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赘言》由王璋整理编写。
立身、立世、立德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需要。人无能何以持家,人无识何以治国,人无德何以平天下?假如人人都是圣人、贤人,哪里还有民族之争、国家之争?消除纷争自然就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现世界和平与世界大同乃轻而易举之事。假如人人都是高人、好人,哪里还会有权力之争、利益之争?自然也就没有人与人之争,实现人类自由、平等、博爱只需弹指一挥间。假如天下坏人、小人充斥,尔虞我诈就不可避免,各类犯罪就不可杜绝,世界就永无宁日。圣人、贤人心怀天下,经物济世,为世人所景仰。高人、好人放身物外,光明磊落,为世人所钦佩。至于坏人、小人,寸利必得,噬人害物,定为世人所鄙夷。所以,每个人都要以圣人、贤人为目标,以高人、好人为榜样,以常人为底线,坚决不做坏人、小人。
人的一生要处理好自己内心的矛盾,还要处理好人和物的关系,更要处理好人和人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前提就是要认识世间万物,重在识人、用人。而识人、用人的过程,就是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修身养性、造福社会的过程。从而悟到做人的原则,并在不断纠偏鉴正中,把自己锤炼成有心之人、有道之人、有德之人、有用之人。
王璋整理编写《读史赘言》,一是闲来无事,自娱自赏;二是为世人备一参考,增加识人、用人本领。
《读史赘言》每章起始引用前人之语以为提示,每一节后附有前人鉴别人才的经典故事,以增加解析性、通俗性、趣味性。
第二节 法家之才宜纠正腐败
法家之才用法制推动一切,实行公正无私的政策,有立法之能。
他们善于改革,创立法制,运用法律的准绳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用强硬的手段整治腐败,打击歪风邪气和犯罪,这是必须的。但法能杀人,而不能使人树立美好的品德;法能刑盗,而不能使人知廉耻。立法执法,不结合德化教育,急功近利,就收不到完美的效果。
这类人不适合在国家经济恢复时期掌权,不适合治理贫瘠地区。原因就是他们态度强硬,手段残酷,有碍于经济复苏,甚至搞得人心不安,民不堪命;激化矛盾,引起反抗,甚至自己也很可能成为牺牲品。
晁错变法遭斩
晁错(公元前200年一公元前154年)西汉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年轻时先在轵这个地方师从张恢先生学习先秦法家申不害和商鞅的法家学说;后到济南向伏生学习儒家经典。是一位学冠法儒、多谋善变、有献身精神的散文家、政论家、政治家。初因文采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中大夫、内史(京师长安行政长官)、御史大夫(副宰相)。“吴楚七国之乱”时被腰斩。
文帝时期,晁错经常上书,对国家大事提出建议,多被采纳。约任博士时,上书《言太子宜知术数疏》,主张太子应通晓“术数”,即治国治民的方法和策略,驳斥朝臣只许太子死记硬背古典书籍,不必知道治理国家事宜的定论。此论得到了文帝的赞赏和采纳,并升任其为太子家令。太子刘启对他十分信任和喜欢,赞其为“智囊”。在辅佐太子时,他向文帝上《论贵粟疏》,主张贵粟重农,解决民生问题。发展了高祖的“重农抑商”政策,振兴了农业经济。还上《言兵事疏》、《募民徙塞下疏》、《守边劝农疏》。主张改革军队组建形式,作战方略,实行军民联防;主张建筑城墙,深挖壕沟,建立防御体系;主张迁徙游民实边,按军事组织编制移民,军垦、农垦相结合;还主张纳粟授爵,即向边塞纳粮输款,换取爵位或赎罪。这些政策使军队战斗力大增,防御匈奴作用大显;同时减轻了内地和朝廷的经济负担,开拓了历代屯田政策的先河,初步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公元前165年,文帝令大臣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上《举贤良对策》,建议合理,符合实际,政论精湛。文帝升其为中大夫,掌管朝廷政论事宜。只有《削藩策》一策,文帝赞赏而未实施。此间,晁错的改革变法建议为发展汉初经济、富国强兵和“文景之治”奠定了物质基础。
