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阔天高--我们和崔海天在一起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庆德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赵庆德主编的《海阔天高--我们和崔海天在一起》讲述的主人公——崔海天,是原石油工程第一师(下文简称石油师)的一名青年战士,是与石油师一起成长,一起奋斗,一起完成光荣使命的一位杰出人物。

这本书是石油师和石油人精神薪火相传的好教材,是引导有为的青年人成才的教科书。

内容推荐

《海阔天高--我们和崔海天在一起》所刻画出的崔海天英雄形象,是石油师一名普通战士成长道路的缩影,是一名普通施工员成为油田建设领军人物的传奇,是石油人战天斗地、所向披靡的战歌,是一位中国共产党员浩然正气的写照。崔海天的事迹给了人们很多的启迪,尤其给了年轻人在人生道路上的许多昭示。其根本的一点就是:“青春不留白,一生不虚度,怎样把自己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使祖国变得更加青春美好”。

《海阔天高--我们和崔海天在一起》由赵庆德主编。

目录

披荆斩棘 南征北战

家世和童年

关内关外读了4所小学

千里逐飘蓬——崔海天的中学时代

军旅生涯

转业玉门建新功

大庆油田会战中的崔海天

崔海天在曙光油田

勇挑重担不辱使命

崔海天的“第二篇文章”

海阔天高 功丰业伟

我同崔海天相知相识五十年

于细微处见精神

 ——崔海天为江泽民同志找到了当年合作的老同志

好同事好朋友崔海天

崔海天同志最善于与人共事

六十年代的大庆油田建设和崔海天同志

相交相知可信可敬

 ——崔海天同志二三事

严格执行制度的榜样坚持质量第一的典范

油田建设的优秀领导崔海天

曙光油田会战的片段回忆

细微之处见精神——我所见到的崔海天指挥

善学实干的油建人——崔海天

海天为国 一片丹心

我最敬重的领导崔海天

石油师的精英崔海天

精心打造一支油田建设野战军

油田建设“三化”施工的创始者

逆境中的崔海天

崔海天领导施工阶段分明目标明确

油田建设的专家崔海天

崔海天关心国家大事

崔海天同志石油人生的点滴回忆

我是“五毫米见精神”的见证人

“海天”情

和崔海天在一起苦中乐无穷

日三省身克己律己

与崔海天接触的日子

严细认真高瞻远瞩

崔海天二三事

身残志坚谱新歌

和崔海天共同做过的几件事

抓生产就是要理直气壮

大庆基建领军人崔海天

退休的崔海天关心我

对崔海天同志的片段记忆

一生情系大庆建设

崔海天指挥的故事

我们给崔海天做鉴定

海天一色——亦师亦友崔海天

指挥大庆乙烯工程建设的大家

老当益壮高风亮节

我所了解的崔海天同志

大庆建设的领军人

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崔海天指挥

大庆基建队伍的奠基者崔海天同志

好党员好干部好领导

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

我们的好指挥崔海天

和崔海天在一起的日子值得回味

磊磊风骨照后人

我所认识的崔海天

虽然只言片语,却是情深义重

 ——采访李景荣侧记

我所接触的崔海天同志

创意产业值钱啊

我搞了一辈子油住了大半辈子帐篷

大庆精神刻着“军”字印章

听老会战讲大庆光荣传统

乙烯建设承包的先行者

亲情友情 情深义重

海天同学两三事

同窗三载情义无涯

战斗的青春永存的友谊

大庆代表团新疆行

搬家

聚少散多情义不减——兄长崔海天点滴

在历史的坐标上更加理解、尊敬、孝敬老一辈

我们的父亲

爸爸的爱

父亲

附录

崔海天简历

编后语

试读章节

披荆斩棘 南征北战

家世和童年

林铁石

1929年5月17日,农历四月初九,在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区财落堡乡姚家庄一户人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是后来大庆石油战线上颇具名气的崔海天。

19世纪末,华东、华北一带,尤其是河南、山东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洪水、干旱、蝗虫等灾害连年不断,尤其是住在黄河中下游两岸的居民更是提心吊胆。面对这样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人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祖祖辈辈赖以生息的土地和家园,背井离乡,到东北另谋生路。这就是发生在清朝年间的、历史上有名的人口大迁徙,俗称“闯关东”。

据崔海天的大姐崔慎言(生于1923年)回忆说,崔海天的曾祖父崔殿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公元1890年前后,领着三个儿子崔玉庆、崔玉仑、崔玉昆和全家老少20多口人,离开了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故土,推着木轮车、挑着扁担,一路上风餐露宿,经历了日晒雨淋,饱受千辛万苦,历经数月,来到了这块广袤无垠的东北大地。他们在离沈阳不远的一个名叫姚家庄的地方安顿下来。当时,这里只有几户人家,因第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家姓“姚”,因而得名“姚家庄”。

