爱所有的生命。
12.学不学佛,完全是自己的自由
13.内心可以强大到所向披靡
第三章 千万不要把幸福浪费掉了
1.痛苦和幸福”来时,都需要用佛法修心
2.真正的幸福要靠修
3.驯心若驯象
第四章 如何将病痛转为道用
1.我们生病的时候,是不是只需要修这些法,而不用去看病呢?
2.把疾病当作一种修行
3.视病痛为功德,从而清净罪业
4.视病痛为善知识,认真取舍因果
5.将病痛转为道用
6.视病痛为修行顺缘,修习六种波罗蜜多
第五章 如何把痛苦转变成顺缘
1.世人没有面对痛苦的方法,所以渴望幸福,害怕痛苦
2.痛苦,是精神的一种特殊感受
3.所有的痛苦,都是我们自己的执著创造的
4.没有修行的普通人,很难战胜痛苦
5.佛教有什么解决痛苦的方法
6.把悲痛欲绝的痛苦转化为出离心
7.悲痛转化为皈依
8.以痛苦消除傲慢心
9.面对痛苦本身,就是偿还果报
10.痛苦转化为行善的动力
11.把痛苦转化为慈悲心
12.把痛苦转为利他心
13.任何一个修法,都应持之以恒
14.胜义谛的方法
第六章 痛苦,其实只是纸老虎
1.佛教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解决痛苦的方法
2.在光明当中,没有幸福与欢乐,也没有痛苦与烦恼
3.原始无明,就像大海中的波纹
4.所有痛苦的根源,就是这个执著
5.如果放下了执著,立即就能感到轻松自在,没有痛苦
6.贪欲心、嗔恨心就像巨浪一样席卷着我们的灵魂
7.善恶就像是烦恼巨浪最后变成的海啸
8.觉悟以后,所有的痛苦都可以烟消云散
9.没有一个人不需要禅定
10.禅定的具体训练方式
比如说,一个小公司有十个员工,其中一个人的月薪增加了三百块,而其他人的月薪都没变化,这个人就会觉得很满足、很幸福。但如果是10个人的工资都同样增长了六百块,其中的幸福感就根本没有独自一人增长300块钱的幸福感强烈。
按理来说,收入增长了两倍,应该获得两倍的幸福,但为什么幸福感反而有所下降呢?因为别人也有,所以不开心。如果其他同事的工资都增长了2000块,而自己的工资却只增长了1500块钱,虽然数量是300块的5倍,却不但不会得到5倍的开心,反而非常失落:凭什么自己比其他人少500块钱,太不公平了!
再比如,自己所在的某个圈子里有10个人,其中只有自己一个人拥有一辆非常高档的轿车,自己就会很有成就感、幸福感。如果后来圈内的每个人都买了同档次的轿车,自己还会有幸福感吗?没有了。
此处的开心和不开心,与物质根本没有关系。其他朋友有轿车,并不会降低自己的轿车档次,自己在物质上没有什么损失,但精神上却会不开心。如果圈里的10个人当中,自己是第8个买轿车的人,那自己就不会有什么幸福感了,只是感觉很平淡,有了一个代步工具而已。如果自己是最后一个买轿车的入,则即使轿车拿到手,也不一定感到开心,只会有一种填补失落的发泄和解气。
这都说明我们都是自私的。只希望自己独占好东西,而不愿别人拥有,但这是绝不可能的事情。
释迦牟尼佛在2500多年前,就把这些理念告诉了我们,但世人却不但不相信,还给佛教贴上了消极、悲观等标签。在21世纪的今天,很多人不但解决了温饱,而且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但现状我们都看到了。
我们要学会放下这些离谱的自私,否则我们的精神就会出问题。如果一生都为虚荣所驱使,我们就绝不会有幸福。虽然普通人不可能立刻放下所有的自私,但如果有人对如何放下自私感兴趣,则大乘佛法给我们推荐了非常多的方法,通过大乘佛法的理念与训练方法去锻炼自己,我们就会逐步变成会关心别人、会分享幸福的人,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菩萨。
我们不能认为,菩萨就是泥塑的,高高在上、一动不动、不会说话、不会思维的佛像,这只是菩萨的形象,而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也是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入。只要努力,所有人都有机会成为菩萨。
当成为菩萨后,不会在小问题上与人计较,而是无条件地奉献,哪怕为了众生鸡毛蒜皮的事情,他都无怨无悔地甘愿奉献。
……
他们的无私奉献,不是说给别人听,或做给别人看,而是发自内心地、无条件地为众生服务,并且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所谓的服务项目,不但包括扶贫、当义工,最关键的,是让所有人明白世界的真相、人生的真相,让所有人彻底摆脱轮回痛苦——物质贫乏的痛苦,与精神空虚的痛苦等等。
菩萨与非菩萨的界限,就是放下自私心,从骨子里关心天下所有的生命。此处的生命,不单是人类,也包含了蚊子、蚯蚓等在普通人眼里根本不当一回事的小生命。因为,虽然从某些人的角度来说,动物的生命也许没有任何价值,但是对动物自己来说,却有着珍贵的生命价值。
比如说,人类不希望有蚊子,认为蚊子是害虫,该被打死。但假如换一个角色,从蚊子的角度来说,他的生命却是异常宝贵的。我们没有资格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任何一个生命。
如果有害无利或弱小微贱的东西都可以消灭。那假如真的有外星人,他们的智慧、知识都超过了人类。
P34-P35
幸福,是人类有史以来,大家一直在追求的东西。近两年,幸福已经成为一个特别热门的话题。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反而失去了想象中的幸福。全球幸福指数的急剧下滑,让大家不得不去重新思考与审视:到底什么是幸福?该怎样去寻找幸福?