公元前157年,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景帝。景帝立即升晁错为内史,对其言听计从,宠信超过九卿。晁错又修改订立了许多法令。宰相申屠佳死后,晁错升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权势日重。公元前155年,晁错又上《削藩策》,景帝采纳。削藩开始十天后,引起“吴楚七国之乱”。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起兵反叛,声势浩大。他们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借口,而行真正反叛夺取政权之实,势不可挡。景帝慌急之下,听信袁盎“诛杀晁错已塞诸王之口”的谗言,为平息叛乱腰斩晁错并杀其全家。忠臣无罪获刑,是个惨剧。见诛晁错之举毫无效果,景帝不得不下定决心,发兵平叛。在周亚夫三十万大军的攻击下,吴王刘濞兵败被杀,其余六王有的畏罪自杀,有的被处死。平息叛乱后,景帝趁机实行政治改革,迫使诸侯王交出治理封国的权力,由皇帝派人管理,诸侯王只得租税,实现了中央集权。
晁错一生致力于改革变法,致力于富国强兵,致力于巩固汉室中央政权。所提建议,所订法令,无一不符合实际,无一不规范精准,无一不起积极作用,无一不具有深远影响。为什么还落得个腰斩的下场呢?原因有四。一是纠正腐败,不得天时。袁盎任吴相时,接收吴王贿赂,晁错派人审查落实,打算严惩,皇帝却宽宥了袁盎,只将其削职为民。晁错既没达到严惩腐败的目的,又给自己留下祸根。此时,西汉正处在经济恢复期,人们的注意力关注在解决温饱问题上,贪污腐败还没有达到人人愤恨的程度。假如再晚几十年,到景帝中、后期,经济繁荣,贪污腐败盛行,引人瞩目,只要振臂一呼,定能深得人心而名传后世。二是刚直苛刻,失去人和。晁错性格严厉、刚直、苛刻、心狠,不为别人考虑。晁错的改革建议不断出台,法令不断修改订立,使人应接不暇,造成人心不安,民不堪命,朝中大臣也多有怨情。此外晁错与朝臣多有不合,开国功臣袁盎因贪贿削官而忌恨,国戚窦婴因反对削藩而生怨,清廉宰相申屠佳因其专宠而气死,就连大好人廷尉(司法部长)张鸥也同意诛杀他。如此孤立,岂不危哉!三是措施不当,失去地利。削藩实施前,也估计到诸王会反,但晁错未能制定相应措施,没设应对方案,未做可行性研究。面对反叛,景帝和晁错都没有了主意。而晁错提出了两个错误措施:一是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长安;二是追究袁盎知情不举之罪。这样就给群臣落下攻击其不忠的口实,引起景帝不满和猜疑,使晁错失去后盾,也就是失去地利,同时也逼使袁盎铤而走险,请诛晁错。景帝的一句“为对得起天下,我不会爱惜某个人。”使晁错命丧黄泉。四是强行削藩,失去先机。晁错认为,诸侯王权势日重,威胁朝廷安全,削也会反,不削亦反,反得快,祸害小,反得迟,祸害大。这一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但用什么方法去削,却没有认真考虑。只是采取强硬措施,削去支郡,只留一郡,还附带更改了三十条法令。这样难免激化了矛盾,时机上也性急了些,没有把握最佳的时机和方法。晁错即失去天时、地利、人和,应对措施又不得当,焉有不亡之理。由此观之,晁错不是一个完美的政治家,却是一个有牺牲精神的法家人物。
P34-36
天地孕育万物,必有其性,必有其功,必有其用。人生天地之间,集日月之精华,汇万物之灵气,定具聪明才智。物以群分,人以类聚,单凭个人之力,难以独立社会。团体之合力是无穷尽的,利于集体才智的融会贯通,利于无止境地去发明创造,利于开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人处于群体之中,必然与他人共存,必然与他人交流,必然与他人竞争。正因为如此,正确对待自己,准确认识他人,乃是人生第一要务。