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全家人在崔殿臣的带领下开始了新的创业。经过几十年辛勤劳作和不懈努力,到了20世纪20年代,已经家境殷实。其间,又有山东的同宗陆续来到这个村庄,崔姓便成为这个村子里的第一大姓了。

后来,因时局动荡,连年战乱不断,崔殿臣对社会失去了信心,加之年纪渐渐大了,他就把家务事全交给了他的长子、崔海天的祖父崔玉庆来打理,他自己到沈阳的一家寺院出家修行。据崔慎言回忆,曾祖崔殿臣活了100岁。过世时,村子里敲锣打鼓为老人办理了丧事,场面很大,很热闹。在东北农村,这个年龄过世算“喜丧”。

崔玉庆在三兄弟中排行老大,少年时代读过书,在农村属于识文断字的人。在他的带领下,崔家的日子在当地也算是有声有色。因崔玉庆有文化,办事干练,又有着忠厚的性格,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伸手帮上一把,在村民当中极有威信。于是,当地村民公选他为农会会长,类似于今天的村委会主任,负责处理全村的事务。他领着七八个人,农忙时节组织生产,平时则负责处理村里的杂务,如照顾鳏寡孤独者的生活,张罗各农户家中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杂务。大致上是一种农民互助组织,也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乡绅制度与原始的农会组织的结合形式。久而久之,崔玉庆就成了乡亲们的主心骨了。

崔家一直注重子女的教育。崔慎言听老人说,闯关东时,别人离开家乡,木轮车上装的都是吃的和日常用的东西,而崔家在离开家乡的时候,车上装的除了生活和生产用的物品外,还有几大箱子书。当时有些人就感到奇怪:人都快累死了,崔家怎么还带这么多“累赘”。

这足以说明,崔家从祖辈起就非常重视后代的文化培养和教育。崔家一直遵循着先辈们的教诲,以《朱子家训》为治家理念:“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崔海天的祖父崔玉庆育有四子一女。四个儿子依次为:崔秀云、崔景云、崔祥云、崔峰云,女儿的名字没有留下来。崔海天的父亲是崔峰云,1900年生人,在五个兄妹当中排行最小。

无论以后家境如何变迁,崔玉庆要求四个儿子都要让孩子们上学读书,四个儿子也都商定,每家至少要供出一个大学生。令人敬佩的是,在崔家,女孩子和男孩子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最起码也要读到小学毕业。这在旧中国,尤其是在农村,是尤为难能可贵的。

在崔玉庆以及家族的共同努力下,家族不断扩大,财产越积越多。为了防止被“胡子”骚扰和抢劫,他们家不但修了高大的院墙,院墙里还修有炮楼。炮楼里24小时有人站岗值班。

当时的农村是以务农为主,但是,崔玉庆的思想是比较开放的。他在农忙的时候组织全家一起劳动,农闲的时候,他就弄一些农副产品让孩子们到城里去卖,一来可以贴补家用,二来让孩子们出去闯荡闯荡,见见世面。这样的想法在当时的社会还是比较超前的。崔玉庆让三个大的儿子务农,让最小的儿子崔峰云出外闯荡,做些小生意。  崔峰云开始念的是私塾,后来上了“新学”。他从小学习优秀,头脑灵活,在父亲崔玉庆眼里,崔峰云是个有出息的孩子,所以,崔玉庆就把跑外的事交给了他。崔峰云曾和他的侄子崔海涛(比崔峰云小一岁)先后考取了大学。遗憾的是,由于妻子患病,崔峰云最终未能完成学业。

1922年,经人介绍,崔峰云和当地的一个姓魏的女子结了婚。魏氏(崔海天的母亲),1900年生人,从小接受过几年的文化教育,能写会算,是一位知书达理、勤劳善良的农家妇女。婚后,崔峰云在外做生意,她在家操持家务,培养孩子。他们也算是门当户对,魏家几代人都以教书为生,在当地也是个书香之家。所以,崔峰云夫妇后来在对自己子女的要求和管教上更加严格。

崔峰云兄弟几人虽然都先后成了家,但按着旧俗,几十口人仍然共同生活在一个大院里。家里面所有的事都由父亲崔玉庆一个人掌管,属于封建大家长式管理。

1923年,崔峰云和魏氏的长女出生。因为从小话多,所以,到了上学的时候,父亲给她取名叫崔慎言(在家里有小名),意思是提醒女儿少说话,言多必失。

1926年,崔峰云的长子出生,按照崔家的排名规矩,取名海青。1929年5月17日,农历四月初九,崔海天出生了。崔海天从小就很聪明、伶俐、顽皮,长得天庭饱满,胖乎乎的,很讨全家人喜欢,尤其是讨大家长崔玉庆的喜欢,大家都说这孩子长大能有出息。