佛教认为,幸福的本质并不是稳定的收入,和睦的家庭,也不是旅游或一杯水。虽然通过这些途径,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幸福感,但幸福的本质并不是这些。
幸福的本质,实际上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特殊感受。这种感受有时候和物质有关系,有些时候和物质根本没有关系。物质,只是给我们创造幸福感的一种因素或条件。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暂时的安全感或满足感,通过这种安全感或满足感,就可能产生一种短暂的幸福感。我们可以把稳定的收入等作为幸福的来源或渠道,但这些都不是幸福。
我们都是普通人,佛教称为凡夫,也即没有接受过任何心灵训练的人,无论再有钱有地位,世俗的学问再高,从心理的角度来讲,因为没有受过良好的训练,所以只能是凡夫。凡夫不是贬义词,而是指没有受过心灵训练的人。
凡夫的心灵状况,有一个自然规律。它变化的方向都是一样的:首先,物质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感。这个幸福感,建立在满足感的基础之上;凡是物质带来的满足感,又都建立于对物质的新鲜感之上。我们可以回过头去认真思考一下:任何一个物质,在新鲜感消失以后,无非就是审美疲劳。没有审美疲劳时,新鲜感能给我们带来满足感。在满足感的基础上,就能感觉到幸福。凡是新鲜感,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消失,任何新鲜感都不可能保持到永久,只是新鲜感停留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己。新鲜感消失的时候,满足感一定会消失,因为它的基础已经没有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幸福感的不辞而别。
然而,人类在一生当中,都会认为自己在追求物质。而实际上我们在追求的,只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感受而已。这都是我们自己始终没有发现,而被佛陀一针见血地指出的。
佛告诉我们:你们可以追求幸福,这是人类的权利,也是生命的权利,但物质所带来的幸福,是非常靠不住的。所以,在追求吃喝玩乐等物质幸福的同时,我们应该追求更崇高、更高端的幸福——来自于心灵,甚至来自于更伟大、更有意义的工作的幸福。
也许我们在佛学当中,能够找到一些方法。虽然这些方法不一定适合于每个人,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同。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各人的根基、意乐千差万别。用一种方法,肯定不可能适宜于所有人。但对根基相应的人来说。这些方法却可以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或者在工作当中找到幸福,让日子过得更充实、更幸福、更有意义。
归纳而言,寻找幸福的方法,包含了三个“不要”,两个“应该”:
不要攀比
越是喜欢攀比的人,越得不到幸福。攀比不是生活的必需,而很多的痛苦,却会从攀比当中产生。
不要虚荣
越是喜欢虚荣的人,越是心灵空虚。只能以这种虚荣,来弥补心灵的空虚。心灵空虚,是非常大的痛苦。
很多人认为:有钱就会很幸福。但真正发财以后,却常常感觉不到想象中的幸福。金钱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基础上,也可以产生一种幸福感。跨越了这个界限以后,金钱和幸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所以,这时候再有钱,也不一定会有幸福感。
不要过度贪婪
绝大多数人对佛教有个误解,认为佛教否定了所有的欲望与肉体的享受。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佛也承认:在某种程度上,欲望也是一种动力。比如,非常狂热地想学佛,想成佛,想利益众生,这都是欲望。如果没有这些欲望。就失去了学佛的动力。所以整体而言,佛没有反对欲望.但佛告诉我们:虽然凡夫不可能没有欲望,口渴了想喝水,肚子饿了想吃饭,这些都是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是人的本能,不可能没有。但如果欲望超标、过度,就会带来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痛苦、失望、沮丧等。
应该正视人生
不要把现实生活太过理想化,以为一切都很美好,没有任何危机意识,这样在面临生老病死和各种痛苦的时候,就会感到极大的失望。当无法面对的时候,就会走极端的路。所以,适当的危机感是战胜困难的必要装备。
应该调节心灵
调节心灵的最佳方法,就是修禅定。佛教给我们推荐了很多心灵的训练方法,无论现代人信不信佛,但心灵的训练却是不可或缺的。这些心灵训练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吸纳并为我所用。在本书的第六章我专门讲到了修禅定的具体方法,可以以此练习。
早在数千年前,佛陀通过观察世间苦楚,思考痛苦的根源,最终经过生命的实践,洞彻了幸福的秘密,就显现于佛教的幸福观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想要收获幸福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启发和裨益,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堪布慈诚罗珠是当今世上最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我对堪布慈诚罗珠甚为倾慕,对他的志业也衷心支持。”
——《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
“我对他(慈诚罗珠堪布)非常尊敬景仰,他是伟大的佛法修行者。”
——《正见》作者宗萨钦哲仁波切
学习知识能够帮助人们找到工作,但知识并不是智慧。拥有知识再加上聪明勤奋,能够创造各种物质条件,但这仍然不能称为智慧。每个人心中本来就具有智慧,只是人们不知道如何开启。一旦智慧得到开启,心就能获得自由……
——李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