凡血肉精气构成的生命体,皆以元一为本质,集金、木、水、火、土五行而成形体,秉阴、阳两气而立心性。外有形体,是为“表”;内有本质,谓之“里”;认识事物就是要视其“表”而探其“里”。虽识物易,而识人难,理固一也。人有形体,必有其精神,了解其精神,自然能够穷尽其本质。识人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观察人外在的神、精、筋、骨、气、色、仪、容、声、言十大特征,衡量其内在的仁、义、礼、智、信五种品德。实质上就是区别人的思想优劣和性格的特点。优秀的人才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天生的聪颖,悟性奇高的人,他们的成功显得挥洒自如,迅捷轻松;二为脚踏实地,刻苦勤奋的人,他们的成功常常要历经许多磨难,付出持久的努力。前者敏于思考,伶俐巧思,多变善谋;后者勤于思考,执着顽强,不轻放弃。二者共性皆善于思考,勇于进取,其绩必显。平庸者亦有两种:一为聪而不用,学而不精;二是愚而不学,知难而退。二者均属好逸懒惰,无进取之心,不足论矣。
我国历史上识人、用人之高手如云,不可胜数。其中两位甚值赞赏。一位是三国时期的刘邵,字孔才,邯郸人。刘邵一直在魏做官,官至陈留太守,赐爵关内侯。他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其所著“三都赋”名传后世。更有《人物志》乃我国研究人事制度和鉴别人才之早期经典,富有研究和使用价值。刘邵对识人的看法是:“圣贤人所美,莫美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于识人”。另一位是晚清的曾国藩,初名子成,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人。官至两江总督、英武殿大学士,爵封一等毅勇侯,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传说《冰鉴》是其作品。里面讲的是识人、用人、培养人的方法和道理,备受世人推崇。《清史稿·曾国藩传》中说:曾国藩为人威理,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说曾国藩:“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拢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曾国藩对识人的看法是:“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人的一生要处理好自己内心的矛盾,还要处理好人和物的关系,更要处理好人和人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前提就是要认识世间万物,重在识人、用人。而识人、用人的过程,就是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修身养性、造福社会的过程。从而悟到做人的原则,并在不断纠偏鉴正中,把自己锤炼成有心之人、有道之人、有德之人、有用之人。
整理编写本书,一是闲来无事,自娱自赏;二是为世人备一参考,增加识人、用人本领。
本书插图均由作者自己手绘。
本书每章起始引用前人之语以为提示,每一节后附有前人鉴别人才的经典故事,以增加解析性、通俗性、趣味性。
正是:
处世识人为首纲,
吉凶祸福里边藏;
成败得失切莫论,
须做哲人不自狂。
不能识人必迷茫,
急难之时更彷徨;
所交非人常上当, 懵懂一生只是枪。
学习识人如垒墙,
慧眼观察透纸窗;
用脑分析深彻骨,
明心判性细品尝。
精于识人身自强,
智者善用人所长;
排忧解难有余刃,
无往不胜保吉祥。
智慧才能是立身之本。争强求胜,源于人之求生求存、建功立业之本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才与智”只能通过勤学苦炼来获取,日积月累来实现。没有其它捷径可走。“才与智”是一把“量天尺”,可以量出人之智慧才能深浅高低,可以量出人一生功过前程。“自立更生,奋发图强”应是立身建功之要诀。
如果从人的才智功业上划分,大致有七种境界。第一种是英雄盖世,普济苍生,此为圣人之才。第二种是精于理政,造福于民,此为贤良之才。第三种是修文练武,富国强兵,此为高妙之才。第四种是尽心竭力,利国利民,这是好人之才。第五种是才智平平,自食其力,这是常人之才。第六种是碌碌无为,寄养人生,这是坏人伎俩。第七种是造孽人世,自毁前程,这是小人伎俩。
