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剑勇编著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产业集聚及其形成的空间效率角度研究中国地区差距的形成机制与缓解这一扩大趋势的可行途径。研究的基本思路与逻辑是围绕以下两点进行:(1)从新经济地理学角度阐述了产业集聚的现状、产生机制及其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这构成了本书主要实证内容;(2)从新古典增长中的要素流动可以促进区域收入趋同的假说出发,提出切实保护沿海地区的农民工享受与本地居民平等的“国民工资福利待遇”,适当促进资本向中西部地区适度流动,保持要素跨区域流动的通畅性可能是缓解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可行途径,同时也不损害沿海地区现有的空间效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区域间不平衡矛盾始终存在,东部沿海地区成为经济活动最密集、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如何实现产业集聚产生的空间效率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所必备的公平之间的兼容,成为学界、政府、社会关注的焦点。《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空间外部性理论视角,以区域之间的贸易流量、制造业微观企业和四位数的行业数据等为分析对象,在省、地、县等区域层面详细分析了产业集聚的现状、内在机制及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工资的影响。范剑勇编著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现,实施跨区域城乡统筹战略是空间效率与公平取得兼容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这也是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等要素市场改革取得突破的重要方向。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切入点
第二节 大地理范围产业集聚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节 结构安排与主要发现
第一章 中国产业集聚与扩散:基于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第一节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制造业分布:以地区和省份层面产业平均集中率为基础的分析
第三节 制造业分布:以省级层面的行业基尼系数为例的分析
第四节 制造业行业加总后的空间分布:以地级城市泰尔指数为基础的分析
第五节 制造业分布:以县级层面的行业基尼系数与地区Hoover系数为基础的分析
第六节 结论
第二章 基于空间需求视角的产业集聚衡量:空间效率的地区差异
第一节 空间效率的内涵与贸易引力模型的设置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第三节 计算结果及其讨论
第四节 结论
第三章 本地市场效应与制造业集聚的决定机制
第一节 文献综述与通俗含义
第二节 理论模型与实证模型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第四节 计量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总结性评论
本章附录
第四章 房价水平、产业扩散与城市体系的扁平化特征
第一节 差异化产品分布与房价水平:Thnnen模型或空间均衡框架
第二节 房价水平与城市体系:Krugman-Helpman模型
第三节 数据来源、实证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结论
本章附录
第五章 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基于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微观企业在县级层面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分析框架
第二节 数据处理与变量构造
第三节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构成
第四节 集聚外部性对技术效率改善、前沿技术进步的影响
第五节 总结性评论
本章附录
第六章 产业集聚、企业竞争环境与劳动生产率
第一节 产业外部性、企业竞争环境的相关指标选择
第二节 实证模型
第三节 计量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结论
第七章 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
第一节 分析框架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第三节 回归结果。
第四节 总结性评论
第八章 产业集聚与地区问工资差异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市场准人的计算
第二节 工资方程的回归结果
第三节 总结性评论
第九章 产业集聚、低技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数据描述
第二节 实证分析
第三节 总结性评论
第十章 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及其源泉
第一节 贸易引力模型与实证分析框架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变量构造
第三节 实证结果
第四节 总结性评论
结束语
第一节 主要发现
第二节 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