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邓小平改变中国(从华国锋到邓小平典藏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叶永烈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976年至1978年,是中国历史的特殊时期,是中国政坛云谲波诡、惊心动魄的岁月,是邓小平取代华国锋成为中共领袖的历史选择过程。它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它的历史影响延续至今……《光明日报》2008年度十大好书第一名,2011年十大报媒“最受读者欢迎畅销书奖,2012年度“中国风云图书奖”,2012—2013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书,英文、法文、阿拉伯文、繁体中文等版本全球畅销。

《邓小平改变中国(从华国锋到邓小平典藏本)》由叶永烈所著,供读者阅读学习。

内容推荐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到1978年底,中国不是立即走上了正轨,而是深受“两个凡是”为代表的极左路线的干扰。这两年的时间是中国当代最惊心动魄的历史时期,发生了很多鲜为人知、惊心动魄的故事。

《邓小平改变中国(从华国锋到邓小平典藏本)》由叶永烈所著,《邓小平改变中国(从华国锋到邓小平典藏本)》的作者走访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及见证者,以大量翔实生动的材料回顾了1978年前后的党内斗争和政治事件,描述了诸多开国元勋及政治领袖在不同思想下所展开的政治斗争,揭开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疑团。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兼顾,是一部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巨作。

目录

小引

第一章 大转折前的急转弯

 “毛的遗孀被捕”震惊世界

 关于“毛的遗孀被捕”的种种传闻

 张耀祠和汪东兴说出“拘江”内幕

 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决策“拘江”

 华国锋首先提出抓捕“四人帮”

 陈云、邓颖超、王震积极支持

 吴德说出了内幕

 毛泽东去世结束了“毛泽东时代”

第二章 中共中央“群龙有首”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们夤夜上玉泉山

 急派“文官武将”耿飚管制电台

 迟浩田奉命进驻《人民日报》

 中国新闻界最初遵命保持沉默

 两报一刊社论泄露中共“最大机密”

 “按既定方针办”背后的尖锐斗争

 “篡改毛主席指示”的帽子物归原主

第三章 华国锋确立了领袖地位

 华国锋一上台就“照过去方针办”

 邓小平给华国锋写信

 上海问题得以“和平解决”

 中共中央公布粉碎“四人帮”

 诗人贺敬之又“放声歌唱”了

 “双庆大会”席卷全中国

 人们关注着上海的大游行

 华国锋在万众欢呼声中登上天安门城楼

 华国锋成了“当之无愧”的领袖

第四章 “宣传华国锋”的热潮

 “毛主席放心,我们放心”

 “你办事,我放心”的争议

 “华主席”置于“党中央”之上

 “英明领袖”成了华国锋的专用词

 毛泽东曾四次否定了自己选定的接班人

 毛泽东局促中第五次选择接班人

 铺天盖地地为华国锋歌功颂德的热潮

第五章 华国锋走过的道路

 华国锋姓苏不姓华

 成为毛泽东故乡的“父母官”

 引起毛泽东的注意

 华国锋第一次在中共中央全会上发言

 积极投入“反右派运动”

 面对来自庐山的大震荡

 三次受到毛泽东赞扬

 在“文革”动乱中仍稳步上升

 扩建韶山革命纪念地

 毛泽东向斯诺介绍华国锋

 华国锋的“平民情结”

 华国锋从湖南跃入中央

 毛泽东对于党、政、军接班人的安排

 华国锋历史性的一天

第六章 “两个凡是”的迷误

 粉碎“四人帮”是“文革”的“胜利”?!

 “四人帮”极“左”乎?极右乎?