关键是人生在世要自立自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留下一个无怨无悔的美好人生。
识人用人是立世之本。争权夺势,源于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竞争之本能。“有人谤我、笑我、辱我,且要忍它、避它、由它,不要理它”。“识与用”只能通过勇于社会实践来取得,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来实现,不能依靠投机取巧来解决。“识与用”是一张“晴雨表”,可以标出人之忠正邪恶,可以标出为人处世的态度。“忍为高,和为贵”应是为人处世的要诀。
如果从为人处世上划分,也大致有七种境界。第一种是任人唯公,公正无私,这是圣人之态。第二种是任人唯贤,政通人和,这是贤人之态。第三种是任人唯才,以达目标,这是高人之态。第四种是任人唯长,补己之短,这是好人之态。第五种是任人唯用,互助互利,这是常人之态。第六种是任人唯亲,满足私欲,这是坏人伎俩。第七种是任人唯己,用人整人,这是小人伎俩。
关键是为人处世要与人为善,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留下一个人人钦佩的美好形象。
修身养性是立德之本。争名逐利,源于人之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之本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与利”只能通过苦心栽培来取得,依靠诚实劳动来实现,而不能依靠巧取豪夺来解决。“名与利”是一块“试金石”,可以试出人间善恶,可以试出人生百态。“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应是立德的要诀。
如果从人之德行上划分,也可分为七种境界。第一种是舍己为人,毫不利己,这是圣人之德。第二种是真心为人,先人后己,这是贤人之德。第三种是既利于人,又利于己,这是高人之德。第四种是既利于人,又不损己,这是好人之德。第五种是既不损人,又利于己,这是常人之德。第六种是伤损别人,只利自己,这是坏人伎俩。第七种是既损别人,又不利己,这是小人伎俩。
关键是人生在世要注重道德品质修养,营造一片心灵净土,也为子孙留下一份道德的福荫。
立身、立世、立德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需要。人无能何以持家,人无识何以治国,人无德何以平天下?假如人人都是圣人、贤人,哪里还有民族之争、国家之争?消除纷争自然就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现世界和平与世界大同乃轻而易举之事。假如人人都是高人、好人,哪里还会有权力之争、利益之争?自然也就没有人与人之争,实现人类自由、平等、博爱只需弹指一挥间。假如天下坏人、小人充斥,尔虞我诈就不可避免,各类犯罪就不可杜绝,世界就永无宁日。圣人、贤人心怀天下,经物济世,为世人所景仰。高人、好人放身物外,光明磊落,为世人所钦佩。至于坏人、小人,寸利必得,噬人害物,定为世人所鄙夷。所以,每个人都要以圣人、贤人为目标,以高人、好人为榜样,以常人为底线,坚决不做坏人、小人。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应该坚信人类在进步,应该相信社会在前进,有识之士皆在为此而努力,世界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洋洋洒洒十万言,所为何来?只不过是介绍识人用人、为人处世一技而已。言则不顺理成章,思则浅薄鄙陋,只愿抛砖引玉而已。本人一生无果,乃一畅达常人。畅人有畅想,常人有常思。笔墨如此,只愿给世人留下一点畅想常思,何足道哉!
正是:
人的品德看举动,
人的思想看言行,
人的追求看做事,
人的心术看眼睛,
人的知识看谈吐,
人的情绪看面容,
人的能力看业绩,
人的修养看性情,
人的身手看对手,
人的为人看宾朋,
人的韧劲看意志,
人的目标看心胸,
人的强弱看险阻,
人的成败看英雄,
人的本质看历史,
人的定论看永恒。
癸巳年中秋完稿
(二零一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