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绝地蒋经国(1925-1937)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郭晨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莫斯科中山大学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沃尔洪克街16号。据说十月革命前,是旧俄一个贵族的府宅,革命后先改为一所中学后又改为农业大学。学校面临大街,坐东朝西,是一座规模相当大、四面环抱的四层方形楼房,外表像个党政机关。楼内有一个厅室,贵族时期是个舞厅,据说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和他妻子曾在这里举行婚礼。一层是餐厅,二三层是教室、宿舍和图书馆,四层是女生宿舍。周围环境幽静美丽,正面有个小巧玲珑的花园,当中是甬道,两旁栽了些花木,景致十分美观。花园对面是著名的皇家救世主大教堂和彼得大帝的铜像,铜像和镀金的教堂在阳光和白雪的映照下,金碧辉煌,在周围建筑物中鹤立鸡群。这座教堂建筑甚为别致,中间突出一个大圆金顶,四面环绕着四个小圆金顶,成莲花形,据称它的规模仅次于罗马大教堂,居世界寺院的第二位。教堂紧靠莫斯科河,河里结着厚厚的冰。教堂周围有个大广场,学生们每天早晨就在这里出操。广场南端有一个公园,是散步、休息的好去处。大楼前一排树的树叶早早落光,地面上铺了一层厚厚的落叶,在大雪纷飞的环境里,构成奇特的冬季风雪景观。

中山大学,是中国人的习惯叫法,并不准确。按照俄语原文直译应是“命名孙逸仙的中国劳动者大学”,译得通俗一点是“中国孙逸仙劳动大学”,简称“中大”。“中大”的来历,与那位到车站迎接中国学生的第一任校长卡尔·拉狄克有直接关系。

1924年,列宁的学生与战友卡尔·拉狄克以共产国际代表名义访问中国,在广州会见了孙中山,他们就中国革命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在谈到刚刚创办的黄埔军校时,拉狄克认为,对于中国革命来说,光有一个黄埔军校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培养政治工作干部的高校才配套,这对于革命成功后进行国家建设尤其重要。孙中山听了觉得有道理,便与他达成口头协议,在莫斯科创办一所以孙逸仙命名的新型大学,置于苏共中央和国民党中央的领导之下,经费全部由苏联承担。当时拉狄克之所以如此慷慨,是因为他知道在苏联的银行里还存有满清政府1900年的庚子赔款,可以用这笔钱作为办学的经费。经济上不存在问题,但还有个政治障碍。当时苏联除了苏共外不允许任何政党存在,那么国民党的人跑到俄罗斯去怎么办呢?拉狄克有办法,他说可以允许在中山大学范围内成立一个国民党支部,使国民党党员能过正常的组织生活。国共那时正在搞合作,拉狄克便把与孙中山达成的口头协议向中共中央作了通报。既培养国民党的干部亦培养共产党的干部,中共中央立即表示赞同,并指定两位中共同志来协助他进行筹备建校工作。一位是早期著名的共产党人俞秀松,一位是杨明斋。俞秀松后来在建立“中大”内部图书馆和附属中文印刷所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征集了大量中文图书,购置了印刷机械;杨明斋后来成了“中大”副校长的副手,相当于国内大学的总务长。

拉狄克回到莫斯科后,立即将与孙中山达成的口头协议以及他个人的一些想法,一一向苏共中央详细汇报,得到了那时坚持国际主义的苏共中央的肯定与采纳。苏共中央决定由他进行建校的一切筹备工作,同时根据他的建议决定,办学的全部预算从银行储存的前清政府1900年的庚子赔款中拨付,并拨给一所革命前由旧中学后改为农业学校的校舍作为校址。当建校准备工作全面完成之后,孙中山刚刚逝世,拉狄克即请苏共中央宣布“中大”正式成立。中山大学遂于1925年9月成立,同年11月正式开学。学制为两年,专门招收国共两党推荐的中国学生,“其目的在于,用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共产主义群众运动的干部,培养中国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干部”。教职员由苏联负责配置,实行联共(布)中央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同管理的体制,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也参与对中共党、团员的管理。苏共中央随即任命拉狄克为第一任校长,并通知在中国当总顾问的鲍罗廷,让他照会国民党中央和中共中央选派学生来莫斯科入学。  历史证明了孙中山与拉狄克的远见。孙中山之后的国共两党的领袖人物与领军人物,大多数出自中山大学与黄埔军校。