 华国锋强调继续“批邓”

 新的难题接踵而来

 终于提出“两个凡是”

第七章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邓小平成了中国的“焦点人物”

 华国锋左右为难

 华国锋的讲话使“气温”骤降

 陈云等呼吁为邓小平平反

 华国锋步步后退

 邓小平终于重新工作

 邓小平第一个抨击“两个凡是”

 《人民日报》的内部材料惊动了华国锋

 邓小平成为中共“第三号人物”

 邓小平向“两个估计”开了一炮

 华国锋主持下的中共十一大

 全国科学大会的幕后斗争

第八章 精心选择突破口

 人们惊呼“黑线”又重来

 聂荣臻和陈云强调实事求是

 胡耀邦成为邓小平的得力助手

 中共中央党校成了胡耀邦的阵地

 《理论动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胡耀邦出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两个凡是”使平反工作无法深入开展

 南京出了个胡福明

 北京的孙长江与胡福明不谋而合

 《人民日报》打响第一炮

 关键时刻来了杨西光

 胡耀邦一锤定音

 《光明日报》终于推出“特约评论员”文章

第九章 尖锐对立的20天

 11日:征讨“两个凡是”的檄文发表

 12日深夜:吴冷西来电

 吴冷西曾是《人民日报》第二任总编

 13日:胡耀邦说“历史潮流滚滚向前”

 17日:汪东兴质问“哪个中央的意见?”

 18日:张平化向各地“打招呼”

 19日:熊复说《红旗》要“慎重”

 29日:华国锋强调“团结”和“纪律”

 6月2日:邓小平给予最有力的支持

第十章 “真理标准”大论战

 汪东兴发出“下不为例”的警告

 《人民日报》偏偏再来一例

 《哲学研究》出马呼应

 罗瑞卿大将鼎力相助

 《解放军报》和《人民日报》并肩作战

 批判“两个凡是”的又一记重锤响鼓

 甘肃第一个发出响应的声音

 科学家加入战斗行列

 中共高层的不同表态

 邓力群的报告吸引上千听众

 周扬尖锐批判“两个凡是”

第十一章 大论战推向全国

 黑龙江爆发“红与黑”之争

 新疆率先出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书

 辽宁批判“特殊身份”论

 邓小平在吉林再批“两个凡是”

 “真理标准”大论战推向全国

 湖南终于赶上“末班车”

 两个“特写镜头”

 “《人民》上天,《红旗》落地”

 谭震林给《红旗》出了难题

 邓小平说《红旗》“不卷入”就是卷入

 《红旗》终于“后院起火”

第十二章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

 国务院务虚会受到好评

 邓小平的建议成了“会议的中心”

 陈云作了“爆炸性”发言

 陈云发言引起强烈反响

 发生“《中国青年》风波”

 “天安门事件”终于平反

 为彭德怀平反的艰难历程

 陶铸女儿《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引起震动

 华国锋宣布八条决定

 华国锋承认“两个凡是”错了

 华国锋提出“新的大跃进”

 “经济专家”陈云强调“稳重”

 邓小平作了历史性的总结

第十三章 新时期的里程碑

 与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紧紧衔接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

 胡乔木主笔起草《公报》

 中国列车驶离“左”的轨道

 确定“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

 平反假案,纠正错案,昭雪冤案

 胡耀邦评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胡乔木批判华国锋“左”的理论

 所谓“右倾”和“非毛化”

 以邓小平视角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局限

 尾 声 华国锋的“淡出”

 华国锋辞去中共中央主席职务

 政治局召开9次会议解决华国锋问题

 华国锋只是一个过渡

 华国锋平静的晚年生活

 华国锋之逝

后记

试读章节

毛泽东在弥留之际要对叶剑英说什么,已经成为历史之谜。后来,叶剑英曾经谈到这一问题,这将在后文叙及。

毛泽东之逝,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次最强烈的大地震。

世界各国的领袖们,纷纷高度评价毛泽东。

美国总统福特发来唁电说:“在任何时代,成为历史伟人的人是很少的。毛主席是其中的一位。”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说:“毛泽东是一代伟大的革命领导人中的一位出类拔萃的人。他不仅是一个完全献身的、注重实际的共产党人,而且他也是一位对中国人民的历史造诣很深的富有想象的诗人。”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发表声明道:“毛泽东主席是一位人类的领袖、历史的推动者。他是名垂史册的人物。”