P1-3

序言

本书讲述的主人公——崔海天,是原石油工程第一师(下文简称石油师)的一名青年战士,是与石油师一起成长,一起奋斗,一起完成光荣使命的一位杰出人物。

60年前的1952年,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师。这支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路浴血奋战走来的英雄军队,放下枪支,换上工装,与石油战线广大职工一道,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奋力拼搏。他们参加了多个大型油田的勘探开发和建设,彻底改变了石油、石化工业极端落后的面貌。在石油工业艰苦卓绝的创业中,石油师一直发挥了先锋、骨干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同时,也涌现出了众多优秀人才。崔海天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书写下了自己辉煌的人生。

崔海天生于沈阳。在日寇侵略东北期间,成了一名流亡学生。为寻求救国的革命真理,他不辞艰辛,辗转数千里,在陕西汉中毅然加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转为石油工作者后,崔海天为实现强国的梦想,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石油工业的建设中。他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不怕艰苦,不求个人利益,只为祖国献石油。

1953年到玉门油矿后,这名刚刚拜师学艺的施工员,设计出了独具特色的油井总机关结构立柱图。1958年,他带领队伍到新疆,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组织建设了我国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道——“克独管线”’。1960年后到大庆会战期间,他培育了油建队伍“最讲认真”的作风。1975年,在辽河油田会战中做出了突出业绩。在几十年的油田建设中,他英勇善战,指挥着队伍,创造了无数个施工奇迹,在玉门、克拉玛依、大庆、辽河,建设了一个又一个熠熠闪光的样板工程。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70年代,在大庆进行二次创业、我国石化工业开始向高科技领域进军时,在崔海天的带领下,大庆成功建设了我国第三套30万吨乙烯工程。崔海天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呕心沥血,克服重重困难,“十年磨一剑”,为我国石油化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大庆30万吨乙烯工程,不仅仅是大庆石油化工产业的一个里程碑,也标志着我国在成为世界乙烯生产大国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实现了一次飞跃。

大庆乙烯项目,为国家创造了巨额财富,同时,还为我国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

本书所刻画出的崔海天英雄形象,是石油师一名普通战士成长道路的缩影,是一名普通施工员成为油田建设领军人物的传奇,是石油人战天斗地、所向披靡的战歌,是一位中国共产党员浩然正气的写照。崔海天的事迹给了人们很多的启迪,尤其给了年轻人在人生道路上的许多昭示。其根本的一点就是:“青春不留白,一生不虚度,怎样把自己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使祖国变得更加青春美好”。

党的十八大绘就了祖国发展的蓝图,也提出了实现目标的措施,尤其对党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崔海天身上所表现出的“爱国敬业、不违使命;刻苦学习,尊重科学;艰苦奋斗,创新进取;冲锋陷阵,身先士卒;艰苦朴素,无私奉献;一心为民,保持本色”的品质和精神,正是我们的党在当下大力彰显和提倡的优良作风。

这本书是石油师和石油人精神薪火相传的好教材,是引导有为的青年人成才的教科书。我们知道,1960年,我国需要原油500万吨,而当时全国的石油产量仅240万吨,经过拼搏,1964年实现了原油基本自给。我们也看到,现在,我国的最低原油需求量是3亿4000万吨,而我们的产量仅1亿6000万吨。历史的发展轨迹有了相似之处。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像崔海天那样的年轻石油人,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化作石油,再创祖国石油工业的辉煌。

李敬

2012年12月于北京

后记

2012年4月,原石油工业部李敬副部长传来口信: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师成立60周年纪念日,建议大庆市的同志能为原石油师战士崔海天同志编辑一本记录崔海天一生经历的书。大庆市原副市长、原大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张立中,原大庆石化总厂党委书记关绍明,大庆市原副市长、原大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郝万春,大庆炼化公司原党委书记朱鼎科等人作为发起人组织了在大庆市的一些同志商议此事,并推荐大庆市原市长、原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王苏民同志担任本书编委会主任,成立编辑班子开始了本书的编写工作。

大庆市政府、大庆石化总厂、大庆油田公司、大庆高新区管委会给予本书的编辑工作以大力支持。新疆油田公司、玉门油田公司、辽河油田公司,以及崔海天的家人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书初稿完成后,编委会主任王苏民、常务副主任朱鼎科、大庆市原人大副主任赵化英同志对本书的内容作了全面审定和修改。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宋振明纪念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大庆油田建设五十年》(石油工业出版社)、《石油师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以及《大庆晚报》、《中国石油化工》等有关资料。在此,我们对上述人员及有关单位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时间久远,本书在编纂过程中资料的收集工作难度较大,加之时间急迫,编辑水平有限,本书的不足乃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谢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26:26