中山大学的这个创建真相,不仅当时少年蒋经国不知道,笔者看过的许多著述也语焉不详。直至2002年10月笔者在莫斯科采访,在华文报纸上看到一篇《莫斯科中山大学创建轶闻》才有详细披露。这篇文章的作者于1928年3月在共产主义研究院食堂吃饭时,亲耳听拉狄克对他说出中山大学的创建内幕的细节。也许因为拉狄克后来被斯大林打成“反对派”,他创建中山大学的功劳便被淹没了。

小蒋兴致勃勃地放下行李,透过学校大门往外张望,一眼就看到了马路对面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的五个漆金圆顶。楼外大门前长满了白桦树,泛黄的白桦树上挂满了冰凌。往后中山大学学生早晨就跑到教堂四周的大广场早操或溜冰,闲暇时就在它漂亮的花园里散步,讨论政治。

教室和宿舍共有一百间房间,学生宿舍都是大房间,宽大明亮,每间房可以容纳十多个床位,单人床是一排一排地并肩排列的。床上放着柔软蓬松的俄国式大枕头和毛毯。两床之间放着一个床头柜,靠墙的地方还放着多格的长方形的大衣柜,每个同学一格。房间里有个大壁炉,虽是严寒天气,室内却热乎乎的温暖如春。

蒋经国他们报到后,学校里办事务工作的博古列耶夫发给了他们鞋油、牙膏、梳子等日用品,同时发给他们饭票、理发票、电车票等。学校还发给每人一件很厚的呢子套装和呢子大衣,一件睡衣,一顶皮帽,一副手套,一双高统皮靴和一双套鞋,准备得挺周到。在严寒的冬季,学生们领到这些东西十分高兴。当时的苏联党和政府,对于这一批很有希望的中国留学生实行供给制。

中国学生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中山大学校长拉狄克就在办公室接见了他们。校长向他们介绍了中山大学的基本情况和教学方针,还嘱咐学生们,莫斯科气候寒冷,要多穿衣服,注意身体。下午,学校当局组织他们到红场瞻仰列宁陵墓。P18-21

书评(媒体评论)

近10年来,台湾媒体针对台湾地区历任领导人的贡献,作过多次民调,经国先生总是名列第一,满意度曾经高达七成。经国先生正直、清廉、坚毅、平实、爱民的风格,更是我心向往之典范。

——台湾地区领导人 马英九

国共合作的气氛,由西安事变作契机,顿时热络起来。

就是这样戏剧性的事件,为经国个人的历史,带来戏剧性的发展。斯大林双手将经国送还蒋先生,作为中苏进一步合作的献礼。莫斯科、西安、南京的微妙关系,经国一无所知,忽然间接到通知,他可以自由地回去了,那份惊喜,只有汉朝的苏武有此体验。

——《蒋经国传》作者 江南

一路上,父亲经国先生的影子一直在我脑中,在我眼前,在我身旁。多处我提到他,他是给我生命的父亲,也是有血有肉和七情六欲的人,我不会因为他不是神,而减弱了我对他的爱和崇拜。许许多多的事情,就只因为他是我的父亲,我才奋力而为。

——蒋经国之子、中国国民党副主席 蒋孝严

有一回,蒋经国发觉餐馆后的水沟里漂着一层油水,他饿得头晕,就想办法把水沟里的油水刮起来,用一只罐子装好,再找东西来烧,就吃煮热的“油水”填肚子。

天下大雪,夜里冷得不得了,蒋经国就找到个大垃圾桶,委身蹲缩在桶里度过寒夜漫漫。蒋经国病倒了,多亏遇到一个要饭的小彼得,把每天讨来的饭给他吃,才没饿死。

——蒋经国亲信幕僚 王升

终其一生,蒋经国先生主张人人平等。

他的亲民态度,得益于在苏联12年的经历,而他这种观念形成是自发的,并不是什么力量强加于他。在苏联的时候,他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并没有被斯大林主义洗脑。

——美国资深外交官、《蒋经国传》作者 陶涵

经国是吃过面包的人,比之蒋(介石)先生没吃过面包喝过海水,自然高明得多。

蒋先生不会演说,不会招待新闻记者,使人畏,而不能使人敬。要做民主国家的领袖,就差那么一大截。蒋经国的外在条件,当然很够了。

——著名作家、学者 曹聚仁

蒋经国这个人物,说他有多么彻底的腐朽没落,他不可能的。

他当年还是想励精图治,想改变现状,甚至想推动国家民族发展,蒋经国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在苏联卫国战争时候,是拿着冲锋枪跟德国人打过仗的,他是职业军人,跟那种大少爷完全不一样,他身上有许多应该是很优秀的东西。