法国总理雷蒙·巴尔说:“毛泽东主席将作为本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而载入史册。”

英国首相卡拉汉这样评价毛泽东:“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中国的疆界,无疑他将作为世界闻名的伟大政治家而被人们所缅怀。”

巴基斯坦总理阿里·布托发表声明称:“毫无疑问,毛泽东主席是巨人中的巨人。”

巴基斯坦总统乔德里称毛泽东是“中国革命之父”。

毛泽东之逝,结束了一个时代,即“毛泽东时代”。

自从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起,毛泽东确立了他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领袖地位。

毛泽东这一领袖地位,一直保持至1976年9月9日去世。也就是说,他在漫长的41年间,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袖(虽说最初8年名义上是张闻天担任中共中央“总负责”,而实际上的“总负责”仍是毛泽东)。

在漫长的41个年头中,毛泽东形成、充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被誉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的马列主义”。在1942年7月1日,由《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邓拓亲自撰写的社论《纪念七一,全党学习掌握毛泽东主义》中,把这一理论体系称为“毛泽东主义”。由于毛泽东认为“毛泽东主义”有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并列之嫌,未加同意。一年之后,即1943年7月1日来临之际,王稼祥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得到毛泽东的认可。

在遵义会议10年之后,即1945年,在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上,确认“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从此,毛泽东思想一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1年的中共最高领袖地位,加上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共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深刻地影响了中共。随着中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毛泽东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命运。

这样,毛泽东成为中国的政治巨人。于是,产生了一个时代,即“毛泽东时代”。

毛泽东时代的上限,是一个模糊数字,迄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毛泽东时代的下限却是非常清晰的,即1976年9月9日。

毛泽东离世,也就使江青从“第一夫人”变为“毛泽东遗孀”。虽说在毛泽东晚年,江青和毛泽东早已分居,夫妻关系名存实亡,江青连见一下毛泽东,都不那么容易,然而,即便如此,“毛泽东夫人”却是江青手中的“王牌”。江青在公开场合处处高喊:“我代表毛主席看你们来了!”“我代表毛主席问大家好!”江青正是依仗着毛泽东的崇高威望,以“第一夫人”的地位,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发号施令。

自从江青变为“毛泽东遗孀”,叶剑英也就不再“投鼠忌器”了。正因为这样,在毛泽东去世后的第27天,就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中国的十月革命”。

所以,1976年10月6日是中国当代史上的里程碑,1976年9月9日也是中国当代史上的里程碑。

1976年9月9日,为“毛泽东时代”画上了句号。

1976年10月6日,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画上了句号。

这是中国在1976年的两记重锤响鼓。

这是中国在历史大转折之前的两次急转弯。

在笔者采访胡耀邦长子胡德平时,他回忆胡耀邦在刚刚得知粉碎“四人帮”的消息时,在家中对他说的一段颇为意味深长的话:

现在,华国锋在“四人帮”筑起的堤坝上,用锄头挖开了一个缺口。但是,要彻底冲垮这个堤坝,还要靠历史的洪流。人民,才是历史的洪流

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胡耀邦的预言。

确实,“四人帮”虽然在一夜之间被抓起来了,但是要把“四人帮”所筑起的“左”的思想堤坝整个冲垮,要靠人民的洪流、历史的洪流。

P28-31

序言

1976 年10 月6 日中南海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已经作为重大事件载入史册——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等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四人帮”。

抓捕“四人帮”,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以华国锋为首的新的中共中央,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中国向何处去?

华国锋深受毛泽东晚年“左”的影响。华国锋上台之后,提出要“保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认为“四人帮”不是极左派而是极右派,坚持要继续“批邓”……1976 年10 月26 日,亦即在粉碎“四人帮”的第20 天,华国锋对中共中央宣传部门负责人作了四点指示:

一、要集中批“四人帮”,连带批邓;

二、“四人帮”的路线是极右路线;

三、凡是毛主席讲过的,点过头的,都不要批评;

四、“天安门事件”要避开不说。

这可以说是华国锋上台后的“施政纲领”。

1977 年1 月21 日,华国锋在写作班子为他起草的一份讲话提纲和草稿中,明明白白地写上了这么一段口气极硬的话: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维护,不能违反;凡是损害毛主席的言行,都必须坚决制止,不能容忍。

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成为他的核心“理论”。

当中国这艘庞大的航船在华国锋驾驶下向“左”偏航的时候,邓小平站出来了。

邓小平是在1976 年10 月7 日下午才获知扫除四颗“灾星”的喜讯。作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靶子”,当时邓小平被软禁在北京宽街住宅中。他的第一反应是:“我可以安度晚年了!”

然而人民需要、国家需要这位饱经沧桑、充满睿智的老人。面对“左”的回潮,邓小平无法沉默,他第一个站出来批判“两个凡是”。

随着“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画上句号,随着“天安门事件”得以平反,邓小平复出。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在叶剑英、陈云、胡耀邦等强有力的支持下,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为突破口,发动了对于“两个凡是”的大批判。

“两个凡是”动摇了,华国锋的核心“理论”动摇了。

终于在1978 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邓小平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党的基本路线。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

邓小平取代了华国锋,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从此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跑。中国能有今日,是邓小平作为舵手在1978 年拨正了中国这艘巨轮的航向。

华国锋为粉碎“四人帮”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其他方面也曾有过一些成绩。但是如同邓小平所指出的:“华国锋只是一个过渡,说不上是一代,他本身没有一个独立的东西,就是‘两个凡是’。”

1976 年至1978 年,是中国历史的特殊时期,是中国政坛云谲波诡、惊心动魄的岁月,是邓小平取代华国锋成为中共领袖的历史选择过程。这本《邓小平改变中国》,便是这一特殊历史的真实记录。

邓小平改变中国。

谨以本书敬献给邓小平110 诞辰。

叶永烈

2014年1月28 日于上海“沉思斋”

后记

我写这部《邓小平改变中国》,其实是我关于中共党史的系列长篇的继续。

我写了“红色三部曲”,即《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和《毛泽东与蒋介石》。

《红色的起点》写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亦即“中国有了共产党”;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写的是遵义会议,亦即“中国共产党有了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与蒋介石》是从“比较领袖学”的角度写国共两党的领袖,写了“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打败蒋介石”的过程。

这“红色三部曲”,写了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历史进程。对于1949年以后的中国历史进程,我着眼于1957年到1978年这21个年头。

1996年5月14日,香港《明报》发表了记者侯德贤对我的采访报道《叶永烈:彻底否定“文革”应毫无异议》,内中我说过这样的话:“我认为,如果把中国当代历史比喻成时间隧道,那么中国这辆列车应该是从1957年驶进愈来愈黑暗的‘左’的山洞,直至1978年才从漫长的‘左’的阴影下驶出来。1957年和1978年都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我写的长篇《反右派始末》多角度、全过程、全方位叙述了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写了中国“左”的灾难的开始。我写的《“四人帮”兴亡》以及《陈伯达传》等两部长篇则是中国的十年浩劫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左”的灾祸的真实记录。这部《邓小平改变中国》,则是写了中国列车在1978年“从漫长的‘左’的阴影下驶出来”。

正因为这样,这部《邓小平改变中国》是我的中共党史系列长篇中的第十部。

我还将写下去,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系记述历史的书,不能不选用若干历史性照片。本书所用历史性照片,系选用新华社当时的新闻照片。鉴于当时的新闻照片不署名,未能查明摄影作者。今后如能查明摄影作者姓名,当在再版时补上,并寄照片稿酬。本书所用采访性照片,系本书作者及夫人杨蕙芬所摄。  叶永烈

2012年4月26日于上海“沉思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