——中影集团董事长 韩三平

后记

《绝地蒋经国1925—1937》,是蒋经国的传记片断,真实完整,详细地记述了他从15岁至27岁在莫斯科留学及在前苏联工作的全过程。他的这段传奇经历虽已成为历史,但有许多内容却一直尘封在前苏联的档案密柜和当事人的记忆深处,近年才解密披露重见天日。所以,此书的记述有揭秘性质,陈年旧事的酒瓶里装进了许多新酒。

笔者采取实事求是和历史辩证的态度正面描绘蒋经国在前苏联长达十三年的学习与工作经历。因为蒋经国在这个历史阶段是爱国的、进步的,信仰过马克思主义,曾是苏共党员和前苏联大工厂的分厂长,做了许多实事、好事。由于他卷人了荒唐的“托派”事件,加之受他老子叛变革命的连累,他成了人质“太子”,过了多年的小媳妇生活,吃了大苦受了大磨难,是他一生的重要磨炼成长期,与他以后的行政做人都有密切关系。大陆和台湾已出版的几本有关他的传记书籍涉及这一段也是这个基调。不过这些书都没有将他在前苏联的详细经历和思想脉络全方位写清楚,只是履历式一带而过,还错谬百出,互相矛盾。

作者2002年底专程去了俄罗斯采访搜集,与俄罗斯远东历史研究所的专家座谈过,恰好又逢原苏联的档案解密,对二三十年代的历史问题重新评价,所以这个长篇写得较细腻准确扎实,有不少新鲜素材和新鲜观念。作者的笔触尤其倾注于时代风云的变化、历史事件的进程、典型环境的更替,是怎样在一个政治人物身上打下深深烙印的,是怎样磨砺和塑造一个有为人物的。作者也尽力写得生动形象有文采有哲理,力图跳出单纯叙事的写作模式,进入了人物刻画和历史剖析层面。

要弄明白蒋经国为什么会成为“这一个”蒋经国,要研究和正确评价早年进步、中年在江西从政做过好事,后来又反共、晚年在推进台湾民主化进程和实现两岸沟通方面有贡献的蒋经国先生,他在俄罗斯镀金和工作的经历是不可或缺的。没有青年时期在俄罗斯那一段特殊的传奇经历,也就没有后来的那个蒋经国。

作者

2003年4月21日

目录

第一章 负笈莫斯科

 一、“经儿可教,纬儿可爱”

 二、别了,上海

 三、最年轻的布尔什维克

 四、蒋经国变成了尼古拉

 五、坚定的托洛茨基主义者

 六、跟冯玉祥的女儿闪婚闪离

 七、同学中的“矮个子”邓小平

第二章 父子决裂

 一、“今后我不再认你为父”

 二、狼窝虎穴里的人质

第三章 绝地坚忍之道

 一、他学到了克格勃的绝技

 二、蒋经国当上了导游

 三、从“太子”到无产阶级一员

 四、蒋介石拒绝交换人质

 五、他身上有农民般的领袖气质

第四章 流放西伯利亚

 一、蒋经国也曾讨过饭?

 二、从工人到技师、到副主管、到副厂长

 三、克格勃监视下的蒋经国

 四、蒋经国成功选中的那个女人

 五、手握笔杆子

 六、痛骂父亲是“笨蛋”、“走狗”、“敌人”

 七、绝望时新来了驻苏大使

 八、“西安事变”,“太子”归来

第五章 别了,莫斯科

 一、临行前斯大林的接见

 二、像苏武一样的回来了

第六章 溪口洗脑

 一、蒋经国会飞向哪里

 二、芳娜成了蒋方良

 三、洗脑真能洗干净么

 四、热血男儿蒋经国

 五、蒋介石的仇人,蒋经国的恩人

后记

内容推荐

蒋经国为什么会“打老虎”?为什么勤政爱民?为什么能治理好台湾?

蒋经国一生的成就,源头究竟在哪里?

郭晨踏访俄罗斯,查证苏联档案,访问亲友故旧,查证历史史料,寻找蒋经国1925至1937年在苏联的辗转流离之路,再现中苏大国角力、国共蜜月合作下真实的历史风云,全景展示蒋经国苏武牧羊式的12年苏联生涯,揭开蒋经国那段绝地坚忍的人生之路。以期揭开世人心中那个永远的谜: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蒋经国?

编辑推荐

蒋经国一生的成就,源头究竟在哪里?

揭开蒋经国苏武牧羊式的12年苏联生涯:20世纪最大的勾践,最后的苏武!

他被斯大林充军西伯利亚?他曾经讨饭做苦力锤铁板?他让苏联共产主义洗了脑?他与冯玉祥的女儿有段情?

卧薪尝胆,他学到共产党最厉害的东西!

开启6年赣南新政,40年台湾之治!

苏联,究竟影响了蒋经国什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